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的美酒,可能是儿童的毒药

 sanmin 2011-03-13

前段时间,北大有个学生出家了。我在网校里搞了一个调查,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难以接受。但感到奇怪的是,我私下里跟大家交流,问大家用佛教经典教育孩子可不可以?大部分人的态度是模棱两可,不置可否。

 

这种模棱两可的心态,说明许多家长对于经典的教育作用知之甚少。

 

北大这个学生是真真正正出家了,有多少孩子会“心理出家”呢?

 

我自己在大学里便经历了一段“心理出家”的阶段。我在北大读书时是九十年代中期。

那时候,北大流行后现代。后现代的思想跟老庄的思想心灵上同源。

简单说就是否定,逆反,解构,净空与虚无。

 

用老庄与后现代的思想,对那些崇高的、功利的、进取的价值观念进行消解简直势如破竹。

 

但消解之后呢?把所有房子都推倒之后,心灵安放在何处?

 

我在大学里经历了一段迷惘。有段时间,甚至自况为“竹林七贤”。

参加工作后,才觉得大学里的所谓超脱是一场闹剧。

可浪费的宝贵时间却已经没法重新来过了。

 

所以,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

老庄以及后现代的思想,如果不加批判的照单吸收,

对他们很可能暗藏着很大的毒副作用。

 

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于事业已经基本定型的成年人来说,

老庄思想又可能是安抚心灵的一味良药。

 

也正因此,许多步入成年的家长对老庄思想有种天然的亲近与喜爱。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经常陷入的一个误区,

就是把适合成年人的那一套东西,照方抓药地提供给孩子。

他还没有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要牢记,他人的美酒,可能是自己的毒药。

同样,成人的美酒,也可能是儿童的毒药。

 

最近几年,儿童教育中出现一个门派,就是把《道德经》当做儿童教育的经典,

把老子思想奉为儿童获取智慧的不二法门。

 

不能不说,这个路子走偏了。

 

更为吊诡的是,有些用《道德经》教育孩子的“大师”,

竟然把孩子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精英和未来领袖。

 

殊不知,老子思想恰恰是反精英与主流的。

 

这种自相矛盾说明什么?

 

一种解释是,一个不懂教育的人,利用家长对于经典的亲近与好感,

忽悠家长进入一个局。

 

有些进了这个局的家长,一年付出的费用是数万元。

 

老子怎么读?是不是一定要排斥?这也没有必要。

 

客观对待,不要拔高吹捧。

批判思考,汲取有益营养。

 

最最紧要的,是家长自身树立这样一种意识,

 

他人的美酒,可能是自己的毒药。

同样,成人的美酒,也可能是儿童的毒药。

 

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可以让自己和孩子少走许多弯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