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负汉奸骂名的李鸿章

 唐音宋韵 2011-03-16
李鸿章,大约是他镇压了太平军之故吧,多少年来,除了“刽子手”之名外,又硬将一顶“汉奸”的大帽子扣在他的头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历史,我们洒上去的政治尘埃实在太多了。现在,是否该努力拂去这些尘埃了呢?本期我们发了三篇有关李氏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少泉,1823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李家世代耕读,高祖勤俭持家,方有田二顷,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中进士,家族才逐渐显赫。李鸿章生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在清末政坛纵横捭阖四十年,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他有关,身前身后,都是最富争议的人物。
  
  青出于蓝
  
  李鸿章少年聪慧,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安世济民就是他的少年抱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割地赔款,时年李鸿章19岁,感慨万千,写下几首自述诗,其中有“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几句,表达了他愿效仿古人,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凌云壮志。次年,他又写下了“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言壮语,为世人传诵。

 
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榜进士,二人有同年之谊。1843年,李鸿章进京,以“年家子”身份拜谒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曾国藩是经学大儒,最后的理学大师,李鸿章一生受其影响最大。1847年,24岁的李鸿章参加会试,列二甲第13名,赐进士出身。此后,一直在翰林院干些抄抄写写的闲差。太平军兴起,给了李鸿章出人头地的历史机会。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九江,直逼南京,清廷惊惶失措,允许地方办团练,曾国藩的湘军规模最大,为太平军劲敌。曾国藩特别器重李鸿章,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告诫在安徽办团练的李鸿章,足见期待之殷。

 
李鸿章组建团练后,屡建战功,1855年,攻克安徽含山县城,清廷赏加知府衔,接着又收复了庐州。李鸿章多次得到朝廷嘉奖,安徽巡抚福济却屡遭责斥,福济心生妒意。同年,李文安病死,李鸿章居然还在军中,不为父母守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时谤言四起,福济趁机报告吏部,尽忠不尽孝的李鸿章只得结束了他的五年团练活动,回家守孝去了。

 
三年守孝结束,李鸿章再次投靠曾国藩。在湘军大营中,李鸿章受益匪浅。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论及核心军事机密,让李鸿章参与讨论,算搞了一次特殊化。曾国藩为礼教所缚,是那种看到美女动了念头,也要写进日记忏悔一番的卫道士,他以身作则,对属下要求极其严格。李鸿章却不喜欢条款约束,有些桀骜不驯的脾气,不为父亲守孝就是典型一例。刚入湘军大营,李鸿章爱睡懒觉,有次居然装病不起床,遭到曾国藩严厉批评。
  
梁启超说:“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鸿章的远见、作风和成就,远远超过曾国藩。师徒二人在政坛上相互照应,曾国藩对李鸿章而言,亦师亦友,还有知遇之恩。1861年底,曾国藩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从此,李鸿章逐步进入了清政府的权力中枢,开始了他四十年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涯。
  
曾国藩犹豫不决的问题,李鸿章在旁边三言两语就做出决定。1860年,因对曾国藩处理李元度一事不满,和曾国藩大吵一架,曾国藩移师祁门,李鸿章坚决反对,认为祁门在万山丛中,为军事绝地,曾国藩不理,李鸿章负气离开湘军。后来,曾国藩在祁门被太平军围困,日日胆战心惊,气得大骂李鸿章,说此人不可共患难!8个月后,李鸿章又被众幕友劝回,师徒二人和好如初。
  
1863年,已经降服的太平军八大王对清政府提出各种苛刻条件,李鸿章竟然杀掉八大王及从者数百人来解决难题,英国人戈登是洋枪队首领,又是八大王投降的保人,气得暴跳如雷,提着枪要杀李鸿章偿命。李鸿章作风之狠辣果敢,曾国藩自叹不如。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曾国藩惧怕功高震主,激流勇退,主动遣散湘军,而李鸿章却不肯遣散自己一手组织起来的淮军,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他的长远目标定在抵御外侮,可见,他比曾国藩更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后来李鸿章在外交上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干,曾国藩不能望其项背。
  
  洋务急先锋
  
  中国的近代化发轫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破产于甲午战争,目的是“自强”、“自立”,对后世影响较深。贡献最大者,当数李鸿章,他一生最自负的,也是谈洋务、办洋务。
  
学习西方的肇始者是林则徐和魏源,但他们的目光只看到西方人的坚船利炮,缺乏现代意识。林则徐认为英国终为海外化外小邦,只要有了坚船利炮,即可让它臣服中国。辛酉政变后,关于学不学习西方,办不办洋务,保守派仍然抱残守缺,争吵不休。大学士倭仁大骂洋务派是“背宗忘典”、“以夷变夏”的汉奸,他曾与李鸿章辩论,李鸿章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经历,十余年剿除捻军的教训,痛陈办洋务、学西方技艺是中国自强于世界的必要条件,倭仁空谈什么以“忠信为干橹”、“礼义为甲胄”,抵御西方侵略。李鸿章要买机器,倭仁则说机器“害我民生”,李鸿章反驳说,外国人为何用机器?倭仁辩称外国人少,中国人多,国情不同。同治帝的老师徐桐坚称海外只有意大利一国,英法美等国都是李鸿章等汉奸捏造出来的。
 
