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常府街30号陈公馆

 迎风初开 2011-03-19

   今天下午,无意中转进了南京老城南门东地区三条营、边营一带,位于边营的王伯沆故居“王伯沆周法高 纪念馆”(翁婿二人)则大门紧闭,门前人多车杂,失去了拍摄兴趣,仅拍个夹杂在不伦不类建筑包裹之中老门面也没有多大意思,而蒋百万故居也被建筑围挡和脚 手架包裹着,高悬闲人免入,里面腾起的灰尘迷朦一片,这老宅在城南门东这片惨景中的确惹眼,我想,修好后,那肯定和城南门西地区的甘熙故居一样,是要收门 票的了,开发,就要赚钱,这是经济发展的硬道理,现在就混进去看看,原汁原味,尽管没有什么拍摄条件,目睹一回,也算门东走一回了。最终还是在老宅雕花楼 上侥幸拍下一张,这可是老宅的原貌哦,但代价是惨痛的,由于被工头发现,结果被工头“护送”出府,并言道:“没得素质”从修葺中的蒋百万故居,想到老城南的保护,汗,留下今天老宅之探的记忆吧。

    南京老城南围绕如何保护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今天走了一趟老城南,现场亲身体会,感觉犹如一张大花脸,破屋被新砌的花墙遮羞着,多年来的私搭乱建,即便是 合法建筑,也是不伦不类地夹杂其中,早已失去了历史的传统韵味,不拆也是不行的,房屋不怕旧,就怕没有历史韵味,这些毫无保留价值甚至有碍观瞻的糟粕,当 然应该毫不留情地拆除,而像蒋寿山故居等幸存的老宅,从其蒙尘的砖墙里,折射出昔日的繁荣和昌盛,反映着那个历史时期南京的生活民情和艺术追求以及审美观 念,则应加大保护力度,围绕历史老宅,重塑老城南的历史街区风貌,所谓造假,再建一些与老宅以及历史相协调的仿古建筑,充实老城南的历史内容,重现南京历 史上的繁华,才是正果所在,光喊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拆,是于事无补的,也无益于历史风貌的维护和发展。

    蒋百万原名蒋寿山,因其发家与驴有关,因此也被戏称为“蒋驴子”。蒋百万故居南至三条营,东至双塘园,西至陶家巷,北至剪子巷以南,共有两组七进院落,占地面积约5900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徽派民间建筑风格。

    青砖黑瓦,绵延百米,层层叠叠,整个宅院从前面到后面,建筑一进高于一进,后为楼房,取“步步高升”之意,双塘园院墙沿街巷逶迤蜿蜒,并不笔直,富有动 感,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具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夫子庙十里秦淮风光带乃至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 部分,老城南门东地区的亮点。
    但经历过百年的风吹雨打与世事变迁,蒋百万故居现已破败不堪,原先名噪一时的豪宅中居住着101户人家,人均面积不足3平方米,2008年起,蒋寿山故居 里居民开始搬迁,原先的101户居民已全部迁出,为此政府仅搬迁等费用就花了近一个亿。现正在对原二路七进深的故居进行原样修缮。开发后其带来的收益将不 可估量。


