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牛,就不能误春!”
——记湖南龙山城区学校300名教师支教乡村学校
■张小军 魏芳柏 孟祥文
本报记者 李伦娥
严格来说,龙山没有城区,县城小且偏,从省会长沙到县城,汽车要整整跑10个小时以上。但县城再小也是“城”,学校条件、师资水平、信息传播,怎么也比更偏远的农村方便,从2007年9月开始,这个位于湘西自治州、与湖南来凤县交界的小县城,为尽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每年选派100名城区优秀教师下到农村中小学抵编支教。
3年来,整整300名城区教师下到了乡村的20多所学校,3年过去,农村受援学校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奔波于青砖绿瓦间,寻找答案。
多方“化缘”筹措90万元资金改善条件
2007年9月初,龙山一小姜桂琴老师被派到贾市小学支教。当看到校园文化建设十分落后时,便到上级部门去“化缘”。几经周折,终于为学校争取到了8000元的校园文化建设款。
经过一番整体规划设计后,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然而,又有一个困难摆在了姜老师面前:没有音响设备。怎么办?2008年11月,她跑上跑下,多次向文化局领导汇报,为学校争取到了一套功放机和音响设备,学生开展大型活动再也不用愁了!
学校没有集体办公桌,老师备课改作业四处打“游击”,也成了姜老师的一块“心病”。2009年5月,她又去找民政局领导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口婆心换来了1万元办公经费,学校缺办公桌椅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和姜老师一道去贾市小学支教的黄大荣老师,近两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也先后为学校争取到了4万元资金,用于学校硬件改造和操场硬化。在支教教师的带动下,龙山一小领导班子发扬“群体作战”的精神,每学期赞助贾市小学5000元,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
这样的故事同样在其他农村受援学校“上演”。
“龙山二中彭武友校长亲自率领支教教师,为我校捐款2万元,馈赠饮水机5台,修建了文艺舞台一个,学生们饮水和开展娱乐活动方便多了!”洗车初中校长彭英维感激地说。
“从2007年以来,龙山四小积极为我校争取资金10多万元,硬化了学校操场,添置了教育教学设备,如今学校大变样了!”贾坝小学冉孟开校长给我们算账。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年间,全县城区支教学校及300名支教教师先后为农村20所受援学校筹措资金累积达90万元,购电脑20台,捐赠图书3万多册,硬化操场3万多平方米;救助贫困学生2500多人次,为贫困学生捐献衣物2000多件,捐助生活费3万多元。农村受援学校的办学环境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