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倾听(中)

 诗书之华 2011-03-09

第二讲倾听(中)

三、倾听的障碍

倾听时,首先要尽可能地排除那些影响倾听效果的因素。外在和内在的干扰,是妨碍倾听的主要因素。因此改进倾听效果的首要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消除干扰。只有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身上,才能掌握孩子的肢体语言,明白孩子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孩子的话所代表的感觉与意义。影响倾听效果的因素很多,在下面所列举的妨碍有效倾听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可能是你很熟悉的,其他因素则潜伏在那里,只有遇到特定的人或场合时才会冒出来。

1、心不在焉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说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20-180个字,大多数的人一分钟能听600-800个字,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处理信息的速度是我们可能听到的讲话的速度的4-5倍。所以孩子还没有说完,我们也许早就理解了,或者孩子只说了几句话,我们早已知道了他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这时我们的思想就会开小差,注意就会涣散,出现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的现象。有时突然孩子的某些话语触发了你一连串的个人联想,让我们想起一些其他的事,把你的思路岔开,唤起你对自己曾经感受过、作过或忍受过的一些事情的回忆。

有时孩子陈述的信息会激起父母的一系列联想,使得父母与自己的掌握的有关信息或自己的经历进行比较、对照,有时父母会猜测孩子真实的意思,有时父母会试图反驳孩子,总之当孩子讲话的时候,父母经常会准备自己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孩子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当你一心在准备自己要讲的话时,你太忙于考虑你的下一个回应,你没有时间去倾听。你过于投入地构思和润色你随后要发表的议论,以至于不能正确地倾听,因而没听明白孩子在说什么。有位大师曾这样说,人跟人在讲话时,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象是在听,但真相是,你在讲时我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么说,至于你讲什么没关系,等一下我要讲什么更重要。若只是一心一意的关心我们要怎么讲,那么心就在我们身上,没有在孩子身上。为了掩盖真相,你不得不装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你的思维却快如千里驹,因为你有事儿要说,或者有观点要阐述。你的“倾听”只是一种“投资”,你听孩子谈话只是为伺机打断他,从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些人会演练整个反应过程:“我说,接着他说,然后我又说”,如此等等。

有人害怕沉默,担心冷场因而一心准备下面的话题。其实不用努力寻找话题,担心下一步要说些什么,我们只管细心聆听,掌握孩子的说话内容、事件、意见等,因为当我们在努力寻找话题时便不能细心聆听,也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资料和字眼。

当你感到无聊或焦虑时很容易心不在焉。每个人都会心不在焉,有时你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回过神来。所以有效的倾听孩子不仅要全神贯注于他们正在讲述的内容,而且要注意排除成千上万各种各样的想法(如:工作、金钱、朋友)。当发觉自己注意力分散时,我们就要很快的重新把注意集中在归纳、融合听到的内容,了解每一条信息的来龙去脉,融入到孩子刚刚讲述的内容中去。

倾听孩子的目的是协助他发挥出全部的才智,让他自己解决问题,仅此而已。所以父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集中精力在孩子的倾诉上避免心不在焉和说教。例如,一位母亲8岁的儿子和老师发生了冲突。

儿子:那个神经病凭什么放学时让我自己留下来,又不是我自己上课说话。我恨死她了。

母亲:你对你的老师很恼火

儿子:是的。我恨她让我当替罪羊

母亲:你感到委屈了。她单单挑中了你

儿子:她只是想杀鸡给猴看

母亲:你不喜欢这样

儿子:我想该我倒霉,她就看到了我。以后我会小心的。那么她就会抓住别人了

母亲:你会冷静对待这件事的

儿子:是的

由于简单的倾听,这孩子恢复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母亲所给予的关注、尊敬与时间就是对孩子有效的帮助。

2、过滤 过滤就是你只听某些特定的信息,而对其他信息却充耳不闻。过滤就好象一个杯底漏了的杯子,尽管杯口朝上,但是边倒边漏你还是喝不到水。倾听时你只能得到部分信息,可是却不能够完全了解孩子的谈话。你只关心孩子得了多少分,或者他在学校有没有惹祸。一旦确信沟通中不存在此类东西,你就不再注意其他信息。

过滤的另一个原因是观点不同,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观点,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当别人在诉说时,你可能这样想:“你的观点没有什么新意,你不用说,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想法,你自然难以认真听孩子的话。由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孩子的解释和结论,如果是“正合朕意”,你肯定是心满意足;但如果是出入很大,你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反感、不信任,并产生不正确的假设,在这种排斥异议的情况下,你又如何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倾听呢?

