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5)

 nice83 2011-03-13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lgg.html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六讲完了,开始讲七了。七情六欲是我们常说的词,所谓七情具,就是说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礼记·礼运》讲:“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弗学而能”即不需要学习就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人有欲望、有感情、有理智,这三者相互交错,相互制约。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学派对这三者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很多宗教或哲学都蔑视人的欲望和情感,认为情与欲是人堕落的根源。西方的基督教、印度的佛教都是禁欲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只要理性不要情感,理想国的国王必须是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被认为会煽动人的情欲,要戴上桂冠给赶出理想国。戴上桂冠只是肯定艺术家、文学家确实了不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涅槃也是没有情感的。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则充分肯定情感,在肯定情感的基础上又强调用礼来约束人的情感,对人的欲望既不禁止也不放纵。儒家认为禁止人的欲望是违反天道的,因为天地间只有阴阳二气相交才有万物的生生不息,不相交则万物死寂。对于欲望,儒家也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强调节制。在对情和欲的态度上,中国文化追求恰到好处的中庸精神。

 

 

    中国文化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感情归纳为七情。《三字经注解备要》讲:“喜者,心之乐欢也。怒者,心之烦恼也。哀者,心之痛切也。惧者,心之惶恐也。爱者,心之贪恋也。恶者,心之憎嫌也。欲者,心之思慕也。”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只是人的情感比动物更丰富细腻,有七种之多。其实将这七种归纳一下,也就是五种,爱是更强烈的喜,喜是爱的原因。对一个人或一件东西的爱,往往是从喜欢开始的,比如吃一道菜,第一回吃了觉得好吃,便产生喜悦的感情,下回便又想吃,久而久之,越吃越喜欢,便爱上这道菜了。怒和恶也是同理,恶是怒的原因,怒是更高程度的恶。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发怒,肯定是因为长期对其厌恶。这样归纳以后,五情又和五行配合起来了。《黄帝内经》讲怒配木,喜配火,思配土,哀配金,惧配水。木又和肝相配,故肝主怒;火又和心相配,故心主喜;土又和脾相配,故脾主思;金又和肺相配,故肺主哀;水又和肾相配,故肾主惧。各种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释放发泄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过了则会反过来伤害身体。所以医书上讲:怒伤肝,脾气太大,过于愤怒是要伤害肝脏的;喜伤心,太过高兴则会损伤心脏。思伤脾,思即欲,人的各种各样的思虑也就是人的欲念,思虑欲望太多则损伤脾胃。一般思欲太多的人都长不胖,就是因为脾胃受了损伤,脾是主肉的。哀伤肺,悲哀过重则伤肺,林黛玉成天以泪洗面,肺痨越来越重,19岁就死了;恐伤肾,恐惧太过肾就严重受损,参加过海湾战争的士兵,很多都丧失性功能或性功能衰退,就是因为对战争的恐惧伤害肾脏所致。

 

 

    要想健康就要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怎么调节法?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五种情绪也可以相互制约。怒属木,木克土,思属土,故怒胜思。一个老在那里胡思乱想的人,你去激怒他,他一发怒就什么也不想了。喜属火,悲属金,火克金,故喜胜悲。一个悲哀的人,你给他讲一些高兴的事,他的心情就会好起来。思属土,恐属水,土克水,故思胜恐。恐惧往往源于无知,恐惧中的人,给他讲明道理他就不恐惧了。以前的人不知坟上发光是磷火,以为是鬼火,恐惧得很,现在知道是磷火,就不怕了。哀属金,怒属木,金克木,故哀胜怒。一个正在发怒的人,你去给他讲道理是没什么用的,但你去给他讲一个悲哀的事,比如说告诉他他的儿子出车祸了,他马上就怒不起来了。恐属水,喜属火,水克火,故恐胜喜。正在高兴头上的人,你吓一吓他,他就高兴不起来了。比如一个小孩正在教室里大笑不止,你突然告诉他老师来了,他马上就不敢笑了。所以我们可以用五种情绪来进行自我调节,在某种情绪特别强的时候,就试着用相克的情绪来抑制它。

 

 

