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醫名詞術語(15)

 幸运草wrh 2011-03-17
十八反 中藥配伍禁忌的一類。兩種藥物同用,發生劇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 相傳有十八種藥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藜蘆所反的參,原來只有人參、丹參、沙參、苦參四種,李時珍《本草綱目》又加入玄參,所以實際有十九種藥物)。十八反是否完全符合客觀實際,還須進一步研究確定。
十九畏 中藥配伍禁忌的一類。加兩種藥物同用,一種藥物受到另一種藥物的抑 制,減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喪失功效,叫做相畏。相傳有十九種藥物相畏,即:硫黃畏朴硝;水銀畏毗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肉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是否完全確實,還須進一步研究確定。
妊娠藥忌 懷孕期中,可能引起流產或損害母子的藥物,一般不得使用,叫做妊娠藥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植物藥類:?毒草類:烏頭、附子、天雄、烏喙、側子、野葛、羊躑躅、南星、半夏、大戟、芫花、常 山。
破血藥類:牛膝、桃仁、牡丹皮、茜根、乾漆、埋麥、1茹、三棱. 鬼箭羽、通草、紅花、蘇木。
吐下滑利藥類,藜蘆、巴豆、 牽牛、皂莢、薏苡仁。?辛溫辛熱藥類:厚朴、肉桂、生薑。?
動物藥類:?毒蟲類:水蛭、芫青、斑蝥、地膽、蜘蛛、螻蛄、葛上亭長 、蜈蚣、衣魚、蛇蛻、蜥蜴、虻蟲、蚱蟬、蠐螬。?
其它動物藥類:蝟皮、牛黃、麝香、龜板、鱉甲。?
礦物藥類:代緒石、水銀、錫粉、磠砂、砒石、芒硝、硫黃、雄黃、雌黃。其中有些是劇毒藥,如砒石、巴豆、斑蝥等都絕對禁用;有的經過炮炙,可以使用,例如生半 夏有毒能損胎,但用薑汁製過,成為薑半夏,可以治療孕婦懷孕初期的經常惡心嘔吐。所以有些妊娠禁忌藥是否完全禁忌也須進一步研究 。
引經報使 指某些藥物能帶引其它藥物到達病變部位的作用,好像嚮導一樣,所 以叫做引經報使。一種是引向經脈,如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為引 ;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白芷為引;少陽經病,用柴胡為引;太 陰經病,用蒼朮為引;少陰經病,用獨活為引;厥陰經病,用細辛、 川芎、青皮為引。這種引經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因為藥性不是每一種 病都適合的。例如少陰病四肢寒冷,手足屈曲而睡,精神衰乏,脈沉 須用附子、乾薑、甘草等回陽救逆,就不能用獨活這種發表藥。另一 種是引向疾病所在。例如咽喉病須用桔梗載藥上浮,到達咽喉部;又 如治下肢病用牛膝為引,治上肢病用桑枝為引。只能認為這些藥治療 咽喉、下肢、上肢的某些病有效,加果認為必須用這些藥為引,那就不切合實際了。
發汗禁例 有下列情況時,不宜使用汗法:?
(1)頭痛、發熱,類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聲音不重,疲倦無力,脈虛弱,是內傷證元氣不足;?
(2)陰虛內熱,傍晚時低熱顯著,脈細數無力;?
(3)傷食病,胸脘脹悶,吞酸水,噯出腐臭的氣味,身熱,寸脈緊;?
(4)內有寒痰,手足寒冷,脈沉滑; ?
(5)腳氣病腫脹;?
(6)生於臟腑的內癰;?
(7)身體發斑;?
(8)風溫初起,不惡寒,但惡熱,不能辛溫發汗;?
(9)濕溫身熱,只能化濕清熱;?