3、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先入为主,如同一只杯口朝下扣着的杯子,你也无法用它喝水,因为水根本就倒不进去。你必须开放思想,尊重别人跟你分享的事情。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答案,认为自己已经知了道孩子要说什么,也就不会太多关注孩子再说什么,那么你就停止了倾听。当你拒绝而不肯接受时,你什么也听不到。如果你推断孩子幼稚、发疯或不懂事你就不会对他们说的话给予多少关注,因为你早就已经拒绝听他继续讲下去了,而只是作出机械的反映。假设你对你的孩子产生了某种不好的看法:“这孩子今天着魔了”他和你说话时,你也不可能注意倾听。又假设你和孩子之间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隔阂,如果他有什么异议,你就可能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冲着你来的。无论他做出什么解释,你都认为是借口。

4、好为人师 你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建议、告诉孩子怎么做或试图解决问题。比如:“你只要按我的办法去做,问题就肯定能得到解决。”你无需听上三言两语就开始寻找良策,然而,就在你出谋划策,劝孩子“不妨试一试”的时候,你可能漏掉了最重要的东西。你不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不理会孩子的痛苦。从根本上说,孩子依然感到自己是孤独无助的,因为你不会倾听,你的金玉良言全是无的放失。好为人师还表现为试图操纵孩子,使其做出特定的反应:“他不能再这样忍受他的嘲讽了,下次你应该狠狠回击才对。”

5、强烈的好奇心 倾听时,父母们往往问很多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从而把注意力从孩子的问题拉到自己的问题上。对于孩子来说,你给予的注意力是鼓励他充分地谈自己的问题的基本保证。类似这样的问题,如:“今天与你出去的是个女生?她学习成绩好吗?”或者“吃饭前你给谁打电话了,男生还是女生”这会使孩子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而打断他自己的思路或者出现防卫心理。即使孩子停止叙述,不知道再讲什么好的时候,你也不要出于好奇心去提问题。此时,他可能是还不习惯自己把握思路。因此,你应该尊重他的能力,热情地鼓励他讲出他头脑中即刻出现的念头,让他知道他做得很好,在他默默思考时,你也很乐意给他注意力。尊重孩子,并且不让自己的问题干扰他,可以保证你给予孩子有效的倾听。

你设置了倾听的障碍,只有学会了识别它们,才有可能解决它们。倾听时,需要意识到自己设置的所有障碍并彻底清除它们。这里有另外一些妨碍倾听效果的障碍,它们源于客观原因。很多噪音或其他使你分神的因素,从而干扰了你的注意力。孩子讲话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由于两分钟后你要去开会,因此你会分心。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正确地倾听,他们就没有必要重复自己所讲的话,这样双方都受益。一般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不能正确地倾听,实话实说是最好的策略。例如:告诉孩子你没跟上他正在讲的内容,让他解释得更清楚些。如果有某些词你没能理解,告诉他,让他再把这些词解释一遍。让孩子知道你现在无法集中精力,要求换到其他地方以便能使你集中精力倾听——或许是远离门口或者换到另外一个房间去。向他解释你们谈话的时间比你料想的要长,而你不得不去其他地方,你可以提出以后聚在一起再谈一次,那时你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听他谈话。所有这些反应都会使与你谈话的人感到高兴,因为所有这些方法都告诉他们你想找机会更好地倾听。

四、倾听的技巧

倾听能够帮助我们在沟通时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更理解孩子,如果父母专注于聆听,孩子就会更有可能理清自己的思路,选择更好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使孩子能够准确了解自己的感受与想法,随之带来更好的沟通效果。

倾听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有效倾听的第一步就是努力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的愿望,对孩子的感受和意见感兴趣,心里认为倾听是一个提高你与孩子之间亲和力的机会,一个让孩子提高自信和得到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把倾听视做提出你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积极努力地去听、去了解孩子。如果父母不愿努力听取和理解,那么其他的建议和劝告对于改进倾听效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积极倾听技巧包括以下技巧:

1、专注 让孩子知道你在倾听很重要,这有助于他们确定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如果你全力表现出自己正在倾听,会发现自己更容易集中精力、正确倾听。当你与孩子交谈时,对孩子活动的关心与否直接反映在你的脸上,所以,你无异于是他的一面镜子。光用嘴说话还难以造成气势,所以必须配合恰当的表情,用嘴、手、眼、心灵等各个器官去说话。倾听过程中的专注行为有助于表达孩子愿意倾听及接纳孩子,专心地与孩子同在,促使孩子与自己建立信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伊根(G.Egan)认为沟通时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的增加别人对我们接纳性。SOLER是由五个单词的词头字母拼写起来的专用术语(1)面对孩子(Squarely)(2)身体姿势开放(Open 3)身体稍微倾向孩子(Lean )(4)良好的目光接触(Eye)(5)身体放松(Relaxed

1)面对孩子 所谓面对孩子并非指亲子之间一定把座位安排为正面对正面、相互对峙的格局。这种鼻息相通、声息相传的对峙局面反而会使沟通双方在目光的相互对视下,都感到窒息喘气、倍感压力。沟通时不把头部靠在座位背上或低着头注视地面;身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歪向一侧;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孩子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2)身体姿势开放 身体姿势的开放,代表无条件的包容与接纳。这种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一切的姿态,足以安顿孩子的焦虑与不安。孩子在放心之余,当然愿意敞开心扉,开放自己。此外,沟通时身体姿势的开放会带动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开放,使其在沟通时更加真实。相反,如果沟通时身体委琐封闭,会使孩子慌乱、退缩而无力,沟通时不是支吾以对,就是心思涣散。

