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的思维2

 zhanghuiza 2011-03-03
3、论文: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 学习他人的理论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对理论有新的贡献;依葫芦画瓢,总要自己画一只才会有感觉。总的来说,写论文有两种途径: 1)从现象到理论 从现象到理论是一种比较困难而且高风险的方式,最难的在于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说出它为什么有趣。这需要你对现有理论比较熟悉,然后你还需要做出自己的逻辑推理,自己选取合适的变量,搜集论据展开证明,而且由于没有模型可供借鉴,数学这一部分可能会很弱,但这样做很有趣。 用这种途径思考论文的步骤如下,来源于朱天飚老师、路风老师的讨论课。 (1)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应该建立在对“常理”相反或不同的观察上,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有意义和使别人感兴趣。 (2)文献考察:别人是怎样解释你提出的问题的?中国的、外国的。 (3)中心论点:你自己怎样解释中心问题?(用什么因素来解释?)这里的中心问题是要被解释的因素,也就是因变量/项;你的用来解释的因素是自变量/项),它(们)必须是抽象出来的,换句话说,用20个因素来解释你的中心问题就不是解释了,是描述。你的解释与别人的解释不同的地方在哪?只有不同才有写的意义。 (4)论证逻辑:你的自变量/项与因变量/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怎样从前者推导出后者? (5)证据支持:用什么具体的例子和/或数据来支持你的中心论点?怎样组织它们? 2)从理论到理论 从理论到理论比较简单而且安全,找一篇论文加减一个变量或者约束条件或修改目标函数,求出解以后再去找点现实的事情说一说,世界这么大,找个故事还是很简单的;或者用中国的数据检验一下某种理论。不过,在行文的时候要倒过来,显得是从实际中抽取变量,获得理论并加以检验的。这种方法简单却不太有意义,但非常适合用来拿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和师长、同学的讨论必须贯穿于每一个阶段。自己的努力、阅读和思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和局限性的,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打开视野,促进思考。讨论不要仅限于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观察对方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的切入点、逻辑和扩展。 (二)数学和经济学 经济学是可以不用数学的,个人认为数学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增强了理论的可证伪性,同时能够简洁地说明整个逻辑过程,避免了在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的现象。 首先,一个无可证伪性的理论是没有学术意义的,例如我们无法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命题进行证伪,因为作者总可以声称失败的国家“不够强大”。这样的理论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帮助。 其次,在金融、宏观、计量等方面很多事情用文字来说往往说不清楚,简单的数学推理却能使人一目了然。最后,用文字叙述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关键变量在上下文中内涵不一,这使得文章很不严谨,如果用数学变量来定义就会减少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 但经济学绝不等于数学,很多概念很难被精确量化,例如公司治理;很多事件发生的次数太少而难以用计量的办法,例如经济形态的变迁。数学只是一种工具,让人更好的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数学不是目的,数学化经济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实上,经济学中所用的数学知识其实并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严格,而且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代所用的数学工具也很不同。因此,学好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统计就足够了,保证自己有掌握任何数学工具的能力,而不要奢望自己能穷尽所有的数学分支。如果发现自己应付考试都有问题,那原因很可能不是数学不好,而在于没有了解理论的脉络,被动的应付孤立的模型,而没有能够简化出一个脉络。 (三)受经济学训练后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正如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同一品质,每一个学科也是如此。经济学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理性人的假设抽象出这个世界某些重要的变量,构建了相对完美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学解释了整个世界,忽略甚至排斥其他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或变量是非常狭隘的。 首先,从方法论上来说经济学是一个有很强实证主义色彩的学科,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观察和解释,因此倾向于采用定量的方法以来解释这个“客观”的世界。但事实上解析主义对现实也有一定的解释力,这种方法论认为思想集成决定社会,而思想集成是变化且难到寻找的,因此偏向于定性研究,理解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索罗斯《开放社会》一书就有很强的解析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经济学是一个强调“演绎法”的学科,她完整的理论框架使得对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理论出发得到一个言之成理的解释,但千万不能只演绎理论解释现象,更要学会归纳现象得出理论。例如,对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往往只会看到市场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演绎表明经济发展的原因一定是自由市场经济。当他们发现市场的作用可被验证以后,对理论的迷信就更加深了一层,往往不再去想有没有其他理论没有阐述过的重要变量在起作用。在这一点上,对比亚洲四小龙与其他未能发展起来的国家的异同,归纳四小龙所共有而未发展国家所缺乏的变量,林老师发现了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而政治经济学者则从中看到政 府的作用和其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出了developmental state的概念。 最后,不要对自由市场的理念、经济学、甚至经济本身有过度的崇拜。自由市场来自于鼎盛时期的英美的经验和国家的利益,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这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仅仅从这一个视角去分析现实,把这些理论当成“真理”甚至进一步的想用“真理”来改造世界就很危险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很多这样的条件是被经济学所“简化”了的。经济学有很强的分析横向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但却很难分析纵向威权关系(hierarchy)配置资源的能力,而家庭、企业、政 府、法律和军事系统都是以威权关系构成的重要社会组成部分。最后,随便翻一本历史书,你都会发现经济仅是其中的一章而不是全部。 三、理论与实际 如果思维是对理论的简化,那么理论就是对实际的简化,也就是说,“理论是一种信息节约的工具”。正因为是简化,所以理论永远是“不真实”的“地图”,但正是这“不真实”的“地图”,才能使我们与实际拉开距离,了解这个世界的概貌,超越无聊的琐事。