    身体的疾病也会引起情绪的反常。如果这段时间你突然感到特别爱发怒,你就要检查是不是肝出了毛病。如果突然感到成天都很悲哀,又没什么缘故,你就要检查是不是肺出了什么问题。现代社会的人处于高速度、快节奏、紧张忙碌压力大的生活中,往往情绪上容易出问题,这些问题又引发疾病。现代医学证明,现代人的很多疾病都与情绪有关。癌症就是典型的情绪性疾病,凡是性格压抑、内向,什么都闷在心里,不愿向别人倾吐,异常坚强,什么都要自己扛着的人就容易得癌症。癌症里最严重的就是肝癌。为什么?因为肝是人体的解毒器官,人情绪上的毒素都淤积在肝上,到肝这个解毒的器官都解不了的时候,问题自然就大了。其他有些癌症还有痊愈的可能,但是肝癌发现后,最多三个月,一般都没救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要想不得癌症,要想健康,就一定要调整好我们的情绪,使心情保持舒畅平和。舒畅是很重要的,是平和的基础,只有畅通了才能平和,不畅通,情绪上的毒素就要淤结,淤结久了,就会形成一个包,你身体哪一个部位器官弱一点,包就长在哪里,这个包就是肿瘤。淤结越来越多,到这个包都装不下的时候就爆炸了,爆炸就是癌症扩散。癌症又叫细胞增生性疾病。什么是细胞增生?恶劣情绪形成的毒细胞增生,而且这种细胞是光生不死。为什么不死?因为恶劣的情绪没有释放宣泄出去,是积在体内的。情绪舒畅了,不良情绪能够自我排遣,毒细胞也不会淤积,心情也就平和了,身体也就健康了。故而古人说:“心君泰然,百体从令。”

 

 

    要知道情绪怎么调节,就要看情绪从哪里产生,为什么产生。情从哪里来?从心来。七情里的字基本都以心为偏旁,情字本身也是竖心旁,可见情和心的密切关系。为什么人的心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情呢?那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所致。遇到顺心的事物就喜爱,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恶悲,遇到好的东西就欲想,遇到可怕的就惧恐。这就是心随境转。而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事事都被外物牵引,我们的心情没有几天能舒畅快乐。怎么办?只有提升我们心灵的境界,心灵的境界提升了,什么都能坦然面对,寻常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使我们的心情真正保持平和,不大悲,不大喜,不大怒。因为外在客观世界不是容易改变的,也不可能让外部世界都来迎合你的心意。自己的心灵境界提高了,什么事都想得通,这便是境随心转。所以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境界,境界高的人情绪就恬淡平和,境界低的人情绪就变化无常。

 

 

    七情说了,再附带谈谈六欲。六欲是指的人的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眼睛喜观看美丽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鼻子喜欢闻好闻的气味,舌头喜欢尝好吃的味道,身体喜欢安适的姿势,意念里老想得到喜欢的东西,这便是人的六种欲望。这六种欲望又直接引起人的七情,因为心的反应必须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传导。六欲满足的时候人就喜爱,六欲不满足的时候人就恶怒哀。所以六欲和七情是紧密联系的。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欲望,但一过头了就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比如耳朵喜欢听好听的,这本是正常的,但你如果一天到晚专想听好听的,听一点反面意见或批评则火冒三丈,暴跳如雷,那只能“损友来,益友却”,最后众叛亲离。所以对欲望要有所节制,不能放纵。孟子说:“养心莫大于寡欲。”欲望少了,情绪也更易平和了。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七情讲完了,又讲八音,二者看似毫无联系,其实这其中有很深的内在关联。古圣先贤制音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调和人的情感,故太史公曰:“乐以发和。”人的情绪除了自我调节以外,音乐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乐教,用音乐来正人心。孔子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在音乐中完成的,故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诗来引起人向往真善美的感情,用礼来约束人的情感,用乐来完成情与礼的和谐统一。乐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呢?因为乐是由人的内心发出来的。人有七情,不同的感情所发出的声是不同的,当人高兴的时候,发出的声就爽朗明快,当人恼怒的时候,发出的声就粗猛凶狠,当人心中有爱恋的时候,发出的声就温柔细腻。在声对情绪的反应上,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高兴、恼怒、恐惧的叫声是完全不同的。但人能将清浊高下不同的声按一定的规律组成音,这就是动物所不能的了。音再用乐器来演奏,配上舞蹈,就形成乐。音乐是出自人心之天然,不同的音乐也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高昂激烈的音乐教人振奋,低沉悲凉的音乐教人忧伤,明快欢悦的音乐叫人高兴。所以让人听美好的音乐,就能调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反过来,一个人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也反映出他的精神面貌和性格。个人是如此,时代也是如此。一个时代的主流音乐也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汉儒说得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意思就是治理得好的时代音乐安适而欢乐,反映政治祥和;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反映政治混乱;将要亡国时代的音乐,悲哀而忧愁,反映人民的困苦。汉儒将先秦儒家论乐的资料综合起来作了一篇重要的阐述音乐理论的文章《乐记》,收在《礼记》中。前面所述皆《乐记》中的意思。

