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参品种选育

 恶霸地主 2011-03-17

    (一)人参品种选育目标及特性
    1.人参品种选育目标
   人参的品种选育主要应以优质、高产、多抗为目标。
    (1)优质。因为人参是药用植物,它对人体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主要是其内部有效成分所致,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的高低是衡量人参优劣的主要依据。所以,人参育种工作应以提高质量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单纯追求高产,忽视了质量,就会降低或失去其药用价值。在人参育种工作中要注意培育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高的品种。
    (2)高产。高产是优良品种最基本的条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选育具有高产、稳产性能的品种。在现行人参群体中,注意选择单株根重大、根形美观、株形合理、具有合理的源库关系等优良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类型,同时注意选择产量因素的合理组合,培育高光效、低呼吸消耗的高产、稳产品种。
    (3)多抗。人参病害、虫害、冻害、旱涝等自然灾害严重,是造成人参产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在选育新品种时,必须针对上述灾害,注意选择抗病虫害性强以及抗寒、抗旱、耐涝的品种。
    2.人参品种选育特点
    人参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限制了人参育种的进程。与农作物比较,人参育种具有周期长,不易繁殖、推广等特殊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品种资源贫乏。与农作物相比,人参栽培历史较短。人参遗传育种工作也只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除日本和我国报道育成品种外,其他国家仍无品种成。
    (2)繁殖系数低,育种周期长。人参是多年生植物,一般5年生正常留种,系统选育所需年限长,选择4代至少要20年时间。人参虽具有连续结实特性,但结实数量少。栽培人参5年生株均产籽70~80粒。这就是说,在人参育种过程中,即使获得了优良遗传变异类型,但因种子繁殖量不够,短时间内也不能推广应用。所以,人参育成一个品种,从选择、育成到推广应用,需要30年以上的时间。
    (3)遗传保守性强。由于人参在野生条件下完成个体发育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且野生人参多分散生长,极少构成群落,世代间隔期十几年或几十年,其突变重组率远远低于1年生作物。人参的多年生长发育习性,影响了它的进化速度,增加了它的遗传保守性。
    (4)种子寿命短。据王荣生(1981)报道,人参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保存两年完全失去生活力。且人参种胚具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特征,需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两个后熟过程。也就是说,没有完成这两个后熟过程的种子,落在适宜的生态龛中,也不能发芽出苗。两年不出苗,种子就会失去生活力。由于野生人参的种子靠自然传播,得不到适宜的生态龛的机率很多,失去长成植株的机会也多,容易使产生的突变、重组个体丢失掉,抑制了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产生的变异个体,因生长期长,病害严重,也常常失去生存的机会。在育种过程中也会因种子处理失误等原因导致宝贵的遗传材料丢失。特别是人参种子自然条件下容易丧失生活力,种质资源主要靠连续种植来保存,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因上述原因以及病害发生而死亡。
    (二)人参选择育种
   是指在现有人参群体中,根据育种目标,通过单侏选择或混合选择等方法,选择优良的自然变异个体(单根、单侏或单穗),经过后裔鉴定,汰劣留优而育成品种的方法。如采用单株选择法时,困所育成的品种是由自然变异中的一个个体发展而来,故又称系统育种。采用混合选择法育成品种称混合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方法简单易行,见效较快,便于开展群众性的选育工作,是选育人参新品种的有效方法。
    1.人参集团选育
