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HINA——瓷的祖国!中国陶瓷赏析(图文)[170P]

 阳光知识文库 2011-03-03
中国陶瓷赏析

      

  藏品名称:青花双龙纹香炉

  收藏者:赖海建

  藏品来历:我朋友祖辈传下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青花龙纹香炉高25厘米,口沿直径为36厘米,底足直径为21厘米。正面有文字,主要是祈愿美好幸福生活,并有年款: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蒲月。分别画有四爪龙纹。背面有万寿纹,和一个火龙珠。口施酱釉,保存完好。

  相关背景资料:《辞海》中对香炉的解释是这样的:“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瓷质香炉在宋以后比较流行,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尚礼学,博雅好古,香炉一出现便成为一种“神人合一”的时尚文化,从而登上了文人士大夫的几案,并出现在帝王的内廷。瓷质香炉被当时的上流社会当作高雅的把玩之物,置炉、玩炉,便成为当时“烹茶、焚香、挂画、插花”的文人四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时的瓷质香炉主要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瓷质香炉主要用于祈神供祖,观赏功能逐渐降为从属地位,从而也使瓷质香炉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在色彩上,也由单色釉变为以青花龙纹为主流的装饰。


  藏品名称:清中期青花净水钵

  收藏者:何凤莲

  藏品来历:这件清中期青花净水钵是何女士的朋友罗先生的一件藏品,委托何女士带到《鉴宝》现场。

  藏品特征:这件净水钵通高28厘米,钵高11.5厘米,口径21.8厘米,底径9.3厘米;座高18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6.2厘米,此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净水钵敞口外撇,鼓腹下收,平底露胎。在钵身上用隶书写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文,并有“大清康熙癸丑季孟春月东海普陀山佛门弟子慧觉居士敬置”的题款和一方题章,为“圆”字。钵座绘有莲瓣纹和海水江牙山石纹。

  相关背景资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封建帝王的审美和宗教信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瓷器的发展,因此宗教题材也一直是瓷器装饰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清朝初年,为了政局稳定,康熙皇帝大力推崇佛教,并在1671年颁布圣渝,令天下所有大型寺庙开坛弘扬佛法,形成了普陀山等佛教圣地。受此影响,在这一时期瓷器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在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品种多为青花,器物一般粗厚笨重。如:公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瓶等。有的还在器身上书写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和干支纪年款等。


  藏品名称:清晚期天蓝釉鼓钉洗

  收藏者:袁泽忠

  藏品来历:我用国画家黄山寿的一幅画和一位朋友换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器物高7厘米,直径为14厘米,天蓝色釉,釉面光泽。上下沿各有十六枚乳钉,器物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红木底座直径10厘米,高6厘米,镂空雕有蝙蝠,波浪等纹饰。

  相关背景资料: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又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笔洗以材料丰富、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制作笔洗的材料包括瓷器、玉器、珐琅、象牙、犀角、水晶等等,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瓷制笔洗是笔洗中的大类,其中不乏做工细致,釉色精美的作品。天蓝釉是一种高温颜色釉,早在宋钧瓷中,就有天蓝釉的精品问世。到了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又创新出新的天蓝釉品种,釉色浅而发蓝,近于天空之蓝,其中就有精美的鼓钉洗制品。

  藏品名称:雍正胎 清晚期墨彩梅花纹碗

  收藏者:王子忠

  藏品来历:用自己的一幅画和一位朋友换来的。

  藏品特征:这是一对墨彩瓷碗。每只碗的高度为7厘米,碗口直径14.5厘米,底足直径5.4厘米。在两只碗的外壁上都绘有竹子和梅花的图案,以及一首两行诗,碗内底部,都绘有瓜果纹饰。两只碗的底部,都有“大清雍正年制”的双圈款识。

  相关背景资料:雍正时期的瓷器烧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它一改康熙时期的浑厚古拙之风,而变的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色泽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雍正瓷器的器型非常丰富。仅碗的形制,就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等。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的很精细。雍正瓷器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者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则多署“雍正年制”或者是“雍正御制”的款识。

  藏品名称:光绪青花双龙赶珠纹大碗

  收藏者:王俊杰

  藏品来历:据王先生父亲给他介绍的,这个碗当年是宫里太监偷偷拿出来当的,是死当,王先生的曾爷爷与当铺老板是朋友,后来就从当铺老板哪里买了回来,一直传到现在。

  藏品特征:这件青花双龙赶珠纹大碗高为9.3厘米,口径26.3厘米,底径16厘米。碗外壁图案为双龙赶珠纹,双龙顺行,张口吐舌,五爪箕张,双目盯视火珠,作赶珠状。周边饰以海水、祥云等纹饰,底部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相关背景资料:清代,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青花瓷器都十分嗜好,青花瓷器的烧造集历代名窑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雍正皇帝对官窑青花瓷器生产十分重视,甚至对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都亲自过问,促使了景德镇御窑厂不断寻求多种技术对青花瓷器进行装饰,雍正十三年,工匠们将新研制的胭脂紫彩用于青花纹饰中作为点缀,成功烧制了青花胭脂彩瓷器,青花胭脂彩瓷器,胭脂紫彩与蓝色青花搭配巧妙,色泽浓丽却不俗艳,使得青花加彩工艺中又增添了新鲜的颜色。然而到了道光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国难当头,清政府对瓷器的关注从康雍乾三朝的不惜工本,到道光、咸丰年间转变成为了“限额烧造”,使得青花瓷器日益衰弱。光绪一朝,清政府重整瓷业,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光绪瓷器的胎骨练泥较精,胎骨一般较重,制器,修足极为规整,达到了晚清瓷业制作的一个高峰。

  藏品名称:道光青花加胭脂彩八仙纹碗

  收藏者:何小凤

  藏品来历:这件宝物是何女士家里传下来的,在动荡的年代里,为了保护它不被毁坏,当时曾经给它上过一层油漆,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后来对这个碗进行了清洗,才恢复了它的原样。

  藏品特征: 这件青花胭脂彩八仙纹碗高为7.2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9.5厘米。碗壁通体绘有八仙过海纹饰,人物造型为青花绘制,海水为胭脂彩绘制。另外,在八仙中还绘制有两个面目丑恶的鬼怪形象。碗内底还有福禄寿吉祥图案,碗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

  相关背景资料:清代,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青花瓷器都十分嗜好,青花瓷器的烧造集历代名窑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雍正皇帝对官窑青花瓷器生产十分重视,甚至对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都亲自过问,促使了景德镇御窑厂不断寻求多种技术对青花瓷器进行装饰,雍正十三年,工匠们将新研制的胭脂紫彩用于青花纹饰中作为点缀,成功烧制了青花胭脂彩瓷器,青花胭脂彩瓷器,胭脂紫彩与蓝色青花搭配巧妙,色泽浓丽却不俗艳,使得青花加彩工艺中又增添了新鲜的颜色。然而到了道光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国难当头,清政府对瓷器的关注从康雍乾三朝的不惜工本,到道光、咸丰年间转变成为了“限额烧造”,使得青花瓷器日益衰弱。光绪一朝,清政府重整瓷业,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光绪瓷器的胎骨练泥较精,胎骨一般较重,制器,修足极为规整,达到了晚清瓷业制作的一个高峰。

藏品名称:元代 钧窑三足双耳炉

  收藏者:李国强

  藏品来历:这件藏品是我一个朋友,旅居新加坡,他早几年通过别人介绍,从新加坡一个退休官员那里购买到的,当时他花了120万(新加)坡币。

  藏品特征:这个炉通高39厘米,炉的直径为25厘米,双耳,三个兽头足,在炉的前面和背面均有铺首纹饰,在炉的口沿外部有兽纹,兽的尾巴穿过炉耳成为炉耳装饰,在炉的口沿处及一个铺首纹饰上还有红斑。

  相关背景资料:在元代,各个钧窑窑场继续生产着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以及蓝釉红斑等器物,由于窑场规模扩大,重在扩大产量,加之大量生产的是日常用品盘、碗、罐、瓶等,与北宋末年禹县烧造的贡器如盆、尊、洗等相比显得相对粗糙逊色。与宋代钧窑器相比,元代钧窑器的特征是胎质粗松,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为多,不少器物上往往饰以红色、紫色彩斑,元钧器物施釉多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但是,元代钧瓷中也有不少优秀作品,如1972年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出土的一对钧窑双耳瓶,高达63厘米,造型别致,釉色艳丽,是元代钧窑器中的珍品。


藏品名称:清中期 茶叶末釉双铺首瓶

  收藏者:陈晓颖

  藏品来历:这件藏品呢,是我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呢,古玩市场刚刚开放的时候,在天津的旧货市场购买的,当时呢是五一的假期,只有一天,这个我父亲还是从北京赶到天津,在逛这个旧货市场,当时呢他一眼就相中了这件瓷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呢,他最终以14元人民币购得了这个茶叶末的瓷器。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当时货主也跟我父亲讲,说,哎呀太高兴了,因为他儿子要结婚,然后呢这件瓷器,就是随房中的其他旧物品,一同他要准备清扫掉,处理掉,然后他换回了这样的价格,他也感到很满意。

  藏品特征:这件藏品高为31厘米,口沿直径10厘米,底足直径10厘米。瓶子的两边分别烧制有铺首纹,口沿有残,底部无款。

  相关背景资料:厂官釉瓷器早期主要是为了宫廷用瓷服务的,瓷器做工精致细腻,一般都带有阴文篆刻的官款。乾隆中后期,民间也开始烧制这类瓷器。从传世的实物看,这类厂官釉瓷器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最多,茶叶末釉中绿者称为茶,黄者称为末。雍正时期的茶叶末釉有“茶”无“末”,而乾隆时期的茶叶末瓷器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由于近几年单色釉瓷器越来越受到藏家们的关注,因而厂官釉瓷器的市场价位也是在不断攀升。

 藏品名称:青花龙凤纹如意双耳瓶

  收藏者:胡青岛

  藏品来历:这件藏品是十年前,也就是香港还没回归的时候,我在香港一个收藏家看到的。我当时花了十万块钱转让给我的。当时我一看这个瓷器,这个造型特漂亮,你看这边是绘有龙纹,这边是绘有凤,就寓意龙凤呈祥。没有底款,是这样吗,所以现在存在争议,有的说是官窑有的说是民窑,我今天到这边来,希望专家呢,能够看一看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再确定一下它的价位。

  藏品特征:这件青花如意耳瓶通高35.8厘米腹径为18厘米,底足直径11.5厘米。撇口,两侧分别有对称的如意耳。正面绘有穿花龙纹,龙为四爪。背面绘有穿花凤纹,表示如意、富贵、龙凤呈祥。

  相关背景资料: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吉祥图案、动、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戏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


藏品名称:青花八仙人物纹碗

  收藏者:姜越

  藏品来历:这是持宝人一个朋友在十年前为了养金鱼,到那个鱼鸟花市去买鱼缸,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碗,感觉特别好看,就给买回来了,买回来一直挨家里养金鱼。

  藏品特征:这件瓷碗器型硕大,高16厘米、口沿直径37.5厘米,底足直径20厘米。这件瓷碗的青花色泽蓝中泛灰,它的外壁绘有八仙人物,碗心绘有合和二仙,绘画风格豪放,但碗口处有伤。

  相关背景资料:清代瓷器的装饰纹饰、内容非常多样。其中的人物纹饰占了很大比重,较为常见的有婴戏图、行乐图、渔家乐图和仕女图,这些纹饰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各个朝代的风格特征。清代早期,战争题材比较多见,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强调故事情节,刻画精细,极具特色。到了清代中期,瓷器上的人物纹饰以文人画居多,比较细腻,强调意境,所画的人物,渔耕樵读以男性为多,琴棋书画以女性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到了乾隆朝之后,青花瓷器的品质开始滑坡,无论釉色、工艺均远不及乾隆之前的产品,瓷器上的纹饰内容繁杂,对人物的内心刻画较少,比较强调吉祥如意的韵味。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比较平淡,所绘人物大多有形无神。


藏品名称:清中期窑变釉罐

  收藏者:贾荣光

  藏品来历:这件藏品是持宝人祖上传下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瓷器高30厘米,整体为红色,瓷罐上部夹杂有蓝色,木托底带盖,其中一个盖有破损,底部无款。

