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大学科技咨询发展中心

 yyj001 2011-03-13
林业固碳——专家学者谈林业与温室效应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我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国际社会是件重要而紧迫的事情,需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重大影响。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件不争的事实,过去说气候变暖的确定性是60%,现在确定性是90%。由于我国每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内,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提出具体减排要求。要高度重视我国环境问题的国际影响。虽然对外我们强调人均排放水平低,但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事实。

    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林业毫无疑问能够起相当大的作用。中国现在森林面积扩大了,蓄积量增大了,实现了“两增”,生物量增大,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增大,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上承认,这是很好的事情。既然承认,将来算当量的时候,可以照扣,不管怎样,我们林业已经给国家作了贡献,要向国家说清楚。林业固碳有潜力,我们的森林面积还要扩大,起码在所有“十一五”规划涉及的资源和环境指标中,现在是减排指标没有完成,能耗指标难完成,耕地指标也难以保住,就是森林覆盖率比较有把握完成。

    关于碳贸易,我估计中国要做较大的碳贸易较难,因为目前国际上碳贸易一般都在小国家做,如世界银行在哥斯达黎加做碳贸易,哥斯达黎加是个小国家。中国要做的量太大,较难。看来要中国自己内部先做,重点排放企业,应拿出钱来补贴林业。

    必须提高森林质量,提高固碳能力。我对林业发展有信心,20%的覆盖率没有问题,但还不够,我们必须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必须提高生物量,提高林地生产力,这样无论用材也好,碳汇也好,环境影响也好,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现在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扩大造林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时候了,现在单位蓄积量80立方米,能够提高到每公顷200立方米,但不是那么容易的,从理论上算可以,从实际来讲,这个指标太高了。

    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碳汇碳源的问题,国际上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关于森林生物量研究我做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跟蒋有绪先生在这方面有个国家重大基金项目。林业历史发展的进程,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现在转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以前不重视是历史的原因,我们不去说。但基本的科学研究我们做的还是很少,我自己写的《关于次生林的总结经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我自己都没有了。现在的碳汇碳源统计资料少、研究基础差、数据少。方精云是没有办法只好用资源数字推算的,照这个办法来推算大尺度的碳汇数据的。

    我认为我国的林业固碳潜力很大。谈到碳汇碳源,我们林业部门理直气壮,因为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森林覆盖率在增加,国际上是承认的。过去世界认为森林到了成熟期,老的林子碳是平衡的,但去年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是在鼎湖保护区做的,这片林子不是原始森林,做的结果是成熟的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还是增多的,国际上评价很高,认为是全球重大的突破,算出了碳平衡过程,很有潜力。

    再加上我国的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的固碳作用大于新造林。西部造林造灌木林也是一个增加碳汇的措施。

    经济林的固碳作用也很大,我国南方有大面积的油茶林,还有很多其他经济林,但由于这些林子是分散的,经济林和竹林的固碳量都没有计算进来。特别是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面积相当大,同纬度地区,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干旱地区,惟独中国是绿洲。从热带到寒温带,年生产量都比世界同纬度低,惟独亚热带高于全球其他地方,生长潜力很大。这些地方是我国林业高生产地区,加以人工管理后,蓄积量增加,碳汇就增加。

    此外,在防护林方面,我的学生做了黄海平原人工林的碳汇研究,潜力也很大。我们过去只考虑到地上部分,没有考虑地下部分,有机碳的增长也很有潜力。湿地面积的增长潜力也很大,林业部门抓湿地,这部分是个机遇。西部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发展灌木也可以增加碳汇。

    我们不否定工业减排,但确实难度很大。工业已经形成生产力了,减排影响就业和经济发展。天保工程等六大工程,这几年抓得很实,且形势发展很好,国外很承认。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京都议定书》里没有减排任务,一旦我们有减排任务了,我们就比较麻烦了。现在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对于森林的功能,固碳的潜力很大,是我们林业大的转机,我认为国家林业局这个工作抓得很及时。

