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双金:“不求甚解”新说

 昵称6275360 2011-03-12

“不求甚解”新说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孙双金

 

    “不求甚解”,在语文界一直抬不起头来,灰头土脸的。

     查一查它的历史,原来现代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曾专门撰文批驳:“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同彼此,譬如梁与津。”

    我一走上语文教学的道路,就熟读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并把它奉若圣旨,虔诚地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求甚解”,明大义。可是20多年来发现,这条道路并不是越走越宽阔,相反越走越艰难,学生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为什么呢?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深思。

   思考一:语言习得的规律是什么呢?语言是在理解中习得的还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习得的呢?语文课整天让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地求理解、求甚解,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吗?无数语文界的大家在谈自己语文修素时没有一人说是靠老师讲解得来的,而是异口同声说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实践获得的。看来“求甚解”并不是语言习得的真正规律。语言学习的规律应是大量的阅读写作实践,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量变发生质变。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应是“举三反一”。

   思考之二: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是什么?现代心理学研究,13岁之前的儿童处于懵懂期,浑沌期,心智未开,理性思维尚未盟芽,他们的认知积累,人生经验刚刚开始。请问,对这样的蒙童大谈什么“求甚解”是不是搞错了对象?弄错了“时段”?凭儿童的心智特点能“求甚解”吗?对这样的儿童有必要“求甚解”吗?我猜度,叶老《语文教学二十韵》,不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它切合的是中学乃至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别“自作多情”啊!

   思考之三:小学阅读教学走出“求甚解”的围城该走向何方?近百年来,我们白话文教学都是这么教的,现在不这样教了,我们该怎么教呢?小学语文教师变得茫然了。白话,白话,就是通俗的大白话,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已没有鸿沟,明白如话。面对这样的白话文,学生一读即懂,根本没有必要去“求甚解”了。那么,小学阅读教学走出理解的怪圈走向哪儿呢?我认为应走向欣赏,欣赏作者的表达技巧,欣赏作者的布局谋篇,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走向欣赏就是走向语言;走向欣赏就是走向表达;走向欣赏就是走向读写融合;走向欣赏就是走向真正的语文学习!

    不求甚解,原来是白话文无需求甚解。

    不求甚解,原来是儿童期不能求甚解。

    不求甚解,原来是小学阅读教学不该求甚解。

        不求甚解,但求甚多,大量读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规律。陶公“好读书,不求甚解”乃语文学习之真境、化境。我们误解陶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