分享

相同与相通(转)

 任万廷 2011-03-01

相 同 与 相 通(转)

(2010-10-25 20:24:55)
相 同 与 相 通
--------原型及训诂学还原的思考


偶读北大张世英教授的《新哲学演讲录》,他的相同与相通的论述使我颇有感触。不过在这里我想以我自己的方式来重新解读这二个词。在解读过程中我将会完整的记录我的思考过程,并试图阐释一些我自己的观点。我把自己逼迫到本源状态中思考(所谓的本源思考是指以一种原型意象在心理直觉中进行的思考行为),是为了可以使自己在与文字的交互游戏中使自己不落入文字本身的对待中,当不再分别时从纯思引向身心的体验完成一种类宗教的情结。


一、汉字与原型


首先当我看到相同与相通的字眼时,我知道这是文本,而且这是以汉字方式写在纸上的文本。相通与相同这几个字只不过就是汉字中的几个字,也就是这几个字是汉字整体中的一部份。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直观的心理效应及潜在的心理原型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慢慢时间长河中的一种积累与沉淀。他的直观心理效应是很明显的,在中国学者申荷永做过的试验中,美国人不管是幼儿还是成年人通过一定的指导语在对汉字的辨识过程中得到了近几80%的正确率,远高于随机的概率。按申教授的理解:“古人在造汉字之前,先是凭其直接的观察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及其规律。因而,在汉字的字形和结构中,在汉字的内涵中,便已经包含了一种原型的意义。这种汉字所包含的原形意义能够对汉字的认识者起到一种潜在的启发作用,能够与认识汉字者的思维产生呼应。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当然在这儿我有必要对原型做一个概念的澄清。荣各把原型看成是积淀在集体无意识中的由人的代表性经验构成的原始意象类型。它是祖先生命的痕迹或储存物,通过脑组织一代传给一代。它是普遍的,是各种情结的主要来源之一,并通过情结表现为意识和行为。认为人生有多少种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种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人们的心理之中,但这种镂刻不是充满内容的意思,而是没有内容的形式,只代表一种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参见简明哲学辞典)很明显原型是一种先验的产物,这种据于经验变先验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历史数据来构建理性的说明,原型概念得以出現。但从实证科学角度上来不能够凭借数理进行严格的证明。故原型带有先天的唯心主义成份。但这并不妨碍原型在理解事物中、在哲学思辩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用《神秘的原型》一书的作者施春华的看法是:“这种现象是人类心理在共时和历时上的相同或相通的表现,是人类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作出相似的情感和心理反应的表现。这完全不必借助于什么先验的精神本体来予以解释,而可以用后天相似的环境和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来加以说明”。这段话很有见地。同申荷永教授的实验合在一起很能说明问题。原型的体现通过一种牟宗三先生所谓的象征性的表述方式来完成。如果单独强调一个个体的特征或情景,就会忽视该情景所象征的原型的含义的丰富性。因为我们不能忽略原型在展开时必须依赖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如果过分强调原型则又有可能失掉特定个体情景的力量。因为单独的原型必竟是一种可能性它没有特别严格的边限,只是在可能性中体现着原型自身的价值,这是一种理,但理必附于形才障显意义。故原型总是在个别的意象或情景中表现自身。这意味着个体情景意象总是同时是原型的意象及一个特定的个体情景。中國有句話叫言不盡意,但當我們言不盡意時其實我們已經盡意了。其实就是文本文字与音都在思维构建中指涉到某个原型意想,而诚如前言,原型是不可言尽的它是形式是一种可能性并同大脑某些结构有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其实可能就是乔姆斯基所言的语言的深层结构,乔姆斯基本人想信即使是不同的语言也有相同的原型结构。所以汉字从原型的深刻关系使得语言学研究中的训诂还原成为可能。


二、原型及训诂学还原


    回到语言本身(特指汉字),除了文字符号这个能指外,亦有另一层面的能指,那就是语音。音作为另一层面的符号,我们很难把它同所相应的文字分开。于是做作为汉字符号本身的原型意象上,声音被连带附上了与此汉字字符同样的原型意义。这样思维在以形质符号或音质符号的流动中,交织成不同的原型的叠加指向一种新的象征意义或是一种新的原型,此新原型在隐背景的烘托下出场,思维意义通过个体得以再现。但此思维意义的成立离不开“明暗层次”的统一,按张世英教授的说法,谈到事物或意义总是离不开它所暗含的大视野。出场的显现的东西总是由于未出场的、隐蔽的东西所构建起来的视域之中,前者以后者为其背景、根源或根底。考察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汉字的演变,绝大部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原型意象并未发生变化。我做过一些简单的试验,就是让一些十岁左右的小孩子看繁体字,在从没有学过繁体字的小孩子中在看到它们后,基本上大部分的繁体字被他们认出来了。这种试验跟上面申教授的试验有很大的吻合。这也说明了原型意象的通用性。汉字演变中亦有一些字的变形,但并不妨碍我们可以理解成为同一种意思,如:同、詷之类,说明这些字启动了我们的相同的原型,俗语说“不识字先生读边旁”其实我觉得到是很深刻的反映了这个意思。因为有了此原型意义上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训诂学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字形去解说字义。与汉字附带的音也可以做如是解,只是音的记录记载上的困难使其在传承上会比汉字字形本身的变化会更大些,这关系到不同地方的人种及同地方的人在语言的发声器官上细微的差别。如北方人读兰(nan)南方人会读成(lan),主要还是在辅音发声上的变化大些,原音的发声上变化很小。当然现代训诂学还原上发现辅音不同之间的转换还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样亦可以引出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的从语音追溯名源、语义的系统。唯独以《尔雅》所代表的系统,采取同义、近义词归类的方法来还原语义,这似乎是不同的原型指向了同一个原型或者是原型之间的某些边界的重合。原型的存在使得这些训诂学上的还原解读为何成立提供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解释。这也同时使原型的深刻意义在语言学上凸显出来。发展下去分析心理学中所依赖的某些分析方法如无意识下所写就的某些文字的分析更可以结合训诂学还原的方法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的心理学含义,并使得古文本的解读同人类的深层心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便利。当代的杨润根先生似乎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用了类似的方法重新解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下。