好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比较支持办洋务,在几个地方督抚的努力下,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办起来了。李鸿章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性最高,态度也最坚决。最早的洋务企业是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但仅制造简单的步枪及弹药,用于镇压太平军,李鸿章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造大炮又造小型船舰,兼用于海防。另外,还接手了崇厚的天津机器局,开办了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商办织布局等,又请开铁路,设电报局,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在上海设立了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在天津设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到英德等军事强国学习。当然,影响最大,耗费最多的则是北洋海军。
  
李鸿章曾办理淮扬水师,设备陈旧落伍。李鸿章认为“有不如无”,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经过多年酝酿,清政府决心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又建立海军衙门作为统率部。李鸿章以北洋大臣身份负责北洋海军,但清廷为了抑制汉人权力膨胀,让昏聩无能的庆亲王奕譞任海军大臣,掌控海军衙门。在李鸿章幕府,有几位洋人干才,如毕德格和琅威理,琅威理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任海军舰长,是一个热情负责、阅历丰富的军官。他很自然地成为北洋海军总教习的首选人物,于1882年和1885年两度受聘担任这个职务,供职共计6年。北洋海军在他的精心计划和指导下,从英德购回军舰,初具规模,并且受到国内外的密切注意,被称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海军。
  
通过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中国的 国防力量迅速提升。1880年,左宗棠率军抵伊犁,歼灭阿古柏侵略军,震慑俄军,收复新疆失地。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起用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又令刘铭传在台湾设防,击退基隆登陆的法军。两次战争,新式枪炮功不可没。中国军队击败欧洲强国法国,影响甚大,对欧美各国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试想,如果没有洋务运动,中国很可能迅速滑入完全殖民地,成为印度第二。甲午战争前夕,乌云笼罩,欧美各界普遍认为日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甲午蒙冤
  
  建立北洋海军,假想敌是日本。1870年,日本遣使来天津,要求取得与西方列强同等的特权,深谋远虑的李鸿章大惊,意识到这个小邻居野心勃勃,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敌人。1874年,日军在台湾南部登陆,进犯中国领土,李鸿章在写给沈葆祯的信中说,日本人“外貌啕啕恭谨,性情狙诈深险,变幻百端,与西洋人迥异”,一定要小心提防。
  
中日海军的军备竞赛,中国由明显领先,到明显落后。战前几年,日本全国动员,以北洋海军为假想敌,构建日本海军。天皇厉行节俭,每年购置一艘大型军舰。近代海军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军舰已经明显落伍,在速度上无法相比,武器配备上相去更远,日本人使用的是一分钟五发的速射炮,北洋海军使用五分钟一发的慢射炮。英国人向李鸿章推荐一种新式巡洋舰,时速达23海里,价格40多万两。李鸿章要求海军大臣奕譞拨款购买,奕譞竟称慈禧太后无处乘凉,要李鸿章为修建颐和园捐钱。李鸿章只得勒紧裤带,从海军军费中拿出了30万两。此舰最终被日本人买走,买舰的钱不够,日本皇太后捐出自己最后一件首饰,这就是后来重创北洋海军的吉野号。两下相较,令人唏嘘。1894年,朝鲜内乱,李鸿章忧心忡忡,上奏说:“日本蕞尔小国,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来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1893年,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评论时局,说中国只求苟安,危害大于贪婪的日本,北洋海军将领奢侈骄横,士兵疏于训练,李鸿章左右无良佐,大局堪忧。北洋海军主要由淮军组成,多年未参与战争,已失去当年的神勇作风。水师提督丁汝昌,原是太平军降将,深受李鸿章器重,却拿着军费到岸上的青楼挥霍,不成体统。
  
1894年,日本以朝鲜内乱为由,不断增兵,23岁的光绪帝是主战派,令李鸿章速筹战备,李鸿章审时度势,自知陆海军无能,不能轻言战事,故按兵不动,被礼部侍郎志锐弹劾,称他贻误战机。帝师翁同稣是所谓的清流领袖,政见与李鸿章向来不合,借此机会,高唱主战高调,信口开河,取悦人心,反正战败了是李鸿章负责。李鸿章曾咏“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一联,聊以自慰。朝中唯一支持主和的是奕新,却遭慈禧太后排挤,没有话语权。奕訢算得上外洋专家,只有他和李鸿章知道,北洋海军是只纸老虎。
  
黄海大战中,我军浴血奋战,损失较大。战后,李鸿章令丁汝昌避战保船,令舰只在渤海内外游弋。这样,北洋海军如猛虎在山,尚可威胁日本。只要海军不败,京津还是安全的,这种不做孤注一掷的思想得到了朝廷的肯定。无奈后来战事越来越不利,光绪帝急红了眼,抽调驻守渤海咽喉要地的旅顺和威海卫军队,令其驰援北京“勤王”。李鸿章建议,不如迁都西安,与日本人周旋,打一场持久战,光绪帝拒绝。李鸿章摇头叹息,正如他后来给俾斯麦所说的,与妇人孺子共事,难啊! 
 
