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成药与亚健康

 图书 馆员 2011-03-02
中成药
 

活用中成药

前言

祖国的中医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实乃国之瑰宝。然由于其阴阳五行易经理论深奥难懂,典籍浩翰等因素的制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医的可操作性并妨碍了中医在社会上的普及。然而我觉得,如果把中医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分开,就像当今的电脑发展那样,最终将中医的治疗方法普及到千家万户,你可以不懂中医理论,但你只要经过简单培训会使用就行。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软硬件供应体系和保障系统,那么我们的社会医疗工作将会极大的得到改善,也会使整个社会医疗质量大为提高。而在普及中的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提高势必会推动中医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此种良性循环的推动之下,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标准也将是势在必行之事。
  本人在上述设想下,以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打算从中成药做起,先做一点一滴的普及工作。因能力所限,只企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还需广大同仁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才行。
  在此需要声明的是,本文包含了对于某些中成药治疗疾病功用的一些新的发掘,虽然已经过本人实践检验,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得到广大医患者认可,因此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反馈有关的信息。
  相对来讲,使用中成药做开端,其风险较低,也易于被患者接受。也许中成药的大规模使用正是中医融入现代社会的最佳途径吧!

从感冒说起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主要为两个方面;即外感与内伤。因此区分疾病为外感症和内伤症两类(其实还有一个“外伤门”应算是外科),而所谓感冒也就是外感症。我们知道,中医总的原则是必须区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八个字,也就是中医著名的“八字纲领”,而八字中的“阴阳”二字则是贯穿全部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唯物辩证思想精髓的最彻底最古老最系统的精彩体现。所以我们的祖先曾反复提醒后人曰:“不知阴阳者,不足以言医。”(自批:此语足省医家病家否?足省迷信假药、保健品者否?足省热衷某药某技某歪门邪道者否?但不知那些“毁中医派”们闻此言还有何说?)那么看官请问,这被中医视为外感症的感冒当属表症呢还是里症呢?
  
恭喜,您答对了。当然是表症了。同时我们还应晓得,我们的祖先又将人体抵御病邪的机制由表及里划分为气分、卫分、营分、血分四个区域,以诊断疾病的所在区域并确认其为“气分病?卫分病?营分病还是血分病?”。请注意,是“由表及里划分”。请想一想,感冒该是什么分呢?
  嘿!您又答对了,是气分。也就是说,感冒这个病是在表皮部位的气分病。我们注意到这个划分是“气”在前,“血”在后。气是什么?阳也。血为何?阴也。治愈疾病主要靠什么?有人说是药,错!乃人体之阳气也。阳御于外,恐邪入里伤其阴也。(自批:这里请注意,看官切莫着急滑过去。要仔仔细细揣摩这段话的重大意义:这是不是临床诊治理论的分水岭?)这就引出中医治疗理论的一条戒律,即气分病当用升散而忌降下与收敛之药。反之则会引邪入里,犹如“开门揖盗”,越治越坏。据某粗浅了解,恐怕有相当的恶性血液病是患于重感冒之后。也许是瞎猜,但是,难道就不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吗?讲到这里索性就搂草打兔子捎带手提一个问题,就是感冒该不该吃维C?记得有的电视节目都曾提起,很多专家都认为应该吃维C。其实,所谓科学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得如实验室似的,使得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大家都知道维C性酸,而有些人认为“很不科学”的中医医药理论认为,酸性药物有收敛作用,可用于伤口愈合以及真元不固,但不宜用于外感症。以前曾出过的“维C阿斯匹林”及现在还有卖的什么“维C银翘解毒”之类均为不合中医理论拍脑袋的玩意儿而已。所以啊,不懂一点中医药知识就连这病怎么得的都不见得知道,呜呼悲哉!

