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心理疾病

 昵称1769601 2011-08-24
  

百病从气生 

《灵枢经》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外感、内伤、饮食、劳倦、情志(分为“七情”和“五志”)《灵枢经 五变》中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

中医里的“七情”与“五志”

“百病从气生”的“气”分为外气和内气。外气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气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反应(喜、怒、悲、思、恐)在“五臧”(五脏属于阴阳五行中的阳)相对应的表达方式称“五志”。《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灵枢·口问》中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脾主思,肝主怒,肺主悲,心主喜”“怒伤肝,喜伤心,忧悲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灵枢·本神篇》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情志会损伤精、气、神、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涣),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五脏属阳,五腑属阴)。

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素问·调经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梦被称做“五脏的附体”,能够反映脏器的虚实盛衰。《内经》对梦的健康预兆意义早有记载:如果肺气虚,就会梦见白色怪物,见人就杀;如果肾气虚,就会梦见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惧;如果肝气虚,则会梦见草木阴森,人伏在树下不敢起来;如果心气虚,多会梦见被火烧灼;如果脾气虚,则会梦见吃不饱饭(《素问·方盛衰论》)。再如《灵枢·淫邪发梦》:如果阴气盛,就会梦见在大水中惊恐逃窜;如果阳气盛,则会梦见大火烧身;如果阴阳都盛,则会梦见刀光之灾。如果上面气血过盛,则梦见飞翔;下面盛则梦见坠落。如果饥饿,就会梦见食物;如果吃太饱,就会梦见扔东西……可见,《内经》早已注意到了梦与疾病的关系:心绞痛发作前,病人会噩梦不断,还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及情绪激动等反应;心血管性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发作前病人也多惊恐噩梦;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则常常梦见大快朵颐;精神疾病患者则经常在梦中哭泣,还会梦游。

精神养生与心理治疗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刘完素、朱丹溪等都很重视精神养生。张子和重视心理治疗,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刘完素提出“养生之要,无为无事”指出,“凡此六欲七情之邪,而为祸患之本,死亡之因”推崇“智者顺四时,不逆阴阳之道,而不失五味损益之理,故形与神俱久矣,乃尽其天年而去” 朱丹溪认为,养生应该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以聚阴精,不使相火妄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

中医的情志对治疗法

 
1 悲胜怒:暴躁易怒的人因为有了新的忧愁,反而心态放缓平和,肝火下降。
2恐胜喜:心主神,心喜过则神涣散,人在喜极的时候突然遇到恐惧之事,莫不反喜为忧,躁狂兴奋等得以控制。
3怒胜思:思虑过重,气结气滞,以愤怒对治思虑,逆上的肝气重开了结聚的滞气,从而使郁滞的气结得以升发。
4喜胜悲:人逢喜事精神爽,悲情的人遇到高兴的事,可以冲喜,高兴以后,自然就不悲伤了。
5思胜恐:让恐怖的人思考原因,当原因思考清楚了,恐怖的情绪就没有了。类似于现代心理学认知疗法。

 

常见情志疾病和临床心因性疑难杂症

  1“心”属火。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癫狂、卑惵、百合病

2 “肝”属木。郁证、脏燥、头痛(肝火上炎)

3“脾胃”属土。呕吐、呃逆,胃痛,腹泻(肝气乘脾)

4“肾”属水。尿频(心肾不交)

5 “肺”属金。咳嗽(肝气犯肺)

中医里的“辨证论治”:

“症” 是反映疾病进程中,某一阶段突出的临床表现,也是患者求助的主要问题。 

“证”是采取四诊合一方法对表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过程。

“病”指的是通过证、症反应疾病全过程并具有一定规律、愈合及发展趋势的综合诊断。

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

1、急则治标:心理急诊最重要的是干预自杀。其次包括关注患者突出的主诉,照顾其感受,从求助者最需解决的症状入手,解决问题由急到缓。

2、缓则治本:具体是“审证求因”。(外感、内伤、饮食、劳倦、情志)包括继发和原发、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相同的病症出现不同的证候时采用不一样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症出现共同的证候时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法。

4、扶正驱邪。《内经》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意志治,顺之则阴阳固。”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人的九窍、五官和十二个大关节的功能都是与自然之气相通的,阴阳二气化生五行,体现为三阴三阳之气。多次违反自然规律的人,就会受到邪气的伤害,这个规律就是寿命的根本。自然界阴阳变化正常,人体的精神活动也会正常。顺应自然就会阳气固密,虽然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害。

中医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

1语之其“善”。(循循善诱)

2开之其“苦”。(压抑、愤怒、委屈、苦恼)

3导之所“便”。(替对方着想,满足合理要求)

4告之其“败”。(危害后果)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情志相胜或相克法。

如郁证时出现“肝火上炎”证候,采用“悲胜怒”的方法,出现“脾虚气结”的证侯,采用“怒胜思”的方法。出现惊恐症候,可采用“习以平惊法”来治疗。但情志相胜或相克之法不应机械而论。

