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毋

 不断突破 2011-03-11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思考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其原因当然有主客观两方面。孔子意识到了我们在主观方面往往容易犯的四种毛病,并主张克服它们。《论语·子罕篇》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所谓的“四毋”。绝,是消除干净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孔子消除了四种毛病,即不凭空揣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不化,不唯我独是。这四个“毋”字是有深意的。程颐说:“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禁止,是用外力来限制人的行为。这表明,孔子消除这四种毛病,不是迫于外力才完成的,而是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实现的。

  这四种毛病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事前人们往往首先凭空揣测事物的形态接着武断地肯定自己的某种揣测也许实情并不是他所揣测的那样,可是他还是要固执己见,并认为只有他自己才是最正确的由于有了一种先入之见,所以更容易对新生事物作出主观臆测。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主观主义;自我意识脱离了客观实际。所以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如果人们被一己的欲念所牵引,就会在意、必、固、我这四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克服这四种毛病,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呢?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的注释中指出:“以道为度,故不任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以事物的客观法则为依据,就不会任意揣测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是,如果他作官就行其所学之道,否则就退隐以待时机。没有谁规定你一定要怎么做,或一定不能怎么做,关键就看怎样做是适宜的。能够因事制宜,通权达变,自然也就不会固执于某一种做法上了。最后,若是顺从于道,不故意去标新立异,也就自然不会自以为是了。

  从以上克服这四种毛病的做法来看,似乎人只有跟在客观事物和道的背后亦步亦趋,才能做得适宜。其实孔子的意思并非如此。我们要克服的“意”是无根据的臆测,而不是理性的思量和斟酌;我们要克服的“必”是武断,而不是果断;我们要克服的“固”,是没有出路的“固执”,而不是坚守正道的“坚固”;我们要克服的“我”,是自私的“我”,而不是个性的“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