好了,言归正传。上面提到两个药,把那个西药抛开不表,再说说“维C银翘解毒”。再把左边的西药去掉,咱单表这“银翘解毒丸”。您可别被我上面的言辞吓着了,“银翘解毒丸”可是中医比较传统的成药,后来搞什么“相结合”才被加上了维C。其实“银翘解毒丸”源于古汤剂“银翘散”,属辛凉平剂。被清吴菊通在《温病条辨》里推为治疗风热外感的首方。不过这些古专家们仍有许多争论,本人作为山寨江湖之人也没资格评论,就不介入太多了。因此,本文对于汤剂也不多谈,只想就中成药的应用根据自己的心得做一番基本论述。实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讲许多道理和条条款款用处并不大。这好比电脑,使用者不一定懂得多少造电脑的知识,我们只需要会操作就行。如何提高中医的可操作性,也是本文的一个理想。
   现代病家大小病都要上医院,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可是医院压力忒大,看病就医成了一件费时费力费财的难事。其实,如果大家能够对中成药有所了解的话,一些不是很严重的病并不是非去医院不可的。所以就这个问题,以个人多年的学习研究所得对几个主要中成药进行一番分析与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并达到进一步普及中医知识之目的。
  
现代病家大小病都要上医院,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可是医院压力忒大,看病就医成了一件费时费力费财的难事。其实,如果大家能够对中成药有所了解的话,一些不是很严重的病并不是非去医院不可的。所以就这个问题,以个人多年的学习研究所得对几个主要中成药进行一番分析与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并达到进一步普及中医知识之目的。
   我们接着从治疗感冒讲。在市场上治疗外感的中成药里,风寒类的《感冒清热冲剂》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轻散剂,也是大家最常用的感冒药。有时会听到说:“感冒了,吃了《感冒清热冲剂》也不见好。”这有两个可能,一是病重药轻;二是不对症,还要仔细斟酌病情。《通宣理肺丸》是治疗以受寒伤表为主因而感冒发烧无汗的重剂。请注意“无汗”二字十分关键!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有汗”与“无汗”是治疗外感用药的航向标帜。首先,《通宣理肺丸》源于古方《麻黄汤》,系中医所谓“汗、吐、下”三法之汗法,尊病在表在上,从表从上去之,勿使其入里之理也。(自批:于此处呼应上文。)所以这是个发汗的药,病情重者可考虑用热稀饭送服(活用中成药一)。但是,凡是已出汗、或身体虚衰脉迟微、或忽冷忽热、或肝胆病、或便秘内火实大者以及日在醉乡之饮君子,均属禁汗之列;发低热者亦当慎用。此是关于汗法的禁律,不可不知。有关“低烧慎用”问题,后面另行讨论。

