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吃亏’、‘产粮多实惠少’,是目前粮食主产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仅严重影响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而且将制约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进程。”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长春市政协主席张元富的发言和提出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从长远看,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逐步消除主产区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县市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
怎么才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深入调研和分析后,张元富提出了五条建议。“首先,应完善和增加种粮农民的补贴。”应在依据粮食种植面积进行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售粮补贴,鼓励农民多种粮、多产粮、多售粮,培养一批种粮大户,使国家粮食直补政策更有效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卖的粮食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种粮积极性就会越高,在粮食供求关系紧张情况下,可以激励农民多售商品粮,促进粮食供求平衡。此外,要建立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的联动机制,把上年度农资价格上涨部分计算到下年度综合直补中,提高补贴标准。
第二,减免产粮大县配套资金,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应适当对产粮大县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有些项目应减免配套资金。此外,应建立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补偿奖励机制,一方面是按商品粮调出量给予补贴,另一方面是对粮食增产给予再奖励,使粮食大县能集中精力、安安心心地稳抓粮食生产。同时,要对乡镇、村给予适当的工作经费补贴,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第三,应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支撑和稳定粮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议在保持CPI相对稳定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同时,完善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润分配,提高粮食生产利润分配比例。
第四,应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重点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特别是在农田内部水系配套疏竣、农田机灌站建设、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程、农业科技进步和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多投入、多立项,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变农业靠天吃饭、靠天增产的局面。
第五,应进一步加大产粮大县社会事业投资力度。产粮大县增收困难,财政紧张,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要加大对产粮大县基础设施硬件与软件的投入,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把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