案例

 来访者为高二女生,自称很痛苦,并说自己的痛苦写在了带来的日记里,咨询师从日记中发现:一月前把暗恋班长的情愫透露给要好的女同学,数天后该同学说“班长嫌你脸上有青春豆,不讨人喜欢”。闻之顿觉羞愧难言,无地自容。随后频繁就诊于各大医院的皮肤科,疗效均不佳,家人对来访者为“青春豆”之事频繁就医甚难理解,时有埋怨指责之言。其渐现情绪不悦,少语寡欢,心烦易怒,头痛时作,两侧乳房胀痛症状,学习效率下降。两周前从其他同学处得知班长和该女同学好上了,再生愤懑怨恨情绪,即痛恨同学无情,又责怪自己的“青春豆”,萌发消极厌世之念,曾有割手腕自尽的想法,但因惧怕疼痛而弃之。来诊前一天偶然从镜子中发现“青春豆”越长越多,决意了却终生,赴大桥上打算投河自尽,被好心人发现劝止。今在母亲陪同下来院进行心理咨询。除偶有痛经外,无其它重大的内外科疾患,否认有精神疾病的家属史。

母亲补充资料:女儿幼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用大人多操心,但就是太好强,脾气也不怎么好,喜欢什么事情都要顺着她,不如意的话易赌气,有时躲在房内或躺在床上两天不理睬人。父亲“惯着她”,总认为女孩子耍性子没啥关系。(父亲为某地驻广东办事处的领导,平时难得在家)这孩子心底善良,还经常拿自己的零花钱资助一些困难的同学,但不会处理同学间的人际相处,高兴起来要么和同学好的像一个人,要么为一些琐事和对方吵闹的形同路人。进入高中孩子的饮食发生变化,正餐吃的不多,偏好食“肯德基、汉堡包”及冰冻类的饮料。这次孩子因脸上的“青春豆”出现寻死自尽的行为我们很难理解,也很着急害怕;她的班主任说问题很严重;女儿也认为是心理上有疾病;故今天来心理咨询。

舌诊:“舌质红,苔黄稍干腻”;脉象:“弦数”。

EPQ示:E60分;N65分。SCL—90 示:压抑敌对2.69分;抑郁2.33分;偏执2.11分。

讨论:1对该案例有何感受?

2假如你接诊干预的步骤或思路是什么?

3请指出访谈中是怎样进行危机干预的?

  4诊断及依据?

中医诊断病名:郁症

辨证分型:肝火上炎型 

附西医诊断:自杀(急性抑郁发作)

诊断依据

1病程时间:病程持续近一月,加重1天。

2症状表现 :情绪不悦,少语寡欢,心烦易怒,头痛时作,两乳胀痛症状,学习效率下降,厌世自弃。

3 心理测查:SCL—90压抑敌对2.69分;抑郁2.33分;偏执2.11分。艾森克测验:胆汁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属攻击性人格。中医认为太阳型偏向肝火类体质。(先天禀赋结合后天的抚养因素是形成肝火类体质的基础。该案例痛经、皮疹和饮食结构失调相关。)

4舌诊、脉象和病症相符。

中医是如何认识“郁症”的?

“情志”因素影响气机的许多病症中,以肝气失调最突出,临床上常见的是“郁症”。它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症状。“郁”有“积、蕴、滞”等含义。

《内经》无“郁症”之名,但有“五气之郁”(指外邪) 的论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折之,水郁泄之”。《金匮要略》指出 “郁症” 有“脏躁”及“梅核气”两种证侯。至金元时代朱丹溪明确地把“郁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来论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弗郁,诸病生也”。提出了“气、血、食、痰、火、湿”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现采用“郁症” 作为诊断名称。以后,医家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将“情志”所致的郁,称为“因郁而病”。后者分为:“思郁、怒郁、忧郁”三种。“郁症” 的所含范围和现代精神医学所指的抑郁症、神经症、癔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基本上相吻合。

“郁症”的一般机理:“情志过及” → 肝气郁积或脾失健运或心失所养。

该案例的中医心理学病因、病机是什么?

生理性病因(肝火类体质)社会学原因(所愿不遂)和认知原因(忧思多虑,愤懑恼怒)共同因素作用下:(病机)→“肝气郁结”(至情绪不悦,少言寡欢,两乳胀痛)→“气郁化火、扰心 ”(至心烦易怒) →“火性上炎” (上窜巅顶头痛、至脸部热甚而皮疹外溢) 再燃“急火攻心” →“心无所主”,→“神无所依”自杀。

中药治疗“郁症”的原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剂:“柴胡疏肝饮” 合“逍遥散”为主方。(柴胡 枳实 甘草 白芍 川芎 香附 陈皮 栀子 丹皮 白术 当归 薄荷 茯苓 煨姜)

后期主要采用了中医心理治疗的哪些防治方法?

情志“相克”法。具体是金克木,“悲”胜“怒”。广义的悲是指忧患、关怀意识,和佛教的慈悲相通,并非是个人的自我中心在受挫下的悲伤。事实上该来访者参与了社会公益活动情绪大为好转,个性也得到了塑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