(10)暑證身熱自汗;
(11)外感病應汗,但病人臍部附近的一個部位有動氣(即跳 動的感覺);
(12)身熱而脈沉,咽中乾燥,病已入裏;
(13)少陰病手 足寒冷,無汗;
(14)身熱而脈弱的;
(15)少陽病往來塞熱,胸脅痞脹 ,口苦咽乾目眩等症;
(16)失血的患者;
(17)劇吐之後;
(18)峻下之後;
(19)淋症患者;
(20)婦女月經剛來。以上對於不宜發汗的僅是舉 例。也有不宜汗而必須用汗法的,可以參閱汗法的“養陰解表”、“助陽解表”、“益氣解表”、“養血解表”等條。
瀉下禁例 有下列情況時,不宜使用瀉下法:?病邪在表或半表半裏;?老年血 虛腸燥的;?新產婦血虛大便秘的;?病後津液損耗而大便秘的;? 大失血的病人;?熱邪在裏,大便秘結,成為可下的證候,但病人臍 部上下左右有動氣;脈微弱或浮大而按之無力或脈遲的;氣喘而胸部 脹滿的;欲嘔吐的;病人平日胃弱,食慾不振的;病人平時氣虛,行 動就氣喘的;病人肚子脹,有時減輕,不久又脹的;孕婦或行經期。 有以上這些情況的也不能瀉下。以上不可瀉下的僅是舉例。如果不宜瀉下而又不得不瀉下的,可參閱“表裏雙解”、“攻補兼施”、“潤下”、“蜜煎導”、“豬膽汁導”等條。
涌吐禁例 有以下情況的,不宜使用吐法:?手足寒冷的;?脾胃虛弱,面色萎 黃,脈微弱或虛大無力的;氣虛而脹,不能運化,不可誤認為實證;?虛喘不安;?腳氣沖心的;?病人惡寒而不想蓋衣被的,這是內真熱而外假寒;?孕婦;?老人虛弱的;?產後;?失血患者。以上不宜用吐法的僅是舉例。
劑(劑型) 古時所說的“劑”,指藥物製成的形式,現在稱為劑型。劑有多種 ,如湯、酒、丸、散、膏、丹、錠、片、露、霜、膠、茶、麴等(藥物和處方的性質分為十劑、十二劑等,是另一種意義。一帖藥或一付藥,古人稱為一劑藥)。
湯液 ?指清酒,語出《素問.湯液醪醴論》。?湯液,現在稱為“湯劑”。把藥物加水煎成湯,去渣,取汁內服。湯的吸收較快,作用易於發揮,常用於新病急病。?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係臨床著作。
?即把藥加水煎煮。?是湯劑的另一名稱。
湯劑需要冷服的,叫做飲,如香薷飲。不規定時間飲服的叫做“飲子”,如《宣明論》的地黃飲子。厚膩藥物稍煎一、二沸即取汁飲服的,後世稱為“ 濁藥輕投”。
酒劑 現在也稱為藥酒。把藥物浸入酒內,經過一定時間,或隔湯煎煮,濾去渣,取得澄明的液體。多用於活血袪風,通經活絡,除痺止痛。
是把藥物研成細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藥汁等拌和,製成圓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藥丸。它服用便利,吸收較緩慢,藥力較持久。凡藥物不耐高熱,雖溶於水、容易揮發,毒性較劇烈的,多適合做丸。丸劑常用於慢性病,尤其是攻磨癥積。但也有可用於急證的丸劑,平時製成保存,隨時用水化開服用或水送服。
分為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散劑是把藥物研成粗末或細末。粗末可加水煮服,細末用白湯、茶、米湯或酒調服。外用散劑須把藥物研成極細末,或撤布 (摻)於局部,或用酒、醋、蜜等調敷於患處,多用於外科或五官科。
煮散 把藥物製成粗末的散劑,加水煮湯,去渣服用,叫做煮散。
分內服外用兩種。內服的膏劑,是用藥物加水,再三煮熬,濾去渣滓,加入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可長期服用。膏劑有補養治療用,常用於慢 性疾病或身體虛弱者。外用油膏,一稱藥膏,把蜂蠟加入棉子油或花生油中,加熱溶化,乘熱加入藥物細粉,不斷攪拌,待冷凝即成。如有飲片,須先把油燒開,將飲片炸枯,去渣再加入藥物細粉。冰片、樟腦等容易揮發的藥,可在油膏冷後加入攪勻。外用藥膏一般用來外塗皮膚瘡瘍疥癬等。
分為內服,外用兩種。外用的含有汞、硫等礦物藥,經過加熱升華或熔化提 煉而成的製劑,為粉末狀。如白降丹、紅升丹等(參閱“靈矣”條)。內服的,有的是散劑,如紫雪丹;有的是丸劑,如至寶丹、五粒回春丹;有的是錠劑,如辟瘟丹。丹劑也有同時供內服及外用的,如玉樞丹(一名紫金錠),是丸劑或錠劑。 古代有煉丹術,丹的原意指升煉的丹。如白降丹、紅升丹即其遺法。以後有丹之名,而實際已不是升煉。後人又說“丸散中藥性峻烈而用量小的稱為丹 ”。如紫雪丹,至寶丹確是加此,但《傷寒論》“白散”峻烈而用量甚小也不稱丹,所以後人此說也只能作為參考。
把藥物研成極細粉末,一般用糊混合後,製成如紡錘、圓錐、長方等不同形 狀的固體製劑。內服時可將錠搗碎,溫開水送服。外用是用醋或麻油等磨汁塗患處。
把藥物加水蒸餾,收集所得的澄明液體,這就是露。露劑不能長期保存,應及時服用。