西方人评论,日本不是和中国打仗,是和李鸿章一人作战,这话是有依据的。战争正酣,南洋海军对过境日舰听之任之,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政敌巴不得北洋陆海军战败,借此灭一灭李鸿章的威风。战后,日本要拖走北洋海军剩余舰只,广丙舰管带乞求日军把该舰还给广东,理由是该舰隶属广东省,甲午战争是李鸿章的北洋军和日本人作战,与广东无关,被世人耻笑。
  
战争失败,国人皆言李鸿章“误国”,朝廷褫其黄马褂,拔三眼花翎,罢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职务,降任两广总督。李鸿章门前冷落车马稀,跌入后半生的人生低谷。甲午战争惨败,纸老虎被撕破,从此,列强对中国肆无忌惮,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攻克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如果中国行韬晦之策,清政府的气数可能要长些。
  
  忍辱负重办外交
  
  从镇压太平军开始,李鸿章就与洋人打交道,又办理洋务,查办教案,任直隶总督(职责包括管理所有洋务海防事宜),后又兼任北洋大臣(管理通商、外交、洋务及海陆防建设),还初通英语,是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外交家。然而弱国无外交,强权即是公理,近代中华民族也罢,外交官员本人也罢,历经多少艰辛屈辱。李鸿章与列强苦苦抗争,国人却视其为“汉奸”、“卖国贼”,有失公允。梁启超说:“合肥(李鸿章)之负谤于中国甚矣。”再者,面对强敌,玉石俱焚地硬拼,固然是英雄,但未必于国于民有利;审时度势求妥协,未必不是豪杰。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李鸿章拒绝多数无理要求;中法战争前,警告法国不得侵略越南。1895年,李鸿章到日本请求休战,与日相伊藤博文谈判,据理力争,为此,回旅舍时被日本青年右翼分子小山六之助刺伤,子弹射入左颊骨,李鸿章血染衣袍,当场昏厥,长叹:“此血可以报国也。”他以和议重要为由,拒绝开刀,日方只得宣布休战。两年后,李鸿章到德国做X光,子弹清晰可见,因年龄原因,德国医生认为不适合做手术,这枚子弹就一直留在左眼下。
  
李鸿章费尽口舌,多番讨价还价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一项,达二亿两白银之巨,日本人本来没有这么大的奢望,无奈光绪帝发给李鸿章的电文泄密,光绪帝道出了两亿两的底线,令日本欣喜不已。中国损失之大,震惊朝野。昆丑名角杨赶三,愤而自杀,时人出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李鸿章排行老二)先生是汉奸。”国人皆言李鸿章巨奸大恶,其罪当诛,民间还组织了“杀李”请愿团。揣想李鸿章心情,应了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日本之行,听命于朝廷,李鸿章无半点一己之私,承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哪里是卖国求荣之辈?此后李鸿章发誓终生不再踏入日本一步,可见伤心之极。也有少数人同情李鸿章,黄遵宪有马关纪事诗评价他,“卅载安危系,中兴郭子仪。”1902年,李鸿章幕僚吴汝纶东游日本,看到李鸿章坐的凳子竟然比日本人坐的矮一截,不禁潸然泪下。
  
正因为名声太糟,1895年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已贬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准备出银2000两赞助,维新派断然拒绝。李鸿章和张之洞等开明官员是同情维新派的,受日本明治维新影响,19世纪80年代末,李鸿章逐步放弃了“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的观点,提出了从整顿吏治进而“易官 制”、“变法度”的主张。
  
李鸿章身高180厘米,在西洋人面前也是威风凛凛,加之作风果断,深谙外交手段,颇得外国人好感。平心而论,汉奸卖国贼是没有人看得起的。1896年,李鸿章造访欧美,在德国会晤前首相俾斯麦,对方说:“听说阁下是‘东方俾斯麦’,不知可有此事?”李鸿章笑答:“我在东方也听说阁下是‘西方李鸿章’,不知可有此事?”到了美国纽约,更是万人空巷,人人争睹中堂大人风采。西方人所说的“当今天下三大老”,即是俾斯麦、李鸿章和英国的格兰斯顿三位世界顶尖政治人物。在西方人眼里,李鸿章是位狡猾的外交家,还有一些江淮人的“痞子气”,曾派马相伯到纽约与美国人签了约,准备借款办银行,但朝中反对,他令马相伯撕了合同,潜逃回国了事。
  
中国是弱国,在外交上李鸿章只能尽量减少损失,他的惯用手法是利用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夷制夷”,有苏秦张仪遗风。中法战争,以英德制法,甲午战争,以俄英制日,1896年,中俄签订密约,请俄国制日,有人说李鸿章被俄国人收买(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是十足的汉奸,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清流派的张之洞认为,如果俄能制日,就把新疆送给它,但没有人说张之洞卖国。李鸿章病逝前一小时,俄国人在卧榻之侧,逼着他签约,要求占领东北,被拒绝。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狼狈逃往西安,眼看局面无法收拾,最后只得匆忙把李鸿章从广州召来,重新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又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结一切事宜”。此时的李鸿章已届耄耋之年,又染有腹疾,在“请赏假”未准的情况下,扶病入京。《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再次充当了“汉奸”。
盖棺未定论
  