3)身体稍微倾向孩子 上身稍微前倾传递出对孩子的关注和感兴趣使孩子更能够开放自己,相反如果沟通时身体后仰,紧贴靠背散发出冷漠与傲气。会带来沟通孩子的反感,扼杀沟通的勇气。

4)良好的目光接触。适当的目光接触是敬意和注意的有力象征,传达出对孩子的重视。在眼神的交会中,孩子会感受到孩子的温暖与支持。保持眼神接触还能有力地表示出你的态度,让说话人感觉到:你的注意力完全在他身上,如果眼波闪烁不定飞东飘西会使孩子感到孩子心不在焉。避免注视孩子的听众会被认为是焦虑的,不诚实的,或比较有兴趣于他的眼神正在搜寻的事物。眼神接触要自然,不要过频密或逃避眼神、或以敌视的眼望着孩子。与人交流时不需全时间望着孩子眼睛,可不时转移至孩子面部的其他地方,例如:鼻子等。这样会较自然。

5)放松的身体姿势 孩子自然放松的身体姿势,传递出孩子身心安顿、波平浪静,他们的整个状态展示了高度的投入与关注。如果孩子双拳紧握、双眉紧锁双肩紧扣,这种大敌压境的姿态,会把孩子吓得胆战心惊。同样无精打采精神涣散,也暴露了孩子的冷淡、孤僻、粗鲁,根本不关心孩子在说些什么。

倾听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放松身心,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孩子的所思所想。没有人会愿意把内心的感受告诉给一个不停的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的人,因为这种行为会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他正在搜寻比你更有趣的人和事,使人觉得受到了轻视。握住孩子的手或轻轻的拥抱,会给予孩子充分诉说的勇气,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你的支持。哪怕你正在为孩子的语气而生气,也请你耸耸肩膀,尽量放轻松,并且不要抿嘴;其次,你要面对孩子。无论你正在忙什么,都要暂停一下,真诚地与孩子面对面做好聆听的准备。尤其是不要交叉手臂,看起来居高临下,让孩子欲言又止。如果你手头有工作,可以先请孩子耐心地等待一下,等工作结束后耐心听孩子说话;从姿态方面来看,你可以用专心、和蔼可亲或逗趣幽默等方式来迎接孩子的话。举个例子,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小鬼给我听住…”这是不太好的身体语言,如果你跟一个人讲话,他两手一交腿一翘往沙发椅背一靠,眼神东飘西晃,你跟他讲话白费唇舌,他对你的问题没有兴趣,对你的人漠不关心。眼神不断注视着你,两眼平视,点头微笑,上身不时往前倾,这个人对我的问题有兴趣,这个人关心我。
   
当然,你应该培养一种自然和正式的风格,不要强迫自己作出上述专注行为。如果你夸张地转动眼睛、拼命地面部表情以及类似的问题,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一个好的倾听者应适度地培养自己的关注技巧,要与你的行为风格相匹配。

2、整理出要点并回应孩子 当我们和人谈话的时候,通常都会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在心里回顾一下孩子的话,整理出其中的要点所在。找出要点,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要点上面,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孩子的观点了解整个问题,就不会因为没听到孩子话中的重点或是错过主要的内容,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或者做出错误的假设。回顾并整理出要点,也可以帮助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能指出孩子有些地方话只说到一半或者语焉不详,说话的人就知道,我们一直都在听他讲话,而且我们也很努力地想完全了解他的话。如果我们不太确定孩子是否比较重视那些想法,就可以利用询问的方式,来让他知道我们对谈话的内容有所注意。

当把孩子的主要观点和对它们的理解回应给孩子时,有几个重要的原则:①及时,是指反馈孩子要在你充分了解了孩子谈话之后尽快作出。延缓作出反馈即使几分钟,其价值也会大大降低。②诚实就是你要作出真实的反馈——而不是出自某种虚伪。你不必为作出反馈而打断孩子的讲话。③婉转,讲话要温和具有建设性,以防伤害孩子和引起防范心理。例如,“我觉得你有些事不想告诉我”比“你在对我隐瞒真相”要委婉。④对事不对人 反馈是就事实本身提出的,不能针对个人。针对人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不仅使自己,更重要是使孩子清楚你的看法,有助于使人们的行为有所改变或者加强。 ⑤遣词造句要具体、清楚、准确、简洁、抓住要点、使用孩子说过的话,力求避免含糊不清、摸棱两可的用语。

1)重复孩子的话 重复孩子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最后结尾要用疑问句,问号结束。有个小朋友跑来跟妈妈告状“妈妈!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实是哥哥刚刚欺侮我”很多人讲话自己是不自觉的,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让他听听自己的声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语言还不是那么好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帮助他创造力的发挥,不妨多用;刚开始一定不习惯,好象鹦鹉学话一样,只要配合其它技巧,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对质,对质是指倾听时向孩子提出自己通过观察和思索而发现的不一致现象,目的是使孩子认识到他的矛盾。对质时必须把两件事情面对面摆在一起让他解释矛盾之处。例如:“你刚才说的似乎与上午说的有些矛盾,该怎么理解?”想法的出处:“你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子想的?”了解孩子对此事的在意程度:“对你来说,这事儿好像并不重要。”