用動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複煎煮,濃縮後製成乾燥的固體塊狀物質。多用為補養藥。加驢皮膠、虎骨膠、鱉甲膠、龜扳膠、鹿角膠等。
將藥物軋成粗末,製成塊狀,用沸水泡或煎汁,代茶服用,如午時茶。
把藥粉與麵粉混合揉和,製成塊狀,使之發酵,叫麴劑。一般用水煎服,大多能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麴、半夏麴、沉香麴等。
把藥料細粉加入適當澱粉糊或米漿,也可將藥料用浸泡、煎熬等方法,除去藥渣後,濃縮成膏,再將藥料細粉或澱粉,充分混合均勻,用木質或金屬模壓片即成。
沖服劑 是將中藥提煉成稠浸膏,加入適量的糖粉、矯味劑等,製成顆粒狀散劑,分劑量裝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封口。服用時加開水沖服。
合劑 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中草藥經水煎,濃縮成一定容量,或中草藥的提取物 以水為溶劑配製而成的液體製劑。必要時可加入適當的防腐劑,供內服(合劑不應有發霉、發酵等現象,允許有少量沉澱,但振蕩後,沉澱應能均 勻分散,不能有結塊)。
本草 我國古來記載藥物的著作,包括圖譜之類,稱為本草。本草記載的藥物有 植物、動物、礦物和釀造的飲料食品及少數化學製品等。其中以草類為最多,所以名為本草。
五代時蜀 韓保升說:「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又:北宋時蘇頌編的《圖經本草》,是藥物圖譜一類。
草藥 某些藥用植物在一般中藥書中沒有記載,或有記載而現在一般醫生很少使用,但在民間或草藥醫卻能掌握使用,這些藥用植物稱為草藥。
中草藥 一般認為中藥書上有記載、中藥店經常出售的中藥商品,與民間或草藥醫使用的草藥,合稱為中草藥。其實草藥有些還是有記載的,或古來開始是草藥,以後成為經常和比較普遍使用的中藥,所以中藥與草藥也很 難劃分,因而現在常合稱為中草藥。
四氣(四性) 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藥性的寒涼和溫熱是與病證性質 的熱性病證、寒性病證相對而說的。能夠治療熱性病症的藥物,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連是寒藥,治熱病瀉痢;茵陳蒿微寒,即 是涼藥,治黃疸身熱。能治寒性病證的藥物屬於熱性或溫性。如附子是熱藥,能治因大汗而陽氣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溫藥 ,即是微熱,能治胸腹冷痛和發冷較重的瘧疾。寒藥和涼藥,熱藥和溫藥,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此外還有平性藥,性質此較平和,但實際上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溫,豬苓甘平而偏涼。所以仍稱為四氣,而不稱為五氣。
五味 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另有淡味,因為它的味道不顯者,所以仍稱 為五味,但實際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荊芥散風寒,砂仁行氣,川芎活血。甘味能補能緩,如黃耆補氣,阿膠補血,甘 草能緩解攣急。酸味能收能澀,如山茱萸收斂虛汗,金櫻子止遺精,五倍子澀腸止久瀉。苦味能瀉能燥,如黃連瀉火,大黃瀉下通便,蒼朮燥濕。 鹹味能軟堅潤下,如海藻、牡蠣治瘰癧,芒硝潤下燥結的大便。淡味能滲 濕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近人認為藥味道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味辛的多含揮發油,味酸的多含有機酸,味甘的多含醣類,味苦的則可能含生物鹼、甘類或苦味質等。
氣味(性味) 包括藥氣和藥味而言。藥物氣味的錯綜不同,產生的作用便不同 。每味藥都有氣和味,須綜合運用。同是寒性藥,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如黃連苦寒,能清熱燥濕;浮萍辛寒,能疏解表熱。同是甘味藥,氣不同作用也不一樣,如胡桃肉甘溫,能溫腎補氣;瓜蔞甘寒,能清熱化痰。