    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林业应对气候变暖,是国家林业局抓的为我国林业正本清源的问题,很重要。

    最近看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引用一些古语很有道理,他说:不谋一世者,不谋一时。林业也好,科学也好,最主要的是管子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宇宙观或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我觉得很科学,因为人具有自然性,同时还有社会性。管子讲:“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尤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我觉得这就把人跟自然的关系讲得很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

    我觉得在谈林业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时,特别是林业固碳的作用时,要突出这个作用,但不要给人一个感觉林业就是固碳的,要在林业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谈固碳。温室效应只是生态破坏的开始,接着就是北冰洋的冰没有了,量减少了,中国要闹旱灾等。森林对于协助大自然水循环,保存和蓄积地下水有很重要的功能。按照自然的规律,落叶归根,腐殖质层对涵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落叶归不了根,这样树木就没有腐殖层了。

    应对气候变暖的手段有两方面,一是减少污染排放,二是种树。尽管减少污染排放投资较大,从实践效果看效果不是很好,但我们也不要过多地强调工业技术减排不好,就是林业的办法好。这个问题牵涉到社会生产怎样与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比较明显,但从绝对值看还不够。我国森林覆盖率是18.21%,世界是27%。所以不管是东北、西北,我国要尽可能地继续增加森林面积,特别是生态重要的地区,如三江源。三江源在历史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现在低得多,应把人迁出来。如果三江源造林绿化搞好了,对我国的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目前因为用地紧张,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湿地的破坏很严重。湿地有很大的生态作用,湿地可以通过人工造林来加强生态功能,利用湿地来造湿地林。另外,固碳最重要的是增加叶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叶面积增加了,光合作用就增加了,二氧化碳就固定多了。此外,荒山荒地造林也是重要的方面。

    董乃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林业抓住这件事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需要抓住机遇发展林业。

    要把当前环境状况与国家发展阶段联系起来。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从环境压力曲线上看,处于环境压力非常大的时期,此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缓解气候变暖的途径,一个是减排,一个是增容,这里的增容是指碳汇,增加生态环境容量。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减排,减排是他们的主要责任,我们还要强调扩容。

    森林的碳汇作用一是林地,二是林木。林地的碳汇更加重要,10年的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汇是整个森林碳汇的56%。潜力部分是恢复提高林地生产力。

    当前这项工作,就是现代林业怎么做的问题。除了造林、提高经营质量外,建议在一两个地区,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就是很好的例子。北京林业以生态公益林为主,林业发展目标需要调整。目前空气污染的来源是:1/3尾气,1/3人口,1/3工业。北京需要建立空气、水、风沙、水土、景观这样排序的林业发展目标控制系统。北京市绿化好,掩盖了生态承载力小的问题,城市化可能导致碳汇承载力下降。北京林业必须说清楚,林业碳汇期望值是多少?现在的承载力是多?一方面讲成绩,一方面要把工作落实,从控制水平、目标等方面,系统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林业需要解决生态补偿问题。环保的责任把外部成本内部化,林业要外部效益内部化,林业要使生态效益保持者获益,生态效益破坏者受罚。从方法论上讲,必须采用系统的方法,提出一个方案解决因果关系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基础研究,更需要管理,来落实现代林业建设。建议抓住时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林业应对气候变暖,这件事非常必要,需要赶紧抓。

    要加强科学研究,林业部门要和科研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关于碳循环有上亿元的科研资金在搞,如果和森林资源结合起来,这样计算碳就非常方便。特别是根系方面,差异很大。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不同林分、不同取样方法,都不一样。林业算的数和气象局算的数差别很大。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除了研究森林对气候的影响外,还需要研究全球变暖,森林应采取的应对措施。2050年气温提高,降水增加,这么短的时间,气候发生变化,搞林业需要应对这些变化。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关注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国家林业局抓住了当前国际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也是抓住了发展林业事业的机遇。林业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正是在国家林业局领导抓住这些机遇中实现的。我认为这是林业行业应该尽到的社会责任。

