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理论对于心理治疗启示

 投资幸福人生 2011-03-08

五行理论对于心理治疗启示

时间:2010-12-19 10:5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83次

人们的情绪状态中医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又归于五行。

 

       人们的情绪状态中医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又归于五行。
        根据五行的辨证理论,总结出七情演变制化规律,即: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忧(悲)伤肺,喜胜忧;思伤脾,怒胜思;恐(惊)伤肾,思胜恐。
  具体举例来说:抑郁心理的产生,多与七情中的“忧”、“思”、“悲”的情志刺激过度有关。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中断不良情志刺激,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这就必须细心分析咨询者的具体心理状况,弄清楚其情志刺激是哪种类型,并参考中医七情制化理论,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某一患者因思虑日久致精神抑郁进而产生厌世心理,此时若一味采取劝慰疏导的方法,往往收效不大。而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中“怒胜思”的规律,采取善意而适当的激怒患者的方法,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中医五行理论制化理论干预治疗心理疾病,是采用五行所胜来消除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即克制某一情志的过度刺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某一患者的自杀观念是由长期悲忧过度所形成的,根据五行理论中“喜胜悲”的规律,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干预治疗人的心理疾患,既有历史上的文献记载,又有现代临床实践的验证。虽然目前仍是一种尝试,甚至还有某些争议。但作为精神科的医务工作者,有义务、有必要对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进行发掘整理,使之为现代心理学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