  李鸿章去世前,推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替自己的位置。其实,李鸿章深知袁世凯有人品问题,袁世凯曾是李鸿章私人,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袁转而投靠荣禄,趋炎附势。但清室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在李鸿章看来,只有袁世凯才能支撑局面。李鸿章用人,重才识而不重道德修为,袁世凯后来逼清帝退位,又窃取民国总统之位,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李鸿章临终遗诗末四句:“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他晚年处境尴尬,心情晦暗,仍不忘呼吁后人振作起来,抵御外辱。
 
1901年11月,《辛丑条约》签订后3个月,李鸿章在北京病卒。病逝后,李鸿章归葬故里,获诸多殊荣,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一万年来谁著史”,这是李鸿章20岁时写下的诗句,历来评说人物的功过是非,时间越近越模糊,后世著史者方有公论。
  
上海1932年一二八抗战及1937年八一三抗战,守军猛轰侵华日军的大炮,竟是李鸿章安装上去的。合肥墓草青青,文忠公若泉下有知,可有一丝欣慰?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
1896年值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全权钦差大臣出访,并顺带游历了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在英国的21天里,英国各大媒体对李鸿章的访问进行了详细报道。通过报道,我们看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李鸿章访英经过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更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占据威海卫,法国窃取广州湾,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之中。为了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清廷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之际,特派李鸿章为“头等钦差大臣”出使俄国。其他国家得知此事,都想借机扩大在华利益,于是纷纷邀请这位“东方的俾斯麦”前往参观。为了感悟西方先进的文明,李鸿章接受他们的邀请,游历了德国、比利时、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和加拿大。这次欧美行程达9万多公里,历时约200天,随从人员包括经方、李经述、罗丰禄、于式枚、德璀琳等45人,其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长,在当时的外交史上都是罕见的。

 
1896年8月2日,在圆满结束了对法国的访问后,李鸿章开始了对英国为期20天的访问。抵达南安普敦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弟赫政、前东方海军提督脱来西、驻汕头英领事师古德前来迎接。在七辆车的开道下,李鸿章冠缀三眼花翎,外罩黄马褂,出现在伦敦街道。英国民众纷纷脱帽高呼,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为便于出入,特地安排李鸿章下榻在伦敦市中央的原考登侯的故邸。

 
  8月4日,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部总长索尔茨伯里密谈了一上午,双方从两国的经贸合作谈到外交政策。谈及增加关税问题,李鸿章对首相不愿增加关税表示不满。他说道:“惟知贵国之让日人,不闻日廷之谋琼报也。今贵国不肯移待日之道以待敝国,又惟知英人之歧视东土,而任华人之憾抱向隅也。”中堂滔滔不绝的辩论,虽让首相欣赏,但增加关税问题因为直接涉及到英国切身的经济,最终未能解决。为了不错过英国皇家海军大演习的机会,李乘专轮来到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停泊在港口的“维多利亚”大战舰鸣炮19声欢迎尊贵的客人,而训练有素的英国海军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起自己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这一平生最骄傲的政治资本在甲午一役中全军覆没,让年迈的李鸿章不禁黯然神伤。随后造船厂的参观,他很快忘却了伤感,对各式各样的舰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求教。看到这眼前的舰船,更激发了他重整中国海军的抱负之心。朴茨茅斯之行后,李鸿章正式觐见维多利亚女皇。女皇对他给予了极高的礼遇,赠予他“维多利亚头等大十字宝星”,这也是首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8月5日至9日,李鸿章的行程安排颇为紧张,相继拜访了伦敦中国会、戈登墓以及肯辛顿博物院等。在伦敦中国会(即在华从事通商传教之人,回国后成立研究中国情况的组织)发表演讲时,李鸿章满怀深情地说道,此次英国之行“过蒙优待,是证中英之交谊,业已由渐而深;从知欧亚之亲情,必益相观而善”。针对中西发展的差距,李鸿章认为中国只能逐步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就因为改革变法者操之过急。8日,中堂将预定的鲜花花环安置在戈登墓前。李鸿章为何对戈登情有独钟呢?原来就是在这位戈登先生所率领的“常胜军”的协助下,李鸿章才镇压了1861年围攻上海的太平军,并对清政府在整个苏南战场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也引起了英国金融界的高度重视。8月10日,汇丰银行经理喀密伦盛情邀请李鸿章一行。李倍感荣幸,在致答谢辞中说道:“汇丰银行有大功于吾华,本大臣深铭肝鬲。且承银行顾念之时,又知总持财政之主人实具远见,与寻常彼此通财之谊迥乎不同。”宴后,来到了宴厅旁的御园,中堂首次欣赏到五彩缤纷的喷泉,流连忘返,并高度赞扬了西方人的智慧。随后,烟火公司经理还独具匠心地用烟火打出“李中堂福寿无疆”七个大字,让李鸿章感动万分。