升降浮沉 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 是瀉利下行。升浮藥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藥下行而向內,有潛陽、降逆、收斂、清熱、滲濕、瀉下等作用。凡氣屬於溫熱、味用於辛甘的陽性藥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黃、桂枝、黃耆之類;如果氣屬於寒涼,味屬於苦酸的陰性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黃、芒硝、黃柏之類。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葉、升麻等(但旋覆花不升,也有例外的);子、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能沉降、如蘇子、枳實、寒水石等(但蔓荊子不沉是其例外)。炮炙方面,如酒炒能升,鹽炒能降,薑炒能散,醋炒能收斂。
性能 概指“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等而言,實際就是藥物的 作用。
歸經 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臟腑經脈的關係結合起來,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脈 的病變起一定的治療作用。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療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歸入肺經;羚羊角、天麻、全蝎能治療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歸入肝經。所以歸經是觀察療效後總結出來的。一種藥物而歸入二經或數經的,說明它的治療範圍較大,例加杏仁人入肺、大腸,能治療肺經的咳嗽、大腸的大便燥結。澤瀉入脾、胃、腎、膀胱,這四經有水濕的病,常用澤瀉治療。
五色五味所入 藥物歸經學說的內容之一。這是古人從五行學說出發,通過五色 五味與五行所屬,與臟腑經脈相結合而產生的理論。即:色青、味酸屬木,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色赤、味苦屬火,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色黃、味甘屬土,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色白、味辛屬金,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色黑、味鹹屬水,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
氣味陰陽 指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四氣中的熱,溫(袪寒、助陽 )屬於陽;寒涼(清熱、瀉火、養陰)屬於陰。五味(實際是六味) 中的辛(散)、甘(緩)、淡(滲)屬於陽;酸(收)、苦(堅、燥 、泄)、鹹(軟堅、潤下)屬於陰。升、浮屬於陽;沉、降屬於陰
辛甘發散為陽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辛味甘味藥能發散的,其藥性屬於 陽。例如桂枝、防風的性味辛甘,能發汗解肌。
酸苦涌泄為陰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涌是吐;泄是瀉。酸苦二味的藥能 催吐能導瀉的,其性質屬於陰。例如膽礬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黃味苦能瀉下。
鹹味涌泄為陰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鹹味藥能催吐能潤下的,其藥性屬 於陰。例如鹽湯可用於吐食積,芒硝能潤下大便。
淡味滲泄為陽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滲泄是滲利排泄水濕的意思。淡味 藥能使水濕向下滲利排泄而出,其藥性屬於陽。例如通草和薏苡仁味淡,都能利小便而去水濕。
酸鹹無升、甘辛無降 語出《本草綱目.序列》。酸、鹹味的藥性是向裡向下, 沒有“升”的趨向;甘、辛味的藥性是向外向表發散,沒有“降”的趨向。但這不是絕對的,例如蘇子辛溫、沉香辛微溫,從性味說都應升,不過由於質重,所以是降的。