  相关背景资料:窑变釉瓷器是雍正时期在仿钧釉的基础上新创烧的品种,釉面以红色为主,天蓝、月白、绿、褐、黑等杂色交融流淌其中,形成各种千变万化的花纹式的效果,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其偏红者一般称为“火焰红”,偏青者则称“火焰青”。雍正以后历朝都有生产,乾隆晚期民窑也有此品种,一直到现代,窑变釉仍是景德镇最富于变化而魅力无穷的釉色品种之一。与青花、彩瓷相比,颜色釉瓷器最能体现土和火的艺术真谛,它极富天然韵致,而变幻莫测的窑变釉瓷器更给人以气象万千之感。因此深受宫廷厚爱,许多品种甚至为皇家所垄断。


藏品名称:红釉盘口球体瓶

  收藏者:言娜

  藏品来历:我朋友送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红釉瓷瓶高37厘米,腹部直径37厘米,口径11厘米,圈足直径14.3厘米。其釉面光洁透亮,釉色浓艳均匀,光彩夺目。底部有两枚印,一枚为葫芦形印,印文为“德化”,另外一枚为方形印,印文为“徐少东印”。

  相关背景资料:颜色釉历来是中国瓷器中引人注目的艺术瑰宝。色釉工艺主要是以高低温颜色釉在烧成中的物理化学反应或各种施釉方法、烧成技术所形成的釉面色泽、肌理、质感的变化和神奇般的效果以作装饰的工艺。而红色釉是随着制釉工艺的不断进步而产生的。由于红瓷的瓷土中含有锆、硒两种微量元素,性能极不稳定;窑炉温度不够则红色展示不出,过火则易炭化,温控的范围非常小,窑烧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极低,因此物稀而价昂。由宋代钧窑红,发展到元代景德镇釉里红、明宣德的霁红以及清康熙的郎窑红,存世精品都十分的珍稀。


藏品名称:元钧窑瓷碗

  收藏者:李楠

  藏品来历:“我叔叔有一次他去他的一个朋友家里,看到这么一件钧窑碗,他当时非常地喜欢,这个朋友说出钱我是不卖,因为文化嘛是不能以价格来衡量的,所以说呢,我叔叔以一块玉佩,清中期的玉佩,交换的这个钧窑碗。”

  藏品特征:这件藏品通高7.9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6.4厘米,器物施天蓝釉,内壁有一处红斑,底部无釉,平底圈足。

  相关背景资料:在钧瓷的发展史上,一直是与帝王的审美取向和宗教情感相关联的。宋代,由于宋徽宗崇尚道教,这使得宋代钧瓷显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具有淡雅平和之美。元代,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钧瓷也从宋代的致力审美转变为注重器物的实用性,作品以当时普遍广泛日用的民间瓷器为主流,造型虽类似宋钧,但线条处理过于突兀,缺少过渡,大气、恢弘、饱满有余,灵巧、韵感、律动欠缺自然,更多的追求繁复和刻意的物化造型。元钧作品胎子更厚,胎釉普遍肥厚不均,以粗犷豪放的风格见长,极具游牧民族的鲜明个性。



藏品名称:明代清花锈墩

  收藏者:赵丹

  藏品来历:这个是1996年在古玩城花800块钱买的,当时在一个瓷器摊上看上这个青花瓷器了,当时摊主要一千多块钱,经过几次砍价吧,最后八百块钱买的。这样想请专家鉴定一下这个是什么年代的。

  藏品特征:这件青花绣墩高为48厘米,上部直径为27厘米,腹部直径最长处为33厘米。顶部纹饰为花卉图案,并有镂空钱纹,主题图案为人物故事。

  相关背景资料: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青花花色清新典雅,所以用它装饰出来的瓷器,也就成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陈设观赏以及文房用具中的主要瓷质用品。青花绣墩就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活用瓷。这种生活用瓷品种繁多,装饰各异。纹饰上突破了历来规范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奇巧,线条洒脱。青花瓷器发展到现在,题材更加广泛,除了延续明清时期的纹饰之外,一些文人画风格的作品也成为青花瓷器的主要装饰图案。



藏品名称:清末仿元钧瓷碗

  收藏者:高金福

  藏品来历:“这个藏品是1991年,我一个朋友转让我的,转让只要了一百元。”

  藏品特征:这件藏品通高8.5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6.5厘米,器物施天蓝釉,内外壁共有6处红斑,底部无釉,平底圈足,内有毛笔书写的“闫”字款。

  相关背景资料:在钧瓷的发展史上,一直是与帝王的审美取向和宗教情感相关联的。宋代,由于宋徽宗崇尚道教,这使得宋代钧瓷显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具有淡雅平和之美。元代,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钧瓷也从宋代的致力审美转变为注重器物的实用性,作品以当时普遍广泛日用的民间瓷器为主流,造型虽类似宋钧,但线条处理过于突兀,缺少过渡,大气、恢弘、饱满有余,灵巧、韵感、律动欠缺自然,更多的追求繁复和刻意的物化造型。元钧作品胎子更厚,胎釉普遍肥厚不均,以粗犷豪放的风格见长,极具游牧民族的鲜明个性。




  藏品名称:唐代长沙窑贴花王字款壶

  收藏者:李新珠

  藏品来历:朋友家里祖传的。

  藏品特征:这把执壶高22.2厘米,壶口直径10厘米,壶底直径14.5厘米。在壶体的上半部分有三朵葡萄纹贴花,每朵贴花上有两个“王”字,共六个“王”字,壶的表面施青釉。

  相关背景资料:酒具是指盛酒、饮酒的器具,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饮酒风俗的不断演变,使酒具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执壶是古代常见的酒具之一,创烧于唐代的长沙窑当时就烧制了很多执壶。长沙窑是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场,兴盛于唐代中晚期,它创造的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对后来宋代的钧窑,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瓷器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长沙窑产品种类较多,日常生活用品有壶、瓶、杯、盘、碗、灯等等,装饰技法主要采用釉下彩绘和釉中彩绘。在酒具的发展过程中,锡制酒壶始见于明代,清代以后开始普及。锡制的酒器具有不透水,不受潮,容易密封等特点,通常用来盛酒之外,还可以制作成温酒器。明清时期,用于制作酒具的材质多种多样,锡制酒壶是其中流行的一种。常见造型有八角形、六角形、圆形等等。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绣墩

  收藏者:张磊

  藏品来历:三年前,在一个藏友家中看到,爱不释手,就将它买了回来。

  藏品特征:这件青花缠枝莲绣墩,高18.5厘米,顶部直径为18厘米。整体器型小巧精致,青花色泽淡雅,釉色肥润细腻。器身主体绘缠枝莲纹饰;绣墩顶部装饰有镂空的钱纹。

  相关背景资料: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绣墩又叫鼓墩或者坐墩,是我国古代比较常用的一种坐具,通常人们要在它的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品,绣墩也因此得名。瓷绣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比较流行,青花缠枝莲花卉纹绣墩就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活用瓷器。缠枝莲花卉纹是青花瓷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装饰纹饰,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的画工都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由于青花花色清新典雅,所以用它装饰出来的瓷器,成为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陈设观赏以及文房的主要用品。

  藏品名称:粉彩山水人物方瓶

  收藏者:周经一

  藏品来历:我父辈传下来的。

  藏品特征:这个大瓶上圆下方,通高65厘米,其中圆形部分高19.5厘米,方形部分高45.5厘米,口径为20.5厘米,底足边长为14.5厘米,在大瓶上绘有山水、人物、花草、树木等纹饰,在大瓶上部两侧的兽头上分别有一个“王”字。

  相关背景资料:嘉庆朝的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和法器都非常常见。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嘉庆粉彩瓷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等,器型有瓶、洗、盘、碗、笔筒、茶壶等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轧道工艺粉彩器则仍然多见于各种色地,例如红、黄、绿等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是较为普遍的。

  藏品名称:青白釉灯盏

  收藏者:赵志强

  藏品来历:今天我朋友委托我来鉴宝的,这东西是他家传的。

  藏品特征:这件藏品高12厘米,上口外沿直径13.4厘米,底外沿直径10.5厘米。此灯盏的口为板沿,中腰为柱形,共分四层,每层上刻画出竖线条纹,整体造型规整。

  相关背景资料: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藏品名称:哥釉葫芦瓶

  收藏者:贺慧华

  藏品来历:在84年左右去上海城隍庙游玩时,在一个摊位上看到.当时摊主要价1500元(那时工资也就近百元钱),我说:太贵了,买不动。摊主说这件东西是从湖北近湖南一个乡村老农家收来的。据老农说这是从财主家土改时分到上辈手中的,财主家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这个价不高.但最后因摊主过年急于回家,故按800元成交此瓶。
  藏品特征:这件藏品高17.7厘米,口径为2.6厘米,足径为6.5厘米,内外施釉,釉层肥厚,釉质不透明,施釉不到底,烧釉入胎,圈足无釉,瓶底有刻款“奉华”二字。

  相关背景资料:哥窑瓷器以炉、瓶、洗、盘、碗等仿古式样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开片中套小裂纹,即所谓的“金丝铁线”。哥窑瓷器的釉属于无光釉,釉层极厚,有的地方厚到了与胎的厚度相同的程度,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哥窑瓷器的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或黄棕色,说明胎料中含有较多的铁质和其他金属杂质,因此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作为一种变废为奇的名贵瓷器,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仿哥窑瓷器,到了清代发展到了顶峰,其逼真程度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假。


  藏品名称:紫砂壶

  收藏者:赵蓉
  藏品来历:我祖爷爷传下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紫砂壶高15厘米,壶口直径8厘米,壶身贴花,纹饰为凤纹,有一处破损,壶口壶盖修饰有花草纹,狮钮,月牙形底,底部为“康熙九年陈子畦制”的款识。

  相关背景资料:明清两代,伴随着瓷业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壶家三大”、“四名家”等等。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制壶高手辈出,紫砂器形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从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者是制成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皇帝也曾经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紫砂器在世界上堪称是造型最为丰富的工艺品种。

  藏品名称:邛窑酱褐釉灯盏

  收藏者: 尚崇伟

  藏品来历:花6000元从朋友那得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灯盏直径为12.3厘米,底足直径为4.5厘米,高3厘米。整件器物的表面施酱褐色釉,在灯盏的边沿上刻有“壬寅岁,宣和四年六月初一日,蒋士祥发心,造成此明灯,香花供养,常愿安乐”的铭文。

  相关背景资料:东汉时期青瓷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之前的青铜灯具。到了六朝时期,灯盏的造型已经基本定型为油盏、托柱、承盘三个部分。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灯盏,出现了将托柱做成熊的造形,并在承盘下安三个兽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大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灯盏作为实用兼装饰物而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唐代常见的造型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宋代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灯盏继续着盛世的辉煌。而明代灯盏的式样变化很多,有一种灯盏上部似一把带盖小壶,下为盆式托座,灯芯从壶嘴插入壶中,造型新颖别致。

  藏品名称:黑陶嵌铜钉双儿罐

  收藏者:徐玉梅

  藏品来历:这个陶罐是今年1月10号,我的女儿在丹麦哥本哈根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买回来的,当时买了好几件东西,这是其中的一件,当时的起拍价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有很多人都想买下这个罐,但是在我女儿的坚持下,最终买到手,最后花的钱折合成人民币为十几万元,买完后,我女儿1月22号就把它带回国内。

  藏品特征:这个陶罐高17厘米,口径为11厘米乘8.5厘米,足径为7.3厘米,在陶罐的正、背两面各嵌有八颗铜钉,两个耳上各嵌有两颗铜钉。共有二十个铜钉。

  相关背景资料:黑色给人以稳重、神秘、内涵深沉的感觉。黑陶的烧制与灰陶基本相同,只是在烧制的最后要加上一道“封窑熏烟渗碳”的工序才能够最终烧成。据专家推断,这些流行于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黑陶,其工艺应该由中原地区传入,然后在这里生根开花,并且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器型,最为特殊的是在极少数的黑陶和灰陶制品上出现了镶嵌铜钉的装饰,这种陶器与青铜器相结合的装饰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类嵌铜钉的陶器大多作为礼器之用,在当地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只有当地的贵族才能够使用这类陶器。目前,这类黑陶在出土的实物中很少见到。
专家评述:首先这是一件真品,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是羌族地区,战国到西汉流行的一种陶器。这种陶罐博物馆里边收藏的非常少,在世界上大概有两个博物馆里边收藏了一部分,第一是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还有就是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其中带铜钉的,只有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上边有六个铜钉,像这种有二十个铜钉的,我们现在还是首次看到。一般青铜器上,一个铭文就要加1万元钱,你像它这个铜钉应当是比照这个价值来参考的,所以光二十个铜钉就得20万, 40万这是专家团给出的一个集体参考价格。