 
  为了更好地扩展中英间的通商贸易,随后几天,李鸿章相继参观了国家银行、邮政总局和商务总局。在国家银行,中堂咨询了诸多问题,如对人员工资的发放、借贷利息等等;在邮政总局,报务员现场演示了发报机的使用。商务总局总办对李的到访也是做了细致周到的准备,总局门外高悬“中国黄龙旗帜”,并在颂词中,盛赞中国悠久的文明,声称“中堂历聘各国而至敝国,关系大东方与极西方商务之振兴,尤非浅鲜”。而中堂也保证“在世一日……必竭力以劝中国,必使工艺商业有进无退”。

 
  除了关注中英通商贸易之外,李鸿章对英国强大的海军更感兴趣。13日,李鸿章来到乌里治造船厂,观看了英国炮兵的操练。至水雷厂时,对水雷制造的办法、如何定购以及水雷价格等都进行了仔细询问。之后,中堂乘轮船在泰晤士河历览了英国船坞、船厂、枪局和炮局,在欣赏泰晤士美妙风景之余,更是对这些先进的军工企业艳羡不已。 
 
8月15日,李鸿章来到了闻名世界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同时受到海底电缆公司总办的宴请。宴席前,总办将两条长一尺的英美大洋电缆线赠与李鸿章。随后的发电厂一行,发报人员当场将68字的电报发至上海轮船招商局,25分钟后,即收到了盛宣怀的电报。李鸿章不禁感慨电报的神速。电报公司经理为了答谢李鸿章对英国电报业的信任,在祝福辞中,盛赞李“于筑路、开矿诸巨工,凡足以利国利民者,皆走在前头,为此李遭到各方面的阻碍,深知中堂独为其难”。希望中英能够在电报领域精诚合作。
  
16日,李鸿章离开伦敦,前往外省参观。为了确保安全,英国政府特地调拨了一辆专用火车,并备有四辆客车开道。首站前往哈华墩,拜访被称为“当今天下三大老”(格兰斯顿、俾斯麦和李鸿章)之一的英国前首相格兰斯顿。两大老一见如故,对中英间的贸易关系做了亲切的交谈。格兰斯顿高度赞扬中国对英贸易的低关税制度,并希望两国能够加强商贸往来。李鸿章则批评了“各国以重税寓制人之道,固不可谓为良法”。会谈结束后,格兰斯顿还挑选了几本珍藏的书籍赠予中堂。事后,格兰斯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赞了中堂的风采,“不啻铭肝镂鬲,使人不能去诸怀”。结束了与格兰斯顿的会谈,李鸿章由威尔士经英吉利来到了“山水之佳甲于全国”的苏格兰观看了英国铁路自报警号。在巴罗参观钢厂、钢轨厂和造船厂时,中堂对英国的实学风气尤为赞赏,认为中国“应当借重英之实学,庶造船开炉之类,皆有门径可寻”。
  
18日,李鸿章来到格拉斯哥,在游览铸造铁甲局和车机局时,他不顾舟车劳顿,不耻下问,对其生产成本和利润都详加询问,体现了一位老者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同时李鸿章还诚挚邀请英国专家能够来华效力。面对天下第一桥福赐桥,李鸿章对该桥上通轮车,下通轮舶惊叹不已,并希望在中国的渤海也 能架设这样一座大桥。20日,造访了英国铁路创始人史蒂文森的故乡纽卡斯尔,盛赞了这位工程师的开创之功。随后,在该城的爱思活镇参观了近两万人的工厂,这是李鸿章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大规模的工厂。该工厂包括礼拜堂、学校、藏书楼、保险公司和医院等等,他对如此周到的配套设施,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李鸿章在外省7天,22日回到伦敦。当得知李中堂即将离开英国的消息时,英国各界人士纷纷要求登门造访,并以电报、书信、名片的形式表示对他的敬意。在离英告别辞中,李鸿章高度赞扬了英国的风土人情,“贵国之聪明才智、天财地宝、物力人材,向尝心仪之,今得目击之,且见其日积月累,高不可攀。于此而不能刻骨铭心以载之东归者”。同时也希望自己“回华之日,再握大权。……以一人之所知,补一国之所缺,分在则然,责无旁贷也”。
  
