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及其定位主治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1.承泣Ch é ngq ì [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2 四白 Sìbái [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 Jù1iáo [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4 地仓 Dì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口角旁开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5颊车 Jiáchē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凹陷中,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或透刺 6下关 Xiàguān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颧弓下缘,下颌骨踝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 ⑴耳聋,耳鸣,聤耳 ⑵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7头维 Tóuwéi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8 人迎 Rényíng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1.5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 ⑴咽喉肿痛 ⑵气喘 ⑶瘰疬、瘿气 ⑷高血压。 [刺灸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9梁门 Liángmén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10天枢 Tiānshū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脐旁开2寸)
[主治]⑴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 ⑵月经不调,癥瘕。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大肠的募穴;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科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