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全景财经新闻频道

 yyj001 2011-03-12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来源 经济月刊 发布时间 2011年03月11日 17:04 作者 潘家华;王汉青;梁本凡
 

    文/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 潘家华 王汉青 梁本凡 周跃云 朱守先

 

    低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主题,是当前这个时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的向前再推进,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施步骤。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快速全面健康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低碳发展必须面对以下三大挑战。

  第一,中国低碳发展面临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与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一是人口数量继续增长。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即使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年新增1400万左右,到2035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近68%。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消费方式转变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三是居民生活质量与碳消费水平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生活消费CO?排放水平为0.73吨,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即使采用比较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会增加。四是能源密集工业比重居高不下。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2010年我国万元GDP的能耗高达1.1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排放强度为2.1吨。五是处于国际产业与贸易分工低端,进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的主要是能源密集附加值低的制造业产品。六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七是能源利用效率不高。2008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1.6%,比1995年只提高0.5个百分点。火电、炼钢、水泥制造、合成氨与乙烯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我国整体上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分别是美国的4倍和日本的8倍。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20%。尽管如此,我国单位GDP能耗与美国和日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全球有限的碳预算空间会迫使中国在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前就过多地承担碳减排等国际义务。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呈现出一个指数型耦合相关关系,见图1。三条曲线处于高度重合或平行状态。1953年到2009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56倍和72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5倍。

  虽然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水平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变得越来越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等因素的作用,在2045年以前,如果没有显著的技术变革与结构转型作支撑,能源消费总量一直保持增长。由此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6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05吨。2010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自2007年起,我国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到2030年之间,是我国CO?排放快速增长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时间较长。按照BAU情景预测,2035年到2045年期间,我国CO?排放达到峰值,徘徊在130亿吨左右,是目前的2倍;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接近9吨。

  按2005年世界人口平均确定的碳预算标准,1900~2050年期间,每人每年约为2.33吨CO?。在“G8+5”经济体中,仅有巴西和印度始终处在这一标准以下,中国自1993年起超过了这一标准。这就是说,目前,我国碳排放预算空间,尽管有大量的历史盈余额度,但现状和未来处于相对亏欠状态。

  从图2可知,2008年大陆30个省市区人均CO?排放均高于2.33吨,一些省区已经超过人均10吨,接近或超过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

  1850~2005年期间,中国化石能源燃烧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只有71.3吨CO?/人,而同期全世界为173.7吨CO?/人,中国要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尚有人均102.4吨的历史累积排放空间。2006年~2010年,按人均,我国已经消耗了24.3吨历史累积排放空间,留给未来的,只有78.1吨了。如果我国未来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控制在年人均5吨水平,这78.1吨剩余历史累积排放空间,在2025年就几乎消耗殆尽。事实上,2011~2025年期间,我国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年人均5吨水平是不可能的。按照表2中预测数据,这期间,我国人均碳排放年均增长0.115吨,这就是说,2023年我国历史累积碳预算空间就可能处于绝对亏损或负债状态。

  为满足全球2摄氏度温升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已经形成绝对约束。在总量与人均水平上,这种被世界“关注”的排放地位,可能迫使我国承担相应的碳减排国际义务。这必然会影响国内民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碳生产力水平较低,碳排放强度偏高,节能减排任务重,要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到2005年的40%~45%以下,十分困难。

  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碳排放与碳减排的重要主体。我国城市向低碳转型面临碳生产力水平较低、碳排放强度偏高、节能减排任务重等问题。

  2008年,我国110个城市的碳生产力水平明显偏低,以每排放一吨CO?所能产出的GDP来衡量,78%的城市低于0.5万元。按7元人民币折换为1美元计算,只有0.07万美元。按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计算,也只有0.083万美元。这就是说,2008年中国110个城市的78%,其碳生产力水平低于830美元或700美元。

  这个水平只比2009年印度的水平高一点,大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法国的20%左右。如果这些城市的碳生产力要达世界平均水平,则其排放强度要减少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各城市CO?减排压力之大。

  2008年,我国万元GDP的CO?排放在6吨以上的城市有石嘴山、临汾、攀枝花、本溪、西宁、长治和抚顺。这些城市的突出特点是能源密集,单位GDP的能耗高。其中,石嘴山GDP的能耗最高,万元GDP要消耗7.2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排放高达18.8吨,位居所考察的110个城市之首。

  2008年,在考察与分析的110个城市中,有82.7%的城市其万元GDP的CO?排放在5吨以下。其中,2~3吨为集中分布区,占110个城市的25.5%,万元GDP的CO?排放在1吨以下的城市缺失,1.5吨以下的城市有深圳、台州、珠海、厦门、湛江、延安和汕头,四个特区城市凸现其中,而上海、北京等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因单位GDP能耗较高而无缘进入前列。只有张家界和湛江两市人均CO?排放没有超过2.33吨。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CO?减排问题为全世界所瞩目。我国城市CO?减排问题更为严峻。要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降到2005年的40%~45%以下,十分困难,而要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更难。中国国家和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是相当严峻的。


注释:
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2.按汇率计算,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第1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4.潘家华,陈迎,李晨曦:《碳预算方案的国际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5.同4。

表1 2020年我国大陆CO?排放量预测
年份 CO?排放量(万吨) 吨CO?/万元GDP
2005 536590 2.90
2008 667657 2.13
2015 994730 1.87
2020 1099790 1.41
数据来源:2005和2008年数据为国际能源署公布数据,2015和2020年为表2的推算数据。

表2 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增长预测(2005年不变价BUA情景)
年份 人口
(万人) 人均GDP(元)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 碳排放总量(亿吨CO?) 人均碳排放(吨CO?) 碳排放系数(吨CO?/吨标准煤)
2010 134659 22679 31.93 1.105 68.49 5.09 2.15
2015 138606 33752 40.96 0.847 87.12 6.29 2.13
2020 141841 46620 47.80 0.698 100.80 7.11 2.11
2025 144773 61313 54.08 0.586 113.04 7.81 2.09
2030 146211 78664 59.10 0.492 122.43 8.37 2.07
2035 146724 98646 62.80 0.413 128.96 8.79 2.05
2040 146768 119633 64.42 0.347 131.08 8.93 2.03
2045 146123 144018 65.06 0.290 131.19 8.98 2.02
2050 144639 172061 64.40 0.241 128.70 8.90 2.00

注: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总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梁本凡,“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仿真与低碳生态环境税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10年9月,项目批准号:02BJY116,项目名称:未来中国不同环保税制的社会经济生态效果仿真研究。其他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第180-181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表3 2009年“G8+5”碳排放指标比较
 人均碳排放
(吨CO?/人) 碳生产力(万美元/吨CO?)(2000年不变价) 碳能源强度
(吨CO?/吨标准油)
中国 4.92 0.04 3.07
美国 18.38 0.21 2.45
加拿大 16.53 0.16 2.07
墨西哥 3.83 0.19 2.26
巴西 1.9 0.23 1.47
法国 5.74 0.42 1.38
德国 9.79 0.26 2.4
意大利 7.18 0.27 2.44
俄罗斯 11.24 0.03 2.32
英国 8.32 0.34 2.45
印度 1.25 0.06 2.3
日本 9.02 0.45 2.32
南非 6.93 0.05 2.51
世界平均 4.39 0.14 2.4

数据来源: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0

表4 我国110个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分组统计
吨CO?/万元GDP 1<排放<2 2<排放<3 3<排放<4 4<排放<5 排放>5
城市数(座) 24 28 20 19 19
% 21.8  25.5  18.2  17.3  1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