  英国对李鸿章访英的反应
  
  李鸿章在俄国、德国、法国等国都已受到很高待遇,英国各家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对中堂一行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首先在接待的礼节上,部分舆论反对对李过分应酬。“吾愿此后诸国闻华大臣西来之报,一切供张酬应,去虚伪而崇真实,务平允而戒高庞”。《泰晤士报》则认为“自宜如款待良朋,礼从优异。但不可如俄、德二国之贡谀献媚,贻笑于人;人亦不可以逾格之尊荣,责望于我”。其次李鸿章的风采在英国民众当中留有深刻印象,因而对他的个人评价也是舆论的重点之一,多数舆论对李回华后重掌政权是充满信心的,“今适远游而返,必能本其见闻之所及,以完其志愿之所恢。似此中外一心,宫府一体,中堂雷雨经纶之全量,必由‘屯’而大见其‘亨’矣。”同时对李所经营的陆军和北洋海军也表达了赞赏之情,认为中国的外交事业还是非李莫属。美国在华著名的传教士林乐之认为英国人之所以如此善待李鸿章,在于:敬其为中国之大臣,久代总督,掌理外交,政府咸知其姓名,天下共钦其勋烈;二则中堂去拘谨之习,乐与远人相近,彼此自相视莫逆。当然舆论对李不分场合、风俗和贵贱,刨根问底的做法颇有微辞,认为李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不甚关心,只对枪炮和铁路电报感兴趣,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后是对中国的发展前景的关注,认为中国目前的开放不如日本,中国要想赶超日本,必须实行全境开放,另外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一是改革科举,培养新式人才;其二是整顿官制,要求裁汰总督、巡抚,使权力集中于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最后要求迁都武汉,以避免俄国的侵略。他们大多认为,如果李重掌大权后,必更加支持中英间的贸易往来,从而确保英国仍为中国的第一市场。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使得李鸿章成为英国举国上下邀请和谈论的对象,为了一睹中堂风采和实现各自最大的利益,英国名城巨镇都纷纷邀请李鸿章,更有其倾慕者,亲自为李画像。李鸿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英舰列阵之大威和英廷的接待也是刻骨铭心。此次英国之行,尽管未达到增加进口关税的目的,但进一步加强了中英间的贸易关系。对李鸿章本人来说,更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中堂曾说:“某当辞华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结束。今游于各大国者四阅月,忽经新气之感动,此心竟一往而深。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诚为某今日咏矣。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某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他日身归故国,后半生无涯之大事,将重整其旗鼓,忝颜而将中军;且较诸前半生之仅效微劳者,冀于中国尤有裨益。然华人难于图始,欲假数年之心力,遽奏万祀之肤功,不得不求助于大英,而望化难为易也。”此段话无疑反映了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声。
李鸿章的美国之行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几乎从没停止过与洋人打交道。不但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对他十分倚重,就是当时的西方列强在与中国交涉时,也有“只知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朝廷”的说法。1896年,李鸿章对欧美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历时190天,行程9万里,掀起一股“李鸿章旋风”。其中访美受到美国各界的热烈欢迎,所受的礼遇接待,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大规格。
  
  在美国,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
  
  甲午战争惨败后,李鸿章受到朝野上下的猛烈抨击。而签订《马关条约》,使他背上“汉奸”、“卖国贼”的骂名。此后,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1896年2月,为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被清廷派出访欧美,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李鸿章出访欧美,在西方刮起了一阵“李鸿章旋风”。德国首相俾斯麦见了李鸿章后,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欧洲的报纸也把李鸿章与俾斯麦、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并称“当今天下三大老”(李鸿章73岁,俾斯麦81岁,格拉斯顿87岁)。

 
8月22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圣·路易斯”号邮轮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6天的海上航行,于28日上午9时抵达美国纽约港。纽约港码头轰动了,人山人海,汽船、拖船、汽艇都载满了欢迎人群。《纽约时报》报道说:“人们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君主们所统治的人口的总和还多。”与民众自发式的欢迎不同,美国政府在港口排列了几十艘装饰一新的白色军舰,队形威武,当中有“迈阿密号”“得克萨斯号”“联盟号”等。

 
当“圣·路易斯”从舰队前驶过时,舰队发出19响礼炮,一旁还有不少迎宾彩船,连大银行家摩根的私人汽艇也来了,主桅挂满色彩缤纷的飘带。在美方检疫官作了例行检查之后,东道国的主人——美国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身穿礼服,佩着绶带,率领部下登舰迎接中国贵宾。陪同卢杰将军登舰的是他的两位助手乔治·大卫陆军少校和希尔斯舰长、大清国驻美公使杨儒和秘书、美国助理国务卿诺克赫尔。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国的国旗,万人空巷,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在国内被视为“卖国贼”的李鸿章,竟然在当时的国际上塑造出一个开明、强大的中国形象。

 
年迈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还有深蓝色的织锦软绸外套,脚穿白色布底鞋,本来已有1.8米的人显得更高了。卢杰将军笑容可掬地说:“我受美国总统的派遣,来此迎接阁下到来,并带您访问这个自由的国家。欢迎你的来访。”担任翻译的罗丰禄重复着欢迎的话语,李鸿章鞠躬表示感谢。
  
李鸿章说他很遗憾在此停留时间太短,然后问美国总统是否在纽约。当被告知总统将到纽约来时,李鸿章显得很焦虑,希望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总统。卢杰将军通过翻译向他解释,说确切的接见时间将在下午告诉他。李鸿章突然转变话题说:“法国人试图劝我经马赛和苏伊士运河回国,但我回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想访问美国。”卢杰将军则妙语作答,比喻此次访问就像是一个国际大家庭里的大哥哥探望远方的弟弟。这时,欢迎的礼炮开始鸣响。李鸿章询问外面在干什么,当得知是在用隆重的礼仪欢迎他时,他很高兴,不停地吸美国雪茄,但用长烟斗来吸。自始至终他谈兴很浓,甚至问了卢杰将军个人收入。
  