  专家鉴定团估价:400000元人民币
  藏品名称:洒蓝釉瓷盘

  收藏者:苑双贵

  藏品来历:前不久,一位藏友拿这件瓷盘给我看,我一看非常漂亮,但是搞不清年代,于是我就想上鉴宝来,请专家给看看。

  藏品特征:这件瓷器底部直径35.5厘米,口径为20厘米。器身通体为洒蓝釉。

  相关背景资料: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专家评述:这件洒蓝釉瓷盘应该是乾隆时期烧造的,明代的洒蓝釉它的特征是什么呢?蓝,它的蓝比较厚,白呢露出来也比较多,非常均匀,所以洒蓝又有一种称法叫盖雪蓝。到康熙时期呢,康熙的蓝釉比较薄,它露出的白的地方有点若隐若现,不像宣德期间这么突出,那么均匀,具体到这块瓷盘来讲,它的烧造来讲应该是完美的,因为它是一件民窑,底下没有款,吹青的效果吹得不错,从整体的器型,修足的方式,以及它这个吹青的工艺来讲呢,应该是乾隆无疑。因为它的边口有些磕,那么考虑以后我们给了3万元的价格。

  专家鉴定团估价: 30000元人民币

  藏品名称:松石绿釉蝠纹碗

  收藏者:归九燕

  藏品来历:这件清乾隆的民窑松石绿釉蝠纹碗是归先生家里传下来的。

  藏品特征:这件松石绿釉如意纹碗,高7.6厘米,口径18厘米,底足直径为6.7厘米。周身布满松石绿釉,碗的外部用白彩装饰变形的如意蝙蝠纹,口沿有一圈如意纹,底部有莲瓣纹,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保存完好。

  相关背景资料:粉彩瓷器创烧于康熙晚期,到了雍正年间这种瓷器得到了空前发展。雍正粉彩,采用了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阴阳、浓淡的立体感,以柔和、淡雅、富有立体感而著称。松石绿釉瓷器是粉彩瓷器中的一种,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它的颜色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这种松石绿釉的瓷器,属于低温绿釉,其釉色有深有浅,但呈色都十分均匀纯正。常见的造型一般为盘、碗之类的小件器皿,制作十分精细,多为官窑生产。但由于清早期废除了明代官窑的编役制度,并将明末出现的 “官搭民烧”的制度确立为定制,从而出现了官窑和民窑相互竞争的局面,这也极大地刺激了民窑的发展,尤其是乾隆年间烧造的瓷器,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工艺水平上都与官窑瓷器不相上下。
  专家评述:这只碗的产地,应该是江西景德镇,年代应该是乾隆时期的,它虽然是乾隆年间烧造的,但是它不是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是属于民窑瓷器的一种。绿松石釉烧造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雍正官窑瓷器的松石绿呢,釉色的完美就跟绿松石的颜色一样,非常漂亮,乾隆时期呢,釉色比雍正时期稍微淡雅一点,至于这件民窑瓷器来讲呢,我认为烧造的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单色釉的发色也非常漂亮,虽然比官窑要逊色一些,但是它的发色是均匀的,颜色是纯正的,装饰得也很典雅,外边有五个蝠,口沿下面和足都有装饰,有纹饰,应该说保存得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碗上呢有三个小冲口,今年以来,单色釉瓷器的价格还是飙升得比较快的,那么我们给了一个市场参考价格呢,是三万元。

  专家鉴定团估价:30000元人民币

藏品年代:明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

藏品尺寸:通高66厘米

藏品出土地: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出土

藏品收藏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藏品介绍:阔肩,鼓腹,平底。盖上有菌状纽。肩上饰缠枝莲花纹。腹部饰云龙纹,其中双龙相对,龙首之间书一“寿”字,腹下部有寿山、卷草纹。器盖饰云龙纹。颈部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此罐纹饰主题突出,气势宏大,为明代大型青花瓷器佳品。

藏品年代:明成化(公元1465年 -- 1487年)

藏品尺寸:通高14厘米

藏品出土地:1994年景德镇明御厂故址龙珠阁出土

藏品收藏地: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藏品介绍:直颈,微鼓腹,两耳呈弧状内弯,口沿饰两道弦纹,犬形腿。内壁挂白釉。外壁饰缘彩缠枝灵芝,填矾红地。底画青花双圈双行成化款。此器双耳内卷,
为明瓷炉中罕见之作,为传世品中所未见。



藏品年代:明宣德(公元1426年 -- 1435年)

藏品尺寸:高8.3厘米、口径15厘米

藏品出土地:1993年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明墓出土

藏品收藏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藏品介绍:敞口,深腹,高圈足。碗外壁以缠枝莲花托八吉祥纹为主题满绘青花纹饰,近足底处绘仰莲纹一周,圈足外壁绘卷草纹。碗内底有着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单行楷书款。

藏品年代:明永乐(公元1403年 -- 1424年)
'
藏品尺寸:通高5.5厘米、口径11.8厘米

藏品出土地:1991年湖北省武汉市江下区龙泉山明楚昭王墓出土
藏品收藏地:湖北省武汉市博物馆藏

藏品介绍:敞口,口沿稍外撇,平底,圈足较浅。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口沿薄釉处呈白色,内壁及足胫聚闪现水缘色。足底无釉,露胎处胎质洁白细腻。器物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是明永乐时期翠青釉瓷碗中的珍品。


藏品年代:元

藏品尺寸:通高41.2厘米 口径8.8厘米

藏品出土地:1964年5月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

藏品收藏地:河北省博物馆藏

藏品介绍:大腹小口,短颈,溜肩,带盖,平底。覆盆式盖顶塑坐狮钮。胎质上薄下厚,通体天青釉,釉质细腻,青花色艳,有黑斑。肩绘四垂云,上绘青花水纹托以白莲纹。腹部四面堆贴双勾菱花形串珠纹瓣纹,盖沿、肩、下腹部绘卷草纹,颈、肩绘牡丹纹。


藏品年代:元(公元1271年 -- 1368年)

藏品尺寸:高30厘米

藏品出土地:1994年辽宁省缓中县二河口三道岗海域出土

藏品收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藏品介绍:直口,圆肩,斜腹,平底。白地饰黑色花纹,肩部为缠枝菊,腹部绘牡丹及孩儿攀花。画面质机、生动,在磁州窑瓷器中具有代表性。


藏品年代:元(公元1271年 -- 1368年)

藏品尺寸:高26.5厘米

藏品出土地:1983年浙江省泰顺县新浦乡孙坪村出土

藏品收藏地:浙江省泰顺县文博馆藏

藏品介绍:撇口,细长颈,溜肩,鼓腹,造型匀称、和谐;薄胎,通体施粉青釉,色泽均匀,明净,是元代龙泉窑瓷器中的精品。



高65厘米

1965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坐像胎质由三块组成,头部、腰际接胎痕明显。通体施青白釉,品润光洁,如冰似玉。观音体态硕壮,广额丰颐,面部塑造极为传神。显出博大的胸怀和气势。宝冠及遍体的珠玉璎珞雕琢工细,使造像更加耐看。贴体的帔帛、长裤,线条流畅,视托出优美的形体并表现了轻柔薄纱的质感。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塑艺术的杰作。

唐(公元618年-- 907年)

通高92厘米

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唐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方脸,开口,圆眼,头戴侧翻翅盔。盔顶饰尾翼上翘的孔雀。内着袍,外披铠甲,铠甲上贴有金箔。腰系绦带,足穿高靿战靴,双脚蹬踏坐在地上的邪鬼。其造型生动,颇具艺术感染力。

唐(公元618年-- 907年)

通高36厘米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豁口磨金乡县主墓出土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墓中出土一组彩绘骑马秦乐女俑,演奏各种乐器,反映了当时音乐舞蹈的盛况。图中女俑头戴孔雀冠,身着圆领袖长袍,体态丰腴,神情专注,双手抬起似玉击鼓奏乐。


唐(公元618年--907年)

通高37厘米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豁口磨金乡县主墓出土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该墓出土了一组骑马狩猎俑,形象各不相同,或托鹰,或携犬,或带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经济生活。图中马上驭者胡服,高鼻深目,胡须卷曲,为胡人形象,鞍后伏卧一豹。




高36.2厘米 长30厘米

1972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马通体为褐黄色,除四腿外,布满木纹状花纹,是用毛笔在白色胎体上画好后再施彩釉烧制而成,呈现出绞胎三彩的效果。马鬃分梳于前额两侧,圆目竖耳,姿态矫健。骑俑戴黑幞头,穿圆领绿长衫、长裤和尖头毡靴。腰持长剑,侧身仰望,左手高举作握弓状,右手抱胸作拉弦状。表现出箭欲脱弦射大雕的生动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唐(公元618年-- 907年)

通高108.2厘米

1991年陕西省富平县唐墓出土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藏

直立于方形踏板上,昂首,作嘶鸣状。背上有椭圆形花边毡毯,其上原有驮物,已残失。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因而是唐三彩常见的表现题材,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三彩骆驼。

西夏(公元1038年-- 1227年)

高50厘米

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宏佛塔天宫出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文物管理所藏

罗汉神态沉静、端庄,内着交领衣,腰束带,外披袒右袈裟,双手置于膝上,结跏跌坐。其衣纹刻划生动流畅,极具艺术魅力。


唐(公元618年--907年)

通高72厘米

1988年陕西省西安市郭墓滩出土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长角直立,肩生双翅,蹲坐于台座上,系镇墓壁邪之物。施黄、绿、白、褐、蓝等色三彩釉,釉色亮丽。其造型饱满,表现手法洗练,反映出唐代陶塑的高超技术。


南宋(公元1127年 -- 1279年)

通高25.4厘米

1978年江苏省常州市市区宋井出土

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藏

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胸前佩璎珞,内穿僧祗支,外披通肩大衣,双手结定印,在山岩上善跏跌坐,面相丰腴,神情安祥。外衣和坐处施影青釉,有冰裂纹,其余部分露胎。其造型、釉色和胎质均属南宋景德镇窑系的上品。


东汉

高55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额前有皱纹数道,着幧头,左臂下夹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珞珠饰,似作说唱状,面部表情幽默。俑表面彩绘已脱落,残存白粉及褐色土痕。

唐代渤海国(公元698年 -- 925年)

高18.1厘米

1996年黑龙江省宁安县三陵渤海国墓出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粗质白色胎,施绿、黄、褐釉。子母口,直腹,圜底,三足外撇。覆钵形器盖上立塔式纽。盖上有四组镂空熏孔。炉三足根部作有角的狮面形,足端作狮爪。此炉保存完整,是我国出土渤海三彩器中的珍品。

唐代渤海国(公元698年 -- 925年)

高18.1厘米
/
1988年吉林省和龙市八家子镇北大村渤海国墓出土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白胎,轮制。喇叭形口,束颈、圆肩饰一周凸弦纹,腹下收,平底。器表施草绿、褐、白、黄色釉,器内施浅黄、浅绿色釉。经初步鉴定,此器系在当烧造,是渤海国考古的重要收获。

唐(公元618年 -- 907年)

高7.2 厘米

1982年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凤鸟呈卧状,高冠,昂首,双翅向后张扬,杯置于背上,凤鸟及杯外壁施三彩釉,杯内施黄釉。胎、釉均较薄。此器小巧精美富有观赏价值。




高41.3厘米 口径9.5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口径和盖结合起来构成凤头,凤冠上立,凤眼微睁,盖的一端与流结合成上下喙。口沿、颈、腹、胫部由数组弦纹隔成不同的装饰区,分别饰以粗圆的联珠、忍冬、莲瓣、流云、人物、葡萄、宝相花等。壶柄塑成龙形,龙的头部伸向壶的口径,前肢抚壶的肩部,后肢抓住喇叭形底座。造型庄重华贵,是唐代初期青瓷的优秀作品。

南宋(公元1127年 -- 1279年)