三、相同与相通的原型学上的哲学意义解


相从说文解字来看为省視也。从目从木。同者合会也,通者达也。相通想通象通像。相在当下语境中又有相互的意思。我们也知道有总是缘起的,此在则彼在,此无则彼无,当一物显现时,总是伴随着另一隐态的暗层面为对立。无心为相有心为想,相原指眼耳鼻舌身所带来的感观,是直观的形象。因为无心参与,故不加分别,以隐背景下凸显自己的存在。有心参与时,因为前五识加上了作意的分别,原型意象开始彼此影响运作叠加,结果会抽离出另一种原型的意象,此是综合的意象,反映到存在层面是一种思维意识。此存在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是特指本体。不同的文字通过演变略有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原型意象故从这方面来说是相同。相同在我们普通的理解中是指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对象或某些抽象的东西与之相比附对照,反观差异与不同,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得成此一物或一理与彼一物或一理相同。但诚如莱布尼兹所言“天下无有相同的二片叶子”,不同是绝对的,所谓的相同只能是在某种范畴的重合程度上,依据个人心理来进行判别。但这里有个问题,是否真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二样物呢。或许存在,因为我们也没有办法给予证明,但即使二样东西完全相同,我们也可以说由于是二样物品,你是一,彼是二,自己只有可能与自己相比是完全相同的,此种相同从纯心理的分别上就已经有了差异。所以我们的相同只能是一种同类的合会。从某种角度来说似乎相同的概念偏重于静态的层面。相通,通者达也。普通的理解是我可以从时空中的A点到达B点。我们谓之相通。或某种理论理念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异质的领域,我们谓之理是相通的。这是一种横向的比较的动态归纳。当然在语境中偏向于静态的指认时我们亦可以说是理是相同的。

中国的道家哲学很重视对待,亦如佛学中的缘起一说。从这一层面来说万有从抽象角度来说都是同一理,这是一种相通。现代物理学上同样可以证明,如粒子在裂变时,一变二,这二个粒子之间保持着一种同谋关系,这种关系是超越光速限制的。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推论还原到奇点到大爆炸时,物质高度浓缩,此是一,在爆炸产生世界时,粒子之间的同谋关系使的后来产生的世界实际上还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们不能局部割裂的来看待事物,牵一发动全身,反过来亦是动全身才牵一发。这是一种无限的整体宇宙观。在此宇宙观下相同与相通得到统一。万有相通,但总体的万有总体的变化整合为一,此一与自己与自己相同,无限的动统摄在整体观下的绝对静。为何称此为静,是我们的思维中动总是与彼隐层面有对照,而一下,没有对比,时空参照消失,此一为绝对,此一只与自己反观对比,故为一恒静之一。“整个宇宙由过去到未来的开展与发展,都是它的内部活动,是自我活动。因此,它作为整体是自满自足的,它不断地酝酿而形成形式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万事万物,但万事万物并不在它之外,万事万物就是宇宙整体自我活动、自我表现的千万种形态”(张世英教授语)。我们所论的一就一本身并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在一的语境中是无限者同在,共同性同在,无时性同在,时间在纯一中无有对比。时间概念从纯思中消失,强曰之为相同,此相同是自身与自身相同,是一无二,讲二时已在部分中而不是整体中,有二则可以言动态言对比讲相通。此思维其实还是人类心理原型上的大母神原型思维的作用。此大母神原型本身蕴涵了无限的可能性,是一切原型的原型。它不特指向某一原型,但离开了此一原型,一切原型的意义便不在存在。

相同与相通的探讨是一个相当深邃的哲学命题。哲学总是在用语言进行着表达,故如果不从语言及拥有语言的人本身进行研究意义是不大的。而人总是活在在原型意象中,这种深度的心理背景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又或许原型就是思维本身。万有不同,但万有相通,在融通的过程中完成一的统摄。从此一而言万有又是相同的,因为客体与主体不在有分别。自身与自身总是相同的。这不用证明,这是心理上的直觉。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一定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