3)澄清 是指你要不断地询问直到彻底明了,既然你的意图就是要充分理解孩子所说的话,因此你就得你必须了解详情,常常询问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背景。澄清能帮助你明确倾听重点,让你了解更为详实、具体的情况。能让你结合某人的所思、所感以及相关的历史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澄清还能让别人知道你很感兴趣。它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愿意下工夫了解你”。

4)听取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指的是描绘具体事实的字眼,这些字眼透露出某些信息,同时也显示出孩子的兴趣和情绪。透过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响应孩子的说法。我们只要在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或感想中,加入孩子所说过的关键内容,孩子就可以感觉到你对他所说的话很感兴趣或者很关心。假设你的孩子偶然遇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于是他非常兴奋地来告诉你,如果在谈话停顿时你能说一句:"唉,这么巧,真不可思议啊……",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你不仅认真听他讲话,还非常能理解他的话和他的心情。
   
5)弄清楚各种暗示 用你了解的意思,改孩子的句子 孩子“妈妈,同学都不喜欢我”“哦!你是跟同学吵架,还是谁对你不好?”用你了解的意思去猜测重述一遍,孩子在认知语言方面难免不是很真切。我碰到一个经验,“妈妈,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妈妈听了很紧张,跟他要了全班的电话且跑到学校去跟班上同学说:“你们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难过”结果才搞清楚是班上做实验,由于意见不同,孩子心里受挫,回家后情绪化的说“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小事一桩被妈妈这么搅和,真的全班同学都不理他了。
 
6)对内容的解释 解释是指用自己的词汇对孩子所陈述的主要内容、观念进行再阐释,用自己的语言,或者选择孩子叙述中某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或短语来进行复述。 “让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你的观点……”、“可否给我解释一下,你提到的……是什么意思?”对内容的解释可以核对自己对孩子所谈内容的理解程度,澄清模糊信息,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并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正在认真地听你讲话,我的思想一直在跟着你。还可以帮助孩子重温已经讲过的内容,真实的面对目前的处境,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新的体验。总之,通过对内容的解释可以在沟通双方就谈论内容的实质取得共识。

7)举例子“妈妈同学都不喜欢我”“你可不可以把经过的情形告诉我,我不清楚,能不能举个例子告诉我,能不能讲更清楚一点”你让孩子举例子,他可以回头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说故事一样说出来,不仅有认知语言的发展功能外,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的方法,甚至可以发现原因。

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意思并回应他,可以使孩子感到被了解,提供孩子一面镜子,使他更清楚的看见自己。但并不是所有的回应都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封闭式回应孩子指不愿接受、不愿了解,否定或忽视了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封闭式回应包括:(1)同意或不同意孩子的观点:“没错,那家伙确实有点而神经。”、“你怎么能这么说,她这人不错的嘛。”(2)引导孩子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我觉得你确实想报复他们。”(3)以异样的语气显示偏见:“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人是个攻击性特别强的人吗?”(4)陈述你个人的观点:“之所以行不通的原因是……”(6)曲解孩子的观点:“这个问题上,你觉得自己没有与她对抗的自信。”(7)否认孩子的感受或者孩子有那样感受的权利:“你这不是不苦恼。”“你不应该那样想,因为……”(8)说教:“要怪只能怪自己……”“你犯了错,人们当然会怒目相向。”(9)断定孩子的感受:“要是你这样看问题,那就说明了你对我是有意见的。”(10)问一些愚蠢的问题或要求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她当着大家的面给你难堪,当时还有谁在场,他们怎么说?”(11)为孩子的行为找原因:“你之所以看到那个人就不舒服,是因为……”(12)反应过快,例如:你的孩子跟你讲:「妈,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他的内在声音是希望你赞美他,很多父母常反应过快:「你这次考得好,那你以前怎么都没考好呢?」这样就不对了。

开放式回应倾孩子能接受孩子所感受的、所说的,表示他们承认孩子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显示孩子明确了解能叙述孩子的感受。开放式回应常用以下词句回应:①这件事给你的感觉是……②请告诉我你的意思是……③我想你的意思是……我的想法对吗?④……这是你想说的吗? ⑤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⑥请你帮助我了解你的意思,因为我有一点搞迷糊了。⑦.我是否做了什么事使你觉得生气?⑧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你对我的感觉有所不同?

封闭式与开放式回应的实例对照

 孩子的话

 封闭式的回应

 开放式的回应

 我决不再和他下棋

 你为什么不忘了这件事?他可能是无意的。

 你真的生他气了

 我真的做不下去了

 现在你不要这样说,你才刚开始

 这件事对你似乎很困难

 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母亲

 不要那样对我说话

 你对我很生气

 我不想理大华了

 对朋友不可以这样

 你怕大华会批评你?

