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声引凤忆吹箫——解读“雪堂箫声”之一

 雪堂箫声 2011-03-19
                
          梦里箫声,枕畔落花。风过疏竹,雨闻幽笛。莞尔一笑,看人生潮起潮落;仰止之思,观天象月圆月缺。
          那夜,清风袖舞,秦淮何影,那绵长的声音,那婀娜的身影,几滴清泪,一段箫曲,奏出的,便是那千古的悠扬。
         如果说箫与人的相逢便互引为知己,那箫与江南,便是才子佳人的契合: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月光铺地,肌肤润白的吹箫女,樱唇微动,那是怎样一幅动人心弦的美景。优美的江南风光,如此佳人,如此的箫声,怎能不令人神往?
        在桨声灯影里得秦淮河,一样的佳人,一样的明眸,那灯船画舫间,若隐若现的几缕箫音,飘过这水烟氤氲的江南,萦绕着,缠绵着。那份不舍,亦随那柔波荡漾开去。
        一曲阳关,箫声断,羌笛勿须怨。
        滚滚风尘,大漠风起,又是谁在倾诉那份哀怨。
        一样的紫竹箫,却是不一样的魂,箫声奔波于大漠戈壁,便也染上了一份豪情与哀伤。没有了江南的小家碧玉,吹箫者,是那满腔热血,戍家卫国的虎将狼烟。
        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是谁的衣袂染上咸阳古道的风尘,看宫阙万间都做土,西风残照,古今泪断,洞穿千年的声音,在那山南山北,千里万里,湿润了征人的眼,照亮了异地的心。
         箫声,那千古的箫音,承载了多少人儿的泪,醉了多少风尘子的心。
        当苏子泛舟赤壁,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籁之音,衬映着江上的清风,摇缀着山间之明月。那箫,那人,都诉说着那个千古不变的话题,永恒与瞬间,生与死,情与义,而这一切,都随着那手指的灵动徐徐飞出。
        一曲箫,萦绕着时间与空间,这本身便是一种永恒,而那瞬间的陶醉,一睁眼,便烟销云散。
        箫声散了,断了。不再有江南的女子,也不再有广漠的夕阳残照。独立茫茫雪野,寻觅着,又失落着,甚至怀疑那是否真的有过。
        一切,就像梦一样。梦中,我痴痴的呢喃,我看到了那流动的婉转。一涓细流,一匹红绸,箫声不在萦绕,但是,那声音又渐渐远了,只剩下黄昏落日下,我孤独的祁盼。
       我不禁哀叹,迷茫,那箫,那声音,曾经萦绕在汉皇耳边,而今又在何方?
 
                                            (原载2000年1月26日《黄冈青年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