寒無浮、熱無沉 語出《本草綱目?序例》。寒性藥的作用是向裡向下,所以沒 有“浮”。熱性藥的作用是向上向外,所以沒有“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例如桑葉性寒,能上行明目;巴豆性熱,能向下通大便。
五走 ?語出《靈樞.九針篇》。如“酸走筋,辛走氣,鹹走骨,苦走血,甘走 肉。?語出《靈樞.五味篇》。指五味所走的臟器。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鹹先走骨。註:《素問.至真要大論》作“ 先入”,意義相同。
五穀 五穀的解釋較多。《素問.臟氣法時論》王冰註認為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黃黍即黃米,小豆有多種)。
五宜 語出《靈樞.五味篇》。五類穀、肉、果、菜適合於五臟病的,稱為五宜。如脾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粟、藿。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食黃麥、鵝肉、桃、蔥。五宜的說法遷就五行學說,其中可能有的有些道理,但多數是牽強附會的。
食治(食療) 應用食物對於疾病進行治療或調理,稱為食治。食物有不同的味,對於各個臟器的疾病有治療作用。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有食治門,搜集《內經》至唐以前的食物治療學說,並敘述多種食物的性味和治療作用,是著名的食治專著之一。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和《神農本草經》。是 古代的一種藥物分類法。當時認為沒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會損害人體的,列為上品;沒有毒或有毒而只須斟酌施用,可以治病補虛的,列為中品;多毒而不能長期服用,能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的列為下品。這在當時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上品藥中也有一些有劇毒的藥物在內,所以這種分類法是此較原始的。
毒藥攻邪 語出《素問.臟氣法時論》。即使用有毒的藥物以治病。毒的意義有幾種:?指藥物的特性。如乾薑偏熱,黃苓偏寒,升麻升提,蘇子降氣,就利用其特性以袪扶正。?藥物有副作用的。加常山能截瘧,但有引起嘔吐的副作用。藥物中也確有一些有劇毒的藥,加輕粉,藤黃等,其使用須嚴格掌握,以防中毒。
大毒、常毒、小毒、無毒 語出《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是藥物毒性劇烈的。常毒藥的毒性次於大毒。小毒藥的毒性小。無毒藥即平性藥。
煎藥法 把藥物加水煎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內服。煎藥有一定的方法:發表藥 、理氣藥多用它的氣,應用此較強烈的武火急煎(煎的時間較短)。補益藥多取它的味,應用此較小的文火慢煎(煎的時問長些)。煎藥時加 水量多少,須依據藥物的性質,處方藥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齡大小等而決定。此外,還有“先煎”、“後下”、“包煎”等法,各詳本條。
先煎 礦物藥、介殼藥不容易煎出氣味,都要搗碎先煎。加石膏代赭石、鵝管石 、牡蠣、鱉甲等。處方中的麻黃須先煎兩三沸,掠去水面的浮沫,再加水,然後投入其餘藥物。據說麻黃如不先煎去沫,服後會出現心煩。
後下 為了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某些藥需要後下(即遲一些投入煎煮)。例 如鉤藤久煎會失去藥力,須待藥快要煎好時投入,兩三沸即使藥湯離火。 發表藥的薄荷,久煎即失去藥氣,也要後下。瀉下藥的大黃。先用少量水浸,等藥湯將煎好時投入,煎幾沸即可。
烊化 凡芒硝(或玄明粉)、飴糖、蜂蜜、阿膠(預先加水燉烊)都在藥湯煎成 去滓後加入,再把藥罐擱火上稍煎,使芒硝等完全熔化於藥湯內。至寶丹、抱龍丸等,放在小盞內,藥湯浸,用湯匙輕按,使它烊化,再內服。
包煎 有毛的植物藥須用布包煎,如旋覆花有毛須包煎。散劑、丸劑與飲片同煎 ,為了防止藥湯膩渾難喝,也可以包煎。或核仁搗泥(如桃仁泥),為了防止散在藥湯內,也用包煎。
沖服 方劑中的沉香,木香等芳香藥的飲片,先放碗內。其餘藥加水煎好,趁熱 沖入碗內,浸漬一會,待溫單喝藥湯,也有把少量散劑用藥湯沖,待溫攪勻服下,與“調服”相同。
