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教育培训把“脉”疗“伤”

 天脉聚源 2011-03-05

从9月6日开始,本报文化新闻版连续推出4期“疯狂的培训”系列报道,分别就教育培训“谁在学、谁在办、谁在管”等问题作出深入调查。这组报道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层层递进,意在剖析问题乱象,探寻解决良策,为教育培训市场把“脉”疗“伤”,赢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瞄准“顽疾”挖选题

当前,伴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繁荣的表象背后,培训市场的乱相也不容忽视,夸大宣传、名实不符、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收费过高、鱼目混珠、恶性竞争、卷款潜逃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教育培训市场的诚信度,让百姓望而生畏,怨声载道,在一些城市,教育培训甚至成了近年来消费投诉的新热点。如何辩证地看待日益壮大的培训市场,如何使其沿着严谨、规范的良性轨道健康发展,让民众对培训市场重燃信心,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文化新闻版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及时围绕这一热点深挖选题,瞄准教育培训市场的“顽疾”,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多科“会诊”,既提升了报道的关注度,也凸显出本报敏锐的新闻视觉。

层层剥茧查“病因”

治病必须先查病因。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进行明察暗访,挖掘典型案例,寻找事实依据,并分别从“谁在学”、“谁在办”、“谁在管”三个方面,对教育培训市场的乱相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解读分析,每天一个视角,深入探究教育培训市场的“病因”。文章注重用典型说话,用事实佐证,平实的语言,故事性的讲述,内容具体扎实,令人信服,亦发人深思。比如,9月6日推出的《13岁孩子的“疯狂”补课表》,真实记录了一位中学生的暑期补课历程——15次课的数学专题学习班、8次课的机器人兴趣班、每周三次的游泳班、10天的基础口译强化班、每次150元的国际象棋培训班……,透过这些令人咋舌的数字,真实呈现培训市场上的“学”之乱相。9月7日则从瑞来英语培训中心携款潜逃和郑州学大教育咨询公司因无培训资质被曝光等新闻事件入手,真实呈现培训市场中的“办”之乱相;9月8日又着眼于办学者、学员、教育部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实呈现培训市场上的“管”之乱相。从“谁在学”到“谁在办”再到“谁在管”,环环相扣,声声质问,直击教育培训市场的“要害”,从而查明了“病源”,找准了“病根”,让读者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疗伤治病”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对症下药开“良方”

“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找到病源,就需及时对症下药,开出良方,以求实效。因此,报道顺理成章地从前三次的“查病”转移到“治病”。面对国内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相、隐忧,本报在9月9日最后一天的系列报道中,终于拿起了“手术刀”,全面客观地剖析“疯狂”的培训市场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提升质量、诚信办学、优化管理等方面,作出深入的分析解读,并发出了“政府的有形之手该发力”的呼吁。同时配发文章,详细介绍日本、韩国这些邻国在管理培训市场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规范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提供借鉴,为这组报道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使之有始有终,完整充实。

从连续四天的报道看,这组报道既是舆论监督员,也是高明的“医生”,既能把“脉”也会疗“伤”。这也从新闻业务角度较好地诠释了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所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属性和效果,这也正是本报深度报道的社会功效和优势之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