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气类食疗粥

 胡闹锅台 2011-03-18
补气类药粥
     补气类药粥,是治疗气虚证的粥疗方,它大多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疗损之功,可补助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机能活动,因而主要适用于脾气虚及肺气虚诸证。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主肌肉、四肢,主运化,统血,升清,故脾气虚多见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脘腹虚胀,甚则浮肿,脱肛或内脏下垂等。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故肺气虚则见少气懒言,气短乏力,易出虚汗,咳嗽,气促,动则尤甚等。故凡见上述诸症,皆可应用补气类药粥。

方1 糯米粥
     粥方组成:糯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煮制方法:将糯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适量同煮服食。
    功 效:补中益气,固表止汗。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亏虚,食欲不振,便溏久泄,以及气虚不固,久汗不止等。
    粥义解说:糯米,又称江米、元米、稻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稻(糯稻)的种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中医认为,糯米性味甘、温,入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便溏食少,表虚自汗等。《本草纲目》言其"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止消渴"。《名医别录》言其"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本品补益脾肺,固表止汗疗效甚佳,《饮食辨录》言"糯米粥,功专补肺,治肺虚热咳,惟其补肺,故又能固表,肺主皮毛也。肺虚表热,漏汗不止,最宜"。
    注意事项:
    1.本品性极柔粘,难以消化,故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2.《本草纲目》言"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

方2 大米粥
     粥方组成:大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煮制方法:将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适量同煮服食。
    功 效:补中益气。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虚弱,肢软乏力,食欲不振等。
    粥义解说:大米,又称粳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稻(粳稻)的种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中医认为,大米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之功。《食鉴本草》言其"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日华子本草》言其"壮筋骨,补肠胃"。《本草纲目》言"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本品理脾胃,充五脏,生精髓,病人、产妇、老年人、身体虚弱者,以本品煮粥服食,或以本品煮饭,当米烂而末烘干前,取其上面的浓米汤饮之,对脾胃亏虚,消化功能薄弱者尤为适宜。
    注意事项:
    1.本品性味甘、平,煮粥服食,疗程不限。
    2.选用粳米时以糙米为宜,不宜选用精制米,以免长久服食,引起维生素B族缺乏症。

方3 粟米粥
     粥方组成:粟米、大米各50克,白砂糖适量。
    煮制方法:将粟米、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适量同煮服食。
    功 效:健脾和胃,补虚疗损。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亏虚,反胃吐食,大便溏泄,产后及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
    粥义解说:粟米,又称小米、粟谷、白梁粟,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粟的种仁,我国北方地区广有栽培。
    中医认为,粟米性味甘、咸、凉,入脾、胃、肾经,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之功,《名医别录》言其"补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日用本草》言其"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本品健脾和胃,补虚疗损,对素体亏虚,病后体虚,产后气血虚弱者,尤为适宜,故《本草纲目》言其"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注意事项:
    1.本品性味甘、凉,煮粥服食,疗程不限。
    2.脾胃阴虚,或消渴口干者,以陈者为宜。

方4 薯蓣粥
     粥方组成:生薯蓣、麦面粉各100-150克,或用干山药磨粉,葱、姜适量,红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薯蓣去皮,洗净,切为薄片,而后捣为泥糊状,放锅中煮沸后,下小麦面调匀,而后再放入葱、姜及红糖等,煮成粥糊服食,每日1剂。
    功 效:养心气,健脾胃。
    适 应 症:适用于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自汗盗汗,脾胃虚弱,虚劳消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入痢,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等。
    粥义解说:薯蓣,即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蓣的块根,以产于河南新乡地区者为佳,称怀山药。山药因其具有调补而不聚,微香而不燥的特点,常服有白肤健身之益,所以自古便为食疗喜好者所钟爱,它既是一种补益性中药,也是人们常用的日常佳蔬。
    昔日山药可真为"命运多舛"。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朝天子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为"山药"。从此相安无事,沿用至今。
    中医认为,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有补益脾胃,益肺补肾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腹泻带下,肺虚久咳,肾虚遗精等。早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中就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认为其"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草纲目》言其"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是培补脾胃而性质平和的药物。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皂甙、粘液质、胆碱、淀粉酶及糖蛋白等,所含的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山药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可预防动脉硬化和肥胖症,能防止肺肾等脏器中结缔组织萎缩,预防胶原病的发生。所含的"脱氢表雄酮"被国内外营养学家称之为"激素之母",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可降压降脂,美容护肤,有预防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肥胖病之效,并可使肌肤细腻,光滑娇嫩。
    小麦面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及少量的脂肪和维生素等。中医认为,小麦面有养心除烦,健脾益肾,除热止渴之功,适用于妇人脏燥,脾虚泄泻,烦热消渴等。《本草纲目》言其"生食利大肠"。《本草拾遗》言其"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益气力"。《本草再新》言其"养心,益肾,和血,健脾"。两者煮粥服食,可谓食疗良方,对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患者,经常食用,颇有裨益,正如《本草纲目25卷薯蓣》所言:"薯蓣粥,补肾精,固肠胃"。
    注意事项:薯蓣粥须温热服食。本品性味平和,常年均可食用,不受疗程限制。