  《麻黄汤》与《桂枝汤》共为治疗风寒型外感的主方,前者偏于因寒,后者偏于因风;亦有因风寒夹湿感冒的,其主治方剂则为<九味羌活汤>与<人参败毒散>等.均属太阳经之主要方药。因此凡属太阳经症,用其对症加减变化就没错。
   于是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活用中成药二:用《通宣理肺丸》1-2丸加服《附子理中丸》1/4-1/2丸,可治受寒感冒引起的后背痛腰痛、甚至浑身痛而无汗;(相当于《麻黄附子汤》,关于《附子理中丸》,我们后面再讨论。)
  如果除了上述症状还出现项强、颈椎痛、头痛,则可再加上半袋至一袋《川芎茶调颗粒》,取其含有细辛等味药,故相当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为活用中成药三。,
   有关温热型外感症,市场上的中成药比较多,但没什么可变化之处。只有《温病条辨》中提到的如伴有胃火较大,可于《银翘散》中加鲜芦根,这是汤药。而源于此的成药《银翘解毒丸》用煎芦根汤送服也可考虑,只是本人还没有尝试过。所以关于温热外感的成药,就按说明服用就行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1. 上面说到的《川芎茶调颗粒》,说明上只讲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该成药源于汤剂《川芎茶调散》,其实除了治头痛外,还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鼻炎,使用上要用茶调才好。这里应该特别提出来的是,用浓茶调服<川芎茶调颗粒>对于近年来的风寒型外感有特效.不过,对阳气虚弱之人、或非感冒引起的所谓慢性鼻炎则基本无效.《川芎茶调散》本为治疗风邪方剂,然《黄帝内经》就有“风乃万病之源”一说,这也能使我们对该方会有更多的领悟。
       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是,除非确有温热实证或阴虚表现,就感冒病因来讲,一般均为因寒而起。在这个问题上,当代主流中医理论的有些论断我个人以为尚应商榷。比如,感冒初起很多人先不发热,而是鼻干、咽痛咽干、干咳或痰粘稠不爽,一般就被认为是风热型,西医则诊断为“有炎症”,许多病家也总说自己是“慢性咽炎”。于是西医只有消炎,不愈;中医则石膏、银黄之属,不但不效,反而咽更干更疼;于是又尊“补阴派”之说赶紧补水,结果连舌头都干了,而且病势更加向里发展。其实这种症候,先用<小柴胡颗粒>,继用三四次浓茶调服《川芎茶调颗粒》可以速愈,而且会使病家满口生津。要知道这里所用的药可大多是辛燥之品,怎么反而会有补阴功效呢?这里面的道理,首先病因还是因寒而不是因热,所以对症;再就是其中有着深奥的阴阳五行八卦辩证的哲学思想,简单来讲,人体之真水,乃金所生,而金在西方,其味辛。正所谓欲补其子当补其母是也。(自批:如果您有是疾用是法取是效再回想是言,我再建议您读一读《黄帝内经》,那么您就会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祖先的无比伟大了!)
  2. 如属温热型感冒,症状出现喉痛口鼻气热便秘。轻者服《桑菊饮》《板兰根》《银黄颗粒》等均可,但以《银翘解毒丸》最合适。重者当服对症汤药。
      如果是老年体虚者感冒。目前没有很合适的中成药,原因可能是大多病因复杂,如滥用成药风险很大.我个人认为,年老体弱之人因风寒者居多.凡属这种虚型外感,当以补为主,略施些许疏风散寒之品即可.其中偏于阴虚者,可选用10克生晒参煎汤与半量<荊防败毒丸>同服(活用中成药四);偏于阳虚而高热不退者,当先服<补中益气丸>,待热势减半及时以浓茶调服<川芎茶调颗粒>掩之,可获全胜.若因寒湿过重,病势弥漫,发热虽不是很高,病家却精神萎靡昏溃涣散,可考虑使用《人参败毒散》之变方:生晒参10克(另炖)\羌活6克\独活6克\熟附子6克(先煎)\大黄5克\肉桂2克(后下)水煎服.此方的注意事项:一,生晒参要根据病情加减,但用量必须大于其它各药;二,熟附子用量必须大于大黄的用量.此方正所谓"逆流挽舟"之法,不可等闲视之.
      孕妇感冒治法基本参照以上所列,但在药量上应当灵活一些。很多人认为怀孕期间不能吃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药书上一般都列有针对孕妇的“禁用药”和慎用药,凡是禁用药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则应根据孕妇患病情况斟酌使用。但没必要时,都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然而有病的情况下,就应该治疗,否则无论对孕妇还是胎儿都是有害的。
      值得注意的是产后如果感冒了该如何治疗呢?对于孕妇在产后的感冒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先补血补气,然后再治疗其他的病;或者根据病情,在补气血的同时略加一些治感冒及其它病的药,但用量必须要小。
      以上是关于一般性感冒如何灵活运用中成药治疗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着重记住其中几个要领:1,在使用寒凉药物时,一定要见证到确有实热的症候;2,有汗与无汗是决定是否使用发汗药的关键;3,一般治感冒药物均不见效时,应想到病人很有可能是阳气虚衰所致。4,孕妇产后,无论有什么病,先补气补血再讲。(以上为第一部分,过两天再续,谢谢关注!)