通高41厘米

1991年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出土

四川省遂宁市博物馆藏

小口,短颈,有盖。器颈饰凸弦纹,器身刻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白胎,青白釉,白中泛青。圈足无釉露胎。此瓶纹饰精美,釉色莹润,系景德镇窑青白瓷中的佳作。



辽(公元916年--1125年)
男俑高50.3、女俑高51.5厘米

1986年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陈庄村出土

北京市昌平县文物管理所藏

青灰色陶质,立姿,面相丰满。男俑髡发,穿左衽长袍,左肩有一花纽扣,腰系带,双手拢于腹前,足穿尖头靴。女俑亦髡发,内穿圆领衫,外套对襟短袄,腰系带,下着褶裙,圆头鞋。



五代

高7.8厘米 口径5.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造型小巧玲珑,敛口,腹扁圆,圈足,圆盖,瓜藤钮。胎质细腻,胎土颗粒均匀,整体满刻多层莲瓣纹,釉质细腻。底部刻“官”字款,罐、瓶等器型上刻“官”字的十分少见。五代定窑的制品无论在胎质、造型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极为精致的程度, 为北宋定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17—19厘米

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张盛墓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张盛墓中的伎乐人形象,为当时乐队中的坐部伎。这组伎乐俑共六人,均头梳平髻,脑后插梳,黑发朱唇。长裙系于胸前,双带下垂,跽坐,所持乐器有竖箜篌、琵琶、钹、笛、觱篥、排箫等。原人物衣裙上施彩,现大都已脱落。



西汉

座宽47.5厘米 长67厘米

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陶塑组雕,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人物形象,突出乐舞剧主题和杂技的高难度技巧。神态逼真,动静统一,主次分明,有声有色。


沙井文化(公元前800年 -- 前600年)

高24厘米

1982年甘肃省古浪县古浪镇暖泉村出土

甘肃省古浪县博物馆藏

夹砂红陶,高颈,双耳,扁圆形腹,圜底,施红褐彩。颈、肩、腹部饰细长倒三角纹、乌纹、间以弦纹、连续菱形纹。此罐是沙井文化典型器物,反映发当时草原游牧族的文化特点。


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 -- 前2050年)

高11.3厘米、口径24.2厘米

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村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细泥红陶质。大口,侈唇,小平底。黑彩绘纹样,内壁有四组对称的双人抬物图案。这种劳动纹饰的彩陶盆在全国属首次发现。


汉(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

通高26厘米

1992年河南省三门峡市殽山路出土

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藏

整体作鴞形。鴞双目圆睁,尖钩喙,直立,尾部垂地,头顶有小圆口。泥质红陶,通体大部施绿釉,眼、耳、喙和腿部施黄褐釉。


东晋--南朝(公元317年 -- 589年)

通高28厘米

199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苏北电机厂出土

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藏

直口,短颈,径最大处偏下,平底。肩部置六桥形系,前后两对,左右各一。盖面略鼓,盖纽作长城形,中有一小圆孔。腹部和盖面剔刻双重莲瓣纹,莲瓣上覆下仰。腹中部刻划一周忍冬纹。米灰色胎,内外满施青黄色釉,釉质稀薄,釉面有细开片,积处玻璃质感强。底部无釉,刷一层铁锈色护胎浆,并有垫烧痕。此盖罐为越窑系畜产品。


三国

高23.4厘米 长32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吴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作跪伏状,昂首张口,目光驯顺,体形肥壮可爱。背上端开一圆洞,过去曾经定为水滴。现在多数认为是烛台。此类器西晋时继续仿制,造型与吴墓出土的完全相同。


西周(公元前11世纪 -- 前771年)

高18.7厘米

1985年山东省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村六号墓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平沿,直颈,斜肩,折腹,圈足。肩上部饰数周弦纹,腹部以上安装四系,底部有支烧痕迹。灰白色胎质地坚硬,豆绿色釉施遍器身。造型匀称,釉色光亮,为西周时期的瓷器珍品。

三国吴(公元222年 -- 280年)

高5.7厘米

1992年湖北省鄂州市石山乡塘角头村三国墓出土

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藏

圆管形口,扁圆腹下收,平底内凹。腹部贴塑蛙首、四足及尾。灰白胎,通体施青绿釉,釉不及底,胎釉结合紧密。该器造型生动,釉色莹润。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永安四年(公元261年)模印铭文据砖,这为器物提供了断代依据。

韶山文化

高26.5厘米

1960年山东省日照市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细泥黑陶。 这是一件典型的蛋壳黑陶杯,制作之精令人惊叹。整个器型可分为三段,上面是一个敞口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为底座,由一根细管将三段连接起来,烧成后毫不变形,轻巧秀致,可见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仰韶文化坡类型

高15.6厘米 长24.8厘米

1958年陕西省宝鸡县北首岭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杯口,短头, 平肩, 两肩凸出向下收缩杨尖角,肩上左右有半环耳可以系绳。壶腹两面绘有黑彩斜方格纹,颇似张挂鱼纲,为特制的水壶,造型装饰皆很别致,是彩陶艺术中稀有的珍品。

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 -- 前2050年)

高23.5厘米

1994年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村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乳白色夹砂陶。侈唇,短颈,鼓腹,平底。施紫红彩。口沿饰三角纹,颈部饰三道折线纹。其风格质机洗练,纹样生动传神。此壶为宗日文化的典型器物。

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 -- 前2050年)

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

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村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细泥红陶质。大口,侈唇,小平底。施黑彩。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

通高40.2厘米

1992年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半圆形器盖上有一小纽,器小口,圆肩,鼓腹下收,小平底,腹部两侧各有一小耳。红陶胎,由器盖至腹下部绘黑彩涡纹,线条均衡、流畅。


清乾隆,高25.6cm,口径11.5cm。清宫旧藏

花觚铜胎镀金,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通体施黄色珐琅为地,上饰彩色西洋人物花卉纹,口沿下四面开光,内饰粉色山水纹,中部亦四面开光,内饰西洋人物图,开光外绘花卉纹样,腹部上、下各有铜镀金錾蕉叶纹一周。花觚底部以白色珐琅为地,中心黑色双方框内有“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系仿古代青铜觚造型,珐琅色彩鲜艳,纹饰描绘精致,是此类画珐琅器皿中的精品。


清乾隆,高28.5cm,口径20x15.5cm,底径12.5cm。清宫旧藏

此器系仿照商代晚期礼器铜鼎制作而成,双立耳,敞口,平折沿,斜腹,平底,四足外撇,腹部及四角有铜镀金棱脊。腹部饰蟠螭纹,足跟部饰简化的饕餮纹。外底中心嵌长方形镀金铜片,上镌阳文“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铜片周围饰折枝花卉。

此器胎体厚重,造型古朴,但釉面砂眼较多,色泽较为黯淡。


高:13.4公分深:11.8公分口长:6.2公分口宽:4.9公分足长:6.5公分 足宽:5.1公分

粉彩是由康熙时期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彩釉配方,粉彩事实上就是把西方的珐琅釉中的硼元素,换成我们中国釉上彩的铅元素而配出来的。由于三氧化二砷在铅釉中会起白色半透明的乳浊作用,若再加上发色剂便有失透明感,使色彩似有加白粉的效果,所以称为粉彩,也有人俗称「软彩」。粉彩由于彩中有砷白的关系,色料凸起很高,较有立体感。干隆时期在釉彩方面也有特殊的作法,如此件以深红彩为地,细线剔划卷草纹,再绘以四季花卉、蝴蝶,色彩繁多,充分表现出花蝶逼真的姿态。

本器的造型源自青铜壶,双耳附带活环,胎薄而圆正,双耳、环及缘口饰金彩,内壁及底涂湖绿釉,器底中以青花书「大清干隆年制」篆书。


汝窑三足洗,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鲜艳、风格简练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釉上彩瓷器的雏形可以上溯到宋代的磁州窑。磁州窑所烧造的众多品种中有一种白釉釉上红绿彩,这是磁州窑乃至整个宋瓷中比较名贵的品种,到了明代正式形成五彩这一品种。至今保持完整的早期明代五彩瓷器,要数宣德年间的五彩高足杯,为官窑器,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现收藏于西藏释迦寺中。

清代康熙年间,五彩瓷器的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品种之丰富,造型之精美,图案之新颖,色彩之醒目,均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其中有一种可称为“刀马人”图案的大盘,更是康熙五彩的典型作品。“刀马人”大盘的口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高5厘米左右,口沿微微外撇。“刀马人”应为康熙中期民窑五彩所广泛采用的一种装饰。以刀(兵器)、马(战马)、人(武士)三个主题来描绘《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中的战争场面,有着浓重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气息。器物所绘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影响,线条沉着劲练,形象奇傲古拙。它以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马匹、旌旗、山石的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红、黄、绿、蓝、紫、黑、金等各种耀眼的色彩,其中带有金彩的一般为比较名贵的品种。后人把康熙五彩和雍正时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瓷器相对比,称其为“硬彩”。尤为一提的是,康熙五彩中的蓝色与明代五彩中的蓝色迥然不同,它以釉上蓝彩取代了明代的釉下青花,这一发明省工省时并达到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青花粉彩和斗彩,同属釉上彩与釉下青花相结合的彩瓷。命名依据是,斗彩仅在青花轮廓线内填彩,使上下釉彩呈拼逗之势,而青花粉彩之釉上彩单独成形在青花线条的外部,或者由上下两彩相辅成一组丰润的画面,因此,青花粉彩亦称“青花加粉彩”。

图中青花粉彩长寿图盘高3.1厘米,口径20.2厘米,敞口、矮圈足,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民窑款。器物以青花回纹圆盘心、以如意云纹满边饰,再于背壁设四朵灵芝纹。尔后二次烧窑,在高温釉面上完成以松、鹤、石为主体的低温粉彩图。松鹤延年是古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感悟。


将军罐,因罐盖形似古代军士的头盔而得名。元代已有,康熙时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胫部,收紧圈足,使之丰肥中见劲瘦,挺拔向上,气魄宏伟。康熙时期制瓷技术提高,对泥料的淘洗程度较明代要复杂得多,使康熙时期的瓷质达到了粉白的程度。此罐高23厘米,绘有山水,在口沿绘有杂宝。青花渲染充分,达到了色分五彩的艺术效果。



窑变红釉鼓腹直口瓶(清道光)

窑变红釉瓷器,以其特殊的表现效果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目光,随着窑变红釉瓷器的市场价值逐渐提高,一些赝品也开始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

现在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辨别窑变红釉瓷器的真伪:首先看釉色,同治、光绪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釉面上的红颜色呈纵向的一丝一缕状,深浅交融在一起;而赝品的红色死板,没有深浅纹路的变化。第二看釉面:真品的釉面布满崩茬,这是由于当时烧制水平比较低而自然形成的,这种崩茬是仿制不出来的;赝品虽然釉面很粗糙,但是并没有崩茬的现象。第三看器物的底部,真品存在着后修胎的现象;赝品则没有。掌握了以上这三点技巧,一般可以对窑变红釉瓷器的真伪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蓝釉描金匜,高45cm,口至流17cm,足径8.5cm。

器圆形,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有长方槽形流,流下一小系。胎细薄致密,釉厚润而不均匀。口和外底无釉。器内绘金彩宝相花,器壁画5朵金色祥云。

该器仿青铜匜,造型秀美,蓝釉深沉厚润,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华美异常。这件蓝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蓝釉描金小杯和盘,此匜的金色花纹丝毫无损,光艳如新,实属罕见。
该器器腹与盘口各绘釉里红彩斑一块,呈色艳丽,流散淋漓,配之青白色器壁,恰似天空中的雨海云彩,器底则巧妙地利用釉里红呈色的变化,给一只以灰红色为地,以暗红色为轮廓线,昂首摆尾的飞雁,绕飞雁画芦苇一支,器腹上又用釉里红色料装饰水波纹,以象征雁在芦苇中,穿舞而行。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国粹,元代“蒙恬将军图”青花玉壶春瓶则是国粹中的精品,无论是“国宝大典”还是“中国陶瓷大全”等图册均有此瓶较详细的记载。
  该器1965年出土于湖南省常德县。瓶高29厘米,底径9厘米,口径8.5厘米;瓶为长细颈、喇叭口,内缘绘九朵如意状云纹;腹呈圆球形,腹部绘有五人,端坐旗下的是秦大将军蒙恬,他身后站一挎剑小卒,双手举旗,旗上书有“蒙恬将军”四字,将军前方一持弓武士左手向后指向一俯伏在地的文官,另一武士手擒文官,背景穿插松竹山石。画面主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是一幅难得的艺术佳作;瓷瓶圈足外敝,绘有卷草纹,线条流畅。综观历代青花,为画面题款的仅此一件。

