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葛中学领导辅导讲座材料 新课程50问(之二)

 西葛镇中学 2011-03-07

西葛中学领导辅导讲座材料

时间:2011.3.10  主讲人:张子全

 

新课程50问(之二)

七、什么是国家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科目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部分,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可以克服国家课程单一,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利用校内外现有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而研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好地满足教师的职业理想、专业发展、教学风格的多种需要,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了机会;更好地满足学校整体发展、凸显特色、弘扬个性的需要,让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本社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实现课程的社会职能。

八、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传统的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教参,最多扩展到教学挂图、课外读物、录音磁带、幻灯片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突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学生生活),延伸到教师、家长和每个学生个人。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等。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有校内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从技术层面看,又有校内信息技术资源和校内外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多种说法,但总起来讲,只有可以引入课程领域的资源才可视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也是课程资源。
  教师要把课程资源作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

九、学校和教师如何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如充分发展教师、学生的智慧、潜能,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音乐、美术、计算机、多媒体等专用教室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录相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各类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包括公共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网络资源、乡土资源、自然资源等等。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挖掘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要发挥教师集体的合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中,必须注意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般有以下基本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十、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十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