这里对第一部分作一点补充:

 鼻涕由清到浊,一般认为是由寒化热,还有的认为是所谓“寒包火”(主要是寒凉派)。我在本帖正文里谈到,治疗感冒最关键在于有汗与无汗。因为中医治疗感冒的正治(主要方法),就是所谓“汗、吐、下”三法中的第一法——汗法。所以,病家有汗与无汗,就绝对是关键,其它症状统统次之。而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通宣理肺丸》,基本上就是《麻黄汤》的成药版。《麻黄汤》乃伤寒症之主方,这里的伤寒二字,是狭义的,指的是因受寒着凉所致的外感症,其用药着眼点就是受寒无汗四字,只要是病家身上有汗出,就不宜用。而有汗出的分别还有很多,所以不仔细分辨,很难对症下药。
  鼻涕也好,痰也罢,应当着眼于病势。比如所谓“由清变浊(或黄)”,这说明病家阳气尚可,使得病邪由散漫趋于凝聚,而不是什么“化火”;而咳痰,能咳出痰块(青色或黄色),而且容易咳出,则说明病情有向好的趋势;如果咳痰不爽,不能成块,则说明病情在向里发展,有深入之势;咳嗽数声才能将痰咳出,其势更进也;连咳数声,得哈腰才能将痰咳出者,不但病势深入,而且已气虚矣;咳多痰少,胸闷微喘,则说明中气有下陷之势,将转变为喘症等等。
  其实在感受风寒初期,先少服小柴胡后,如果是流涕、鼻塞,及时用《川芎茶调颗粒》;如果咳嗽,及时用姜汤甘草就可以速愈。现在春季,如果用小柴胡效果不大,又有汗出,则可考虑使用凉散剂《银翘解毒》、《防风通圣》之类即可。

对于长期病弱体虚又患感冒的群体,可先用小柴胡过渡。这样有三个好处,1,减缓病势;2,防止病邪传变太快;3,有探病作用。所谓探病,就是探明虚实。一般身体阳气过虚的话,往往容易出现高热不退,似乎百药不解。这种情况唯一正确治法就是提补中气,使用《补中益气汤》(市场有卖《补中益气丸》,但如逢高热不退这种大病则显得力弱)并适当加大参术用量,这就是中医著名的所谓“甘温除大热”这种极具辩证思想的治疗方法。不过这里需要胆大心细,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大便是否秘结,必须与实热症严格相区别。

再论《小柴胡汤》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林伯良先生发表过一篇题为《小柴胡汤症的研究》一文。对《小柴胡汤》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阐述了此方剂的很多功效,非常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看过之后启发很大。经过一些实践再来总结一些经验,不揣冒昧在此为先贤们作一点点补充,以求能与同仁们更为深入之探讨。
以往人们将《小柴胡汤》的提邪作用似乎仅局限于少阳经,其实不仅于此。本人认为该方这种提邪外出的作用对于病邪侵入其它经脏的初期均有效。比如:
  一,脾胃病或胃肠病初期的胃酸、胃胀、嘈杂、窜气、腹痛、乃至急性腹痛等,先服《小柴胡汤》(或颗粒),效果非常好。因为该方有疏理肝气作用,从而可以防止肝木侮乘脾土;
  二,肺经病初期的痰涎壅盛、咳痰不爽、痰的位置越来越深(病进也),甚至有痰却难以咳出或索性只虚咳而痰无法咳出等,这种情况最好于睡前服《小柴胡汤》(或颗粒),醒后定会有其病若失之感。然后及时根据病情或健脾或补气或双补母子(肺与肾)或温肺散寒等等。
  本人估计其他脏腑经病之初也会有效。

  1. 三,凡有低烧或长期低烧症状者,也说明病邪尚在半表半里之间,均应先用《小柴胡汤》治疗,烧退以后后再依病情论治为妥。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小柴胡颗粒》良莠不齐(这本是不应该出现之事)。其中有的喝后有土末感的为次品;还有的制成丸剂,而且很粗糙,上书什么《小柴胡丸》,真是贻笑大方!根本不知药理,该方重在升提之功,而丸剂则为“缓释”,岂不是南辕北辙么?
      最后强调两点:1,此方为过渡之用,不可久服;2,虽可用于探病,但基本适合风寒类型疾病,凡属于实热症均不宜用。

