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滇剧源流概说

  2011-03-17
滇剧源流概说 http://www.  2006年09月28日 17:41 云南日报网

 

    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是清代中期在云南融汇当时国内各主要剧种特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明代以 来形成的本地声腔、民族曲调融汇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考察其源流,与中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有关。历代汉族迁入云南,也带来了汉文化。特别是明初实行屯田制 度,汉族人口大规模进入云南,江淮一带流行的弋阳腔和湖广一带流行的梆子腔等民间戏曲也随之传入云南。明末,张献忠大西军余部由李定国等拥护永历帝入滇, 经营云南达18年之久。大西军成员大部分是秦、陇一带的人士,便也将秦腔系的梆子带入了云南。

    滇剧形成的时间大约在清中叶道光年 间。清代康、雍、乾三朝100余年间,云南矿冶业兴盛,入滇商人、矿工不下数十万,外省商帮众多,外来人口的会馆和各种行业会馆林立。各会馆都拥有相当的 经济实力,会馆建筑考究,都建有戏台,每到会期都要邀请家乡戏班来演戏,场面热闹奢华。

    这一时期,由弋阳腔和梆子腔演变成的各地戏 班和演员,有不少先后进入云南。随着许多外省商人、工人落籍云南,许多戏班和演员也便留在了云南。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维持戏班的演出,必须适应广大观众的欣 赏口味和语言习惯,各种外来声腔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云南原来流行的民间声腔曲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戏——滇剧。

    滇 剧唱腔主要分为丝弦、襄阳、胡琴三大系统。每种唱腔大体都有倒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滚板等具体曲调。此外还有一部分昆腔曲牌和吹牌。丝弦腔高亢激 越又兼柔和悠扬,来自汉剧声腔,属西皮唱腔系统;胡琴腔舒展动听,来自徽剧声腔,属二黄唱腔系统;襄阳腔明快开朗,也类似于京剧、汉剧中的西皮唱腔,受秦 腔梆子影响明显。滇剧声腔系统可以说是来自多个声腔系统。其中,川剧对滇剧的影响十分重要。云南邻近四川,历代都有四川移民以分散的方式进入。久之,四川 移民成为云南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班的演员进入云南的也不少。因为方言接近,他们中的大多数便留在云南演出,改演滇剧。于是便有不少川剧声腔、表 演方式和剧目,无形中渗入到滇剧之中。

    滇剧剧目约1600多个,大部分在汉剧、徽剧、川剧及各梆子剧种中有相应的剧目。滇剧剧目就是从这些剧种中移植而来的,其文武场乐器、脸谱、武打、动作、程式都与有关剧种有关系。

    滇 剧在云南民间广泛流行,拥有众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学士也是滇剧爱好者,由于他们的参与,对滇剧剧本的创作、加工,声腔和表演艺术的提高、改进起了很大 的作用。云南原住居民人数最多的白族和彝族,有本主和土主崇拜习俗,各村寨都有本主庙或土主庙,庙内均有戏台。每年春节以后至农历三月农事轻闲,便成了庙 会的集中时期,几乎村村都要轮流唱戏,各戏班都生意兴隆。但是唱戏的演员更多的还是普通群众中的业余爱好者,开戏之前数周都要先请戏师傅到村中教戏。一过 春节,便开始了各戏班的演出旺季,那些能教戏的主要演员更是特别奔忙。

    剑川文人赵师程(赵藩之父)有《社戏曲》一诗对春社演乡戏有 形象生动的描述:“南村北村同赛神,大男中男粉墨新。大男昂长扮项羽,中男学扮虞美人。下台不除紫巾岸,收场不洗翠眉频。但逢相识拉拉次,肥肉大酒欢良 辰。明年多收十斗麦,为君再把粉墨匀。”由此可见滇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云南许多地方都有群众性自发组织的乡戏班,平时常有数人相聚,拉起二胡、打开锣 鼓清唱的“打围鼓”活动,茶馆是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地点。此风在城镇尤盛,昆明等地的茶馆几乎终年锣鼓声不断。

    一些滇剧特有的剧目 在艺术上有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内容上也强烈地反映云南的社会状况。1884年中法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触角已直接伸向云南,全省民众群情激昂,护路、 护矿,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逢勃开展,继之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亦得到云南志士的积极响应,滇剧成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民主革命形成的发 展,便产生了滇剧改良活动,一批反映云南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剧目出现,深受欢迎。

                  熊元正(云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