    是混合选择育种的一种形式,就是先从混杂群体中按不同性状分别选择属于各种类型的单株,并将同一类型植株的种子混合组成若干个集团,将这些集团分别播种在不同的小区上加以比较,选育优良集团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鉴于国内外人参育种现状及其特性,要解决人参育种年限长,不易快速繁殖种子供生产利用的问题,应采取长、短结合的育种策略,近期内利用集团选择这种简便、快速且能大量繁育种子迅速投入生产的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农艺性状相对稳定的品种。同时,开展系统育种,利用单株选择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为参业生产增长后劲,提供优良种源。
    在育成品种之前,就现有人参农家类型进行提纯复壮,也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1980年孙先报道了吉林省辉南县参场人参提纯增产效果。从1970年秋开始,于3年生、4年生参苗中挑选标准的大马牙参苗,混合栽植,作为采种田。1973年秋,收获经提纯复壮的大马牙作货地4 000 m2,单产达1.55kg•m~,比一般田(单产1.30kg•m1)增产19.2%;比同年收获混杂的长脖类型(单产1.15kg•m12)增产34.7%。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与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参场协作,从1986年开始在当地4年生人参混杂群体中,按单根重、根形等性状进行根选,分G,G2、G,G4 4个集团分别栽植,第2年分别留种和播种。子代移栽时再依据各集团特征进行根选,各集团再分别栽植、留种,这样反复进行,观察各世代苗期和成龄期不同集团的性状变化,进行集团选择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按这种方法选择的结果,将主要导致集团问单根重和单产的差异。
    王荣生(1990)、赵寿经(1991)等报道了人参集团选择效果。从集团选择后代苗期(2年生)主要性状分析看,通过选择主要达到了以下三个效果:
    (1)优良类型的增产效果。从子一代2年生苗看,G,较当地混杂系增产24.49%,G2增产22.49%,q增产12.52%,q比当地混杂系减产21.04%。
    (2)纯化效果。选择后备集团人参根部性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纯化。以根长性状为例,经测量(各类型120株)得到正态分布曲线(以混杂、G2、G4为例)。从此图可以看出两个问题。首先,人参根长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呈连续变异;其次,经选择,人参的根长由混杂状态的平缓峰变为较集中的陡峰,每个集团都保持各自平均长度的特征,并朝向选择的方向移动,起到了纯化作用。
    (3)产量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将集团选育子代2年生苗单产与亲代作货参单产比较,看出亲代产量高的集团基本上其子代产量也高。以子代备集团平均产量为横坐标,亲代各集团平均产量为纵坐标作图,可得相关图,根据用相关系数法估测广义遗传力所得结果与相关系数相同的原理,得r=0.877。
    赵寿经等(1992、1993)又进一步对集团选择方法选育的人参各集团子代苗期(2年生)与成龄期(4年生)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选择效果分析。现分别将苗期与成龄期的分析5%显著水平,其他7个性状均达到1%极显著水平。用方差分析法估算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结果,这6个性状均有较高的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单产性状为最快(869.35);由两个性状问的基因型方差与基因型协方差求得5个根部性状问的遗传相关,结果这些性状问均有较高的遗传相关系数,所以通过单一性状的相关选择可望间接地提高选择效果。比如单株根重的选择可通过根长或根粗的相关选择来实现,单产也可通过其他4个性状的相关选择来实现。以单产为目标的集团选择,主要看其产量的选择效果,所以由单根重、存苗数、根长、根粗构成单产的选择方程。由3个性状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中,以单产(y)、单株根重(X1)和根长(X。)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的遗传进度为最快,其相对效率为111%。其他性状组成的指数方程的.遗传进度均低于这个指数方程,所以,单产、单根重、根长是人参集团选择的苗期关键性状。
   人参成龄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和集团选择效果。发现集团间所测定的11个性状中有7个性状达到显著水平,这与苗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单产、单根重、根粗、根茎长、茎粗性状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达显著水平的性状用方差分析法进行广义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的估算(表6—33),结果除茎高、存苗数外,其他性状的遗传力均达到70%,单根重有较高的遗传力,可以认为通过表型选择是有效的。遗传变异系数也基本达15%左右,其中,单产、单根重分别达到41.09%和25.95%。
