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2
3.“订单”式。这是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与培养期限,由高职院校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企业先下“订单”,学校根据“订单”要求选择、培养学生,再将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企业。江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专业、港口机械专业及汽车维修专业就广泛采用了“订单”模式,对就业渠道而言,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模式。 必备条件除了以上三种形式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的模式还有很多,例如预分配的“311”式、“3+2+1”式、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等等。无论哪一种形式,校企联合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科学的办学理念。(2)具有一支良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政府的有效支持。此外,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还应遵循一个原则,即校企双赢,互利互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校企联合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仅靠学校本身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仅依赖单一的校园环境,依赖学校的设备、设施,则难以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学校既可以依靠企业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又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充实学校的办学实力。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有效利用,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校企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联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通过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信息引进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品转化率。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如果联合的企业是知名企业的话,还可以借助其雄厚的实力与品牌价值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各项工作的改革,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设置、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更加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 校企联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校企联合是企业实现人才战略的途径。企业在与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过程中可以贯彻自己的培养意向,探索与学校合作的切入方式,满足对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校企联合是企业推进技术进步与产品更新的有效途径。再次,校企联合也是企业实现品牌战略的有效途径。参与教育,投资教育,可以树立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无形中宣传了企业,扩大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进而带来经济效益。校企联合,受益者不仅是学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方面来看,首先是部分教职员工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不解放,加上高校自身的惯性与惰性,使校企联合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以学校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建立,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跳出学科意义上的传统体系,实验实训基地缺乏等。其次是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校企联合的要求,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直接影响校企联合的顺利实施。再次是没有形成一套实施校企联合的制度与具体措施,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企业方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应接不暇,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与高职院校一起联合培养所需人才。一部分企业对投资见效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宁肯将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也不愿投资于与学校联合开展的人才培养中,有的企业甚至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与经营,多创造经济效益,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不必为此分散精力,没有看到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提高的长远利益,只有在高校人才与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从政府方面来看,国家虽然鼓励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更多地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上,校企联合基本上都是学校的“个体行为”,普遍缺乏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宏观调节与规范推动的力度远远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对策 首先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校企联合方式。由于国家正处于转型期,科技还不发达,生产力还不高,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整体推进校企联合的具体目标与步骤,不可能一下子为校企联合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分阶段实施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创造条件,促使校企联合日趋完善,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次要根据专业、行业特点,采用多种校企联合的途径和形式。实践证明,照搬国外的联合办学方式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由于各个学校的层次、专业以及所处地区与外部环境千差万别,地方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一样,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和专业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之路,不应照搬、模仿重点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模式。 再次,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外部环境。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以行政手段来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与责任,进一步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准入制度,使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直接沟通。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高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的联合,加快中小企业的人员培训与技术转化工作,采取多方面务实的鼓励措施,在资金、信贷、税收、人事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建立扶持高校与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合作的外部环境机制,推动校企联合的深入开展。要明确校企联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为校企联合拓展空间,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在税收、进出口、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宏.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2,(5).转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