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滇剧)

 文化龙乡 2015-04-11

下载 (48.43 KB)
2012-9-26 18:31

1959年由长影厂拍摄的滇剧《借亲配》电影剧照

       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杂调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  
特色的地方剧种。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传人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发生了变 化,逐步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之时,就是滇剧形成之日。
      清代,是滇剧孕育、形成发展到逐步兴盛的时期,到光绪年间,滇剧已经比较兴盛。辛亥革命时期,滇剧逐步建立了戏园,蒙自、个旧、东川等地也先后出现了戏园。民国时期,滇剧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落。特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滇剧已濒临绝境。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改人、改戏、改制”的3改活动,记录、整理了一批又一批传统剧目,剧团和省文艺学校先后招收和培养了数百名滇剧演员及编导、音乐、舞美人才,大大充实了滇剧的新生力量。滇剧获得了新生和迅速发展。
      据1962年初步统计,传统剧目已记录大小剧本有1600多本。并移植外地剧种的剧目,创作了一批反映白、傣、佤、哈尼等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已摄制成影片的《借亲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