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村的旧民居:吴中探幽之四 我楚狂人

 苏迷 2011-03-15

东村的旧民居

——吴中探幽之四

我楚狂人

看江南旧民居最好的去处不是周庄、同里,不是明月湾、陆巷,而是洞庭西山的东村。因为周庄、同里、明月湾、陆巷等处,包括浙江的乌镇、西塘、南浔都已经修葺过度了,离开“原汁原味”相距甚远。再说,昂贵的门票也叫人生厌。而东村尚未经历“开发性破坏”,破旧依旧而原貌全存,真正的江南旧民居的原生态。这就是东村旧民居的价值所在。

东村位于西山岛北端,与东湾、植里、堂里各古村相邻,在西山群峰的山脚避风处,当地叫做“坞”,东村就是群峰环抱中较大的“坞”。东村有史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当然就是从传说中的“商山四皓”的东园公隐居于此算起的。这个问题我另有一文《栖贤巷门考》谈到,这里不赘述。村内主干道东西走向,横贯全村,长达6000米,街面用花岗石板铺就,石板下为泄水沟,一如东山老街。古街两侧是幽深的小巷,处处高墙,古色斑驳,苍苔老藤古树探出高墙,古朴而意境悠远。

东村全村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村内现存明清建筑10多处,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锦绣堂、延圣堂、学圃堂、栖贤巷门等——西山的旧居大宅多称“堂”,难怪把老婆称“堂客”。东村古民居虽然大多破败不堪,但是看得出规模宏大,多深宅大院。如省级文物锦绣堂为一路六进的高墙深院式的建筑群。锦绣堂真名叫“敬修堂”,“锦绣堂”者音谬也。这是清乾隆年间由一徐姓回乡官僚所建,现在还由他的后人居住。由于是官宦所居,建筑上就带上了“官气”,门前有“门当”与“户对”,还有风水照墙,厅堂轩敞。每一进门楼均有精美的砖雕,墙面隐约可见精致的彩绘,木雕长窗雕工精美。可以想见当年的锦绣堂是很富丽堂皇的。现在堂内后两进还住着几对老夫妇,所以就不对游人开放了,我们见到的是前四进。因为是省级文物,所以由有关部门出资修理了一番,现在是东村最完好的古建群。萃秀堂的规模和建筑风格与锦绣堂相仿,但是没有列为省级文物,那就没有修理保护的经费了。我们请人开了萃秀堂的大门,就觉得破败程度已经相当严重。那家人说,如果有人愿意修缮保护,他们愿意低价出售,以结束这种尴尬境地。但是既不容许出售,又无力整修,眼见日益破败,叫人心酸。而其他的明清建筑更是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情况堪忧。

东村另一处省级文物就是栖贤巷门,我把《栖贤巷门考》一文附上,供大家参考。如何能整旧如旧,保护而不失真,这不仅是东村的问题,也是所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保护文化遗产先从文化传承的价值考虑,而不是先从门票考虑。

东村的旧民居

东村的旧民居

东村的旧民居

东村的旧民居

附文:

栖贤巷门考

——苏州地名考之三

我楚狂人

苏州洞庭西山古村落众多,其中以东村保留的古建最为丰富。东村有一处江苏省级文物,叫做“栖贤巷门”。这“栖贤巷门”,顾名思义就是这条古巷住过大贤,而现在存留的只是巷门。所谓“巷门”是古代宵禁制度时代的一种安全设施,在街巷口建造一处门楼,配以栅栏、木门等,入夜关闭,有人看守。作用有点像现在居民小区的门卫室。

这个“栖贤巷门”为什么列为省级文物,这里栖过什么大贤呢?巷门口的介绍牌上有这样的内容:“相传该村曾是秦末遗民商山四皓之一东园公隐居处。巷门在街巷的一端,是一种安全防卫设施,据考证为明代所建。巷门座南面北,砖木结构,面阔一间2.15米,进深1.84米。立柱四根,楠木质。前柱高3.30米,后柱高2.38米,柱呈梭形,带卷杀,上置坐斗,下垫青石础,后柱旁设有门臼。”据说村中有东园公祠,门楼正面书“东园公祠”四字楷书大字,背面横额为“商山领袖”四字。我没有见到。

“商山四皓”是何许人物?说起来大大有名。“商山四皓”是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而刘盈生性懦弱,次子赵王如意却聪明过人,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便依照张良之计,礼聘商山四皓为太子师。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打消了废立的念头。这就是“商山四皓”“安汉”的故事。

“商山四皓”因隐居商山而出名,他们的出生地又没有记载,所以东园公的活动半径是否能到达江南,特别是隐居在这孤悬巨泽太湖中的西山小村,是在叫人不敢相信。而且这是出仕秦朝博士前,还是隐居商山后?更无可查考。

“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崔广有人说就是赠送兵法给张良的黄石公,字少通,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有人说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但一说本是齐国人。浙江民间传说黄石公后来回故里隐居,并在鄞西一带行医。传说黄石公逝世于黄古林,享年九十余岁,葬于余姚覆船山。黄石公有一女儿名叫黄姑,继承父志,在乡里行医看病。余姚黄姓如梨洲先生是不是有关系。“夏黄公”实际是“夏里黄公”的一种简称,故也有“大里黄公”的称呼。《陈留志》中称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三国虞翻的《答王府君》中,“则黄公定鄞人,非齐人也”;《廿四史》中也认为,陶渊明诗句有“黄绮之终南”,杜甫诗句有“黄绮终辞汉”的一说,则黄为姓无疑;《会稽地志》中称为“大里黄公”;《甬上耆旧传》中说,县西二十五里地名为黄公林,相传为汉黄公隐处,即古之大里也;《四明谈助》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慈溪志》先贤人物记载为“荒周时四皓大理(同里)黄公”;清王渥在《大隐山即事》中也有云:“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凉生古井春波绿,秀拥层峦夕照红。”这些都在考证夏黄公的“夏”是地名,“黄”才是姓。如果夏黄公真是鄞县人,而且晚年回到浙江,那么好朋友东园公到洞庭西山也不是不可能的了。只是岁月久远,已经永远是一个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