 

 

    我们中国的古音有宫、商、角、徵、羽五个,相当于今日的doremisolla。后来又增加了变宫、变徵两音,变宫为si,变徵为fa,则与现在的七音相同。《乐记》中讲宫音为君,商音为臣,角音为民,徵音为事,羽音为物。五音协调,奏出的乐曲就优美。宫音乱了,整个音乐便显得荒散,反映国君骄纵;商音乱了,整个音乐就显得颓废,反映政务败坏;角音乱了,整个音乐则显得忧愁,反映人民怨恨;徵音乱了,整个音乐就显得悲哀,反映国事劳苦;羽音乱了,整个音乐显得急迫,反映物资匮乏。如果五音都乱了,叫慢音,慢音是极端放肆的音乐,如果出现这样的音乐,离国家灭亡就没几天了。另外前面已讲了五音也和五行相配,角配木,徵配火,商配金,羽配水,宫配土。五音只有相对音高,故古人又发明了十二律来定音高。律就是竹管,十二律就是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管所发出的高度不同的十二个标准音。十二律分别有自己的名称,叫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仲吕、蕤(ruì)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奇数六律叫六律,为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这偶数六律叫六吕,为阴律。这就是古书中常说到的十二律吕。有了十二律,五音的音高就可以确定了。比如黄钟所定的宫音就比大吕所定的宫音低,前者叫黄钟宫,后者叫大吕宫。宫音既定,其他各音随之而定。古人常用黄钟大吕来比喻美好的文章或言谈,称其为黄钟大吕之音。古人还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一月配太簇、二月配夹钟、三月配姑洗、四月配仲吕、五月配蕤宾、六月配林钟、七月配夷则、八月配南吕、九月配无射、十月配应钟、十一月配黄钟、十二月配大吕。古人写文章时爱用律吕来表述时间,比如陶渊明的《自祭文》开篇即:“岁惟丁卯,律中无射。”意思是说现在正是丁卯年的九月。相传十二律是黄帝时的大臣伶伦发明,伶伦是中国音律之祖。

 

 