对下列每一句话分别提出封闭式的回应和开放式的回应:

  1.我不喜欢你总是问我给谁打电话!

  2.老师常偏袒小英,不公平!

  3.我不想穿这件夹克,样子过时了!

  4.我没有准备好明天的考试,我明天不上学了!

  5.为什么总拿我和表哥比?我不喜欢!

6.我不喜欢你批评我的明星偶像!

  3、善于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给其一个自我了解和内省的启发,也能表示你对孩子的兴趣和关心。苏格拉底说,我们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发现答案,而是学会如何问问题。有人说过:“问题象河岸,它们引导着谈话的水流。”提问可以填平谈话中间的鸿沟。他表明你关心,你在乎。当然,问题不能问得太卤莽或涉及到孩子的隐私。提问有以下两种方式:

1)开放式问题 指提出的问题不能用一两个字作答,它有些象问答题,需要解释和说明,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回答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可以沿着这个问题所提供的话题,充分的提供细节和信息。它还可以向孩子表示你对他的话很感兴趣,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它往往引出一段解释、说明或补充材料。如,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那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你喜欢与好朋友聊什么内容?”在提出开放式问题时,避免使用“为什么”开始的问题,如,你为什么不接电话?听起来象是审问,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并激起防御心理。一般应在句首使用"你觉得……""你认为……""你的想法似乎是……""听起来好像……"等引导语。随着沟通技巧的提升,可以逐渐放弃这样的句型。开放式的发问方式可以从孩子的响应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问题的意思并达到帮助他思考的目的。

2)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提问指可以用“是”、“否”等一两个字简短作答的提问,它有点象正误判断或多项选择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只需要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不能表达更多的细节和信息。如,“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喜欢这种方式吗?”“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对吗?”这类问题通常用“是不是”、“会不会”、“要不要”等形式提出。这类问题不引导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不扩大话题,而是就征询的问题进行查证。封闭式问题可以让孩子提供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让你进一步地了解也可以让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获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或使沟通集中于某个问题。当孩子偏离了正题时,可以用它适时终止其叙述。沟通时,封闭式提问虽然必要,但是如果一味地使用封闭式问题会限制孩子自由的表达,导致谈话枯燥,产生令人尴尬的沉默。故不宜多用。

提问时要牢记,一是要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孩子,如果仅仅只是冷冷地流于形式,孩子最终会感到你只不过设法套出他的一些秘密。二是尽量关注孩子的需要,不仅考虑自己想听什么想说什么。还要考虑到孩子的需要。不要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最后沟通时提问不宜过多,不停的提问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孩子在受“炙烤”。

提问时的常见问题:

一位因为与孩子因为沟通而感到困惑的女士在咨询时,曾经说,自己每天都试图与孩子沟通,但孩子就是不配合,我问她昨天,孩子放学回家时,她是怎样与孩子沟通的,她说我问她,今天过的怎么样?她回答,没什么,跟平时一样。然后沟通就进行不下去了。一般人的提问有以下几个不当的地方:

①范围过于宽广。提问就象拧开的水龙头一样,范围放得越开,得到的回应也就越多直到最后的极限。象这位女士的问题(有什么新消息/最近忙些什么/讲讲你最近的情况等)往往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回答,所以孩子干脆选择放弃回答

②“今天过的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本身更象是一句随口说说的套话,而不是真的想了解什么情况。所以得到的回答往往也是套话。例如,很好或者过得去。如果作为母亲每天都问同样的问题这更会让孩子认准是套话而且每天都要回答这样毫无新意的问题,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厌烦。

③开始的问题太难 在销售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门槛效应,即开始时不要向孩子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而是先向孩子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人们一般都不愿拒绝别人,所以会很容易地满足你的这个小要求,一旦孩子满足这一要求后,再提出一个较大要求,这样逐渐过度的你的最后要求,到这时孩子就往往很难再拒绝你了。比起500元钱,你更愿意接给孩子5元钱,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别人,要求越少,得到接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个效应也同样适用于交谈,通常情况下,最好是以简单的问题开始,谈论一些孩子可能感兴趣的、轻松的或熟悉的话题,有助于谈话的继续进行。

④问引导性的问题 引导性问题可能是最封闭的问题,往往只需得到孩子的同意。例如

已经830了今天我们就不出去了吧

你不认为他说的对吗

只看中国队的比赛就可以了,你说呢

有一件漂亮的衣服,你不会不同意我买了吧

⑤态度过于严肃 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与孩子谈话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如果你的提问听上去就象生死攸关的大事,就不如一起聊聊这样的邀请容易被孩子接受。试比较以下两种情况你的孩子更愿意接受那一种:一种情境是你目光朝下,一脸的忧心忡忡,双手抱在胸前,声音低沉的对你说:“我知道你不愿意谈论你的学习问题,但是我……我希望能找个机会和你认真的谈一次。你考虑一下,星期六上午是不是有时间。第二种情况是你直接看着孩子,面带微笑,用随意的口气说,今天晚上妈妈不在家,咱们出去吃肯德鸡,顺便讨论一下你的学习,好吗?

