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武晓彬 2011-03-03
社会发展到今天,“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千方百计地付诸实践。那么,到底哪里是孩子们的起跑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决定了孩子们从还没有起跑之前就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的起跑线,谁来负责?百米赛和马拉松赛对起跑的要求一样吗?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却输在终点上?到底哪些东西才是最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这些问题,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深思吗?
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是这样唱的:“我去上学校,小鸟对我叫。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可是,就是这么一首纯情、幼稚的歌曲,从今天的少年儿童口里哼唱出来却变成了这样的歌词:“我去炸学校,小鸟对我叫。小鸟说好好好,轰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我不能确定这样一首“反歌”在校园里流行是不是普遍,或者仅是某一个、哪几个孩子的“恶作剧”,但我能够确定的是,这反映了当下我们教育存在的一种现实,反映出一些学生对于学校极度的排斥和敌对,反映出学生心灵受伤后的怨恨和愤懑。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里不仅能使学生长知识,长才干,更应该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成为孩子们美丽富饶的精神家园。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校园失去了它本应该拥有的魅力,是什么让孩子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强烈的枯燥起来、焦虑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我以为最重要的,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来自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过多过重的期望与要求,把孩子们稚嫩的腰杆,给压弯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毛病。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人生的高楼大厦就会倒塌;笨鸟先飞,也能飞得很高,很远,这些道理勿庸置疑。但是,正如我们应该明确高楼大厦的基础应该怎样打,先飞的鸟从什么时候开始飞、应该怎样飞一样,我们也要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划几个问号。
首先,哪里是孩子们的起跑线?一则名人轶事是这样说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慕名前往,请问名人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刚刚三个月,那么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进行教育为好呢?”名人的回答是:“要抓紧啦,你已经耽误了三个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孩子应该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开始教育。但是,这一点恐怕不好达成共识,在他出生之前的胎教呢?以及怀胎之前父母的身心素质、修养状况等等,难道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影响吗?第二,孩子的出生是没有选择的,有的出生在豪华都市,有的出生在深山僻壤,有的出生在富贵之门,有的出生在贫困之家,这已经注定了起跑线的天壤之别。这个责任谁来负?第三,如果把人生喻作比赛,那么百米跑和马拉松跑对起跑的要求一样吗?人生虽短,却不是一蹴而就,人生的历程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比赛,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起跑似乎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相反,途中跑、加速跑和冲刺,也许更加重要。第四,到底哪些东西才是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是不是多多益善?我记得《广州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事例:吴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为孩子同时请了6个家教。一个游泳陪练,一个教象棋,一个教数学,一个教外语,一个教钢琴,还有一个教绘画。由此可见这位老板家长的拳拳用心,他是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全人”啊。有人曾疑惑地问孩子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做这么多事,吴先生说,他每天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到“时”到“分”,每天都要搞到晚上11时至11时30分。那么,孩子的天性呢?孩子的个性呢?孩子还有没有感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机会和空间呢?第五,也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们自信我们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我们为我们世代居住的这块土地上江山代有“神童”出而自豪,我们为我们的孩子们在世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而骄傲。可是,为什么至今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起点上领先却输在了终点?
忘了是谁的名言了,说是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可能是一首好诗。其实,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伟人,其童年反而显得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由华罗庚到陈景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神童”,爱迪生甚至被视为脑袋迟钝的低能儿,仅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请出了校门,但他最终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小事了了,大未必佳”,一个人一辈子有没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并不一定就与他在孩童时期获得了多大本事有关系,而注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应该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其后天的努力程度如何。
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是人之常情,对孩子进行及早的、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本也无可厚非。然而,现实却并不是这样,学校和家长一味重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当作先进理念来接受,从而人为地使幼儿教育学校化,使学生教育成人化甚至工厂化,却忽略了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孩子阶段性成熟的内在要求,结果就只能是拔苗助长弄巧成拙,对其天性和潜质造成了扼杀。美国研究孩子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两者权衡,成熟更为重要。他曾作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其中一个从出后48周起,连续6周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不用别人帮助,他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赛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无目的地提前训练,可能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人和事的兴趣,甚至影响他们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80多年前提出的如何做父亲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只要能生,就有资格做父母。鲁迅认为做“孩子”的父母与做“人”的父母是不一样的。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个生命,三要发展这个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可见,鲁迅先生很早就重视儿童生命的价值,他主张解放儿童,他主张孩子们的起跑与行进必须以儿童的天性自然为本位。现在看来,这依然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事,也是一件很严峻的艰难事。
 
 
 
一个似是而非的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兔年春节一过,2011年的中高考即将来临。每年中高考前夕,很多学校和部分教师都照例为创收不失时机地以辅导学生备考为名,开办各门学科的复习补课班。他们为了招揽更多的补课生,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别出心裁地打出一句似是而非的口号,叫做“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有多少学生的家长在这个口号的蛊惑警示下,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不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必要补课,也不问这补课是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都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让孩子去交费补课。每次补课两小时,且补课费不菲。高中每小时100元,初中每小时75元不等。这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工薪家长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的备考补课班年复一年,久盛不衰,不知囊刮了多少有损师德和学校声誉的学生家长的血汗钱。我想,这一切都是由于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的误导所致。因此,为了不让这类有蒙骗之嫌的补课班再周而复始地办下去,我们有必要来剖析一下这个口号的谬误之处,以正视听。  

其一,这个口号本身就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假命题,它在字面上所表达的概念也是不合乎逻辑的。因为赛场上所有起跑线至终点线的距离都是绝对相等的,要“输”也只能输在赛跑的过程中,怎么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呢?人在起跑线上尚未起跑就已决定了输赢的命运,这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殊不知,竞赛输赢取决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平时训练造就的功底,而绝非取决于竞赛时各人所处起跑线的不同。  

其二,这个口号违背了知识靠平时积累,应用时厚积薄发的学习规律。对于考生而言,只有在平时的勤奋学习中打好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考试时应对自如。正如杂技表演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也是道理。《老子》语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平时不努力学习而疏于知识的积累,考前心存侥幸参加补课班临阵磨枪,是无济于事的。对于教师而言,更应恪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致力于平时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折不扣地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应对升学考试夯实知识、技能基础。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加强学生基础训练的基本环节和主要途径。作为教师,不应该为了个人的创收而本末倒置地把主要精力花在给考生的突击补课上。更何况,靠临考前的突击补课无异于缘木求鱼,出不了中高考状元,更培养不出合格人才。  

其三,妄图“赢”在起跑线上的突击补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推波助澜,不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都下达红头文件,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这些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呈现负担越来越重的趋势。究其原因,各地学校始终我行我素地奉行智育第一的办学“方针”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宗旨”,因而有偿补课之风有禁不止,尤其是中高考前夕校内外开办的形形色色的复习辅导班,更是遍地开花。客观地说,如今令人堪忧的学校教育几乎成了单纯的学历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学生送上智育竞赛的起跑线,以至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最后获得学历文凭,算大功告成。如此办学,重才轻德,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抓智育无视德育、体育、美育,完全违背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综上所述,我们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似是而非的口号实质上是一个不合逻辑,误人子弟,有悖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功能和教育理念的商业性广告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