調服 凡方劑中的犀角、羚羊角、鹿角、牛黃、朱砂等藥,須另製細末,把藥湯 煎後,取藥湯少量,調入犀角末(或其他藥)和勻服下,再服其餘藥湯。 服紫雪丹也是加此。
送服(送下) 服丸劑須用湯水送服。一般丸劑用溫開水送服;宜溫及監制寒藥 的用生薑湯;清熱的丸劑或用薄荷湯;清頭目的用清茶;滋補藥或調劑峻藥以及補腎的均用淡鹽湯;袪瘀活血藥用酒送服,以助藥力,醫書中在丸劑後說明服法的“下”字即是送服。
噙化 噙是含在口內。噙化是口腔內含丸劑或錠劑溶化於口中。藥物溶化後,有 時需將溶液吐去(加急性扁桃扭炎,用山豆根,玄參製成丸劑噙化後,應 吐去);有時需將溶液咽下(加治肺陰虛證,用滋陰清肺止咳的丸劑噙化後吞下即是。
食遠服 即離開正常進食時間較遠時服藥。治療脾胃病的藥可以食遠服,瀉下藥也可以食遠服。
空腹服(平旦服) 早晨末進食前服藥,稱為空腹服。治四肢血脈病和驅蟲藥都 是空腹服。《神農本草經》說:「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
飯前服 病在下焦的,可在飯前服。一般認為補養藥尤其是補腎藥可以飯前服。 (《神農本草經》說:「病在心腹以下者,克服藥而後食」。)
飯後服 病在上焦的,須在飯後服藥。一般認為除補養藥,驅蟲英外,多數藥都 可以飯後服(《神農本草經》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
臨睡前服 病在胸隔有積者,病在左右肋,病在肺,病在膈上者,可臨睡前服( 見清.景日珍《嵩崖尊生書》)。
未發病前服 如瘧疾,應在症狀未發作前的適當時間服藥。
頓服 病在下部,宜多量一次服完。病不在下部而危重,也有用這種服法的。
頻服 病在上部,藥湯宜少量多次分服。咽喉病,宜緩慢頻頻含咽。
溫服 即藥湯不冷不熱時服下。一般的補托、溫養等藥都可溫服。現在多種性質的藥湯都用溫服法。
熱服 熱劑熱服,適用於大寒證;寒劑熱服,適用於假寒真熱證(見《嵩崖尊生書》)。
冷服 寒劑冷服,適用於大熱證;熱劑冷服,適用於假熱真寒症(見《嵩崖尊生書》)。
忌口 患病服藥,往往由於治療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靈樞.五味篇》:「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金匱要略,禽獸蟲魚禁忌并治》等也都有所強調。實驗證明,水腫忌食鹽,黃疸、腹瀉忌食油膩等,確有科學根據。此外,忌口還包括飲食物配合上的宜忌,一般的說,吃了油膩的東西,就不宜吃較多的生冷食物。但也有些忌口有待進一步證實的,例如小兒痲疹,不加區別地忌食生冷油膩,葷腥等物,往往就影響健康的恢復,或發生某些營養缺乏證;如服荊芥忌魚蟹之類的忌口,是否會發生不利於健康的問題,均有待研究。
炮製 語出張仲景《金匱玉函經》。指藥材在製成各種劑型之前,經過不同的加工處理的過程。炮製的目的在於:?清除雜質及無用部份,使藥物清潔,如洗,漂、泡等法。或除去腥臭氣味,如樁白皮用麩炒,可以除去臭味。 ?便於製劑、服用和保存。如為了切片或輾碎、用泡、 、炒各法。為了便於粉碎和易於煎取有效成分,如代赭石、磁石、牡蠣、鱉甲等礦物、介殼藥,用 或醋處理後質地鬆脆,既便於粉碎和減少煎煮時間,也有助於煎出有效成分。為了使藥物乾燥,便於保存,用烘、晒、陰乾等法。?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刺激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用生薑汁製過,才不致刺激喉嚨,使人中毒。巴豆去油可減低毒性。?改變藥物性能,加強療效。如生地清熱涼血,酒蒸成為熟地,就變為性溫而補血;常山用醋製,催吐的作用加強,用酒製可減弱其催吐作用。炮製分為水製,火製、水火合製三類。水製有洗、漂、泡、漬、水飛等;火製有 、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製有蒸、煮、淬等,各詳本條。
炮炙 原來是兩種不同的製藥方法,以後被用來作為藥材加工處理的總稱。例如 劉宋.雷[學支](音“效”)的《炮炙論》就是敘述藥材加工處理的專書 。
修治 語出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該書中有《修治藥法》,即炮製。
修事 語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即炮製。清.張仲岩著有《修事指南》。
治削 語出《金匱玉函經》。包括藥材的去雜、切削等操作技術。如:?“挑揀 ”:除去非藥用部分,保留藥用部分,加桑螵蛸去梗、牡丹皮去心。?“顛簸”:用柳條或竹製工具,上下左右振動;除去藥材中泥土、灰渣雜質。?