  该器出土至今近半个世纪,出土时已经破损,口沿残缺二分之一,尺寸为8厘米×2厘米。曾经修复,因工艺粗糙,效果不甚理想。最近外省市博物馆为改建陈列,需增加有分量的展品,即将该器送至上海博物馆,由笔者主持进行重新修复。

  笔者首先制定修复方案,审定后拍摄损坏照存档,然后进行清洗。先将器物放入超声波清洗器内,在清水中加适量化学试剂加热处理,开机二至三小时后修复处自然脱落。在清洗过程中发现瓶内存有大量沉积物,沉积物中埋藏两块青花残片,经仔细清洗后确认与该器吻合,这两片珍贵的残片出土后深藏瓶内半个世纪不为人知,这次修复必须重新利用,尽量做到原汁原味,还其真面貌。

  在修复中,采用无色透明双份组环氧树脂将两片青花残片粘接复原,残缺处用瓷粉加合成材料进行补缺。器物完整后,做底色、绘彩、上釉、罩光,这一系列工序均采用机械与传统的手工绘制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

  一件珍贵精美的古瓷,略有破损自然影响身价,一旦修复完整其身价必然倍增。为讲究展品的完美,在修复时的每道工序必须做到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力求天衣无缝,尽善尽美。

  这件珍贵的玉壶春瓶经一个月的精心修复已完好如初,不久将在博物馆重放光彩。

  青花瓷,即白地蓝花瓷,它起源于唐河南的巩县窑。元代时,江西景德镇窑已能烧制出成熟而精美的产品了。

  青花的着色剂为氧化钴。制作时,用钴料在泥胎上绘画,施上一层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的着色力强,呈色鲜艳,它是釉下彩,色泽永不磨损。它的这些优点,是其他彩瓷所无法与其媲美的。

  1959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明代黔宁王沐英墓出土了一件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见图),由景德镇窑烧制。梅瓶的称谓,因该瓶的口甚小,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瓶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收胫,平底。造型典雅秀美,线条潇洒而流畅。肩部绘有杂宝纹及缠枝花卉,近底处绘有卷草纹和变形的莲瓣纹。瓶腹绘有松、竹、梅,我国传统的装饰图案,俗称“岁寒三友”,衬托人物的高风亮节。中间主题图案是一幅脍炙人口的传统历史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足智多谋、具有大将风范的韩信,投奔汉高祖刘邦后,仅被授予芝麻绿豆似的都尉官。韩信心中十分闷郁。他在多次向推荐他的丞相萧何诉说未果后,终于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不辞而去。待丞相萧何闻讯,即刻催马扬鞭连夜十万火急地向前追赶韩信。图中韩信已至江边,即将远去。萧何挥鞭纵马,紧紧追上前来,一个是为报效国家未被重用而深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一个是为国家追赶栋梁之材心急如焚的老丞相。画面表现淋漓尽致,扣人心弦。

  这一件元代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发色苍翠浓重,美艳动人,器型设计婀娜多姿,瓷质洁白细腻,是元青花中的精品,可以想象当时在制作此瓶时,工匠们不论在制作、绘画还是在施釉、烧制等方面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一件珍贵的艺术瓷,现收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元代红绿彩玉壶春瓶残片
残片面积近百平方厘米,胎质白细,釉色白中闪青,釉面上残存着用红、绿两色低温彩釉绘制的图案,从上到下依次为连续如意云头纹,狮子盘球纹。如意云头纹为红彩填地,挤出白色云头纹,间缀绿彩。狮纹仅存一狮的头、耳部。红彩勾线、绿彩填色,旁饰火焰纹。此块残片应为玉壶春瓶肩腹部。从其胎质、釉色、纹饰画法方面观察,应为元代景德镇窑烧制,若为完整瓶高应在30厘米左右,与之相近者仅在日本存有一件完整器,但两者纹饰仍有细微差别,除此两者外,未见有同类者出现(赝品除外),此物虽残犹珍,完整者举世无双,堪称无价之宝,残片虽有人言有数片之多,但从未人见,言此片世仅存一,应不为过,市价在万元之上。







北宋龙泉罐
钧窑罐

元代

高23.5口径10.7底径9.8厘米

直口圆唇,短颈,球腹,平底。器表为淡蓝色施釉不到底,口沿和腹部呈现对称的窑变自然玫瑰色斑,华丽典雅。元磁州窑烛台
器高20厘米,塑一兽立于案台之上,兽背负一盏状物,胎质粗黄,施半透明黄白色釉,上用黑彩饰纹,兽腹两侧各草书一“福”字。磁州窑器上书文字者,多为金元时期烧制,与此“福”字相同者,曾见于明代初期江西景德镇地区烧制的青花盘碗内底中。而此器的流传地区、造型、工艺、胎釉等特点显示,应为元代时期北方磁州窑系烧制,惜器有残缺后修,市价应在300元左右。

元青釉三足炉
炉高15厘米,板沿平口,束颈、鼓腹、三兽足,外壁施青釉,内壁施釉不及底,无釉处的黄色胎质泛红,器身制作规整,釉色绿中闪黄,透明感很强,釉内开细小纹片,从其器形、胎质、釉色等方面分析,这是一件元代时期浙江省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香炉,如无残缺,市价应为数万元之上,此器有修,市价在800元左右。

元代官器枢府卵白釉盘
综观各类有关瓷器评说之书,关于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湖田窑定烧器——印有铭文的枢府卵白釉瓷的描述不多,仅简单介绍几句而已,具体介绍某一器物的详细特征,如质地、造型、产量等不多见,其图文照片亦少见。据悉,在国内外各大小博物馆中,也极少见到元代官器枢府瓷实物陈列出来供人参观、学习。可见,枢府瓷的存世量是不多的,这也正是它弥足珍贵所在。

笔者喜收藏,尤以瓷器为最爱。在所藏数百件各朝代、各款式的瓷器中,有一件元代生产的枢府卵白釉盘较显珍贵:它不仅做工精美,造型规整,且釉润而厚,印花图纹清晰,故而人见人爱。该盘的口径为17.6厘米,足径为6厘米,高5.2厘米;盘的壁为上薄下厚,其胎质坚实紧密,手感颇重;除底足无釉外,通体施以呈失透状的卵白釉;盘内壁外沿印花六朵,其间对称地印有“枢府”二字,盘心印花四朵,排列整齐有序,其图纹清晰可辨,应为缠枝牡丹。盘的足径小但厚实,圈足略外撇,使盘显得墩实、稳重。因底足无釉,故可见火石红斑。底足修胎略简单、粗糙,这正是元代工艺之表现。

我们知道,自元代始,朝廷成立“浮梁瓷局”并于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开始烧制卵白釉瓷。为与民间用瓷有所区别,由官府指定烧制的瓷器上分别印上“枢府”、“太禧”、“福禄”等铭款,这就是元代官器认证特征,并严格执行“有命则供,否则止”之政策,可见其生产数量是有限的。

据报道,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只枢府卵白釉印花折腰碗,其碗内壁上所印之花纹图案亦为:内壁外沿印缠枝牡丹一圈,在六朵牡丹花中间,印有相对的“枢府”二字,碗心饰有四朵牡丹,排列有序,这不正好与本人珍藏之盘所绘纹饰基本一致。以此推断,我想它们应为同一窑口所产,并有可能是同一套器皿中的一只。如确是那样,我真希望它们能有同时在一个橱窗里展出的机会。如确能实现,那就达到“珠联璧合”之目的了。


高:23厘米





影青兽耳汉壶瓶北宋钧窑玫瑰紫碗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当今仍是我国馈赠各国宾朋的珍贵礼品。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 不可夸富”之说。 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说明: 高7.5厘米,口径23.3厘米,底径6厘米。

这件北宋刻花牡丹纹碗,高7.5厘米,口径23.3厘米,底径6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足削修规整,足底露胎,胎呈灰褐色,胎质坚密。碗内刻花,一周弦纹下刻缠枝牡丹花叶纹,一花盛开,二蕾含苞待放,花叶上均划出叶脉。该碗刀锋犀利、潇洒,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既追求了形式变化,又能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花冠丰满,花叶分披,花枝缠绕,奔放流畅,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通体施以青釉,釉色青中闪黄,花纹清晰,浓淡相间,纹样微凸,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牡丹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富贵,器物上饰缠枝牡丹是耀州窑北宋中期最为盛行的题材,该碗当为耀州窑鼎盛时期之作,代表了耀州窑刻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此碗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北宋刻花莲瓣纹五管瓶
五管瓶,是宋代浙江青瓷中常见的器型,其造型奇特,因腹部伸出五支圆管而得名。以龙泉窑产品最为著名。今介绍两件宋代龙泉窑五管瓶与同好们共赏。

北宋刻花莲瓣纹五管瓶 图1 器高2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6.8厘米。圆口,直颈,圆肩,圈足,肩部置五管,腹部用五层弦纹装饰,在弦纹层分别用菱形纹、卷草纹、莲瓣纹装饰。内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显黄,釉光温润。配莲花形盖,盖面用莲瓣纹装饰,盖钮雕刻一朵莲花。外底无釉,胎质灰白。胎体厚重。在五管瓶上用莲瓣纹装饰,盖钮为花苞形,为北宋五管瓶的特征。此器造型优美庄重,别具一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南宋 龙泉窑青釉颈瓶
高13.3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8厘米南宋 吉州窑黑褐釉珍珠点盏
此盏弧腹,侈口(口沿局部见有修补痕迹),黑褐釉地珍珠点彩。整体观察胎釉老气明显,应是南宋时期江西吉州窑制品。龙泉鬲式炉
今年初夏,应瓷友吕国玉兄邀请,结伴去宋代古瓷发祥地江南某小城赏玩。恰巧该市举办建国以来首次民间文物交流会。摊位如织,观者如云。虽然摊主都是些老面孔,藏品七不离八赝品多真品少。但吕兄仍然凭其一双慧眼,寻觅到一件不可多得的玳瑁质地古梳。而我也收藏到一件踏破铁鞋无觅处,心仪已久的南宋龙泉窑粉青三足鬲炉。

此炉为时人焚香用具,口径14.8厘米,高8.5厘米。南宋晚期龙泉窑产品。造型仿自周代铜鬲样式,故又称鬲式炉。炉的腹部至足凸起三条状,釉薄处呈白色,是有意识地显露出其所用坯土的白度,俗称“出筋”,通体施青釉,明澈温润,苍翠如玉。由于这种釉是石灰碱釉,在显微镜下可见釉层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带来无穷的美感让人陶醉。

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 一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所以极具收藏价值。

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钧瓷经宋钧、元钧、明清之后,特别是当代作品:取‘元钧’的聚色成形;纳千年之传统技艺;汇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辉煌。
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X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O0000一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O000一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


官窑莲瓣碗 南 宋 12.3*3.5厘米
估 价:RMB120000一160000
敞口,广腹,圈足。碗身呈莲瓣状,造型别致釉色温润,有细碎的纹片。
官窑六棱花口洗 宋
官窑专门为宫廷制作瓷器,所以制品大多异常精美,入品也是出自宋代官窑。釉胎均薄,呈六棱花形,釉为粉青色,是当时的上上品,器内及底部布满开片纹,层层叠叠,釉面光滑。


青白釉凤首瓶 宋 高 40·9厘米
估价 :RMB5O0000- 800000 成交价 :RMB478000

青白釉注子温碗一套 北宋
估 价:RMB40000一60000
此器为盛酒、温酒的酒具。圈足处皆上釉,为北宋时期流行的生活器具。南北窑场昔遍烧制,此套乃景德镇湖田窑烧制青白釉典型作品,俗称 "狗头壶"。传世下来极为难得。小伤。

玳瑁釉斗笠碗 北宋 □径15.5匣米
估 价:RMB8000一12000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产品,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釉面滋润,玳瑁釉器的坯体,系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工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后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此碗口大微敛,深腹。

建阳窑兔毫盏 宋 口径9·5厘米
估价:RMB8000
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兔毫斑 。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福建省很多瓷窑都烧制带兔毫纹的黑盏,以建阳窑的产品最著名。兔毫盏是建窑黑瓷中的名贵品种,极受收藏家珍视。

