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法的概念、种类

 老恕 2011-03-13
 1.补法的概念

       补法中医也称为补虚法或补益法,就是通过选用补益、强壮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阴阳气血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以消除一切虚弱证候的治法。可见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言的。

      什么是虚证?中医认为,凡因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正气虚弱不足所反映出来的证候,称为虚证。正气代表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功能。具体来说,正气包括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两部分。正气不足不是功能衰退就是物质亏损,因此,凡是功能衰退或物质亏损所反映出来的证候,就称为虚证。

       虚证的产生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原因:先天指禀赋不足或由于父母遗传,以致胚胎形成时营养不良或缺乏某种物质而致。大部分虚证是因后天失调所致,如缺乏锻炼、消化吸收不良、年老体弱、劳倦内伤、失血过多或大病久病之后,正气为邪气所耗伤,或生病过程中失治、误治等因素,损伤正气而成。

       中医所说的虚证包括一大类病证。根据人体阴血、阳气不足的不同情况,可分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大类,其临床表现和特点各有不同。

      ⑴气虚证:气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因此气虚证表现为一派功能活动减退、衰微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气不够用,如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疲乏无力,自汗,有的还有脱肛、子宫下垂等症状。此外,有的大病初愈者体力未恢复,舌胖淡且脉虚无力,也会出现气虚证。

      ⑵血虚证:中医血虚的涵义除了指经化验确诊的贫血之外,还常指与贫血表现相同的一类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或慢性久病耗伤引起。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慌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等症状,妇女常伴有月经不调。

       ⑶阴虚证:阴泛指人体的物质,所谓阴虚是指营养人体的血、津液、阴精皆不足,是血虚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见形体消瘦,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苔净脉细等精血不足表现外,还可并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数等“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因此又称为虚热证。

       ⑷阳虚证:所谓阳,即是人们所说的“火力”。冬天,一些年老体弱之人,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人们常把这种情况叫做“火力不足”,这是因为年老体弱者代谢水平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造成的,中医称为阳虚。系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常见于平素身体虚弱,年老体衰以及久病调养不当者。除见有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自汗脉微等功能衰退的气虚症状外,同时并见畏寒肢冷,倦卧嗜睡,口淡不渴,尿清便溏等“阳虚外寒”的症状,又可称为虚寒证。

       需要指出,人体的阴阳气血是相互为用、相互关联的,血虚者不免气虚、阴虚的人不等于阳不虚、阳虚的人往往伴有阴虚,所以中医治疗补血必兼补气;补阳方中也用补阴之品,补阳方中也用补阳之药,这都是基于阴阳互根的道理。

       2.补法的种类

       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许多中药既是药物又是食物。食补就是通过饮食调养达到滋补强壮身体的目的。药补就是应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法。

       下面主要介绍药补:

       以人的体质分类,一切虚损证归纳起来不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所以补法就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的不同。五脏六腑均可产生气血阴阳不足的情况,故又有针对某一脏腑虚损的补法、补方和补药。

      ⑴补气法:气主要来源于脾肺两脏,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肺主人体一身之气。故补气法主要是补益脾肺之气。常用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甘草等,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

      ⑵补血法:心主血,肝藏血,故血虚主要影响心肝两脏。血虚证当以补血、养血为先,常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等。但因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之气,故补血多配伍以人参、党参、黄芪等。代表方剂有四物汤、人参归脾汤。

      ⑶补阴法:五脏之中肾主藏精,为一身阴液的根本,故阴虚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并可影响肝、心、肺、胃各脏腑。常用有沙参、天麦冬、元参、石斛、枸杞子、鳖甲、龟板等,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天王补心丹等。

      ⑷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尤以肾阳虚为主。常用鹿茸、冬虫夏草、胎盘(紫河车)、杜仲、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等,代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参茸卫生丸、右归丸等。

       如以补益药物性的性味补法又分为:

      ⑴平补:是指性味以甘平为主,不寒不热,不腻不燥,补性平和缓慢的药物,可供普通人或慢性病人长期服用,一般不容易出现补之不当的偏差。如山药、薏苡仁、芡实、莲子、芝麻、银耳、茯苓、百合等药。

       ⑵温补:是指性味温热的药物,用于虚证兼有寒象或阳虚证。一般不适合燥火体质或热性病。如黄芪、人参、党参、熟地、当归、大枣、龙眼肉、鹿茸、肉苁蓉、羊肉、狗肉等。代表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附子理中汤、当归羊肉汤等,也有人将其归属于补阳法。

       ⑶凉补:也称清补,是指补而不滋腻,性味甘寒的药物,具有一定清热功能,适用于虚证兼有热象或阴虚内热的病情,所谓虚不受补的患者。阳虚者不宜应用。常用有生地、白芍、元参、天冬、麦冬、百合、沙参等,也将其有人归属于补阴法。

      ⑷峻补:是指性味较热、补益作用峻急、疗效迅速的补药。主要用于元气暴脱、亡阳、亡阴的证候,如虚脱、休克等病情。另外也适用于素质较好、虚而受补的阳虚、气虚和气血两虚的较重患者。常用有人参、野山参、附子、鹿茸等。不宜久用,中病即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