“篩”:用以區分藥物大小和清除雜質,選用不同孔徑的竹篩、銅篩、馬尾篩。?
“刷”:刷去藥物表面的絨毛、塵土等。?
“刮”:用金屬或角質的工具,除去藥物表面的非藥用部分,加肉桂、厚朴去粗皮、虎骨去筋肉。?
“搗”:用石、鐵或銅製的臼和搗杵,用以搗碎或去皮,加白果、詞子去皮。生石膏、龍齒等搗碎。?
“碾”:多用鐵製的藥碾子把藥物眼成粉末。?“鎊”:用特製鎊刀將藥物削成薄片,如犀角、羚羊角等。
“切”: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切碎、切塊、切絲、切段、切節、切片等。
用水洗去藥物表面附著的泥沙或其它不潔物。
某些藥材用流水或常換水浸漂,除去其毒性,鹽分雜質、腥味,如海藻、肉蓯蓉、鹽附子、半夏等都用此法。
泡(浸泡、漬) 用水浸泡藥物。如枳殼、芍藥浸泡後使之柔軟,便於切片。當歸,桔梗等浸濕後放容器中經過一定時間即變軟容易切片,叫“伏”。桃仁、杏仁等放沸湯內浸泡,易於去皮尖,叫做“燀”(音“闡”)。用水將藥漸漸滲透,使它變軟,又不走失藥性,叫做“漬”。
水飛(飛) 有的藥物用水飛,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缽內加水同研極細,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將含有藥粉的水傾出,分出藥粉,使之乾燥,至成極細粉為度。如滑石、礦石、朱砂、爐甘石等,多經過水飛。
把藥吻放在火內燒紅,或放於耐火容器中間接火 ,使它的質地鬆脆。如牡蠣、瓦楞子,血餘、明礬等即用此法。
把藥物放在高溫的鐵鍋內急炒片時起煙,使藥物的四面焦黃炸裂,叫做“炮 ”。如乾薑、附子、天雄等用炮法,可減弱烈性。
用濕紙或麵糊包裹藥物,放熱灰中煨,待濕紙或麵糊焦黑為止,剝去紙或麵 糊,能吸去油質,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嘔吐。或把生薑放火灰內煨 ,稱為煨薑,減輕其發散性,而能溫中。
將藥材放鍋中加熱,並不斷拌炒。?微炒:炒去水分,至藥物表面微乾,但 無顯著著化。?炒爆:炒至藥材爆裂為度,種子類藥物如王不留行,係用文火炒至爆開。?炒黃:炒至藥材微帶黃色,有特殊香氣發出為度,加炒麥芽、炒穀芽等。?炒焦:將藥材炒至表面焦褐,內部深黃,如神 、白朮等。炒炭:炒至藥材全部焦黑色,但中間仍呈黃褐色為度,也稱為“炒存性”,如地榆、生地等。
烘、焙 都是用微火對藥物加熱使它乾燥的方法。“烘”是把藥物(如菊花、金 銀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櫃內,使藥物乾燥而不焦黑。“焙”,是把藥物 放在淨瓦上或鍋內焙燥,但不使燒焦。烘的熱力比焙要弱一些。