方5 红薯粥
     粥方组成:新鲜红薯25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红薯洗净净,连皮切为薄片,加水与大米同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 效: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虚弱,少气乏力,烦热口渴,大便秘结,产后缺乳,湿热黄疸,维生素A缺乏症等。
    粥义解说:红薯,又名甘薯,番薯,山芋,红苕,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红薯有红皮、白皮两种,红者肉黄味甜,白者稍淡。营养分析表明,红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钙、磷、铁等,其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别比大米高6倍和3倍;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和柑桔比美;红薯所含和赖氨酸,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而这恰恰是大米、面粉缺乏的;红薯与米、面混吃,可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红薯所含的纤维素可吸收肠内水分,预防便秘,防止肠癌发生,还可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红薯含有类似雌激素的物质,可保持人体皮肤细腻,延缓衰老,并能预防癌症,他们从红薯中提取了一种叫做DHEA的物质,将这种物质注入为培养癌细胞而喂养的老鼠体内,结果发现这种老鼠的寿命比末注射者长1/3,这种物质对人也能相应地延长寿命;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红薯含有一种粘蛋白,能促进人体健康,防止疲劳,使人精力充沛,且红薯还是一种长寿食品,日本食用红薯者,年龄均在80-105岁之间;无独有偶,我国广西有两个长寿之乡,科学家们考察发现,老寿星们均以红薯为主食。因而,称红薯为"长寿食品",实在是中肯之言。
    红薯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入药亦堪称上品。中医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肠经,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可"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本草求真》言其"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淤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金薯传习录》言其可治"痢疾下血,酒积热泄,湿热黄疸,遗精淋浊,血虚经乱,小儿疳积"。煮粥服食,可以增强健脾胃,益中气的效果。
    注意事项:
    1.红薯粥香甜可口,老幼咸宜,但红薯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糖尿病人不宜服用。
    2.吃红薯粥时,一定要趁热食用,冷后吃或吃后受凉,容易引起泛酸、醋心。
    3.平素不能吃甜食的胃病患者,不宜多食,以免吃后出现腹胀。

方6 人参粥
 
-
     粥方组成:人参5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人参择净,切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共煎两次,二液合并,分为两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或将人参研为细末,待熟时调入粥中服食。
    功 效: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
    适 应 症:适用于气虚欲脱,面色苍白,气短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及脾肺亏虚,津伤口渴,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
    粥义解说:人参,又名红参、白参、糖参、别直参、山参、圆参、参条、移山参等,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以吉林抚顺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因而称"吉林参",产于朝鲜者称"朝鲜参",又名"高丽参"。细根称"参须"。
    人参入药,始载于《本经》,并被列为"上品"药材,《本草纲目》言其为"金井玉阑"、"人浸"、"神草"。人参是比较珍贵的补气药,中医认为,人参性味甘、微苦、温,入脾、肺经,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人参甘温,为大补元气之要药,因而有抢救虚脱之功,用于气虚欲脱之症。《本经》言其"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药性论》言其"主五脏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本草纲目》言其"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痰疟,滑泄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除《本草纳目》外,历代医家以人参同大米煮粥治疗虚损性疾病的粥疗方甚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调节人体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产生。并能增强心脏收缩力,兴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刺激造血器官等。大米,有补中益气之功,《名医别录》言其"主益气,止烦,止泄"。两者煮粥服食,不仅起协同作用,而且还有助于人参在胃肠的消化吸收。
    注意事项:
    1.人参粥宜早晚空腹服食,在服食期间,最好不食用萝卜、茶叶。
    2.脾胃湿热者不宜服用。
方7 黄芪粥
     粥方组成:黄芪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黄芪择净,切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共煎两次,二液合并,分为两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 效:健脾补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
    适 应 症:适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不固,汗出异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粥义解说:黄芪,又名北芪、绵黄芪、炙黄芪、生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
    中医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品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人们熟知的补气药,《本草纲目》言"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黄芪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本经》中已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长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劳倦内伤,脾虚泄泻,脏器下垂,气虚血脱,妇女崩漏等,皆可用之。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富含糖类、胆碱、叶酸及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的效果,对中毒或陷于疲劳的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黄芪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疗效,当代著名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创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为显著。
    人参、黄芪均为补益脾肺要药,两者常相互为用。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益阴生津,安神定志之功,为治里虚证的主药,黄芪补气作用较人参为弱,但有升阳举陷之能,且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治表虚要药。
    注意事项:
    1.疮疡初起,表实邪盛,阴虚阳亢者不宜选用。
    2.补气升阳多炙用,其它多生用。