活用《附子理中丸》
  
  本人前不久在另一位楼主名下的跟帖中,曾提到给吾儿治疗感冒咳嗽的病例。我先用《小柴胡颗粒》止咳,继用生姜熬汤化甘草片彻底治愈了吾儿的咳嗽(活用中成药五)。这个方法适用于因受风寒之邪导致肺经虚寒而咳嗽并有欲转为肺炎肺臃趋势的患者。其成分只有两味:生姜和甘草;因其温热而能驱寒,因其辛甘而能化生阳气,所以对症。人们大多有一种误解,往往觉得只有人参、黄芪之类才是补阳的。其实不然,人参乃补阴之物,参芪不过是军中粮草罢了。


而所谓《附子理中汤》(成药为《附子理中丸》),就是在干姜甘草基础上加上两味“粮草”——党参和白术。其中白术性质与附子不同,善于保守中土;而附子味辛性热且燥,走而不守,实为冲锋陷阵之将也。
  在张仲景《伤寒论》中被列为“差后劳复食复”的用药;郑钦安认为是因“太阳误治,邪陷于太阴而设”。
  在本人实践中,再参考其他大家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医疗方法:
  一, 用于中焦防寒及受寒。比如最近气温较低,甚至北风呼啸。在这样的天气外出,我们每次呼吸,都会带进寒冷空气经过气管直袭胃脘,很容易受病。如果在出门之前先服半丸《附子理中丸》,就会避免受病,也可以用它治疗受风寒引起的胃肠各种疾病;

 二, 对于因虚寒湿引起的在膈上的各种疾患,如:寒湿痰盛、前胸后背疼痛、肩周炎、颈椎痛甚至包括所谓的“心绞痛、冠心病”等,可于饭后(要点)服《香砂六君子汤》(或丸)加1/3——1/2丸《附子理中丸》(活用中成药六);(自批:上述诸病其实都是痰湿惹的祸,尤其是有关心脏各种疾患,初始阶段都是痰侵心胞所致。《香砂六君》有补气去湿化痰作用,但军中无猛将则力不能及也。)
  三, 若因虚寒湿引起下腹疼痛包括溃疡(有急性穿孔者除外),甚至腰酸腰痛等,可于饭前(要点)服《香砂六君子汤》(或丸)加半丸或一丸《附子理中丸》(活用中成药七);(《附子理中丸》的用量一般在一丸以下,最多不要超过二丸。)
  四, 如果熬葱白汤化《附子理中丸》(活用中成药八)可以治疗因虚寒湿引起的脚气、脚垫、鸡眼、严重失眠及阴性精神疾患;(用量同上)
  五, 若熬生姜汤化《附子理中丸》(活用中成药九),则可速成《救急四逆汤》,可以治疗因虚寒湿引起的阴阳欲脱之腹泻不止、咳嗽不止、哈欠不止、流涕不止、大小便失禁等,有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澜于即倒之能。(用量当根据病情适当增加)
  再强调一下,此方仅适用于虚寒湿型患者,不可滥用。《附子理中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为提纲。治霍乱吐泻,寒多不饮水者。”(郑钦安语)

中医药知识

为了满足大家想更多的了解中医知识的愿望,从现在开始给大家讲解一些中医药知识,争取能走一条比较近的路,尽早入门速成。不过因为事情繁杂,只能容某徐徐道来,也请诸位慢慢地听。
  首先,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曰:盖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人得其正,无过不及,所以无病;有过不及,所以有病。有病奈何?曰:其过者削之,不及者扶之,归于中和罢了。
  而药则各得阴阳五行之偏,故人之阳气不及而病时,当取药之偏于阳者补之;因阳太过而病时,则取药之偏于阴者克之。反之相对于阴分来说亦推之可也。
  (接上面)至于药性则从其自然之理,气血为人体大纲。气色白,凡药之白者走气分;血色红,凡药之红者走血分;肝属木色青、味酸,凡药色青味酸者走肝;推之心属火,凡色红味苦者走心;肺属金,凡色白味辛者走肺;脾属土,凡色黄味甘者走脾;肾属水,凡色黑味咸者走肾。病热者以寒药治之,病寒者以热药治之,总而言之,使之无过不及,则病可愈。而能得其要者,即可入门了。
  凡诊病施治,先审阴阳,“阴阳不谬,治无有差”。从症状来分,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之病也,来也缓去也缓,阳之病也,来也速去也速;阳胜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多汗身寒。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极寒反而汗出,身必冷如冰。凡阳虚喜阳助,必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必朝重而暮轻。若实邪,则阳逢阳旺,必朝重而暮轻;阴得阴强,必朝轻而暮重。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者,阴阳错乱,乃正气不能主持,当以培养正气为主。