唐宋时期的扬州,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和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宝应地处江淮之间,位于北方通向扬州的运河线上。由于漕船穿梭来往和外国使者、商人纷纷沿运北上,使宝应这座小城日益繁荣。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宝应县城中心发现了两处重要的北宋时期的墓群,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瓷器,窑口较多,品种丰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青釉水波鱼纹盏就是该墓群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见图)。该盏系耀州窑特色产品,口径12.4厘米,底径3.2厘米,整器呈斗笠状,敞口外撇;斜直腹,矮足,青灰薄胎,内外满施青绿色釉,釉色微黄,质地细腻,釉光莹润,釉层明亮,釉面有细碎小开片。碗内剔刻11层水波纹,中间刻4条腹向上背朝下的鱼纹,鱼相向对称,碗心点缀田螺纹,外壁剔刻扇骨纹。水波纹刻划细腻,极为自然,游鱼生灵活现,若隐若现。从这件青釉水波鱼纹盏中体现了耀瓷工匠们的精美手艺,并寄托着人们向往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


“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 辽
辽代早期从中原地区虏掠了一批制瓷工匠,建立了自己的制瓷业,这些工匠主要来自定州,因而早期的辽白瓷全仿自著名的定瓷,辽还仿照定州窑建立了目己的官窑。此盘胎质细腻而色白如粉,瓷化程度甚高,内外施全釉,澄明光洁,口镶金边,底刻"官"字则说明是高级的、供御用的官窑产品。

宋·影青瓷三足炉,高6.7厘米、口径11.7厘米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此,《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这时期有不少生产瓷枕出名的窑口,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巩县窑、湖南长沙窑、江西景德镇等。造型有长方、八方、银锭、花瓣、如意云头,等等。著名的品种也不少,如珍珠地划花枕、白地黑花枕、青白釉枕、三彩枕等。

宋代三彩双狮花卉瓷枕(见图),长22.2厘米、宽14厘米,高10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枕的枕面呈一长方形,中间稍凹,两边微翘,面上刻画花卉形图案。枕面下塑两只对称排列的狮子形象,狮子呈伏卧状,分列左右两边,面部表情呈龇牙咧嘴状。左边一狮的右边嘴角上有一小洞,应为出气孔,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烧造时发生炸裂。两狮的中间雕一只彩球,并系有彩带。全器除底部素面外,其余地方皆施以黄、绿、青等釉色,色泽均匀,且浓淡有别。

宋代瓷枕的造型、样式非常丰富,尤其是以塑造为兽状者较为多见,无不是造型精巧,制作细腻。而就此件三彩双狮花卉瓷枕而言,制作者巧妙地把狮子、彩球和瓷枕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可谓是独具匠心,给整件器物平添了一份美感,充分体现了宋代瓷枕制造的工艺水平。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百年。因开窑时间短,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愈发珍贵。仅就宋瓷而言,汝窑的成就最高。后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诗句,天青色调为其正色。其实汝瓷的釉色还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有人称之为“鱼子纹”“芝麻花”“蟹爪纹”等。器物均为满釉支烧,面有细小的芝麻钉痕。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随着汝窑遗址的发现挖掘,出现了不少书谱鲜见记载的汝瓷器形和纹饰品种。原传统观点,认为汝窑瓷器光素无纹。现出土的汝瓷残件有刻划花、模印、浮雕装饰手法。原来与汝窑相区分的是临汝窑,现又多出民汝的新概念。可见人们对古陶瓷及窑口的认知,随着考古新发现,而与时俱进。
/
如图所示的汝窑青瓷莲花三足洗,高8.5cm,口径6.5cm。造型奇特,构思巧妙。与那常见书谱的汝窑虾青莲花碗明显不同,该洗更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下置外撇三足更添情趣。且发色天青,釉色温润如古玉。天青釉中有“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花口和花棱折瓣处略见红光,这也是汝瓷的一个典型特征。该洗原为一法国收藏家收藏,其后人出让时,在泰国由收藏家培芝先生购得,返回中国。

宋/定窑/婴儿枕
(A.D.960-1279)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 宋
定窑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具。这件壶构思精巧,作人物造型,双目微闭沉思,双手捧经成流,身着通肩宽袖袍衣,衣纹刻划简洁流畅,线条优美,是宋代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辽宋西夏金时期 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
高14.5厘米、口径19.5~24.5厘米
钧窑遗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境内,现已发现窑址100多处,其中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窑,专门烧制宫廷陈设的花盆、洗、尊等瓷器。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釉色以青蓝为基调,因釉料中含氧化铜,烧成的瓷器可于青蓝中呈现紫红色,人们称其为“窑变”。钧窑的另一特点是烧制的瓷器釉面往往有“蚯蚓走泥”纹,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发生干裂,低粘度釉在高温作用下流入裂口,形成这种特有的纹路。这件传世的宋代钧窑花盆,造型端庄,色彩斑斓,晶莹的天蓝釉色中映现出宛如玫瑰般的紫红。


汝窑出戟尊 宋 14*11。5厘米
估价:RMBl200000一1600000
器形古朴稚拙。釉质光润亚滑,开鱼仔纹片。足底有3个芝麻状支钉痕,其中两枚紧靠足墙,支钉断截面呈白色,这种紧靠足墙的芝麻状支钉痕成为汝窑器的一大特征。"奉化"楷书刻款残。


哥窑方洗 宋 5.7*2.6厘米
估 价:RMB3000000-6000000 成交价:RMB3300000
哥窑方洗釉水肥厚滋润、开片均匀,胎质厚重。底刻 "官"宇款,原为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所藏之物,后传至其子手里,被一收藏家征得,一直藏不示人。

青白釉凤首瓶 宋 高 40·9厘米
估价 :RMB5O0000- 800000 成交价 :RMB478000
隋朝《白釉象首龙柄壶》高13厘米,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唐朝《白釉双龙耳瓶》高51厘米,底径1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彩绘陶马》高49厘米,河南省巩县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此兽人面兽身,昂首挺胸,项背附戟,面部狰狞,肩部有刻划的花翼。通体施白釉,唯面部间绘黑彩。

唐代四色琉璃镶嵌宝瓶
公元六一七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李渊于公元六一八年称帝,世称唐高宗,建帝都于长安,唐代共历时近三百年,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国力强盛国土宽阔,可谓雄风豪迈,四方各国纷至沓来朝贡,往来于“丝绸之路”与大唐帝国建立贸易关系,国民经济大步发展,即后世称为“贞观盛世”也,当时由宫廷制作的绚丽多姿出神入化的唐代金银器和琉璃器亦称誉世界。虽然琉璃器于汉魏时期由埃及西欧等国作为贡品进入中国,但至唐代时中国已能吹制出质量很高、器壁极薄、光亮度极美的琉璃重器,备受世人珍爱。

本文所示图为唐代四色琉璃镶嵌宝瓶。此瓶系用唐代的手工镶嵌吹制工艺,造型优美流畅。虽遍体疤痕满布粉色“银釉”,却掩盖不住它“宝光四射”的英姿。在深绿色的瓶体上嵌入靛蓝、玫红色琉璃线各二条盘旋而上至瓶口,让观者有种随风起舞之感,而曲线优美的瓶颈自然地延伸至瓶口,造型犹如一颗硕大碧水自天而降。瓶口向外翻卷并在上面镶嵌二排红色及白色的琉璃珠,尽显唐王朝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聪明才智。
东汉时期的红陶楼阁
  汉代 公元前206—220年 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政治上独尊儒术,按儒家经典拟定朝仪、丧葬制度等,就陪葬人俑数量也按等级给予丧礼规定。

  东汉时期 公元25—220年 ,旧式陶礼器显著减少以至绝迹,东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明器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模型大量出土。其中陶制楼阁的数量和形式很多,主要出于东汉墓内,其随葬陶器的数量之多和品种之广,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墓内随葬的陶器,其中一部分实用器,绝大多数为明器,而且由于地区、墓主和时代早晚的不同,随葬陶器的形制、种类、数量也有差别。江南的广东地区,汉武帝消灭南越以后,随葬于东汉时期大量的陶屋模型,与中原地区差别明显缩小。

  该楼阁高27厘米,底座为16×18.5厘米,共分两层,由上下屋身、屋顶、底座和平座栏杆四部分组成。下屋身设一前门和一刻划后窗;上屋身设一门三透窗,屋壁上印有麻布状方格纹和绳纹。上下两层以横竖梁插栱支撑屋檐,出檐大,四周有回廊。屋顶为庑殿式,屋面平直。四个屋角和屋顶横脊略有起翘。楼阁门前捏塑有两位侍卫俑,阁内塑坐一官吏俑,用利器刻眼、鼻、嘴,用木片划阴线表示衣纹,用手捏成身躯,体态合理,造型生动。楼阁的整个结构技术满足了大出檐屋面遮阳、避风、防水和凭栏眺望的需求;向上逐步缩小的框架结构,使楼阁造型稳固,收进与挑出的轮廓线节奏分明。总之,高层楼阁的出现,逐步替代了西汉及汉以前夯土筑台建屋的建筑形式,标志着建筑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创造了中国楼阁式建筑的特殊风格,实为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实物佐证。



五代越窑瓜棱云纹梅瓶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 公元907 960年 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使用,越窑瓷器作为御用的也称为秘色瓷,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实即还原焰经1300℃高温烧成的,釉色即所谓艾青、湖绿、翠青的“千峰翠”色。

  本件藏品是一件五代越窑瓜棱云纹双系梅瓶,瓶高31厘米。梅瓶是古代的储酒器,釉色为典型的艾青色,通体施釉,圈足支烧,底部阴刻“内”字(见图),可见这件作品是当时供“内府”使用的官窑器。整件梅瓶刻有六条瓜棱线,并在瓶体上以本色釉划刻六朵飘带立云纹,瓶肩部塑二圆孔,便于穿绳系带,瓶口外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五代梅瓶与后世梅瓶稍有不同的是口颈稍长、肩腹较宽,并带有双系,这是梅瓶初创时期的特征,不过那时这种作为酒具的窑器,不称梅瓶,而叫酒经、经瓶,至晚清“梅瓶”称谓才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纳一枝梅而得名。

  200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秋拍,曾以46.04万美元,拍出了一件器高39厘米的五代越窑刻花带盖梅瓶,得主是台湾私人收藏家,刻花图案也是飘带立云纹。由此可见梅瓶因其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收藏拍卖市场的宠儿。
金代耀州窑青釉狮形灯盏
说明: 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7*5厘米。

这件金代青釉狮形灯盏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7*5厘米。灯座为卧狮状,狮子张嘴露齿,回首左视,耳、鼻、须、眼等刻印清晰;狮四肢前屈,尾上翘,卧在长方形底座上,形象颇为生动。狮背上置一圆形盏,盏为菊瓣形口,有30余瓣,盏内印花,盏心为折枝牡丹纹,盏壁模印莲瓣纹。灯盏通体施青釉,釉色姜黄,有开片,釉薄处显胎筋,胎色灰白。底足无釉,有一孔。一盏之内以菊、莲、牡丹三种花卉装饰,很是难得。

此盏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黑陶刻纹盖罐
此罐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圆口,直颈,鼓腹,圈足。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个小孔,以三个为一组,对称排列。 腹上部饰压印的钩连纹,腹中部饰锯齿形堆纹; 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整个造型美观大方。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

黑陶镂孔高柄杯
该器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整,装饰朴素大方,颇具特色。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商—青釉弦纹尊
这是现存原始青瓷中难得的精品。原始青瓷指一种用含铁量在3%以下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以上的青釉制品。此尊釉色滋润,呈色稳定,器表匀净光洁,造型端庄工整,朴实无华,象这样制作极精的原始青瓷传世较少。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杰出的彩陶艺术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人鱼合体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更多的涵义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心灵的抒发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绘画已不仅仅表现自然的形象,而将人生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深层次的内容尽情抒发,以至于当我们看到那“迷”一般的画面时,不由得肃然起敬。

神秘的画卷

此瓮用夹砂红陶制成,敞口深腹平底。近口处有六个钩状“系”,用以吊挂绳索。瓮的外壁画着一幅神秘的《鹳鱼石斧图》。

画的左边绘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白鹳,眼大身壮,长喙短尾高脚,口衔一尾大鱼。右边绘有一把带柄的石斧,斧头与柄相交处画着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斧柄下部画着交错斜线,可能是柄套,既防滑又美观,柄中部的黑叉,则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

