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网君 2011-03-14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二者在内容和作用上也存在着重叠与交叉,并且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心理学对人的道德品质具体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与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在研究、吸取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及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和儿童道德判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道德的发展同智慧一样,存在着一种恒定不变的发展顺序,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他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认知能力,尤其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与心理的成熟度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心理素质调整、心理机制调节等能力以及心理潜能的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德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再者,学生在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将影响到他接受教育的效果。未成年人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基础。

  ⒉思想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导。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理想追求等方面,个体在思想道德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认识自我以及了解他人的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责任与义务、自我与他人等多种矛盾关系,减少自我评价过低、习得性无力感、自我不接纳、过分自卑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⒊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习惯于单纯地传授思想道德的概念、要求和规范,很少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并过度期望学生的道德观念一蹴而成。事实上,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变化过程,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等违反教育规律等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此外,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比知道什么是高尚更重要,进而才能使他们养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不重视学生的情感经验,不能内化为人的品格,不能指导未成年人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虚假和表面的。道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这才是教育的原则。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认识学生心理的重要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教师要设计两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实现价值性格化。同时,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道德教育更具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道德教育中,合理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改变以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为主的现象,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天性以及对教育本身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