    《三字经》里讲的八音,其实就是我国传统的八类乐器。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匏是葫芦的一种,可以制成笙、竽等吹奏乐器。笙是用十三至十九根竹子做成的笙管插在葫芦中而成,笙吹出的音乐给人一种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感觉。竽也是以竹管和匏制成的乐器。《韩非子》里载,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回必三百人吹,南郭先生混在人群中吹,还得到赏赐。宣王死,湣王立,湣王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为什么?因为他根本吹不来,只好滥竽充数。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陶制成的乐器(土类)代表是埙(xūn)。埙像鹅蛋那么大,上方略尖,下方圆平,像个秤锤。埙有六孔,吹出的声音是“呜呜呜呜”的,比较低沉。埙常和用竹做成的叫箎(chí)的乐器一起吹,其音和谐,故古人爱用“埙箎”来比喻兄弟和睦。革是用皮制成的乐器,有毛之皮叫皮,无毛之皮叫革。用革制成的乐器最主要的就是鼓,鼓声咚咚,浑厚沉雄,能激励士气,鼓舞人心,古来打仗进攻都击鼓助威。寺庙里边进门都有鼓楼、钟楼,晚上击鼓,清晨敲钟,叫暮鼓晨钟。我的老家四川蓬溪常乐寺有幅对联就是:“闻古刹暮鼓晨钟惊凡梦,入禅林春花秋月问自然。”木是用木头制成的乐器,主要有柷(zhù)和敔(yǔ)。柷像方桶,上面一圆孔,使用时以棰先撞底部,再击左右。现在常见的木制乐器主要是木鱼,敲出的声音朴拙,僧人念经就要敲木鱼。石就是用玉石做成的乐器,最主要的就是磬。磬的形状像人鞠躬的样子,古代形容人鞠躬叫“磬折”。磬一般有很多,按从小到大的次序一排排挂在木架上,敲起来声音清脆悦耳,一般祭祀大典上多要击磬。金即金属制成的乐器,像钟、锣、唢呐、喇叭、铃子之类的都是。金属乐器的声音很响亮,古来打仗收兵的时候,就要敲这类乐器,叫“鸣金收兵”。寺庙里初一、十五要敲大钟,敲钟时要念敲钟偈,念三遍敲完,其声深邃悠远。丝是用弦发出声音的乐器,像古筝、古琴、琵琶、二胡、扬琴之类皆是。丝类乐器大多用于弹奏或拉奏,音域广,音阶变化多,声音美妙悠扬。古琴、古筝、琵琶、二胡都是适合独奏的乐器,特别是古琴,深受古来文人喜爱,琴棋书画的琴就是指的古琴,“手抚五弦,目送归鸿”写的正是文人弹古琴时的状态。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对琵琶弹奏时美妙的声音作了精彩描写,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已是千古名句。竹是用竹管穿孔制成的乐器,笛、箫之类便是。笛是横吹,箫是竖吹,故有“横吹调子竖吹箫”的俗语。笛声清扬,箫声低婉,欢快时可吹笛,忧伤时宜吹箫。《千家诗》里宋朝诗人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最是笛声悠扬轻快的一幅美景。苏东坡的《赤壁赋》将箫声的幽怨描写得很充分:“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巴金的小说《家春秋》中,悲苦的大哥觉新一到伤心的时候就独自一人跑到后花园吹箫,觉新的箫声已成了小说中重要的忧伤意象。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中还有专门描写笛、箫的《笛赋》、《箫赋》。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三字经》将其列出。《四库全书》经部乐经类的序中讲音乐可以“宣豫导和,感神人而通天地,厥用至大,厥义至精”。也就是说音乐能渲发人心中的烦闷,导引人趋向平和,并且能感动神人,沟通天地,作用大到极致。“厥”当其讲。音乐有这么大的调和作用,而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应该调和的就是家庭,故而讲了八音接着讲九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在过去的中国,家族是个人与社会最重要的中介,家族在整个社会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社会的维系就靠皇权、神权与族权。为什么家族在中国社会中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呢?这也与中国是发达的农业文明大国有关。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字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豕字,宝盖头表示房子,豕就是猪,房子里有猪则是家。怎么讲?就是说人成家以后就要开始养猪,养猪即是家庭生产的代表。既然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就十分重要。家庭成员不断繁衍增加,然后形成族。族字是一个旗字一个矢字组成,旗是家族的标志和象征,矢表示箭,箭表示家族是有武装的组织。后来很多朝代的许多家族仍有自己的武装。

 

 

    《尔雅》里专门有一篇《释亲》,对中国古代家族及亲属进行了详细解释。其中把所有的家族关系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宗族即父党,也就是父亲家的亲属,而九族也就是父党。母党即母亲家的亲属。妻党即妻子家的亲属。婚姻指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关系。现代人家族关系淡漠,亲戚搞不清楚,认不得,或者认得也不知该怎么称呼。所以学习这部分对我们增进亲族之间的感情有很大益处。每个人都有家,家扩大则是族,与他族一通婚,则有姻亲关系,再加上母党、妻党,几乎大家都是远近亲戚,正是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爱家是爱族的前提,爱族是爱国的前提,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就要从爱家爱族开始,要爱家爱族则首先要对家族亲属有所了解认识。

 

 