对首领的怀念

我们来推测一下图画的涵义:彩陶瓮是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该部落联盟的图腾就是鹳鸟,而鹳鸟口中的大鱼应是敌对部落联盟的图腾,作画者将鹳鸟画得形体硕壮,眼睛大而有神,将鱼画得身体僵直,毫无生气,用鹳口衔鱼的题材正是为了表现本族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带符号标志的石斧是首领生前所用之物,是身份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将石斧画在瓮上,是部落成员对去世首领的怀念。

极高的艺术成就

图画在美术方面的成就也引人注目,画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在当时出现这样大型又独立性很强的画作是极为罕见的,鹳鸟全身的白色使以墨线圈点的鹳眼特别醒目,以墨笔勾勒的鱼和石斧相当遒劲纯熟。而且作者为了表示鱼的重量(也喻为战果的重大),有意使白鹳的体姿略微后倾,可见对事物观察的细心和敏锐。因此,单就艺术而言,无论是形象捕捉塑造还是绘画形式变化,它都已算作中国绘画中难得的珍品了。

彩陶鲵鱼纹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
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原始崇拜

远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们结成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响,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性,并都有与众不同的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鱼纹一样,这件彩陶瓶上的鲵鱼图案也是器物制作者信奉的神话形象。

西北大鲵

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鲵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生长在山溪之中,四肢短小,尾大而扁,身上有斑纹,因为"声如小儿啼",所以又称为“娃娃鱼”。鲵鱼在现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甘肃省只见于天水武都两个地区,此瓶正好发现在这一范围之内。

“龙的祖先”

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彷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也不无道理。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人形贴塑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高33.4厘米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采集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的艺术
在众多远古文化遗存中,人体造型艺术及其传统是一个有趣而又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人是万物之精,以人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创造。这件彩陶壶不是单纯地塑造人体,而是将人形贴塑于壶上,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意义。

夸张造型

壶用细泥红陶制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双耳。颈部略歪,正面塑人头像,其余为曲折线。腹部两耳上方绘两大圆圈纹,其间填以网纹,前后又施有蛙纹。唯正面中部蛙纹略去,在空档处浮塑彩绘人体像。

人体正面全裸,头部贴塑在壶颈上,五官齐全,招风耳和张着的嘴特别突出。手脚由泥条对称贴塑,双手经过仔细刻画,两足则较粗略,躯体上有突出的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张地放在躯体正中央,也是陶壶的正中位置。

母神崇拜

在陶器上表现女性人体,可能出于一种对母神的崇拜心理,采用这种装饰与人类繁衍生殖的观念有关,腹部隆鼓的陶容器(如壶),则是储种丰产的象征。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蛋壳黑陶杯(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
高26.5厘米
山东省日照县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独特的民风

中国古代陶器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与众不同,它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可能与此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也是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它就是蛋壳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仅有的一种器形。

动人的韵律

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一种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薄如蛋壳

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就是今天仿制,也不是易事。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文明的曙光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


彩绘仙人戏龙虎陶壶(西汉)
高49厘米口径18厘米
河南省洛阳专区粮库21号墓出土
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仙人庇佑
谶纬之风

西汉末年,儒学逐渐走向神化的道路,社会上谶纬学说广泛流行,厚葬成风。器物上表现神话色彩的内容显着增多,所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及仙人和其他一些奇禽怪兽图案也大量出现。陶壶作为当时的主要日用品,在彩绘上更是下尽功夫,描画出许多精美的图画。

审美传统

此壶高颈鼓腹空心假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壶盖像一个帽子,造型线条优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非常和谐,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

羽化登仙

在装饰上,器表先涂白粉为地,再用黑色及红色弦纹分隔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然后施以彩绘。中部主题纹饰是嬉戏龙虎的一对仙人及人面兽人面鸟,其间辅以流云纹,其余部分分别用红绿黑紫等颜色绘出三角纹云纹涡纹锯齿纹及菱形等图案,画面丰满。全部纹饰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层次分明,色彩绚烂,多色配合使用,杂而不乱,满足了“羽化”、“登仙”的内容需要,显示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神仙不走

彩绘陶器与彩陶不一样,绘制以后不再进行窑烧,因此色彩与胎体结合不牢,花纹极易脱落,留至今日的多已面目全非。这件仙人戏龙虎陶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原本遇水或用物擦拭即会脱落的彩绘图案依然清晰,不免让人感叹,是真正的神人也在关注着它吗?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欢乐的舞蹈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大胆的想象

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

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

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

舞者之韵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生机勃勃的活力

关于舞蹈的内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认同的是它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正如德国学者格罗塞所说:“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

长沙窑鸟型壶
高:10cm 口径:4.5cm 胸:9cm 足径:6cm

三彩陶骑马女俑
此俑胎呈白色。马伸颈昂首,双耳耸立,四足立长方形踏板之上,体态雄伟。浑身施白色釉,头部和鞍部施绿、黄彩釉。鞍上坐一仕女,头戴黑色防风帐帽,黛眉朱唇,身着袒胸窄袖黄衣,束绿色长裙,双手勒缰,神态悠闲。
春秋:带釉螭柄鸡首陶壶
(公元550-577年) 高48.2、腹径32.5厘米.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娄 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陶壶外表施釉,釉色绿中泛黄、晶亮莹润,但它并非瓷器,而是为随葬烧制的施釉陶器。釉陶在汉代比较流行,以後少见。

这件出於北 墓中的陶壶不仅罕见,而且装饰精美。它以螭龙为柄,前端塑出鸡首,壶上部贴塑对称的莲花、忍冬等花叶纹饰,壶下部贴塑四支展翅的凤鸟。外观华丽,典雅庄重。新颖的纹饰不仅显示出当时中国北方制陶业的先进水平,还反映出中国与西域各国文化上的联系与交流。
唐-宣州窑狮头熏
三月一个周末的上午,陪朋友去古玩店,发现宝阁上陈列着一只青瓷狮子头残件。我一眼就看出这是哪个窑口的东西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国内古陶瓷专家曾经云集于此,在该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宣州官窑”字样的青瓷钤片,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官窑的性质之研讨;后来我也多次到该区域发现和拾掇唐宋古青瓷残件,于是也增加了我对该窑址的感性认识。我认为该窑址发现的官窑字样的残片说明了这里是个官办的瓷窑,相当于现代的国有工厂,但官窑与御窑的区别是服务对象的不同,御窑是为宫廷皇室服务的,所以烧制的物品多为精美的艺术品和生活器皿。而这里生产的大多是军队和民用的粗陋青瓷器皿,例如钵、盘、执壶、注子、油灯、小酒坛、四系罐、双系罐;以龙、狮等动物头为装饰的建筑构件残件等。我和朋友本想以适当的价格将之购下,再捐给某陶艺中心,让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老板看我俩均有学者嫌疑,认定我们看中的东西肯定是“国宝”级的,便开出该地方并不多见的天价,无奈,只好拍摄几张照片后暂时放弃之。不过我打心底里喜欢这件虽为残损,却不失威猛粗犷的千年古物。

这是一只大型青瓷熏炉盖子上的狮头构件,虽然伤痕累累,但均为古代烧制时粘连而致的老伤。近1尺高的狮头怒目圆睁、盆口利牙,给人以雄狮怒吼的气势感;而流淌的窑变蓝荧釉色与卷曲的棕毛更给这千年的古物增添了无比神妙生动的艺术内涵。观之姿态,映射出大唐盛世时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取向,相比于海外归来的圆明园生肖青铜兽头,狮头香熏更为生动奥妙,祥和古拙。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


唐三彩中的猴形器物
  提起唐三彩,人们就会联想到黄、绿、白三色为基调的彩釉陶俑、陶马、陶骆驼等造型逼真的出土文物。唐代厚葬成风,《旧唐书·舆服志》载:“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因此,唐三彩主要用来作随葬的明器,生活用器则较少见。

  近年来,在河南巩义市发现的黄冶窑址,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所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一处唐三彩窑场。此地不仅起出大量人物俑、马、骆驼等大中型唐三彩器物,也发掘出上千件高度仅在5~10厘米之间不等的陶塑小品,其中不乏艺术上乘匠心独运的精美之作。

  在这些小物件中,就有一些造型活泼机灵的猴形器物,其中有尖嘴窄腮,回首张望的单体猴;有小猴伏在母猴肩背上,表现出浓浓母子亲情的子母猴;有凸眼露牙,呈黄、绿、蓝釉彩,头顶和两颊有孔洞可吹奏的直径只有4厘米的猴头埙;更有后世吴承恩笔下孙悟空活脱脱的原型头像:一头长发,额上紧束头箍,圆睁双目,尖嘴高鼻,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见图),虽只有6厘米见高,但其神态生动逼真,色彩也是黄褐中融进绿蓝,自然流畅,不失为唐三彩小器中的佼佼者。

南朝青瓷双鸡头壶
鸡头壶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早期青瓷的主要品种,隋唐时期逐渐衰落,主要生产窑口在浙江、江苏北部、安徽部分窑场及江西洪州窑。鸡头壶于六朝隋唐时期生产量较大,器型也较大,青瓷与黑瓷为主。青瓷鸡头壶的色泽,分黄褐色与青白色,青绿色(橄榄色)鸡头壶较少。鸡头壶中,单鸡头较多,双鸡头较少。壶身呈圆球形,壶底座外撇;壶颈至壶口,近6cm,由下而上逐渐放大微撇;双鸡头并行排列,作引颈高歌状,双头之间凹下处凸起为鸡冠。与双鸡头嘴对称的另一面为双竹节壶把,竹节虬曲,粘贴在壶颈中部。壶嘴的双鸡头与壶把的双竹节,皆造型生动有力,与浑圆的壶身相配,表现出古代陶瓷艺术家崇尚阳刚之气的审美思想。壶的装饰美主要在其上部的造型。壶身外部除下部近足处有浅显的莲瓣纹外,皆为素面,青绿橄榄色釉为壶的美丽披上一件外衣,这也是该壶美感中之特色。壶完整有土沁,为少见之物。 鸡头壶为古代盛酒(茶)器。茶与酒往往是昔日文人之雅兴。六朝时期陶渊明、王羲之、“竹林七贤”们,诗文唱和、书画遣兴,都离不开茶与酒。试想优哉游哉的生活场面中,单鸡头流泻出的酒与茶给人以恬静的感觉,双鸡头壶流泻出的琼浆玉液是否给人别一番风味。好茶美酒配佳器,人生一至乐境界也。
唐代越窑狗形埙
  埙属吹孔气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它可能来源于古代先民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以后有了制陶工艺,石器工具逐步被陶器工具代替,石流星逐步发展衍变为陶埙。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山西万荣县、甘肃玉门火烧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经考古测定距今均有7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产物。从一音孔、二音孔和三音孔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出一个完整的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材料制作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形状从球形、梨形、鱼形到唐代以动物形状制成的陶埙已很普遍。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埙以它那种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士,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

  由于埙的历史悠久,能保存下来的当属用陶土制成的埙乐器。至今能保存完好的也是凤毛麟角,笔者收藏的这件狗形青釉点褐彩埙 见图 ,为唐代婺州青瓷,釉面亮光莹润,有细密的小开片纹,釉不到底,造型饱满丰肥,形同坐卧在地,狗首平视毛发丰满,两耳后平,嗅觉灵敏的鼻子又大又圆,两只眼睛在长毛内炯炯有神,毛茸茸的尾巴高高耸立着显得生机勃勃,釉面点上的褐彩突出它是一只有斑纹的花狮子狗,器型生动逼真,又能吹奏出动听的声音,实为民间艺人的创意;作品形音兼备和谐统一,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审美效果,又具备实用功能,体现了当时陶埙的制作水平。该器物虽不及各朝官窑器那么精细,但玲珑、生动、华贵的风韵依然可见,唐代时尚特点一目了然。它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件小型陈设陶瓷工艺品,有着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长沙窑绿彩人骑牛形油灯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长沙窑的产品种类较多,如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壶、瓶、杯、盘、碗、枕、灯等。其艺术装饰主要表现在釉下及釉中彩绘、印花、模印印花、模印贴花、堆花、刻花、彩色斑点等手法的运用。纹饰有花草纹、鸟兽、鱼、人物、园景等,另外,也有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以其上述特点,促使人们对它的价值深为看重。