方8 猪肚粥
 

     粥方组成:熟猪肚、大米各100克,调味品适量。
    煮制方法:将猪肚切丝;大米淘净,与猪肚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到粥熟后,葱 花、姜末、食盐、味精等调味,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
    功 效: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头晕目眩,纳差食少,肢软乏力等。
    粥义解说:猪胃,俗称猪肚,为猪科动物猪的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中医认为,猪肚性味甘、微温,入脾、胃经,有补虚损,健脾胃,消食积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中益气止渴"。《本草经疏》言"猪肚,为补脾胃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中医脏器食疗学认为,应用动物脏器可"以脏补脏,以形治形"。同大米煮粥服食,可增强猪肚补益之力,对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等疗效甚佳。平素脾胃虚弱者,经常吃点猪肚粥,也很有益处。
    注意事项:猪肚粥可早晚温服,但猪肚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患者不宜选用。

方9 乳粥
     粥方组成:牛乳或羊乳适量,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煮至半熟时,去米汤,加乳汁、白糖,同煮为粥,每日1剂。
    功 效:补虚损,健脾胃。
    适 应 症:适用于一切虚损瘦弱,气血不足,病后、产后气血亏虚,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发育不良等。
    粥义解说:乳粥一般选用牛乳或羊乳煮粥,各种动物乳汁的成分大致相同,均有补虚润燥作用,但以牛乳最常用。中医认为,乳汁为气血之液,乃阴血化生,生于脾胃,是一切虚弱病人的补益良药。
    中医认为,牛乳性味甘、平,有补虚疗损,生津润肠之功,适用于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便秘等,凡诸虚劳损均可以用此来进行调补。《本草纲目》言其"补虚羸,止渴"。《饮食别录》言其可"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本草经疏》言"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羸,止渴"。营养分析表明,牛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矿物质钙、磷、铁、镁、钾和维生素等,蛋白质含人体必须氨基酸。牛乳所含的营养成分,易于被人体吸收,并可降低胆固醇,防止消化道溃疡,对小儿、老人、妇女产后均有益处。同大米煮粥,既可增强健脾养胃的效果,又能延缓牛乳在胃肠的消化吸收时间,增强补益之力。
    注意事项:
    1.乳粥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
    2.使用牛乳时一定要新鲜,变质的牛乳不能食用。
  
方10 白术粥
     粥方组成:白术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白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 效: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倦怠乏力,自汗盗汗,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胎动不安等。
    粥义解说:白术,又名于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健脾药。
    《本经》记载有术,但无苍、白之分,东汉张仲景伤寒方用白术,金匮方用赤术(后人认为赤术即苍术),自此以后才有苍术、白术之分。中医认为,白术性味甘、甘、温,入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逢原》言"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益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别录》言其"暖胃消谷"。《珍珠囊》言其"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可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并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可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同大米煮粥服食,更增其补益健脾之力,凡脾胃亏虚,纳差食少,水肿胀满,表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者,皆可选用。
    注意事项:
    1.术有苍术、白术之分,选用时应予注意;
    2.一般补脾健胃多用炒白术,健脾止泻常用焦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常用生白术。
  
方11 莲米粉粥
 
-
     粥方组成:莲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莲米择净,研为细末,用冷水适量调匀。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莲米粉煮为粥糊,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 效:补脾涩肠,固肾涩精。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虚久痢不止,或噤口痢,肾虚遗精,早泄,小便频数等。
    粥义解说:莲米,又名莲子、莲实、莲肉,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崐草本植物莲的成熟种仁,中心部包裹着绿色胚芽,俗称莲心,8-9月间采收成熟莲房,取出果实,去皮心,晒干备用。
    中医认为,莲米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补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本品甘能益脾,涩能固摄,故能补脾涩肠,固肾涩精。《本草纲目》言其"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虚久泄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症"。《医林纂要》言"莲子,去心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热,煮食仅治脾虚,久痢,厚肠胃,而交心肾之功减矣,更取皮, 则无涩味,其功止于补脾而已"。《玉楸药解》 言崐"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营养分析表明,莲米碳水化合物占62%,蛋白质占16.6%,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为老少咸宜的滋补佳品。煮粥服食,正如《本草纲目》所言:"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对中老年人脾胃亏虚,大便溏薄,肾虚失摄,小便频数等,是一剂比较理想的补益良方。
    注意事项:中满痞胀,大便燥结者不宜选用。

