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怎样辨证用中药治疗脂肪肝?

 幸运草wrh 2011-03-14
脂肪肝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痞证”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国家标准定名为“肝癖”。本病成因,外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根据多年肝病治疗临床实践及体会,将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简述如下。


  1.1 痰湿内侵 肝络受阻 多因患者
嗜酒无度或嗜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聚湿生痰,血液粘稠,血脂过高,痰湿瘀滞而致脂肪肝。临床常见泛恶厌食或呕吐痰涎,口苦口干,脘胁胀痛,乏力肢倦,或眩晕恶心,有时伴有黄疸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用清痰利湿法。方用茵陈蒿汤、二陈汤加虎杖、蒲公英、泽泻、莱菔子、郁金、胆南星等。


  1.2 肝气郁结 疏泄失调多因肝病日久,或性情抑郁,或生性暴怒,或压抑不舒等,而致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气机滞阻不畅,致肝对各种代谢发生紊乱,特别肝对脂肪吸收、转化、合成、代谢等发生障碍,形成脂肪肝。临床常见胸闷不舒,脘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腻,脉弦。治用疏肝理气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加减化裁,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症状加郁金、青皮、姜黄、女贞子、旱莲草、决明子等。


  1.3 脾气虚弱 运化失司多因患者素体虚弱,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升降失宜。临床常见患者形体丰盛,而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食少腹胀,肢倦乏力,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或腻,脉弦细。此型多见于肥胖人脂肪肝。治用补气健脾法。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化裁临症常加苍术、葛根、黄芪、荷叶、瓜蒌、橘红等。


  1.4 肝肾阴虚 肝阴失养多因患者为阴虚之体,或久病阴虚。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体阴而用阳,赖肾水以滋养,或高龄肾精亏耗,水不滋木,肝肾阴虚致成此疾。临床常见肝区灼痛,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口干便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弦。本型多见于糖尿病性脂肪肝,治宜养阴柔肝法。方用一贯煎化裁临症应加何首乌、白芍、决明子、冬青子、旱莲草、丹参等。


  1.5 肝血不足 血虚滞行 多因患者平素摄入食物及营养不足或消耗过多等原因,营血亏损,脏腑百脉失养,日久出现血虚致瘀诸证。临床常见面白无华,头昏乏力,心悸多梦,肝区隐痛,舌淡白边有瘀点,脉细或细涩。此型多见于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治宜养血通络。方用归脾汤加减化裁。临床可加枸杞、三七、川芎、丹参、鸡血藤、何首乌等。


  1.6 脾肾阳虚 肝失温煦 高龄患者肾气亏虚,加之病久“穷必及肾”,下元亏损,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临床常见形寒肢冷,夜尿频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舌淡、脉细弱。此型多见于高龄及病久体虚的脂肪肝患者。治宜温阳益肾法。方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临床可酌加仙灵脾、仙茅、肉苁蓉、巴戟天、莬丝子等。


  1.7 气滞血瘀 肝络瘀阻《证治准绳》云:“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瘀滞不行,故百病皆由瘀血者多。”现代中医学认为,其病邪主要为“瘀浊”。临床可见面色黧黑,肝区剌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或弦。治疗可通过化瘀通络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有利脂质疏泄转运,除瘀浊以利气血畅行。此型可见于各种证型的脂肪肝患者。治宜化瘀通络法。方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临床可加丹参、水蛭、三七、姜黄、生山楂、生蒲黄等。


关于脂肪肝的治疗,应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治疗,降低肝脂含量是脂肪肝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在降低肝脂含量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降血脂西药对脂肪肝患者有危害,因此应慎用。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能显著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修复肝损伤,减轻肝纤维化等,从而达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之目的,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中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6b0050100dbxe.html?tj=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