    先看九族,即父党。由自己开始,往上推是父亲,父亲的父亲叫祖父,祖父的父亲叫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叫高祖父。最早父亲又称考,依次上去叫祖考、曾祖考、高祖考。后来考专指死去的父亲,父亲还活着就不能称考了。最早母亲都称妣,后来专指死去的母亲。我们常看见墓碑上刻着故显考某某、故显妣某某,意思就是死去的显赫的父亲某某、死去的显赫的母亲某某。很多人其实生前极穷苦,死后仍称显考显妣,这只是为了满足活人的一种心愿。以前形容人悲痛,爱用“如丧考妣”,意思是说像死了父母一样难过。如果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到自己都健在,并住在一起,就叫四世同堂。如果高祖父也在,就是五世同堂。以前的人结婚早,生育快,五世同堂也是有的。一般四世同堂就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梦想了。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就反映了传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这种人生追求。讲了从自己往上延伸,再来看从自己往下延伸,自己的下辈是儿子,儿子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曾孙,曾孙的儿子是玄孙。从自己到玄孙又是五世同堂了。传统中国人向上看,看到自己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受儿孙尊重孝顺,其乐融融,希望自己以后也如此,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像《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看着儿子经商,孙子教书,重孙子陪着自己在院子玩,便觉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尔雅》里边还讲了玄孙的儿子叫来孙,来孙的儿子叫昆孙,昆孙的儿子叫仍孙,仍孙的儿子叫云孙。如果从自己算起,到云孙也刚好是九代。但一般人大都不可能看到六代、七代、八代、九代了,所以来孙、昆孙、仍孙、云孙之名很少用到,大家自然也就不熟悉了。向上推还有母亲、祖母、曾祖母、高祖母。祖父母也就是现在通常叫的爷爷奶奶,曾祖父母也有叫太爷爷、太奶奶的。但各地风俗不同,叫法也有些差异。向下推还有儿媳、孙媳、曾孙媳、玄孙媳等,这是父系直系的九代亲属。另外还有旁系亲属,比如父亲的兄弟姊妹、祖父的兄弟姊妹等。父亲的哥哥叫伯父,父亲的弟弟叫叔父,伯父叔父的子女就是自己的堂兄弟姊妹。祖父的哥哥叫伯祖父,祖父的弟弟叫叔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的子女就是父亲的堂兄弟姊妹,伯祖父、叔祖父的孙子孙女就是自己的从兄弟姊妹。伯父、叔父、伯祖父、叔祖父的妻子分别叫伯母、叔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亲的姊妹通称为姑母,其夫叫姑父。祖父的姊妹通称为姑祖母,现在也叫姑婆,其夫叫姑祖公。姑母的子女就是自己的姑表兄弟姊妹,姑婆的孙子孙女就是自己的从表兄弟姊妹。

 

 

    知道了父党,再来看母党、妻党。母亲的父亲叫外祖父,母亲的母亲叫外祖母,现在也叫外公、外婆,北方叫姥爷、姥姥。母亲的祖父母就叫外曾祖父、外曾祖母。母亲的兄弟叫舅,母亲的姊妹叫姨,舅和姨的子女叫姨表兄弟姊妹。祖母、外祖母的兄弟叫舅祖父,今又称舅公。祖母、外祖母的姊妹叫姨祖母,今又叫姨婆。妻子的父亲古称外舅,妻子的母亲古称外姑,今天叫岳父、岳母。另外妻子称丈夫的父母古叫舅、姑,今天叫公公、婆婆。古书上称舅姑都是指公婆,与今日舅姑之意大不同。妻子的兄弟叫内兄内弟,妻子的姊妹叫姨。妻子的兄弟姊妹及姑、舅、姨的儿子通称甥,女儿叫甥女。甥字的本义表示异姓所生。

 

 

    最后谈一谈由婚姻建立起的亲属关系。妻子称丈夫的哥哥为兄,其妻叫嫂,称丈夫的弟弟叫叔,其妻叫弟媳。丈夫的姊妹通称姑,如大姑子、小姑子之类。女儿的丈夫叫女婿。女婿的父亲称姻,儿媳的父亲称婚,今俗称亲家,就是常说的亲家公、亲家母。女婿与女婿互称连襟,媳妇与媳妇互称妯娌。父亲的亲属、母亲的亲属、妻子的亲属及婚姻建立起来的亲属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人伦关系,人人皆生活在其中,将这些关系都处理好了,那么一个小社会就安宁祥和了。人人都能和谐地生活在这种亲属关系中,社会自然就有条不紊了。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家族人伦关系的原因。其实能将复杂的家族关系处好的人本身就很有道行了,因为儒家修道就是要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去修。首先是家族关系。你想,你能将婆媳、姑嫂、妯娌、弟兄、公婆、叔侄、姨舅等各种复杂关系都处好,要有怎样的德行与智慧呀!这也就是儒家讲的家齐而后国治的道理。清朝末年东北的大善人王凤仪先生有《家庭伦理讲演录》一书,其中将各种家庭关系应怎样相处讲得十分详细明白,大家如果仔细读了,依此去行,必定大有受用。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家庭关系一推洐开来则为社会关系,中国人称其为五伦。五伦即五种人与人的关系: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前三种属于家庭关系,后两种属于家庭关系洐生出的社会关系。夫妇关系是五种关系的根本,有了夫妇生儿育女才有父子兄弟。父子关系一推洐则为君臣关系,兄弟关系一推洐则为朋友关系。所有的人基本都生活在这几种关系之中,每个人在这几种关系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就叫义。义者,宜也,宜就是应该做的事。十义就是五种人伦关系中人所应做的事。那么“十义”是什么呢?《礼记·礼运》讲:“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人义就是人应该做的事。做父母的要慈爱自己的儿女,做儿女的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父子恩。父母对子女有生育之恩,所以子女对父母应时时怀有感恩之心。做丈夫的要敬爱保护自己的妻子,做妻子的要听从丈夫正确的意见,不正确的应私下给他提出,不要当众责难,所以古人说“堂前教子,床头相夫”。教育儿子应在堂屋,显得庄重,帮助丈夫则要在床头,显得亲爱,这就是夫妇从。做兄姊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姊,这就是“兄则友,弟则恭”。做国君的要仁爱敬重他的臣子,做臣子的要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君则敬,臣则忠”。《礼运》中只讲了长幼没讲朋友,刚好是十义。《三字经》中又加了朋友,实际就是十二义,说十义不过是泛指而已。长幼关系也是从父子关系洐生出去的,做长辈的要宽厚,做晚辈的对长辈要恭顺,这就是长幼序。朋和友之间要彼此诚信,互相帮助,以友辅仁。