    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刚接到一个任务,赶写一个关于我国应当加大生态产品开发力度的稿子。我在这上面引了一段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全球变暖成为全球政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造成的自然灾害在今后数年将导致人口大规模迁移、能源短缺和经济社会动荡。尼古拉斯爵士预计会引起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预计成本超过5.5万亿欧元。

    我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大家生活水平都在迅速提高,中国物质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生态的不断恶化,我国的生态状况还在恶化,这是经济发展负面的产物。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增长不可能停下来,对环境的压力还会增大,使得刚刚结束物质短缺的中国,面临生态短缺时代的到来,我国已经呈现出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态脆弱的不协调的状况,这是科学发展观里最难落实的事情。因为我们毕竟过去是一穷二白的大国,现在经济发展了,发达国家已经先把二氧化碳排出来了,但他们不买单,最后的结果是全球在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发展经济的局面,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矛盾。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和潜力巨大。在生态短缺的时代,要治理环境问题,有一个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工业减排,要增加投入,投入是必要的,减排应该永远做下去,但减排的经济压力大,短期内的目的很难实现。因此,更应当发挥不通过减排、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的林业固碳途径,更加重视林业。两条途径,一条减排,二条增加碳汇,两条路比一条路好。另外,我认为环保措施只是单纯地减排,没有释放氧气的功能,林业不仅吸收二氧化碳,还给大气添加大量的氧气,这是对人类更重要的,没有氧气,人类的灾难更重。

    要发挥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林业也有多条途径可以实现。扩大造林面积是一方面,但我同意沈先生的意见,更应重视提高林地质量问题。我觉得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干旱地区造灌木林,要依靠水分条件支撑能力,适地适树地发展灌木林,这是与农业不争地的林业发展方针,在国民经济中是可行的,国家应当加大西部建设中的灌木林建设,以提高碳汇能力。

    林业一定要登上生物质能源的舞台,林业才更有地位,反过来林业的生物质能源应当成为林业新的产业链。因为林业的生物质能源在燃烧过程中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二氧化硫的问题,对大气的污染要轻得多。

    盛炜彤(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国际上对气候变暖宣传很多,我觉得国家林业局采取积极姿态,高度重视发挥林业对气候变暖中的重大作用,非常好。气候变暖涉及的问题很多,采取的措施也很对路。

    采取技术措施减少工业排放应对气候变暖是十分重要的,在减少工业排放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林业的作用。但不宜把林业的作用提得过高。

    我参加过国际森林固碳研究的论证,中国森林固碳的研究,难度很大,问题不少,一人估计出一个数据。我的想法是要加强科学研究,要加强对生物量的估计。我们对生物量的估计很不准确,包括林下生物量,现在的生物量是根据蓄积量推测的,不同的森林差异很大,将来的森林调查要进行生物量调查。

    要加强对固碳效益高的树种的研究。林业固碳最大的是人工林,作用最大、效益最高的是人工林和“四旁”植树,“四旁”植树固碳效益非常明显,特别是新造林,但研究的树种太少,需要对其他树种的固碳作用进行研究。

    森林固碳的地域问题需要研究。目前的资料是热带林对固碳没有作用,北方的原始森林,碳已经平衡。比如土壤固碳研究,人工林究竟在什么年龄状态固碳最高,这些方面都没有研究。

    要加强增加碳汇的营林方法研究。例如,土壤固碳问题,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固碳水平高的问题等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我希望一方面做工作,另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例如人工林,在初期生长量非常旺的时候,固碳量很高,但到衰老期,森林固碳作用就小了。


    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固定1.83吨二氧化碳。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年均净增长活立木蓄积量4亿多立方米,年均净吸收约9亿吨二氧化碳,这个数字需要说明来源。对于每公顷的单位蓄积量,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到120立方米,但200立方米永远达不到,算成熟林,中国最高的是吉林省,平均130立方米。