当我们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回到这个复杂而且信息高度不完全的现实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和把握时代的机会,节约有限的生命,走得更远些。 “理论结合实际”或许是我最顽固的意识形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就在中考以来的历次考试中被背得滚瓜烂熟,不知不觉中早已被洗脑。从本科到研二,我一直不能理解理论和实际的区别与联系,总觉得自己学习的理论是“不真实”的,每天都会问自己:“我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在经济中心的第一年自己极端的郁闷,因为选择中心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学习经济学,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可能的话作一些建议和分析以帮助穷苦的人民过得好一些。但经济学告诉我,最优时企业的利润应该是0.宏观的经济波动可以用一棵树上长果子来解释,这与我的常识截然相反。整个一年自己的思维相当的混乱:常识没有错,这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高额的利润,它们的利润不是0;宏观的波动与千万个市场主体以及政 府有关,这和树上长果子有什么关系?理论也没有错,很多人在学习它并用它对现实做了很好的解释,而且其是用数学“严格的”推导出来的;我的大脑好像也没有问题,“真实的世界”是和理论不一致。于是,我怀疑经济学,害怕自己不断地在浪费生命学习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也怀疑自己,认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不但因为自己没有找到理论和实际的桥梁,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这样的桥梁。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之中有些人认为理论很美,而且现实就是如此;有些人认为理论和现实没有什么关系,在中心的学习只是为了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是必须支付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代价。老师之中,有人认为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nonsense,有些也认为经济学解释了一切,有些则认为我们应该为了学术而学习,因此受学术规范的训练比问现实是什么更为重要。我不断被这个谜所困扰,我需要一个答案,否则我的内心没有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很幸运的是研二林老师第一次上课就谈这个问题,他为我们挑选了几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Friedman, Milton (1953),“O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我从那里深刻的理解了“假设与现实的无关性”,了解了“理论只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现实的路径”。读完那一组文章是一种解脱,隐隐体会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亦”的心情。从此明了我不用在“真实性”上做任何纠缠,我不需要精确的描绘每一方面而只需要抽象出轮廓,这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已经足够了。逐渐的喜欢上经济学的假设,惊叹于其能从一个个活生生复杂甚至疯狂的人身上提炼出“理性人”的假说,而且以此为基础对这个世界作了如此精妙的解释。用竞争导致的0利润刻画出市场的均衡,为市场的效率找到了一个如此简单的参照系;用一棵树上长果子描写了整个经济的波动,抽取掉复杂主体的复杂动机,用如此简单的数学严谨的表达出“波动”,实在是很美。 现在在我的心里,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简化后的理论既是现实又不是现实。理论来源于现实,但决不会和现实“一致”。每一个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某一方面在这个理论的意识形态下做了一定的刻画,因此其必定是不完全的。只是现实太复杂而人的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非常需要用不完全的理论来简化现实,节约信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尽管理论只是一张很模糊而且有很多错误的地图,但拥有它比自己茫然的摸索要好得多,因为很少有人有那么好的天赋,不学习理论就可以了解全局的概貌,拥有理论能帮助人减少犯方向性错误的可能性,从概率上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当然,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释 ,这并不意味着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关键在于这些理论的假设(assumption)截然不同,相信或者说更偏好哪一种理论则是个人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则是一种艺术。 虽然理论与现实“无关”,但并不意味可以随意的对现实做出简化,理论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致、简化和可预测性。一致性指的是运用理论去分析已知现象(被解释变量)时,其解释变量是固定的,不能增加或者改变;若非如此,则还需要另一个理论来指导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变量,这就达不到理论信息节约的目的了。例如股票市场中的技术分析(technique analysis),事后总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证明市场的走势(被解释变量)是可预测的,可惜的是事前很难在矛盾的标准(不同的解释变量)中做出选择。 所谓的简化,是指要用尽可能少的变量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不但要在空间上稳定,而且要在时间上能够承受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信息。正因为追求简化,所以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一定相当抽象,相当的“不真实”。很多人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但这些理论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其不是为了中国现阶段的情况而写的,而是为了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分析整个世界各个时代的现象。用50个变量对中国现期的市场可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但一方面这么多的变量已经很难节约信息,也无助于人脑分析,因此是一种描述而非理论;另一方面这些变量很可能是极不稳定的,例如某份文件的精神对另一个国家或者在中国的另一个时期可能就毫无作用。 可预测性是指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在可接受的置信区间内应该成立。理论的正确性不在于能够100%预测未来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如果把握两三个变量就能使你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已经大大节约了宝贵的生命。 如果同时学习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注意不要把两个体系的框架混淆起来。同样一个事件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思维,但在严格阐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学术标准。自己在写毕业论文时就犯了这样错误,初稿阐述完经济意义以后就开始论述政治经济学上的“发展意愿”,还用管理学里的“strategic determination”做比喻,这些问题的确相关,但对于经济学论文来说,是非常不严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