 

 

    对于怎样才能做到十义这里还需略略讲一下。《中庸》里将五伦称为五达道,将实现这五达道的方法称为三达德。所谓达道,朱熹夫子解释为“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也就是说大家都要在这五种人际关系中生活。三达德即将这五种人际关系处理好的方法,也就是做到十义的方法,那就是智、仁、勇。朱夫子讲:“智,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智让我们知道每个人应该行的义是什么;仁让我们身体力行去行这些义;勇让我们在行义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坚强地继续下去,而不动摇退缩。所以要行十义,必须具备智、仁、勇三种德行。关于十义,就谈到这里。

 

 

    从“首孝弟,次见闻”到“此十义,人所同”是《三字经》的第二大部分,这部分讲的虽是旧闻常识,但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国学的诸多方面。三才、三纲、五常、七情、九族、十义都属于经学的范畴。三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概括,就这一句就奠定了一切学问的思想基础。三纲、五常、七情、九族、十义把我们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包含在里边了,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赖以维系的人伦道德准则。四时、四方属于史学的范畴。四时讲的是史学时令类的内容,四方讲的是史学地理类的内容。三光、五行、六谷、六畜、八音、数字都属于子学的范畴。三光与数字是子学天文算学的内容,五行是子学术数类的内容,六谷、六畜是子学农家类的内容,八音是子学艺术类的内容。这些常识不仅涉及广泛,而且组织到一起又自成体系。《说文》讲:“惟初太始,道立于一。”所以这部分从“一”开始,《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了一接着讲三。三才首先点出天地中最重要的三种东西,建立起中国人的宇宙观。三才中天是第一。《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所以讲了三才再讲天上的三光。人是要效法天的,天有三光以普照万物,人则有三纲以维系社会,所以讲了三光遂讲三纲。人要生存在天地之间,则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有春夏秋冬四季,空间有东南西北四方,故讲了三纲再讲四时四方。人本与天地一体,中国人叫“天人同构”,人与天地怎样联系?就靠五行联系在一起,所以讲了四时又讲五行。自然界有五行,人间则有五常,五行讲了则讲五常。人除了安身立命的五种常德外,最重要的则是饮食了,故而讲了五常讲六谷、六畜,从《三字经》的这种排列我们也能看出中国文化是将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要的,一个有道的人是可以安贫的,而一个无道的人即使很富有也会百无聊赖。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讲了六谷、六畜则讲七情。要调和人的感情莫过于音乐,故讲了七情讲八音。音乐不仅可以调和个人的情绪,更可以调和各种人的感情,而各种人最亲密聚集的地方莫过于家庭,是以讲了八音讲九族。家庭推衍开来则为社会,故而最后终结到社会中所有人应该尽的义务——十义。大家看看《三字经》的编排多么体大思精!没有渊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想是难以写出来的。表面看写的都是些浅显的常识,但这些常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系统,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蒙书虽是给儿童看的书,但其水平并不让于给成人读的书,而像《三字经》这种蒙书中的精品更是可以与圣经圣传媲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