上岸后,大街上人山人海。《纽约时报》称有50万纽约人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等处,夹道欢迎和观看李鸿章乘坐的四轮马车。在纽约高楼大厦和鲜花人群中穿行,李鸿章内心颇为得意,暂时忘却了一年来的沮丧。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李鸿章:“他的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镜,颧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显得很健康……他从不显得傲慢。他是那种从不向他人提出什么要求,但又总能获得满足的那类人。他能很轻松地与人交谈,而又不会使与他交谈的人感到紧张……他对妇女尤其礼貌,也很喜爱儿童。”
  
当晚,李鸿章在吃了燕窝、鱼翅、烤鸡、炒饭并饮了少量的酒后,早早歇息了。8月29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在纽约前国务卿惠特尼的私人住宅举行午宴,欢迎李鸿章。陪同参加的有美国驻法公使伊思特斯、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约翰·G.卡莱尔、卢杰将军及其他要人。当晚,由美国前国务卿约翰·W.佛斯特做东,在华尔道夫饭店举行欢迎晚宴,一些曾出使过大清国的外交官和领事官员们出席晚宴。
  
李鸿章在美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在他所参加所有活动中,对美国出现的新科技、新事物最感兴趣。他说:“在今天这个制度,大学、铁路和电报将越来越普及。”9月3日,李鸿章会见了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就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李鸿章与格兰特的一段手杖缘
 
李鸿章和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之间,曾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格兰特将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和良好的风范,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重。1866年,格兰特被授予四星上将军衔,成为美国第一位四星上将,1868年当选为美国第十八届总统。在结束八年的总统任期后,格兰特携妻子环游世界。1879年4月7日,格兰特乘船抵达香港,再到广州,后又乘船到上海、天津。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设宴款待格兰特,两人一见如故。
  
李鸿章看到格兰特的名贵手杖后,反复赏玩,爱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此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通过翻译向李鸿章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送。但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界赠给我的,这代表着国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转赠。等我回国后,征得大家同意后,才奉寄致赠。”
  
李鸿章会晤格兰特时,正值日本吞灭琉球,改为冲绳县之际。清政府与李鸿章希望借助行将访日的格兰特之名望,劝说日本放弃前议。一个已经卸任的美国总统,其实未必有李鸿章期望的能量。格兰特的调停最后没有结果,琉球并入日本版图已是无可挽回。格兰特回国前,从日本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介绍日本的新气象外,明确指出:“中国大害在一弱字,国家譬如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格兰特希望中国奋发自强,否则“日本以一万劲旅”,可“长驱直捣中国三千洋里”。他建议清国总理李鸿章“仿日本之例而效法西法”,“广行通商”,如是则“国势必日强盛,各国自不敢侵侮”,等等。当时,李鸿章和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按照格兰特开的药方去做,果然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访美期间,李鸿章专门拜谒了尚未建成的格兰特陵墓,在墓前献了一个花圈。李鸿章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不禁潸然泪下。据蔡尔康等所撰、1899年出版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中记载, 1896年8月30日,李鸿章前去格兰特的墓园拜谒。“二十二日(西八月三十号),中堂出自纽约行台,至前民主格兰德寝园,有宿草矣,为怆然者久之。从者以鲜花环进,敬悬墓门,循西礼也。”
  
李鸿章的这一举动,使他的随从人员和美方陪同人员始料不及,更是让美国民众很感动,报纸上这样描述李鸿章:……这位贵宾的举动非常令人感动,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
  
不过,有此一段因缘,李鸿章抵美之日,格兰特之子也专门登船迎接。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并邀请了工商界名流百余人作陪。散席时,朱莉娅即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了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友谊,也和盘托出这根手杖的故事。她同时对李鸿章说:“格兰特回国后,一直惦记着手杖的事,因事务琐杂,一直没有机会跟工商界人士商量。他生前特别嘱咐我帮助他实践当年的承诺。”然后,朱莉娅面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故特恳问大家,诸位是否同意把这根手杖转赠给李先生?”她说罢,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奉赠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须臾不离身。
  
中国人向来崇尚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年后,格兰特陵墓落成,李鸿章嘱托清廷驻美公使杨儒代表他在格兰特墓园种植银杏两棵。银杏树四周有铁栏杆围护,下有一块一米见方、用青铜铸造的铜牌。上有中、英两种文字说明。中文用隶书直行书写:大清光绪二十有三年,岁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敬为大美国前伯理玺天德葛兰脱墓道种树,用志景慕。出使大臣二品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铁岭杨儒谨题。(“伯理玺天德”是英文president的音译)
  
李鸿章是个贪官,他临死前大约有合5亿多美元的个人财产,凭他的俸禄显然是不可能积攒这么多钱的。李鸿章访美期间,对两届总统格兰特的儿子家庭贫寒感到大惑不解,当众感慨“呜呼!我真不理解当官这么穷怎么可能!”这也许是中西政治文化一大差异吧。
  
  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展现大国重臣的人格魅力
  
  9月2日上午,李鸿章在其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向美国新闻界介绍他对美国的观感,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展现了大国重臣的不卑不亢的人格姿态。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认为“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呼吁中国报纸应该揭露真相、讲真话,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美国记者: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鸿章: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美国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最感兴趣呢?