4、沉默 指在沟通时会出现某一时刻,沟通双方都需要考虑所说的话,而不需要任何言语。俗话说沉默是金,它向孩子表明,我感觉到了我们都需要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尊重你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会耐心等待。人们都有喜欢自己说的倾向,在家庭里尤其被视为主动的行为,可以帮助你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倾听则是被动的。在这种思维习惯下,人们容易在孩子还未说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或者心里早已不耐烦了,往往不可能把孩子的意思听懂、听全。

沟通时,听完一段叙述后,可以稍稍停顿一下,让孩子能够有时间思考自己所说的话并决定如何反应。因为积极倾听的应答会激发孩子更加深思熟虑的反应。这中间可能需要若干时间来反应,这就需要保持沉默。要知道,我们只有一张嘴巴,但是却有两个耳朵。这其中蕴涵的道理就是我们要多听少说。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继续往下说,沉默就是最好的方法。并且,沉默也让孩子感到孩子对他的话深有感触,所以沉默是最有力的倾听技巧。孩子把话说完之后,可以点点头,流露出充满兴趣的眼神,用这些默不作声的举动来作为回答。而在孩子讲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或是表现得情绪激动时,这种意味深长的沉默会非常管用。在这一时刻,沉默就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我对你的话深有感触,我都不知道该再从何谈起,或者我十分理解你表达的意思,我不想打断你的思路

5 尊重孩子 尊重指倾听时要能接受孩子的价值观、人格和习惯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被接纳的气氛。尊重你的孩子,首先要接受下面这个假设,即,你的孩子是聪明可爱的,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生活中遭受过的多种伤害使他不能清楚地思考问题,这不是他自身的过错。那些伤害时时会妨碍他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作为父母,你要决心给他最好的注意力。要设想你的倾听和关注会对他很有帮助。当你决定要好好地倾听时,你就给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合,使他能够放松地思考问题。随着倾听的深入,他在诉说中会触及较重要的问题,并释放出有关的紧张情绪。 

对于孩子完全的尊重,意味着你对他的看法应包括如下几点:(1 认为他总是在尽力作好每一件事,并力求做得正确。(2)即使他做得不够好,也并不是因为孩子不行或有不良个性,而是因为他现在心情的沮丧与混乱,不应该把他遇到的麻烦归咎于他。(3)认为他的一些毛病(例如,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可能反映出他现在生活或者学校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认为他能够越来越有效地利用你的尊重和注意力,在你的帮助下,他能够摆脱那些与过去的伤害有关的行为,从而表现出他的爱、关怀与智慧。  简而言之,要把你的孩子看成是一位善良的、有能力的人,由于过去的伤害而背负着某些毛病。只要你作为父母对他的智慧、爱心以及应付挑战的能力抱有信心,你就不会出大的偏差。
  
1)共享谈话的核心角色 在谈话的过程当中不要总是试图"垄断"谈话时间,而应尽量让孩子参与进来。应不时“让出”核心的角色。你可以说:“沐沐,我们很想听听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可以跟爸爸说一下吗?”

鼓励孩子先开口,首先,倾听别人说话本来就是一种礼貌,愿意听表示我们愿意客观地考虑别人的看法,这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尊重他的意见,有助于我们建立融洽的关系,彼此接纳。其次,鼓励孩子先开口可以降低谈话中的竞争意味。我们的倾听可以培养开放的气氛,有助于彼此交换意见。孩子由于不必担心竞争的压力,也可以专心掌握重点,不必忙着为自己的矛盾之处寻找解释。第三,孩子先提出他的看法,你就有机会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掌握你和孩子意见的一致之处。倾听可以使孩子更加愿意接纳你的意见,让你再说话的时候,更容易说服孩子。

2)非必要时,避免打断孩子的谈话 爱插话的习惯会妨碍我们好好地倾听孩子。平常聊天时,谁都可以在自认为适当的时候打断别人,也可以随时转移话题。当某个话题已经被说够了,或者有人害羞受窘,人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把球接过来”。其中还会有竞争的因素:谁都愿意在闲聊中出出风头。此外,我们还利用闲聊来达到各种目的:交换思想与意见,收集和发出信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寻求各种关系。但是,倾听孩子时,这些目的会受到很大限制。当孩子的谈话稍微停顿或告一段落时,将主要的感觉反应出来。但是当孩子需要思考或者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时,就不要打断孩子谈话。让孩子能够尽可能地展示他自己的性格、想法,以便于你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急于打断孩子的话,一是打断了孩子的思路;一是由于你的表述,使孩子意识到他的一些话可能会冒犯到你,或触及你的利益,所以孩子把想说的话隐藏起来,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伪装,孩子就不会坦诚的、开放的进行交流,你也因此不能知道孩子的真实反应是什么。

