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苏北“讲张”:张士诚的那些事(组图)[苏州] 2011-1-22 9:41:00
吴语“讲张”一词,始于明初: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后,苏州百姓仍思念并谈论着张士诚的恩泽。 大丰丁溪古街上的庆丰桥。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在此打了第一仗。 高戬 摄 吴语“讲张”一词,始于明初: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后,苏州百姓仍思念并谈论着张士诚的恩泽。 明代太仓人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高皇(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 ’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 发源于苏州的 “讲张”一词,在今天的江淮方言中已经没有了,但有关张士诚的种种传说,仍在阊门移民后裔中广为流传,丝毫未因600余年岁月的荡涤而褪色。 无论在苏州还是在江北的民众心目中,张士诚都是个英雄。 庆丰桥边年年岁岁“狗屎香” 庆丰桥,大丰市草堰镇丁溪古街上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是盐城地区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座宋代桥梁。“庆丰桥,是元末张士诚起义后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所在地,”大丰市政协文史专家仓显说。“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明史·列传第十一》)仓显介绍,张士诚年轻时以贩卖私盐为业,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而富户们经常凌辱他,还拿了食盐不给钱。当地盐场里有个叫丘义的弓箭手,尤其对张士诚百般欺压刁难。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忍无可忍,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于草堰场北极殿歃血盟誓,率盐丁起兵造反,杀了丘义和曾经欺辱自己的富户,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接着,又集灶丁数百人攻打丁溪,当地大地主刘子仁拼命阻击,张士义不幸中箭身亡。张士诚血战庆丰桥,击败刘子仁,进兵戴家窑,随后又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传说张士诚起事,武器就是18条扁担。原来元朝政府害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持有兵刃,规定每十户人家,只许合用一把厨刀。张士诚来了一个鱼目混珠之计。一天夜晚,张士诚等十八条好汉,每人荷着一根扁担,又在扁担头上绑好又长又宽的带鱼,在迷茫的月色下,仿佛寒光闪闪的十八柄大刀。盐城的兵丁们看见这支威风凛凛的“大刀队”,纷纷夺路而逃。 次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称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至正十五年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 丁溪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与张士诚有关的民俗——阴历七月三十晚上烧“狗屎香”。“这香,其实是烧给张士诚的,”仓显说,“狗屎”是“九四”的谐音,明朝时,百姓们想祭奠张士诚却又不敢明言,遂说成“烧狗屎香”,并以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为掩护。 不仅是在大丰,在扬州、姜堰、泰州、海安等地,也有烧“狗屎香”的风俗,而且都是假托地藏王菩萨的名义烧给张士诚的。这样的习俗,如今同样在苏州城内延续着。 有学者认为,烧“狗屎香”的风俗,很可能就是明初阊门移民们从江南带到江北去的;也有人认为,一批跟随张士诚起义的乡党渡江去了苏州,后来张士诚败亡后,这些乡党们又逃回了江北,将烧“狗屎香”的风俗带了回去。 泰州城内陆藏王庙供“张王” 元至正二十五年二月,朱元璋已经彻底消灭了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朱元璋根据张士诚占领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南北兵力应援不便等弱点,制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战略方针。同年十月,徐达、常遇春率水步骑军,水陆并进,进攻淮东,迅速占领泰州、高邮、徐州等地。 一笔带过的历史,不会告诉后人战争是如何的残酷。 “相传大军出征前,军师刘伯温在徐达手中写了一个‘水’字,在常遇春手中写了一个‘火’字,”泰州文史专家肖仁介绍,后来,徐达果然采取水攻,掘开了洪泽湖高家堰大堤,湖水倾泻而下,席卷苏北平原,所以后世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而当时的泰州,“城内三尺水,坡子七人家”(注:泰州坡子街,为城中地势最高之处);常遇春则火攻泰州城,战后泰州满城荒芜,荆棘丛生,从此,城内广种蔬菜,乃有东园、西园、南园之地名。 “张士诚兵败自缢后,家乡父老们十分怀念他,”肖仁说,有一次,一个泰州的船民夜间在大运河边停靠,突然听到水里有东西在撞击船舷,走到舱外一看,水面上漂着一个木雕人像,捞起来一看,正是泰州父老们日思夜想的“张王”。于是,这位船民恭恭敬敬地把“张王”请回泰州,并供奉于东山寺内。后来民间又将东山寺称为“地藏王庙”,实际上,在泰州方言中,“地藏王”与“祭张王”同音。 据地方文献记载,泰州东山寺原有张王殿,殿中供张王二像。前一尊龙目海口,身着龙衣,腰系玉带,手执纸扇,雄姿英发,气宇轩昂。此像在迎张王会时用,为“行像”,亦称“行坛”。后一尊在砖台上,容貌与前一尊相同,为“坐像”。像后砖台更高处有三尊女像,为张王的三个妃子——刘妃、郭妃、梁妃。清代泰州人张符骧《吴王张士诚传》谓:“明亡,有客姑苏者,王示之梦曰:‘我思返故乡。’客求得其像载以归,奉于州之八蜡庙。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