  题图为唐代长沙窑绿彩人骑牛形油灯,长20.8厘米,高12.6厘米,宽8厘米。此油灯设计新颖独特而巧妙,一头壮牛四肢屈伏在底座上,牛首微昂,牛尾向上翘卷贴于臀部,直径为5.5厘米的灯盏支立在牛背的前部;一胡人双腿骑跨在牛背的后部,用双手托住面前的油灯底部,人和牛的神态均十分专注。此油灯周身施淡棕色釉,釉色青中泛黄,开细密的无色小纹片,牛足及底座均露胎,脂质不甚坚,胎色灰白。尤令人注目的是,在牛的前面两只腿部和臀部两侧,各有长为4厘米、宽为1厘米左右的绿彩垂直流淌着,点缀着淡棕色的整个器面,动感十足。由于长沙窑的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常绘以简单的花草纹,以后才逐步发展到褐绿两种彩色,由此推断,此油灯应为中晚唐长沙窑鼎盛时期的产品。

  目前,古玩市场上唐代长沙窑的仿品较为多见,而真品难得一见。如何鉴定唐代长沙窑产品,笔者体会是,除了掌握器型与器物“神韵”的时代特征以外,最易掌握的要点是:真品的釉较薄,开细碎的均匀分布的纹片,釉面的光亮柔和可人;其次,经过千年的泥土侵蚀和自然老化,唐长沙窑产品一般周身各部位都有自然剥釉现象,有的部位还天然微损,在放大镜下,这些特征一览无遗;另外,因长沙窑的产品釉层很薄,它的釉面以及胎骨自然形成的熟旧感、岁月沧桑感特别明显。与此相反,唐长沙窑的仿品,其胎骨新鲜,器型的规整度及器物线条的弧度都远不如真品,明眼人一看心里就有数;另外,仿品的釉层厚而均匀,釉色纯净而明丽,釉光明亮甚至刺目,釉面没有自然剥落损伤的痕迹。我们只要在实践中努力做“有心人”,和领会其他窑口产品的各自特点一样,鉴别唐代长沙窑产品的要领就会烂熟于心
唐堆贴褐彩武士壶
  据考古发掘证实,在今天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曾经存在着一个古代烧瓷窑址,我们习惯称之为“长沙窑”。长沙窑创于唐代,终于五代。时间虽不长,但却首创了釉下彩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据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介绍,长沙窑烧制的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壶是其中一种较有代表性的产品。而且前期与后期有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在腹、流、柄等部位。同时,“瓷器的胎质,前期较粗松,胎色为暗红色,后期胎质细密,色多为灰黄和灰青。釉色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成分略重,胎釉结合不好,常有剥釉现象;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比较划一”……

  唐代长沙窑的作品——堆贴褐彩武士壶(见配图),通高23.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3厘米,基本造型为喇叭形口,粗短颈,长腹,平底;肩部附件有:执柄细长如带,六方形短流,对称双系。腹部堆贴三组图案。均为人物造型,分别是胡人舞者和披盔挂甲的武士形象,均施以褐彩。造型独特,纹饰别具风格。由于长沙窑作品是当时外销瓷之一,因此在器身上装饰胡人舞乐图、狮形图等图案,显然是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堆贴褐彩武士壶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金元黄釉哨
哨长4.5厘米,模印一坐人像,稍用刀修饰,哨背为一微凸平面,有指压纹,通体施黄釉,胎质土黄较粗,哨内中空,一端有一孔,放嘴边吹气,气入哨内回旋发出悦耳声响,哨表釉有土沁痕,从其器型,胎釉等方面分析,应为金元时期北方窑场烧制的儿童玩具,完整无缺,市价在800元左右。
中国历代瓷器名品赏析


  藏品名称:景德镇窑墨彩山水图笔筒
藏品尺寸:高14.8cm口径18.5cm足径18.5cm
藏品介绍:彩瓷器以雍正朝为多见。其改变了康熙时的大写意手法,变为以纤细的笔调写实的风格。此笔筒腹部绘一幅山水图,墨色浓淡分明,构图合理得体,洛调高雅,力雍正墨彩瓷器之逸品,十分珍贵。
藏品收藏地:上海博物馆藏。



 藏品名称:珐琅彩花蝶活环壶
藏品尺寸:高13.4cm口长6.2cm口宽4.9cm足长6.5cm足宽5.1cm
藏品介绍:该壶造型别致,活环为挂烧而成。器外壁施胭脂红釉,釉面上有“轧道”卷草纹,再绘出花蝶图案,内壁及底施湖绿釉。器底中央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是乾隆时期极为珍贵的珐琅彩瓷绝品。
藏品收藏地: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品名称:粉彩莲花纹盖碗通
藏品尺寸:高9.6cm口径11.5cm足径4.6cm
藏品介绍:该碗将整个器形装饰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纹细腻规整,色泽娇艳柔美,口沿、纽等部位装金,碗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道光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藏品收藏地:现藏上海博物馆。



 藏品名称:黄釉划花双龙纹碗
藏品尺寸:高7.5cm口径16.1cm足径7.1cm
藏品介绍:宣统一朝时间很短,其官窑瓷器传世品不多,非常珍贵。该碗造型为圆唇口、深腹口以下缓收,微垂腹,圈足,外壁划刻双龙纹,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匀净,是宣统时期官窑瓷器中的精品。藏品收藏地:现藏上海博物馆。



  藏品名称:粉彩花鸟水仙盆此件水仙盆
藏品介绍:器型为五瓣梅花式,造型规整,口沿饰回纹,器外壁至足施孔雀蓝釉,外壁绘“喜上梅梢”花鸟画,器内施绿釉,底施白釉,在器外壁口沿上,署描红“大雅斋”楷书款,右边并缀椭圆章式描红“天地一家春”篆书款。底部有描红“永庆长春”楷书款,这件器物精细雅致,实力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窑精品瓷器。
藏品收藏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品名称:五彩鱼藻纹盖罐
藏品尺寸:高33.2cm口径19.5cm
藏品介绍:该罐造型端庄,装饰手法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黄、绿等各种色彩相结会,描绘出红鲤鱼游曳于莲藻之间。作品色彩浓艳,是嘉靖五彩瓷器的精品。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
藏品介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品名称:青花龙凤纹执壶通
藏品尺寸:高20.1cm口径5.1cm足径6.7cm
藏品介绍:该器物造型为盘口细长颈、硕腹、平底矮圈足、曲柄弯流。口沿上有带鸡心式钮的平盖。盖面饰卷枝番莲纹。口沿部饰二方连续的涡纹。颈部饰松、竹、梅、石纹。流及柄上饰花叶纹。弯流与腹部衔接处加饰兽首纹。腹部龙凤纹及缠枝莲、云纹。器底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双行款。青花发色灰蓝,是万历时期的典型色彩。该壶为万历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藏品收藏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品名称:宝石红观音尊
藏品尺寸:高45.1cm口径10.9cm足径13.7cm
藏品介绍:郎窑红瓷器红色鲜艳,美如红宝石,故又称之“宝石红”。也有人认为其红色深艳,如初凝之牛血,亦称之为“牛血红”。郎窑红瓷器内外开片、釉面透亮垂流,除口沿浅淡外,越往下红色越浓艳,但一般流釉不过足。口沿因釉层薄,出现“灯草边”,故称之“脱口垂足郎不流。”此尊造型规整,釉色鲜红透明,是不可多得极为珍贵的“郎窑红”官窑器。
藏品收藏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品名称:青花岁寒三友图瓶
藏品尺寸:高33cm
藏品介绍:其造型为大口、长直颈、垂腹、圈足外撇。口沿绘一周卷草纹,圈足外壁绘一圈缠枝灵芝纹。瓶身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绘画精美。器底有清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是清代官窑青花器中的珍品。1990年在香港拍卖,以200万港市售出。



  藏品名称: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碗
藏品尺寸:高9.2cm口径22.4cm足径9.1cm
藏品介绍:该碗胎釉细腻,釉里红呈色鲜艳,碗外壁绘三尾釉里红鳜鱼。底足内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官窑器中的精品。
藏品收藏地:现藏上海博物馆。


  藏品名称:哥窑葵口碗
藏品年代:南宋
藏品尺寸:口径20cm
藏品介绍:该碗口沿造型为六瓣葵口式,是常见的宋代碗类造型。但其通体开冰裂纹。“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器物,特别珍贵。1992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
藏品收藏地:现藏上海博物馆”。



  藏品年代:金
藏品名称:白唇黑釉油滴盏
藏品介绍;宋、金时期,福建建阳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称“建盏”。其器型主要有两种:一为敞口浅腹盏,一为敛口深腹盏。其胎色青黑,胎釉均厚,下部垂釉严重。由于窑变作用,釉色品种有兔毫、油滴、银星等多种,而以兔毫为多见、油滴、银星均为罕见,十分珍贵。有的盏圈足底还刻“供御”、“进栈”字样,是供奉的御用品,更为难得,除建窑外,当时全国其它众多的窑场也生产这类造型的黑釉盏,釉色比较著名的有吉州窑的玳瑁——釉色酷似海龟壳;鹧鸪斑——釉色酷似鹧鸪鸟羽毛斑纹。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的河北定窑生产的这类产品,造型为多敞口盏,其特点是胎薄体轻、胎色洁白。釉色常常不够黑,而呈铁红色或酱褐色。河南省一带常生产一种白唇黑釉盏,其唇口是白色的素瓷。唇口以下器内外施黑釉,有的黑釉釉面上满布“银星”或“油滴”,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盏类一般都比较小,口沿直径多在14厘米以内,高度多在5.5厘米以内。这类黑釉器,在日本被称之为“天目”。一些“油滴”,“银星”类黑釉盏被奉为国宝级,特别宝贵。



  藏品名称:龙泉窑荷叶盖大罐
藏品尺寸:高30cm口径24cm
藏品介绍:直口鼓腹,荷叶形盖,盖顶有纽。由盖至器物底部只饰数道凸弦纹。通体施青绿釉,釉色较莹润。整个器物造型简洁大方,充分展示元代瓷器的造型力度,是元代龙泉青瓷中的佳品。民间交易价在万元以上。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江苏溧水县。
藏品收藏地:现藏该县博物馆。



  藏品名称:青花骑马人物纹罐
藏品尺寸:高34cm口径21cm足径20cm腹径33.9cm
藏品介绍:该罐造型为典型的元代大罐特点,广口、短颈、宽肩鼓腹、下腹收。整个器型矮平,其青花绘画精细传神,主题纹饰取材于元曲“汉宫秋”,反映王昭君与匈奴人的生活场景。青花发色鲜艳,构图细密,为元青花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藏品收藏地:原件藏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



  藏品名称:景德镇窑甜白釉盘
藏品尺寸:高7.6cm口径38.3cm足径37.9cm
藏品介绍: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造成功釉质洁白,温润肥厚的白釉瓷器,称“甜白”。以后的各类彩瓷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该盘造型为敞口、大圈足、细砂底,胎骨较厚重,釉质莹润,是永乐甜白瓷中的佳作。
藏品收藏地:现藏上海博物馆。

  
藏品名称:窑变釉圆壶
藏品年代:唐代。
藏品介绍: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
藏品收藏地: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背景资料: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藏品名称: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
藏品介绍: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
藏品收藏地: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藏品名称:紫定全彩壶
藏品尺寸:高18.1cm口径9.1cm
藏品介绍: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
藏品收藏地: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藏品名称: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通
藏品尺寸:高25.8cm
藏品介绍:壶为北宋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由注壶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注壶高扬长流,壶盖上雕塑一只小狮子。肩部雕刻有垂莲瓣纹。温碗口部做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圈足部雕饰一圈覆莲瓣纹,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中的极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物展览,其图片于1991年被国家邮电部印成邮票向全国发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县。
藏品收藏地: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藏品名称: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
藏品尺寸:高8.9cm深7.6cm口径15cm足径4.6cm
藏品介绍:造型为圆口内敛、尖底小圈足。口缘较薄,胎体向下逐渐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现因窑变作用形成的铜红斑块。圈足无钧釉,涂饰浅储色薄汁,是钩窑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拍卖市场价可达数十万元。
藏品收藏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