    工业二氧化碳减排具有很大困难,希望林业得到更大的重视。同时,也不要低估草业和农业的作用。

    荒漠化治理、植树种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导致沙尘暴和碳汇没有联系。

    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是有限的。通过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增加碳汇,还有很大空间可挖掘。

    建议国家开始试行碳交易。大的二氧化碳排放企业,拿钱造林是应该的,是应尽的社会责任。

    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充分挖掘森林固碳潜力。我们对森林固碳还不是很了解,需要开展生物量调查。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中的生物量估计值不是我们算出来的,需要我们自己来解决问题。

    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国家林业局提出这个问题有点晚,但还不是太晚。上世纪80年代已经提出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科学家已经都承认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只是在估计时间早晚和量上还有些差异。

    造林再造林,林业对固碳作用最大的部分。我同意工业减排是一种措施,但是林业需要树立一种形象,让政府和公众知道林业毫无疑问是第一固碳大户,作用是最大的,比草原、农业作用大。从造林再造林来说,策略是加大循环,森林树木固定二氧化碳的最佳时机是中幼龄阶段。美国在北卡莱罗纳州用先进的方法测定,松树的固碳能力很强。我国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多。比如杨树生长比针叶树快得多,造纸材树种5年~10年,用材树种10年~20年就可以采,砍了再造,始终保持一个高速的碳吸收。人工林不像天然林有成熟衰退的过程,人工林可以在最旺盛的阶段保持生态效益和固碳效益。速生丰产林就有这样的作用。

    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有效的办法是碳贸易,用经济杠杆,通过工业林业综合措施来解决。碳贸易来自于美国的硫(二氧化硫)贸易。美国用70亿美元推行硫贸易,减少二氧化硫,减少了公费医疗7000亿美元的费用。碳贸易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碳贸易规模价值很大,目前成效还没有显示出来。制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碳贸易,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可以把速生丰产林发展和碳贸易结合起来。例如新疆不可能发展速生丰产林,但是把农田防护林搞成速生丰产林,固碳能力还是很强。要借用多种方法,搞速生丰产林,增加固碳。

    在国际上不砍伐森林,也算作碳贸易。我国国有林不砍,也可以算账,由于不砍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量。因为我国政策禁伐已经实行8年,可以算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使不能做贸易,在国际谈判的时候,也可以作为筹码。

    谈土壤固碳、湿地对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需要谨慎。这些领域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如:湿地是排还是放?湿地中产生的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3个热当量。

    除了林业在气候变暖中的作用,我觉得林业还应该注意,林业自身如何适应二氧化碳和温度增加的问题。在新疆的研究发现,本世界末,新疆山地冰川将全部消失。温度每增加1度,冰川减少16%。新疆农业主要靠冰川融水和降水。近年新疆水库水量增多,一方面是冰川融水增加,这对今后发展是一件不利的事情。目前,防止冰川融化的措施还没有找到。山地森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减缓气候变暖产生的负效应。山地森林草原的保护是一个关键问题。西藏也存在这类问题,林业需要加强重视。

    据估计,国际碳贸易市场上价格很快要涨,有了这个价格,就可以算一笔账。建议搞国内碳贸易,一些排放大户可以买林子,吸收二氧化碳。将来碳贸易可以做到国际市场上。

    不同树种固定碳的能力相差很大。美国的南方松试验结果是,每亩森林每年吸收0.75吨碳。一般植物只利用太阳能的0.2%,杨树是3%~4%,是一般树种固碳能力的20倍。杨树的二氧化碳固碳能力很高。

   2008年3月20日,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就该市林业碳汇研究与发展工作进行调研,首都绿化办副主任甘敬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处室和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与会人员就当前林业碳汇研究进展、国内外碳贸易市场、碳汇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如何提升森林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着重就北京林业碳汇发展政策、增强北京森林固碳功能、加强林业固碳理论研究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内容作了深入探讨,并为建立和完善北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动林业碳汇发展提出了建议。

                                                CDM项目部  蒋斌 电话 0871-5032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