/////////////////////////

南京复城新村14号是民国要人邱清泉的公馆,该建筑为邱清泉于抗战胜利后所建,混合结构,西式楼房。

    邱清泉(1902年01月27日~1949年01月10日),又名邱庆余。汉族,浙江永嘉人。出生贫寒,1925年09月黄埔军校二期工兵科毕业。 1934年留学于德国柏林陆军大学。1937年05月毕业回国,并撰写留德报告,建议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任教导总队参谋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邱 少将于11月随教导总队移驻南京,12月日军进攻南京时,驻守于中山门与中华门一线,当日军攻入中华门,部队撤退时被困在南京乡间,期间还曾被日军第5师 团征服劳役,但未被发觉其身份。1938年02月逃出后,任由陆军装甲兵团扩编而成的第200师副师长。05月,日军进攻徐州,第200师之一部编组为突 击军第一纵队,由邱清泉任司令,该部为机械化纵队,被编入第一战区司令部,抵兰封对抗沿陇海铁路进攻之日本陆军第14师团。09月调郑州,复率机械化纵队 参与信阳之役。1938年10月,第200师将战车部队交由第五军并纳入其编制,此时第五军下辖第200师,新编第22师(以下简称新22师)与荣誉第1 师。邱清泉此时担任任新22师师长,负责组训新兵,并修订步兵班教范(后推行全军)。1939年11月日军登陆广东钦防,欲切断中国与越南之国际交通线, 并于12月04日攻占昆仑关。第5军率所部于12月16日发动反攻,新22师奉命迂回昆仑关,于20日切断昆仑关的交通线。第5军于12月31日攻下昆仑 关,并于1940年01月18日换防之前都在昆仑关周边高地与日军激战。此役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阵亡,两个步兵联队与一个炮兵大队 被歼灭,联队长亦阵亡。邱因功升第5军副军长,并获颁四等宝鼎勋章,也因在此战中之勇猛表现,获得“邱疯子”的绰号。邱于1940年调委员长侍从室参 议,1941年任军训部训练处处长兼重庆第三警备区司令。1942年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第七分校副主任,升中将,调新编第1军军长,旋于1943年 01月改任第5军军长。1943年底,国军驻印度部队开始反攻缅北,1944年08月,第5军第200师与部分军部直属部队奉派前往滇西龙陵参战,归第 11集团军节制,邱军长亦前往督战。第200师于10月切断龙陵交通线,助国军于11月收复龙陵,后于1944年01月攻占畹町周边要地,助第2军于01 月20日收复畹町。之后第5军驻守昆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邱清泉上将因昆仑关之役与滇西战役而获颁四等与三等宝鼎勋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奖章。

    邱清泉1947年任国民党整编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性格狂妄,作战指挥风格大胆,别号“邱疯子”。1948 年春,参加围攻鲁西解放区,遭受沉重打击。1948年参与淮海战役,11月驻守徐州,12月弃城西逃,在河南东部徐州萧县被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包围。隔年 01月10日在陈官庄突围不成,兵败自杀。

/////////////////////

 


  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以前在南京的住址,位于今南京市常府街30号,建于1935年。抗战时期迁往重庆“健庐”。抗战胜利后,仍住此处。
    原来在陈公馆门口与传达室并列的一幢坡顶、砖木结构的西式三层楼房,为其秘书、警卫人员的住处。进了院门,有一水泥路面的通道通向主楼。楼前为一大园地, 种植花草、瓜果,陈果夫曾在1936年7月一则日记中写道:“园中瓜果生长迅速,逐日改观。家人顾而乐之,每日必望一次,此中生气与情感,惟乡间有之,城 市中人,罕知享受。”四周还种植有高大的刺槐和梧桐树。院正中右侧有一厨房、饭厅,占地约200平方米。饭厅有一双层的大玻璃拉门。院后侧有二幢并排的西 式楼房,都是砖木结构,坡顶,建在防潮、通风的地基上,其中三层楼的一幢为陈果夫住处,另一幢二层楼为其弟陈立夫的住处,各占地约300平方米。一楼右侧 有一50多平方米的大房间,为会客室。该楼颇为奇特,东西两侧皆有大壁炉自下而上。这或许是因陈果夫体弱多病,患有气管扩张和肺病,而专为他建造的。
    院内还有5幢平房共31间。院北,紧靠院墙处有一排平房,中为二间车库,左侧配有冰库、洗澡间,右侧为驾驶员和保姆的住处。
    国朝更替,该地先后作为南京空军高干招待所、空军454医院小儿科特护病房和门诊部、454医院宿舍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仅存二幢西式主楼,即陈果夫和陈立夫的住处,其余建筑连同花园皆荡然无存,临街处竖起了一幢约七、八层的商住大楼,底层临街门面为农 业银行营业厅,二幢西式洋楼终日在大楼的阴影里,始终不见阳光,昔日幽雅阳光的庭院,如今阴暗潮湿,不仅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更糟糕地是现在已经丧失了 基本居住条件,陈氏后人如果回来,我相信他们也觉不会继续居住于此了,2006年南京市将陈公馆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也只有作为文物,静静地在阴影里 守望着历史的过往。