  六辨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明此六辨者,万病皆在指掌中矣。
  表征寒热虚实:凡寒邪在表者,多恶寒,必身热无汗,或体痛,或拘急。足太阳膀胱脉会于颠顶,足阳明胃脉至头,惟足少阳脉行两角,足厥阴肝脉会于颠。四经皆能为头痛,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无头痛之症。邪在太阳膀胱者,必恶寒发热而兼头顶痛、腰脊强直或痛等;邪在阳明胃者,必发热微恶寒而兼目痛,鼻干不眠;邪在少阳胆者,必发热兼耳聋,肋痛口苦而呕、或往来寒热,表实者,或发热身通、或恶热掀衣、或恶寒鼓粟;寒束于表者无汗,火盛于表者有疡;走注而疼痛者,知营卫之有热;拘急而酸痛者,知经络之有寒。表虚者,或汗多或肉战或怯寒,或目暗羞明,或耳聋眩晕,或肢体麻木,或举动劳烦,或毛干肉削,或颜色憔悴,神气索然;热在表者,为发热头痛,为丹肿斑黄,为诸痛疮疡;寒在表者,为憎寒身冷,或浮肿,或容颜青惨,或四肢寒厥。

巧用中成药与亚健康说拜拜_39健康网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马云枝主任医师介绍说,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组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晕头痛,心律不齐,心慌,胸闷等。

  马云枝主任认为,根据每个人个体体质的不同进行辨证治疗,有助于阻断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疾病状态。她根据症状将亚健康状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并建议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在专家指导下使用中成药或汤剂加减进行调理。

  肝郁气滞型症状为心情郁闷,或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善太息。兼见心悸不寐,上腹饱胀不适,口苦,舌淡红或暗红,脉弦或细涩。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痰湿内生型症状为胸脘痞闷,恶心纳差,身重困倦,头晕如蒙,兼见咳嗽吐痰,大便溏薄,苔白厚腻,脉濡或滑。治则:健脾祛湿。方药:香砂六君子丸加减。

  心脾两虚型症状为心悸,失眠,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兼见面色不华,自汗出,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则:补养心脾。方药:归脾丸加减。

  肝肾阴虚型症状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伴见潮热多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梦遗滑精,或带下淋漓,舌红苔少,脉细。治则: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症状为神疲思睡,形寒肢冷,身倦乏力,伴见少气懒言,耳目不聪,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则:温脾健肾。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小编推介:中医养神药方

  对于疲劳无力、精神不振的,建议他们常用四君子汤加减,选用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白蔻仁、山药、苡仁、扁豆、葛根、厚朴、苍术等;

  对于头昏而重、失眠健忘的,建议他们常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选杏仁、苡仁、砂仁、云苓、泽泻、川朴、半夏、白术、藿香、扁豆、厚朴花、滑石等;

  对于心烦失眠、腰酸背痛、四肢肿胀、咽干口燥的,建议他们常用复元活血汤合桂枝茯苓加减,选当归、桃仁、山甲、丹参、川芎、桂枝、茯苓、赤芍、肉桂、枳壳、花粉、葛根、红花、瓜络等;

  对于情绪低落、忧郁烦躁、焦虑不安、失眠健忘的,建议他们常用逍遥散、柴胡舒肝散加减,选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川楝子、当归、云苓、薄荷、郁金、合欢皮、厚朴花、青陈皮、砂仁、荷叶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