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司的图书馆 2011-03-16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2009/05/25 12:56 阅读 462 次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花丝镶嵌皇家工艺谁传承?

 

  说到燕京八绝,大多数北京人都能说上几样:玉雕、景泰蓝、京绣。与这几样赫赫有名的传统工艺相比,花丝镶嵌似乎默默无闻,相当低调。这门源自商代、经历过兵荒马乱和皇宫贵族顶礼膜拜的传统工艺,而今安在?“不少绝活儿已经失传,等现在的老师傅退休,这门手艺基本上就算走到头儿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指定传承人之一的程淑美这样告诉记者。

  昔日老艺人今日难寻觅

  These days the former craftsman can not be found anymore.

  程淑美是目前北京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花丝镶嵌制作的大师之一。为探访北京花丝镶嵌工艺的现状,记者辗转多处后,终于在安华西里一个老年活动中心的地下工作间里,找到了她。从小喜欢临摹仕女图的程淑美一直与画有着不解之缘。1962年,初中毕业的她进入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并被安排到了花丝镶嵌车间。虽然是半工半读,程淑美一边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色彩、国画、素描,一边跟着花丝镶嵌老艺人翟德寿先生学习,但没过多久程淑美就爱上了这个行业。1967年,程淑美被分配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品厂。程淑美说,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那时候出口的订单非常多,主要销往东欧。

  据了解,很多老北京的花丝镶嵌艺人多出在通州,所以1958年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也成为当年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地。20世纪70年代是北京传统工艺的巅峰时期,那时候,北京花丝镶嵌厂有大批熟练技工和雄厚的科研开发力量,其工艺水平已经超越了清宫造办处。厂里有1000多工人,做的别针、小摆件等都十分精致。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口订单数量锐减,厂里的经营状况就不如从前了,一直到2002年破产。破产后,所有的人都需要重新找出路,不少技工都改行蹬三轮、当环卫工人、开出租车,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行业的,仅50人左右。

  或改行或改造老手艺,从大师到技术工人,纷纷寻找工艺以外的生存之道。程淑美说,满腹牢骚之后,生活还得继续。可是等他们发现只有改变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也更能适应市场的时候,古老而单纯的花丝镶嵌工艺却走向没落了。

  工艺繁而细精品故宫藏

  The techniques are refined and complicated. High quality examples have been preserved in the Imperial Palace.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烦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从制图到雕刻再到出成品,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个细节都需要图纸,一个一米高的塑像光画图就需要两个月,而这一画就是几百张。”程淑美说,一件优秀的作品不是一个人能制作出来的,需要每道工序上工人的水平都很高。而现在花丝镶嵌方面的很多工艺已经失传了。故宫馆藏有许多做工精湛的怀表,都用到了花丝镶嵌工艺,但是现在无法仿制。比如某些怀表壳上的人像,只有米粒大小,但是连眼睫毛都做得一清二楚。仔细观察之下,还能分辨出哪个人像的眼球是黑色的,哪个是蓝色的,还有他们视线的方向。如此精湛的作品,现在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了。还有故宫某些佛塔上,有米粒大小的佛像,但是做工非常细,五官和衣饰俱全,也是花丝镶嵌的工艺,现在也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了。

  据了解,培养一个熟练的技工,需要大约3年时间,最终他的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他自身的素质和特点。花丝镶嵌厂破产,熟练工人流失,现在很多大件、复杂的工艺品已经做不出来了。每制作一件工艺复杂、要求高的产品,手艺就会提升一步,如果没有大的项目,现在仍然从业的技工得不到锻炼,慢慢地,手艺就衰退了。

  精研老技艺寻找新突破

  This traditional craft is looking for a resurgence.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珠、玉、宝石。因花丝和镶嵌这两种独立工艺常需一起使用,故逐渐合称 “花丝镶嵌”。在过去,花丝镶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各朝各代的皇宫贵族,体现的是皇家的审美趣味。在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花丝镶嵌制品还能以不变应万变吗?