方12 鸡汁粥
     粥方组成:鸡汁适量,大米100克,调味品少许。
    煮制方法:将乌骨鸡去毛杂,洗净,切块,放入沸水锅中,煮至鸡肉熟后,取鸡汁与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葱花、姜末、细盐、味精、胡椒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3-5日为1疗程。
    功 效:补中益气,补精生髓。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减少,食欲不振,虚损瘦弱,腰膝酸软,头目昏花等。
    粥义解说:鸡肉,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肉,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中医认为,乌鸡肉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生精填髓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虚劳羸瘦,治消渴,中恶鬼击心腹痛,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营养分析表明,鸡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1.5倍、猪肉的2.5倍、羊肉的2倍,而脂肪含量较低,仅为牛肉的1/20、羊肉的1/24、猪肉的1/49,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及维生素等,为产妇、年老体弱、病后恢复期患者的佳肴。与大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正如《本草纲目》所言"鸡汁粥,治劳损",对一切虚损性疾病均效。
    注意事项:
    1.中医用鸡治病,颇有讲究,一般认为,公鸡、母鸡药效略有不同。公鸡,性属阳,善补虚弱,用于青壮年男性患者为宜,且公鸡为发物,故长疮疡、皮肤瘙痒、体质过敏者、大便秘结、口腔溃疡者不宜选用。母鸡,性属阴,有益于老年人、妇女、产妇及体弱多病者,若滋补以母鸡为宜。入药则以乌骨鸡为宜。《本草纲目》言"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入药更良",选用时可供参考。
    2.鸡尾部有一个凸起的实质体,称"法氏囊",是一个淋巴器官,它是贮存各种病菌及癌细胞的大仓库,食用时应去除。

方13 荔枝粥
     粥方组成:荔枝肉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荔枝去壳取肉,与大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 效:健脾益气,养肝补血,理气止痛,养心安神。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亏虚所致的饮食减少,久泻不止,头目昏花,血虚崩漏,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
    粥义解说:荔枝,又名离支、丹荔,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权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两广、福建、四川等地。荔枝香甜适口,营养丰富,唐朝杨贵妃最喜欢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使荔枝妇孺皆知,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中医认为,荔枝性味甘、酸、温,入脾、心、肝经,有健脾益气,养肝补血,理气止痛,养心安神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性平无毒,发小儿痘疮"。《玉楸药解》言其"暖补脾精,温滋肝血"。煮粥服食,健脾养肝,养心补血,对心脾两虚,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悸怔忡者,疗效甚佳。
    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者慎用;
    2.荔枝不宜多食,以免发生"荔枝病"。荔枝病实际上是低血糖反应,轻则恶心,四肢无力,重则头晕,心悸,出冷汗。出现这种现象时,可用荔枝壳水煎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等,可缓解症状。若经上述治疗病情仍不见缓解时,应及时去医院治
方14 鹅肉粥
 

     粥方组成:鹅肉、大米各100克,调味品少许。
    煮制方法:将鹅肉洗净,切细,放入碗中,用淀粉、酱酒、料酒、花椒粉待勾芡备用。先取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沸后调入鹅肉等,煮至粥熟,食盐、味精等调味,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3-5日为1疗程。
    功 效:益气补虚,生津止渴。
    适 应 症: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瘦乏力,食少,气阴不足所致的口干思饮,咳嗽气短,消渴等。
    粥义解说:鹅肉,又称家雁肉,为鸭科动物鹅的肉,以华东、华南地区饲养较多,羽毛白色或灰色,入食以白色为佳。
    中医认为,鹅肉性味甘、平,入脾、肺经,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之功,鹅肉性质平和,作用和缓,擅长补脾胃之气,《本草纲目》言其"利五脏,解五脏热,煮汁止消渴"。《随息居饮食谱》言其可"补虚益气,暖胃生津"。煮粥服食,益其健脾益气,补虚疗损之力,对脾胃虚弱,纳食不香,肢软乏力,消渴等,其效甚佳。
    注意事项:
    1.不宜过量食用,食多不易消化;
    2.湿热内蕴不宜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