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都社论:选票投给民意代表是选举常识

 扒粪者 2011-03-17

  广州的居委会选举成为近期城中的一个话题。除了由选举代表票决候选人之外,本次选举还包括在14个街道200多个社区村(居)委会中试行直选。一些有特色的居委选举以及参选人受到媒体关注。前者如荔湾区逢源街设流动票箱、上门拜票等,后者如候选人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博导何新成为一种现象被讨论。何新竞选的是所在居委会副主任一职,昨日成功当选。

  何新在新闻报道中受到争论,源于他正厅级的干部身份。有论者认为这是一种权力资源在基层单位的兑换,换言之,就是选民对权力的迷恋和顺从,持有批判观点的人担忧或会降低选举文化的品质。何新本人对当选保持低调。其实,由选举产生各种论调本属自然,只要选举程序公平公正公开,参选人倒不必对不同看法负责。民主选举本身就包含了开放的选举心态在内。

  如果能克制对身份级别的过度阐释,还应该直视这样的事实:何新同样是社区民意代表的一员。该社区的户籍人口中有近半是广东工大的,这让何新的当选有了较强的民意基础。实际上,这部分居民在工作范畴上隶属于广东工大,但对居委管理也有着诉求,何新能传达这些诉求,这与其他当选人传递另外的诉求是同一种性质。因而,对代表身份不必苛责,关键是看履职。

  每位民意代表都有着各自的社会资源,他们也会在履职过程中将其与社区居民的期待结合起来。只要这种结合不违法、不违规,对选民有好处,也不能一概将其斥之为交易行为。换言之,选民在投票的时候以利益至上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衡量候选人对他们的利益是否关切,当选后能否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真正的选举就是对实际利益的反映和呼应,不该是玄虚的东西。

  类似于居委或村委会等选举,向来被认为参与度较低,尤其是年轻选民的兴趣不尽如人意。大众对这样的情形司空见惯,基层选举单位也做了很多动员工作,希望鼓励更多选民投入选举中来。症结到底在哪里?也许是出于政治冷漠症,也可能是选举本身比较乏味。可最该检视的是候选人与选民的利益联系是紧密,还是寡淡。这不是高深的道理,市民在选举居委时身体力行。

  例如逢源街华贵社区的选民说,就要投票给那些调解纠纷、干实事、上门看望老人、服务社区的人选。选民的质朴想法对候选人是一种促动,参选人索求看法、搜集需求、上门拜票,这就是应该出现的选举场景,它们被利益激活,这不是可耻的事情。还有选民希望以合适方式共享广工大运动场地或图书资源,这些都是合理要求,可用恰当形式实现,带来的将是公益而非私利。

  利益不仅是激活选民的不二之法,也是激发选举人为公益努力的触发点。没有必要在选举中讳言利益,也只有当选民和候选人都能对利益需求达成平衡时,才谈得上有成熟、正当的选举文化。当评议基层选举的民众积极性时,大可从这个角度求取完善的方向。自然地,只要是事关自身利益的选举,就一定有人积极参加。广州尝试在基层选举中创新,也是依据这样的考虑。

  选民将选票投给民意代表是选举常识。各种议论纷扰,不该失却对选举利益的公允评判。何新等人不该承受过度的舆论压力,他们是广州基层选举求变创新的产物,是经验而不是教训。经验就是,在选民与候选人之间建立长期而牢固的利益纽带,或为权利之诉求,或为利益之伸张。选民权利实质也是利益。如此,不期速成,逐渐积累良好的选举环境。议论本不可怕,但求彰显是非之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