 
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中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是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李鸿章访美期间虽然受到了热情款待,可他吃了人家的好东西一点也不“嘴软”,在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毫不客气地批评美国的排华法案《格利法》,显示了中国人“人穷志不穷”的民族气节。
  
美国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鸿章: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的言论,我只是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改。
  
美国记者: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受到善待?
  
李鸿章: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州。
  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担任高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利法》不但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希望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
  
第二,当我还是一名优秀的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船。
  
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进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产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么高官,而要当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
  
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 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你们专利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你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你们发明的东西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总和都多。在这方面,你们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因为你们不限制你们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搞农业的人不限于搞农业,他们还将农业、商业和工业结合了起来。你们不像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
  
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帮助华人一臂之力,取消排华法案。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这次采访:“回答问题时,他态度非常坦诚、谦虚。”李鸿章在这次采访中所展现出来的眼光和意识,让我们看到一个与历史教材“脸谱化”不同的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不振,“必先富而后能强”。他大力开办洋务,创办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李鸿章堪称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外交第一人。
  
然而,翻看中国签下的卖国条约,署名最多的,却是李鸿章。多年以来,李鸿章一直被认为是投降主义的代表,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耐人寻味的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很高,“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称之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梁启超也中肯地指出李鸿章的优缺点:“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在美国坐轿子的李鸿章与“李鸿章杂碎”
  
  离开纽约后,李鸿章到达费城,在那里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费城市政府听说中国人喜欢坐轿,在李鸿章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说华工比爱尔兰工好,心中气愤,便约好一齐罢工、不抬轿子了,以示抗议。
  
李鸿章有些不高兴。但马上就有一帮华人主动来抬轿子,他的心情有了好转。这些华人以能给李鸿章抬轿子为荣,他们抬得非常卖力,将李鸿章一路抬到了费城的唐人街上。
  
李鸿章放眼望去,看到的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黄面孔、黑头发,华人来来往往,一街两行几乎全是中式餐馆。为欢迎李鸿章的来访,餐馆的门首全插着美国的星条旗和大清国的黄龙旗。李鸿章非常高兴,停下轿子与华人见面。整条街上的华人都非常激动,一齐涌了过来叩见来自祖国的贵客。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华人欢迎自己,李鸿章心中激动,眼眶中湿润起来。华人们向李鸿章介绍唐人街的情况。李鸿章被他们的情绪感染,就笑问:“你们大家开餐馆,饭菜还是中国的口味吗?”他们笑着说:“请中堂随便进个馆子品尝,绝对正宗的中国口味。”李鸿章笑道:“出访了八九个月,吃腻了西餐,还真想尝尝中国的饭菜!”他来到一家较大的餐馆,老板兴奋不已,立刻指挥厨师工作,做了最拿手的几十个菜,端上来请李鸿章品尝。
  
费城百姓听说李鸿章在唐人街吃中餐,便兴致勃勃地结伴涌到唐人街来看。进不了餐馆,他们就在门外、窗外探头探脑往里看,看见李鸿章吃得好不惬意,便猜想那菜一定很好吃,于是忙向旁边的华人打听菜叫什么名字,华人说了。但接着又一盘菜上来了,洋人忙又问菜名,华人又说了。可菜越上越多,有许多菜连窗外的华人也不知道名字,便笼统的将不认识的菜叫作“杂碎”。杂碎出现的频率最高,等李鸿章吃完离开,洋人们把其它菜名全忘了,却记住了“杂碎”这道菜。费城百姓好奇地相约到唐人街,要吃李鸿章曾经吃过的杂碎。从此以后,“李鸿章杂碎”便成为北美一带中餐馆的招牌菜,家家餐馆都能做,让美国人惊讶不已,大为羡慕。
  
  李鸿章眼界的开阔
  
  离开费城后,李鸿章到达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国会和图书馆。9月5日,李鸿章一行才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并呼吁美国废除排华法案。
  李鸿章这次出访欧美,从3月28日离开上海,到10月3日到达天津,历时190天。期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作为70多岁的高龄,实属不易,这在清代历史上也是无先例的。可以说,李鸿章是清政府高层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亲自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社会现实,打开了眼界,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深感西方“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法”,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赶上西方列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同情,这是他出访成功的一面。
  
访问欧美结束后,李鸿章受到保守势力的大肆攻击。11月19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自从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出洋访问回国后,一直受到清廷冷遇,而他自己也已对此深表厌恶。因此,他已经打定主意,决定向皇帝陛下请辞,退休去过安静的生活。”
  
1901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去世前,他曾留下这样的遗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诟病。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
 
经纶满腹青胜蓝,
位高权重未回天
世艰当须大智慧
日理万机成事难

或背骂名难盖棺
或洗沉冤笑九泉
千年未有变乱局
世人长叹默无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