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孰重孰轻? -- 征帆不折 志向正扬 -- 中山教师博客 136...

 天雷教育 2011-03-20
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孰重孰轻?
2009-03-04 14:19:00.0
 
     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孰重孰轻?这个问题恐怕是我本学期以来思考最多的,它围绕我自己的工作重心与平时的思想。
     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么?这种追问似乎是回归了那个古老的命题——鱼与熊掌可否兼得?其实,人们总是习惯性在诠释着各种难题——哪怕是静坐书斋也坚信自己能拨转星宿;素不知,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样荒谬,我们自以为是在接近真理,实质却接近谬误,我的思考难道不可逃脱这种尴尬?我想,我会。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似乎与成才搭不上边,但是,小学的教育与教学与他们日后的成才休戚相关。相较成才而言,我倒愿意看到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在教师渴望他们成长的眼光中苦闷地、单纯地增高身体。相较以往,我能把持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成长的快乐,更加关注学生人格与能力的提升。教书四年,我自知始终把持对学生终身成长负责的育人观念,反思自己,不断求知。基础教育着眼于学生求知兴趣与习惯的生成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能以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言行影响学生,且利用本身对文学的热爱与知识引导学生喜爱文学。师者以自身良好的学识与习惯感染学生,远比枯燥的训诂管用得多。也许,当我致力成为课堂内外学生喜欢且促其成长的老师,却可能因心智愚钝或毅力不坚而伤及学生的进取心与自信心,或徒耗学生的心力而学无所获,但是,我不改初衷。我素来希望学生努力成为佼佼者,也一直致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育人生当自警且问心无愧。如果,师者的教育不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是教育的残缺与悲哀。
     重拾黄希庭先生一书《心理学导论》,百感滋生。大学时看不懂的心理学教育理论,本来也不大愿意看的,但是,现在却是自觉地拾起;而昔日有感雾里看花的心理学理论——曾经为了应付考试是何等的苦闷,如今放于自己的教育实际时,却也渐渐清晰看得教学的实质。阅读中,竟然想到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的话语,“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它似乎让我找到了促成教育更具生命力的注解。作为老师,或许更希望看到众多的小孩子成才,因为学生的成才能让自己更有容光。但是,在小学阶段,我更愿意看到更多的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教育与教学认识中,我想,“传授本领”往往代表着一种静态知识的输送;而“激励、唤醒和鼓舞”却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其有种“不悱不发”的意味。经过强化训练的提高成绩,在短期内的效果不容否定,但是这种操作的效果从长远而看用处不大。如百度总裁李彥宏所说,他经过强化性的训练自认为智慧很高,但是最终才发觉事实上决非如此。
     作为师者,我力当在平时的教学与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知识的养成,并且提升适宜的平台促成学生的成长。我致力于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而不揠苗助长式地违反教育规律而教学。我想,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老师可能仅仅需要吃苦耐劳;若是得到学生的赏析则必须具备教育的艺术与智慧。正如,缺失才华的老师可能贻误学生的成才,而师者良心的失位,则极可能贻害学生的成长。
     任重道远,发微见著;反观近半年的教学与教育,我想,我会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