   


 



                                     陈果夫公馆


                                      陈立夫公馆





                           于2011年02月20日,南京常府街30号陈公馆

 

    陈果夫(1892年-1951年),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

    陈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父陈其业,字勤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 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 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 交流。

////////////////////////////////////////////////////////
民国时期的首都宪兵司令部

    1932年01月16日,国民政府首都宪兵司令部正式成立于南京瞻园路126号,首任宪兵司令是谷正伦。04月创办宪兵军官讲习会,聘萨孟武及日本宪兵少 佐加藤、大尉长友等人为教官,教育干部。07月成立宪兵教导总队。08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宪兵勤务令》,律定宪兵主掌军事警察,兼任行政警察与司法警 官,同日军政部公布《宪兵服务章程》,确立宪兵制度,明定宪兵职掌。

    首都宪兵司令部旧址现在系航天部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所在,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


这个大院,因为有她住在里面,所以,有了我的一段学时的温馨和甜蜜,后来,她在这里工作了......今天,时隔二十余年后,我再次来到这里, 发现大院大门的高墙上,新帖了一副“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字样的文保牌,即便没有这块牌儿,对于我来说,这里也很重要,毕竟这里承载着我学时的美好和灿烂 的记忆,那时殊不知,这里还曾经依次是清朝江安督粮道署、民国初年江苏省长官邸、首都戒严司令部、宪兵司令部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所在。今天徘徊在大院门前的 街道上,发觉大院门前的马路变宽了许多,人气堪旺,熙熙攘攘,失去了原来的相对静谧,更糟糕的是,官衙拱门前的那块照壁不知在啥时被拆掉了,估计是拓宽马 路时被拆的吧,很是遗憾和惋惜,不仅仅因为那是民国官衙建筑或许是清末官衙建筑的遗存,更重要的是在那块古老的照壁上,映照着我当年进入这座官衙大门时的 那害羞的神情和惶恐的身影。没得了照壁,深院高墙下的朱红拱门洞开着,没有任何遮拦,我径直进去,没有人询问,也没有了当年的心情上的忐忑和羞涩,有的是 想寻找我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足印,以前那民国甚至更早期的小黑楼没了踪影,只有朱红廊柱的门厅似乎还残存着一些旧时的印象,越过朱红廊柱的门厅,依稀寻得一 条昔日熟悉的路径和围墙,但围墙上的圆门已经被铁栅栏封死,似乎也断了我的思路,围墙圆门的那边就是她的家,改建和新建的建筑挤满了大院,感觉大院似乎不 大了。摸出手机,拨通了她的电话,她似乎颇为惊讶:“你是自己上来,还是要我下去接?”我回复:“还是下来吧,去陪我寻找那株石榴树吧,我想看看它。”她 下来后,我们在大院里转悠,她问我感觉这里有什么变化,我环顾着周围,唯有大院那高墙拱门依旧外,恐怕剩下的只有我们去寻找的那株石榴树了,她逐一介绍着 各部建筑的发展和改变,我们一同来到了那株石榴树下,和煦的春风,掀起了我们记忆的一角,暖暖的阳光里,石榴树却依然一副冬装,光溜溜的枝条,疏影横斜, 她诉说着这颗石榴树的传奇故事,据说这颗石榴树是当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在这里时亲手栽植的,现在,这颗石榴树在全体教工的精心呵护下,年年开花结 果。石榴树就这么站着,送走了一段沉重的往事,岁月荏苒,张扬的树枝随风而动,花落待花再开,结出满树火红的果实,如同我们沉甸甸的记忆,成为我们共同的 历史,让风吹拂,让雨洗刷,让我们流连......和风而唱,冬天已快离去,春天即将到来,石榴树静静地为谁等待,一场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