  程淑美说,工艺要进步,必须要创新,即便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上世纪80年代末,善于观察的她发现,花丝镶嵌作品大多局限于平面构图,立体造型很少,做的人物更少。于是经过研究,她大胆地将花丝镶嵌技术运用到了立体造型上。1989年,由她创作的《白衣大士》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上大放异彩,获得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花丝镶嵌的市场看似小,其实很大。”程淑美告诉记者,目前传统工艺渐渐进入收藏主流,不少大师作品逐渐形成投资热。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意到这项精致的传统工艺,仅今年上半年,她已有3件作品被深圳珍宝馆收藏。另外,由于她的作品主要是观音塑像,且面容姣好、体态大方,不少佛教用品公司、寺庙佛教流通处都向她订货。当然旅游市场也是花丝镶嵌目前不容丢失的一个市场,随着个人收藏热的兴起,花丝镶嵌也逐渐进入了普通百姓人家。

  虽然目前市场前景看好,但也是困难重重。作为潜心研究工艺的设计大师,程淑美说,一边接触客户,一边搞技术,何以静下心来安心制作。尤其在国际市场上,中间商从中作梗,大师往往对经商缺乏经验,长期处于弱势。“我们希望有一个与市场对接的平台,能够真正保护大师的利益,为大师牵线搭桥,真正让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她说。

  手艺传承难儿子做学徒

  Son inherits the craft.

  2003年7月15日,179名从小怀揣工艺美术之梦的年轻人正式拜在82名身怀绝技的京城工艺美术大师门下。这一天,程淑美大师收了年近30岁的高欣程为徒,而他正是程淑美的儿子。

  早有“传统工艺50岁还算年轻人”的耳闻,记者终于又见证了这句话的残酷性。程淑美说:“大师找自己孩子做学徒,因为现在年轻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喜欢见效快、轻松的工作,而花丝镶嵌需要的是耐心,一坐就得几小时。”她说,工作室基本没有利润,更不用说对学徒有所保障了。

  “他两岁多就每天跟着工艺美术厂的叔叔阿姨进进出出,从小就喜欢临摹,眼手都练得挺准,有一定美术基础。”对于找儿子做学徒,程淑美说由于耳濡目染,儿子从小就喜欢传统手工艺,后来有这个机会,就决定拜师学习。

  目前高欣程已经具备一定的工艺设计能力,但还处在初级阶段。“最难的是起步。因为师傅要求我从制作开始,手工艺的学习特别是花丝镶嵌,不仅需要美术功底,更要有耐心和毅力,这对年轻人是极大挑战。我觉得传统手工艺必须改良,否则年轻人无法接受。比如花丝镶嵌必须和其他手工艺结合,否则就过时了。”高欣程说:“我现在主要学习工艺设计,但它不像装潢艺术有那么大的发挥空间,受工艺特性等多方面制约。目前我已大致熟悉一些工艺的工序,也许我不太可能完全掌握制作技术,但只要不妨碍设计,够用就行。”

  记者手记

  传统花丝镶嵌工艺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载体,因此技艺越精湛、细致,便越能体现作品拥有者所要的富贵与吉祥,这也是花丝镶嵌在属于它的年代里曾一度辉煌的原因。但当它独立于现代社会,而又得不到特定的文化土壤时,一切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因为在没有皇室而无需手工编结金丝皇冠的年代,一方面花丝镶嵌的载体金银本身已风光大减,另一方面,龙凤、花卉等传统花丝镶嵌的表现形式也因不符合现代审美情趣而备受冷落。如此一来,单纯的花丝镶嵌制品似乎既没有玉器那样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无法与钻石、翡翠的珠光宝气相比,甚至不如假古董可附庸风雅一番。记者走访发现,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除了一块“金字招牌”,花丝镶嵌也处在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不得不令在场的人皆感悲哀。现在,因为传统花丝镶嵌工艺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载体,所以它在经历辉煌后必然走向落寞。但愿它的未来,还能发生一些戏剧性的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