经常有人在别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显得有些急不可耐,急于讲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或者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往往打断孩子。除非孩子把自己的意思完事地表达出来,否则你很难明白他们想告诉你什么。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人们这才明白他的真正想法。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打断孩子谈话一方面会让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可能会忽略掉孩子要讲的重要信息,有可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善于听别人说话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想强调一些枝微末节、想修正孩子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想突然转变话题,或者想说完一句刚刚没说完的话,就随便打断孩子的话。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就表示我们不善于听人说话,个性激进、礼貌不周,很难和人沟通。

最近的一个研究指出,一般人听人说话,只过了十七秒钟,就会插嘴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孩子讲话的时候,如果要给孩子全部的注意力,就要避免为自己辩护、口出恶言责难孩子、或者武断地表示自己的立场。沟通不是在打反击战:“孩子只要一说话,肯定就是对我的攻击,作为保护,我必须自卫。”打断孩子的话并试图引导注意力返回到己方的目的或兴趣。这种反应会激起孩子这样的反应:“他根本就不想听我说话”,这样孩子也就不会认真地对待你。不要忘记你的目标是倾听孩子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保卫自己或者矫正孩子,而是了解孩子。

1)插嘴和争辩 你有说话的权利,孩子也有说话的权利,别轻易打断别人,即便你可能被激怒了。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孩子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孩子说下去了。”争辩使得你总是与人争执和论辩。比如:“不对,不是这样的!”你过于全神贯注地思考你有多少不同的意见以至于不能正确地倾听。孩子从未感到你倾听他说话,因为你总是如此快的表示不同意见。实际上,你的主要目的在于“存异”而非“求同”。你固执己见,你很清楚自己的看法和喜好。

避免争辩的途径是向孩子复述一遍你所听到的话并对此作出反应。努力寻找你可能赞同的意见,哪怕只有一条。 当然有时候撞车怎么办?他在那儿不说,咱怕冷场,咱上去了,咱一张嘴人家也来了,请孩子先说,退一退,退一步地阔天宽,不打断孩子。父亲和儿子坐在桌前。儿子说:“我担心自己上大学的事。”父亲插话说:“别犯傻了!”这种反应会使沟通失去意义。儿子将怎样回答他爸爸的评论呢?无言以对。让我们试一试同样的情形。儿子说:“我有点担心上大学的事。”这次,父亲停一会儿,不插话。儿子可以继续说:“我认为我上不了大学。”过一会儿,父亲可以说:“你的意思是什么?或有什么问题吗?”儿子继续说:“我恐怕考不上。”在第二范例中,父亲就是开始了沟通,儿子也被鼓励开始沟通。父亲还可以用下述话继续交谈:“我在你这年龄的时候或在我中学的时候有过相似的感觉。”这会给父亲一个主动鼓励儿子的机会。儿子也可以了解到他能向父母提出一些问题而不会被指责或被忽略。这种形式的互动可以鼓励孩子把他们关心的问题和麻烦带回家,而不会去寻找其他的途径和沟通方式——而那些方式是与您家庭信仰相违背的。您希望您的孩子生活道路靠谁指引,是您?其他家庭成员?还是街上的朋友?这要靠您自己选择。

2)不补充孩子。有人他有一个缺点,总希望自己显得比人家懂得多比孩子技高一筹。人们考虑问题角度不一样,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真正的倾听就要给人家说话的机会,给人家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不要去补充他,说明你懂得比他多。比如你跟他说,你说今天北京温度高,32度,他马上告诉你天津更高,34度。你跟他说上海今天下雨了,他告诉你,杭州也下雨了。倾听的真谛说来说去四个字“少说多听”,因为言多必失。

第三不纠正人家。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是原则问题不随便与孩子论争是或不是,不要随便去判断谁是谁非,因为对或错是相对的,有些问题很难说清谁对谁错。大是大非该当别论,小是小非得饶人处且饶人。

看下面对话:

孩子:妈,我作了个噩梦,梦见我房间里的那个旧窗帘卷起来,变成了个大妖怪!

母亲:胡说!你屋里的窗帘是新的呀。

母亲:孩子,告诉妈你有什么感觉呢?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纠正孩子往往会是事情偏离正题。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秀才听一个人说三乘以七等于二十八,赶忙纠正说,三乘以七是二十一,此人不信,最后二人争吵起来,最后找县太爷去告状。县太爷听明白来龙去脉后叫差役打了秀才二十大板,秀才说冤枉,县太爷说,那人都糊涂到这个份上了你还跟他争,不打你打谁?