    单产、单根重、根粗、茎粗、根茎长这5个性状均有较好的改良可能性。用协方差分析法估算了有极显著差异的5个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除根茎长与单产的遗传相关呈负值(r。=-0.189)外,其他性状,如单根重、根粗、茎粗与单产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有较高的相关值。所以,改良人参现有群体,不但可以从直接提高单产入手,还可以间接通过单根重、根粗、茎粗的选择提高单产。由不同性状构成的指数方程,选择指数以及遗传进度和相对效率,以单产(y)的相对效率为100%,在计算的2个以上性状构成的指数方程中,相对效率以单根重(X-)、根粗(X2)、茎粗(X,)三个性状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遗传进度最快,相对效率为171.7%,其他性状构成的方程遗传进度和相对效率均低于这个方程。所以,单根重、根粗和茎粗的综合选择,是人参成龄期选择的理想方案。
    2.人参系统选育
    由于人参是多年生植物,系统育种的年限长,育成新品种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系统育种作为最基本的育种手段,仍是人参育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合我国人参育种的现状。日本已通过系统育种方法选育出“办圭墨”人参新品种,我国继日本之后又系统育成人参新品种“吉林黄果参”,成为人参系统育种可借鉴的成功实例。
    日本长野县园艺试验场特用试验场,1950年开始系统育种。1964年从长野、福岛、岛根县参场栽培人参中,采用系统分离法,在搜集的380个系统中,对其中表现优良的9个系统进行产量和区域性试验。鉴定结果,将表现最优良的228系统(来源于岛根县大根岛)命名为“苏圭墨”。该品种和原始混杂种比较,成龄参株叶片稍直立,主根细长,支根分枝良好,产量较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吉林省抚松地区单株(种根)选入的黄果人参,经系统培育已成为品种,经比较试验和测定分析,证明黄果人参是一个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中高产人参新品种。审定后定名为“吉林黄果参”。
    现将国内外有关黄果人参特征特性研究的主要结果作一简述。
    1986年,董万超等对黄果人参总甙皂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黄果人参的总甙皂含量(5.89,±0.18%)除低于集安长脖参(6.68±().14%)外,均高于测定的其他类型:抚松二马牙(5.78±0.18%)、抚松长脖(5.62±0.15%)、集安二马牙(5.56±0.17%)、集安圆膀圆芦(5.5()±().17%)、集安大马牙(5.06±0.23%)和抚松二马牙(4.99±0.15%);在所测定的上述人参类型中,人参二醇组皂甙、人参三醇组皂甙以及齐墩果酸组皂甙含量均以黄果人参为最高,分别为:3.16±0.14%、l。07±0.05%和0.61±0.02%。
    1990年,刘丽萍等对黄果人参的有效成分含量进一步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黄果人参总皂甙含量(5.74%)高于测定的其他各类型红果人参。黄果人参氨基酸总量(12.36%)除低于抚松大马牙外,均高于其他各类型红果人参;人参挥发油含量也以黄果人参为最高(().1881%);黄果人参与集安二马牙蛋白质含量相等(17.95%),但高于其他类型红果人参;黄果人参的总糖含量(66.06%)低于其他类型红果人参。
    赵寿经等(1990)以红果紫茎人参为对照,研究了黄果人参的组织解剖结构。对两种人参的初生结构(1年生)和次生结构(5年生)均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简述如下:
    (1)两种人参根部组织解剖学特征及差异。1年生人参根处在初生生长阶段,具双子叶植物根的解剖特征,皮层薄壁细胞占主要部分,维管束中形成层还没有分化,木质部分化不完全。黄果人参根半径细胞层数、皮层细胞层数、中柱直径及中柱细胞数均大于紫茎红果人参。5年生人参根处在次生生长后期,呈典型双子叶植物次生结构。由于形成层活动的结果,向外分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分化形成次生木质部,使韧皮部_及木质部占据横切面的主要部分,皮层较薄,内有分泌道,周皮木栓化,有明显的木栓层,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呈分散束状排列。5年生黄果人参的周皮厚度(木栓层)、皮层厚度及导管列数均大于紫茎人参。
    (2)两种人参茎部的组织解剖学特征及差异。1年生展叶期人参幼茎实为叶柄。维管束只有3个,呈分散三角形排列,没有厚壁组织。与紫茎人参相比,黄果人参的茎较粗,维管束径向较长,维管束径向细胞层数较多。5年生人参茎横切面可见明显的周围排列的维管束及厚壁机械组织。其中部被大部分薄壁细胞充满。黄果人参的维管束数、维管束径向长度、韧皮纤维组织厚度、韧皮纤维细胞层数均大于紫茎人参。