即將藥材與液體輔料共炒,使輔料滲入藥材之內,也稱“合炒”。?酒炙: 多用黃酒,個別用白酒。有二種方法,一是先將藥材與酒拌勻,再加熱炒至 微黃;二是先將藥材炒至微黃,再將酒噴入微炒。加炙製當歸、川連等。? 醋炙:用米醋炙。如炙製香附子、三稜等。?鹽炙:先將鹽加水溶化,再與 藥材同炒。加炙製橘核、杜仲等。?薑炙:先將薑搗爛取汁,再與藥材同炒 。如炙製竹茹等。?蜜炙:將藥材與蜜拌勻後,再加熱同炒。加炙製甘草, 枇杷葉等。?米泔水炙:用米泔水浸後再炒。如炙製蒼朮等。?羊脂炙:取羊脂與藥材同炒,如炙製淫羊藿等。?童便炙:取藥材與童便同炒。如炙製香附子等。?鱉血炙:先將鱉血加少量清水與藥材同拌勻後,放置一小時左右,同入鍋中炒至變色即可。加鱉血炙柴胡等。?礬炙:先將礬加水溶化,噴入炒熱的藥材中,再同炒至乾。如炙製鬱金等。?藥汁炙:取藥材興藥汁同炒,如甘草汁炙吳茱萸等。輔料指製藥時的輔助物質。液體輔料如酒、醋等,非液體輔料如澱粉、糖、鹽等,但鹽也可以溶於水而變成為液體輔料。
燒存性 把植物藥製成炭劑,要燒到外部枯黑,裡面焦黃為度,使藥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嚐出原有的氣味,這就是存性。作為止血藥的炭劑,常用此法炮製(燒存性是直接用火燒;炒存性是用間接的火處理,目的是一樣的。)
去火毒 是除去膏藥中的火毒。膏藥熬成後,加果立即攤塗貼在皮膚上,能刺激 皮膚,輕的發癢,重的起水泡,甚至於潰爛,這叫做火毒。所以須先去火毒,才能貼用。去火毒的方法有二種:?把剛熬成的膏藥放在日光不能直接照到處一個較長的時期;?浸泡在涼水內幾天。後一法比較切合實用。
將藥物放在蒸籠中隔水蒸熟,以便於製劑,如茯苓、厚朴蒸後才易於切片。 或加酒拌蒸,加大黃、地黃經蒸製後,熟大黃的瀉下作用減弱,熟地黃由生 地的涼血變為溫性而補血。
蒸露 有些藥物通過蒸餾法而製成藥露。加金銀花露、藿香露、薄荷露等。
將藥材與輔料同入金屬罐內,密封,於開水鍋中加熱,加酒燉地黃、大黃等 。
將某些藥物放在清水內或液體輔料(加醋、藥汁等)內略煮,可減弱其毒性或使藥物純淨。如莞花用醋煮,可減弱它的毒性;朴硝夾雜泥土雜質,加果 用白蘿蔔同煮後冷卻,成為玄明粉,質量比朴硝純淨。
把藥物用火燒紅後, 立刻投入水內或醋內,這樣反複多次。此法又稱“ 煅淬”。礦物類藥物如磁石,代赭石、自然銅等多用此法。
熬是煮爛或煎乾。?煮爛:如豬膚湯(張仲景《傷寒論》方。豬肝一斤,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勻)中的熬香 ,就是煮爛而有香氣。?煎乾:例如煎膏藥(指薄貼)又稱熬膏藥,把藥物 放在麻油內熬成稠厚而能凝固的膏。
去油 其目的在於減低藥物的烈性或毒性。有的藥物用火煨法去油,加肉豆蔻可以煨去油。有些不宜火煨去油的,加巴豆、續隨子等,可放在吸水的紙內 壓榨去油,或研細加水,待油質浮起,倒去水和油。如乳香、沒藥多用炒 法去油。
製霜 ?種子類藥材去油後的粉末,加巴豆霜、蘇子霜、杏仁霜等。 某些藥材析出的桔晶,加柿霜。?某些動物藥去膠後的骨質粉末,如鹿角霜。
製絨 將藥材的纖維搗成絨狀,使其易於點燃,如把艾葉製成艾絨,用於灸法。
乳細 即把藥末放在乳缽內研極細。乳缽係瓷製,形如臼,裡面較糙,用瓷槌把藥物研磨。點眼藥和吹喉藥等都可在乳缽內研極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