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保障房成为社会稳定器——法新美英四国经验谈

 3gzylon 2011-03-16

   国外社会管理经验谈

   瓦萨尔夫妇带着8个孩子居住在法国巴黎17区的一套6室一厅带2个地下车位的廉租房内。瓦萨尔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夫人没有工作,养育着8个孩子。他们6年前向市政府提出廉租房的申请,经过调查委员会的审核后得到了目前这套公寓的租住权,每月房租1300欧元,是巴黎市面上同等条件房屋租金的三分之一。

    很多发达国家的住宅商品化程度确实很高,但政府并没有将低收入群体完全推向市场,而是通过提供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来满足他们基本的住房需求。以“居者有其屋”为宗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贫富差距,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历史:都曾大量兴建

    法国自二战后人口激增,外来移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解决低收入入口的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1956年,法国前住房部长皮埃尔-库兰特建立了著名的“低租金住房制度”,又被称为廉租房制度。此后,法国历届政府都把廉租房政策的有效推进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据统计,在2009年,在法国已经有440万人享受廉租房待遇,占全国人口的17%。近年来,法国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住房建设,使廉租房不断增加。据法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法国共资助兴建12万套保障房,这一数字是2000年的3倍;2010年,法国政府又出资47亿欧元,资助兴建保障房。

    英国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廉租房也有悠久历史,地方政府建造的“公屋”和住宅协会拥有的社会性房屋解决了占人口总数近15%的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英国大规模兴建公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一造房运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大量可负担起的房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