    (3)两种人参叶部组织解剖学特征及差异。人参叶的结构呈典型阴性植物叶的结构。栅栏组织分化不明显,海绵组织发达。5年生人参叶部组织结构与1年生人参差异较明显的部位是叶脉维管束中有明显排列的木质部束,木质部分化完全。而1年生叶片与5年生叶片叶肉细胞层数变化不大。1年生黄果人参叶片厚度、叶肉细胞层数、主脉维管束直径均高于紫茎人参。5年生黄果人参叶肉细胞层数高于紫茎人参,而叶片厚度、叶肉厚度、叶脉维管束中木质部束数低于紫茎人参。
    王荣生等(1990、1992)对黄果人参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
    ①黄果人参植株长势与长相。从各年生黄果人参和红果人参植株生长高度看出,两类人参生长趋势一致,2~4年生黄果人参生长发育优于同龄红果人参。5~7年生黄果人参株高和花轴长度略低于同龄红果人参,叶片略短而稍宽于红果人参。
    ②黄果人参复叶形态。调查表明,3年生黄果人参3个以上复叶的植株占60.1%,高于红果人参。
    ③黄果人参花轴分枝性。调查表明,黄果人参花轴分枝性较强,高于其他各类型红果人参。
    ④黄果人参的结果性状。黄果人参和红果人参比较,株均花数和结果率均高于红果人参。5~7年生黄果人参株均小花55朵,结果率为80.5%,比红果人参平均多3朵,结果率平均高10%左右。
    ⑤黄果人参的果实和种子产量。黄果人参与红果人参对比调查结果,5~7年生黄果人参30株平均果实和种子产量,除千粒重略低于红果人参外,株均果实和种子产量均高于红果人参。黄果人参株均产籽73粒,比红果人参(株均产籽62粒)株均粒数提高17.7%。
    ⑥黄果人参参苗产量及作货参产量。经测定,3年生黄果人参种苗产量略低于大马牙类型红果人参,而高于其他类型红果人参。黄果人参6年生作货参产量也略低于大马牙类型红果人参,高于二马牙、圆膀圆芦以及长脖类型红果人参。
    王铁生(1992)、韩玉国(1991)等对黄果人参的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发现,黄果人参光合速率明显高于红果人参、野生人参以及黄叶红果人参;叶绿素含量低于红果人参,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红果人参。国外学者对黄果人参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Hoon Park(1981)较系统地介绍了紫茎人参、黄果人参、西洋参这三种人参在株冠结构、色素含量、叶的解剖、光合作用以及叶皂甙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现就黄果人参与紫茎人参主要特性比较作一简介:
    ①株冠结构。在相同光照度下,黄果人参的茎高、茎粗、叶长、花梗长等性状均低于紫茎人参。茎、叶柄、叶、花梗的长度和叶的宽度随光照度的增加而减少。
    ②色素含量变化。黄果人参叶绿素含量(3.12 mg•dml)低于紫茎人参(4.85mg•dm-2)。两种人参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照度的增加而减少,黄果人参叶绿素相对含量在5%~15%透光率之间减少量低于紫茎人参,而在15%~30%透光率之间时减少量高于紫茎人参。两种人参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③叶的解剖。通过不同光照度下人参气孔频度变化的研究,发现黄果人参的气孔通透力也比紫茎参强。
    ④光合作用强度。如表6—46所示,在同样光照度下紫茎参在30%透光率时出现光合作用最高值,而黄果参通常在5%透光率时出现光合作用的最高值,在各种光照度下于1()klx时光合作用最强。黄果参光补偿点高于紫茎参,在高光照度下黄果参能够得到较好的产量。
    ⑤叶的皂甙j两种人参在15%透光率下生长,其叶片皂甙含量最高,15%透光率以上生长的其总量稍有降低,但黄果人参的叶皂甙含量在5%~30%透光率下始终高于紫茎人参。
    l黄果参2紫茎参(Hooll Park,1981)在进行人参系统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选择优良变异单株。选择优良单株是系统育种的基础,决定育种工作的成败,所以需全面考虑,认真选择。应选择综合性状好,个别性状突出,能克服原品种存在的缺点的优良变异单株。避免忽视综合性状而片面追求个别性状。
    ②选择能遗传的变异株。在系统选育初期,为了获得优良遗传的变异单株,常常是扩大选择目标,少者几百个,多者达数千个优良单株。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要特别注意保持入选时特异优良性状的单株或株系的选择与培养,淘汰那些与原品种无变化的单株或株系,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③抓住关键时期选择单株。人参品种的选择,应该是在整个生育期中,都要注意选择。但依据所要求的改进性状,在其表现最明显和便于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时期进行观察与选择。如选择抗病植株,应在发病期选择;选择耐光性植株,应在高温强光时期选择;选择高产株,应在收获和移栽时期选择。这样才能不失选优的机会。