第四不质疑孩子。别随便对别人谈的内容表示怀疑,你那心里头掂量掂量、衡量衡量、评估评估倒也可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质疑孩子并非不行,但是不能写在脸上,更别给他当众说出来,这点很重要。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带来麻烦。质疑孩子,实际是对其尊严的挑衅,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人际交往中,这样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当你说话时向人家尊严去挑衅那就比较麻烦了。所以说话,说什么的问题,和如何说的问题,都需要注意。

打断的方式不一定用言语表现出来,例如大拍桌子、面露不屑或厌恶的神情、转过头去或拂袖而去,都是有效的打断方式,甚至比言辞的打断更令人气愤。

可以通过说“说来听听”、“我们讨论讨论”、“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或者“我对你所说的很感兴趣”等,来鼓励说话者谈论更多内容。

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说我喜欢或习惯打断过别人的谈话,很多时候一些倾听能力是很差的人,他们都不是无意打断,而是有意识地打断孩子的谈话。无意识的打断是可以接受的,有意识的打断却是绝对不允许的。无意识地打断孩子可以理解但也应该尽量避免;有意识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不礼貌的。当你有意识地打断一个人说话以后,你会发现,你就好像挑起来了一场战争,你的对手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回应你,最后你们两个人谈话就可能变成了吵架。因此有意识的打断是绝对不允许的。

虽然说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如果是「乒乓效应」则是例外。所谓的“乒乓效应”是指听人说话的一方要适时的提出许多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感想,来响应孩子的说法,也就是前面说的反馈。谈话总是有来有往的,所以要在不打断孩子谈话的原则下,也应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正确的谈话方式。这样做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始终都在注意地听,而且听明白了。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可以避免你走神或疲惫。最后一但听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不懂的时候,要在孩子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迅速的的提出疑问之处。

3)尊重说话者的观点 积极倾听不意味必须同意或接受说话者的观点,如果那样就没必要沟通了。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欣赏不同意见,对孩子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看法等表示理解与宽容。如“虽然我不大同意你的做法,但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或“我不赞成你这样处理这件事,但是我认为你有权利采取这种做法”等。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你仍然可以表现出在积极倾听。否则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而且无法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就算是说话的人对事情的看法、感受和所得到的结论都和我们不同,他们还是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结论和感受。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暗示你乐于听到不同的意见,比如“你提出的这个建议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我会认真考虑的。请谈一谈应该怎样落实你的想法。”应注意的是提出反对意见前,应听全、听懂孩子的话,这样,即使你所持的是对立观点,孩子也会相信你的立场是公正的。

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孩子,不仅接受他的光明面,对其价值观以及与自己的分歧也要表现出容忍、理解。不论你听到什么,不管孩子的表达内容是对是错,先别急着辩驳或去指正,承认并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够使他愿意放下防卫,弱化个人的坚持,进而接受你所说的话。认可孩子并非代表同意孩子的观点,只是表示你能够体会到他的个人感受。假若你的他表示:我受够了你老是对我挑三拣四。若你回答:我不是挑剔你,只不过是想要告诉你如何正确地保持干净罢了!”这一番听起来无伤大雅的话,可能会引来一次争吵,因为这句话否定了另一半的实际感受。若能认可孩子的感受而回答:我看得出来我的唠叨、挑剔令你心情不好,真的很抱歉让你这么难受,孩子只有感到你接纳他之后,才会愿意聆听你的心声。另外,通过观察孩子传达的信息及其背后的真正用意及深为愁苦的烦恼,才能逐渐接纳孩子。

重还意味着与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地对待孩子,不因为孩子身份、外貌等而区别对待。尊重孩子的观点还表现为对孩子的观点不评价、不反驳、不嘲笑、不讥讽、不大惊小怪乱发议论。

4)聆听孩子的困惑,但不要替他解决问题   即孩子在听时不介入自己的判断、建议或分析的一种倾听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在说些什么,也能很好的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给一个痛苦或忙乱的人很多建议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他已经面对着一大堆问题,再给他建议无异于雪上加霜,哪怕麻烦缠身,人们也不愿让别人来帮忙出谋划策,他们需要的只是你的关心与支持。

一个主动的孩子会一边听一边点头,以证明自己对此很感兴趣并以此鼓励父母更深入的讲下去。他会说:“是的,请继续讲。”“告诉我更多的事情。”当父母无法理清思路时,应该可以扼要的重复一遍孩子说过的话。主动的孩子应对父母敞开心胸,乐于倾听,这样父母才能更好的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

5)肯定孩子的谈话价值,在谈话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价值,如果能得到肯定,孩子的内心也会很高兴的,同时对肯定他的人必然产生好感。因此,在谈话中,一定要用心地去找孩子的价值,并加以积极的肯定和赞美,这是获得孩子好感的一大绝招。比如孩子说:“我们现在确实比较忙”,你可以回答:“你在班里肩负的责任这样大,肯定很辛苦。”

6)避免虚假的反应 ,在孩子没有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之前,不要做出比如“好!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清楚了”、“对……对……完全没错”等反应。你想表现的和蔼可亲、温顺随和,你想讨人喜欢、博得好感,或者你知道好心的人或有教养的人都会这么做。所以你总是好、好、好。事实上,你可能似听非听,仅仅抓住了谈话的大意,而没有真正投入其间。这样空洞的答复只会阻止你去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或阻止了孩子的进一步的解释。在孩子看来,这种反应等于在说“行了,别再罗嗦了”。如果你恰好在他要表达关键意思前打断了他,被惹恼了的孩子可能会大声反抗:“你知道什么?”那就很不愉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