    以优质、高产、抗病为目标的人参选择育种,所选择的性状多为经济性状(或称农艺性状),这些性状也属数量性状,在选择和后裔研究过程中要用数值进行描述和统计。我们在选择时还必须研究人参各性状问的关系以及性状问相互影响,这样才能掌握选择的关键,达到选择的目的。
    赵寿经等(1991)对人参13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人参主要性状同单株根重的相关性,为性状的相关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单株根重与叶面积、根粗的相关最大,达极显著水平;其次为茎粗、叶长。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与单株根重问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根茎长与单根重呈负相关。
    人参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根重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见表6—48。根粗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一().828~,p。().466),对单株根重的直接贡献在各性状中是最大的,说明根粗是提高单株根重的决定因素,选择单株根重大的品种应当把根粗作为重要的选择指标之一;根长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较小(r。().379),而直接通径系数相对较大(p=0.201),说明根长也是提高单株根重的一个因素,但作用较小;主根长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较低(r=0.105),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p:一().004),通过其他性状昕引起的间接效应也不大,可见,通过增加主根长度来提高单株根重意义不大;茎高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r=().555)和直接通径系数(户。0.024)均较小,说明增加茎高对提高单根重影响较小;茎粗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r。().759”)和直接通径系数(p=0.138)的值均较大。所以,可通过茎粗的选择直接提高单株根重;叶长、叶宽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基本相等,均为正值,所以,适当提高长、叶宽可提高单株根重,实际是通过提高叶面积实现的;叶面积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0.918一)较根粗与单根重的相关系数(r=().828一)略高,但直接通径系数略低(p:0.242)。这是由于叶面积通过根粗、茎粗、叶长、叶宽等正向间接作用较大而提高了表观相关系数的原因。可见,提高叶面积不仅对增加单株根重意义重大,而且影响着其他性状的改善;大叶柄、小叶柄及花轴长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基本相同,均为正值,但其直接通径系数很小或为负值。其原因主要是它们通过根粗、叶面积等性状的间接效应较大,掩盖了它们与单株根重的直接负向作用。所以,叶柄长对单株产量影响不大。且适当降低花轴长对单株根重提高是有好处的;根茎长与单株根重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在选择时降低根茎长度,可提高单株产量。
    从上述分析看,叶面积和根粗对提高单株根重至关重要,其次是茎粗、根长、叶长、叶宽、茎高。而主根长、叶柄长对单株根重影响不大。根茎长与根重呈负相关。所以,高产人参的选择应在保证地上部较大叶面积的前提下,着重对茎粗的选择,并适当降低株高;地下部选择以根粗为主,适当增长主根长,降低根茎长,增加侧根和须根长度。
    我国自50年代开展人参系统育种以来,除黄果绿茎人参品种已具一定规模外,还掌握了深黄果微紫茎、橙果紫茎、大叶型、叶上举型、丰产型以及抗花叶病型等明显不同的表现型,株系间差异明显,株系内分离现象不严重,初步显示出系统育种的前景。
    (三)人参杂交育种
    交杂育种是国内外育种方法中成效最大,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杂交育种,是有目的地把两个亲本的优点结合在杂种后代里,从而选出符台要求的、兼有亲本优良特性的新品种。
    在没有品种育成之前,人参杂交主要是在种间进行的,属远缘杂交。我国和日本、朝鲜等都开展了人参远缘杂交育种工作,但杂交不育现象严重,后代一般结实率很低,甚至完全不结实。这主要是父母双方遗传差异过大,造成杂种生理上不协调,生长发育受阻,特别是生殖器官,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和胚囊,造成雌雄配子的败育、不能授粉的结果。
    日本的宫泽洋一作为培育新品种的一种手段,曾于1959~1964年用人参、西洋参和竹节参进行了相互正、反交,以期得到高产、抗病新性状的杂种。共做了125个组合,并且均得到了种子。但结实率以人参做母本的为最好,以竹节参做母本的最差。竹节参、西洋参的组合,供试11株,仅收三粒种子。F,种子裂口率以人参、西洋参为最好。以竹节参为母本的种子,胚和胚乳发育不良,裂口率差。F1的叶型(昔拦×100)一般呈双亲中间型,但西洋参×竹节参的小于双亲。无论哪个组合随着杂种人参的生长发育,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到第6年这种优势更突出。各杂交组合除人参×竹节参组合得到若干种子(F,代)外,其他几个组合高度不育。对人参×西洋参、人参×竹节参的F,花粉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花粉少内含物,无发芽力或很少发芽。人参×西洋参和人参×竹节参组合的F,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多数情况下形成2个稀有4个单价体。人参×竹节参4个单价体的情况最多,少有6个或8个单价体。
    国内唐树尧(1981)等,也开展了人参×西洋参的远缘杂交育种工作,结果均得到了F.种子,且F,代个体间较整齐一致,表现型居两亲本之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都高度不育。
    从上述结果看,人参种间杂交较易成功,后代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如何使远缘杂交获得育性,使其他种的有利基因转入到人参中来,是人参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关键问题。杜令阁等(1990)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对人参×西洋参以及西洋参Ⅸ人参的杂种胚进行了培养,得到了具有不定芽长久分化能力的体细胞无性系和可大量形成胚状体的愈伤组织无性系,为人参远缘杂交育种创造了条件。
    在进行杂交育种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杂交后代分离现象严重,优良类型的百分率不高,因此要增加杂种后代选择数量和选育代数,从较大的分离群体中多次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符合选育目标、遗传性比较稳定的类型。
    (2)采用适当的品种进行复交或亲本进行回交,提高可育性。
    (3)利用F,代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克服远缘杂交后代分离,有较好的效果。
    (四)人参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人参遗传性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对变异的后代进行选择,育成新品种或获得有价值的新类型。
    人参理化诱变育种工作国内外开展的较少。日本在50年代曾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处理人参芽苞、根和种子以及用‘。C0 7一射线照射人参根和种子等诱变方法选育新品种,但均未成功。国内庄文庆(1990)曾报道了这些方面的研究。用O.1%~().2%秋水仙碱处理人参种子,获得了变异体,其气孔比对照大3()%左右,花粉败育率达90%,结实率仅为5%左右;用‘。Co了射线处理人参种子适宜剂量为7.74×10。C’kg~,根为12.90×106--20.64×106C.kg~,花粉为5.16×106C•kg。用快中子照射花粉的适宜剂量为每平方厘米5×10’个中子。
    李方元(1989)也探讨了人参化学诱变育种方法。应用梯度浓度的秋水仙碱为化学诱变剂,对人参裂口种子和种栽芽苞进行梯度时间处理,出苗后定期进行宏观调查和微观观察。结果。裂口人参种子经秋水仙碱液梯度浓度和时间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植株形态未见分化。种栽芽苞经秋水仙碱液梯度浓度和时间处理后,生长的植株地上部变化很大,叶片皱缩卷曲,茎秆增粗、植株矮小、花粉败育、子房萎缩、甚至芽苞不发育等,细胞染色体数目也发生变化。经统计分析,植株变异率与秋水仙碱液浓度和处理时问成正相关,植株结实率与秋水仙碱液浓度和处理时间成负相关,见表6—49。欲得到较多变异植株,又能得到一些变异种子的最佳条件为:秋水仙碱液浓度为0.2%~0.5%,处理时间为8~12h。
    在进行人参诱变育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遗传特性符合要求,且处于适宜发育时期,易于处理和选择的材料,进行处理。
    (2)根据不同诱变剂的诱变特点,按育种目标要求选用诱变剂。适宜剂量的确定要求既要最大程度地提高突变率,又要减少个体的死亡和生理损伤,以便进行理想个体选择。
   (3)诱发突变要与其他育种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如诱变育种与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可缩短育种年限,大大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