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忽悠吗?(图)

 法兰西 2011-03-20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忽悠吗?(图)

傅万夫:家长互相攀比,让孩子上好学校,穿好的,吃好的,用好的,无非是怕将来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时,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成功是因为父母当时没能够给自己制造足够的条件而落下埋怨。

  庞贝:担心埋怨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觉得适当的攀比是正常的,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成员之间不再攀比,那也就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进步的动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才能让攀比别泛滥成灾。在教育孩子的模式上,我们都太追求趋同了,别人的孩子哪个方面好了,比如钢琴弹到了10级,我的孩子也要赶上,这就有些过了。这种现象的症结就是完全失去了个性,没有自己的思考,人云亦云。

  刘兴伟:问题是如何让攀比不泛滥成灾呢?针对“减负”的强制性规定,比如学生不能太早上课,家庭作业不能留太多之类的,事实上效果很差,听话的学生甚至还吃亏了。关键还是社会能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方向。只要大家不冲着一个地方挤,攀比自然就不会泛滥成灾了。

  庞贝: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孩子们在起跑线上的确不能输,关键还是树立一种全新的成功观念。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未来寄予的希望,主要关注的是事业,是长大了能赚多少钱,能否占据更高的社会阶层。但同时现在很多家长其实已经逐渐舍弃了这种标准,而是将是否快乐作为新的标准。

  傅万夫:现在有些家长,给孩子准备很多大箱子,将换洗的衣服分批带回家去洗。这样的孩子,或许按照学业的标准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在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标准或许就弱了很多。

  刘兴伟:这种情况恐怕才能叫做“输在了起跑线上”。对于一个人来讲,自立能力本身就是一条起跑线,或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可以有很多条起跑线的,但大部分人偏偏只盯着一条。

  庞贝:中国古人先教孩子学《弟子规》,其实就是告诉孩子如何做人。以前要跟师傅学一门手艺,必须做两三年学徒,否则人家为什么教你呢?这种东西现在完全被淡忘了,其实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起跑线。

  傅万夫: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都以学业为主了,等到有一天,发现社会上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好的时候,才反过头来学习做人。

  刘兴伟:真正多元化的标准应该是“人生是一盘棋”,它的起跑线不是单一的,下法有很多种,全在于灵活运用,临场比赛时能思考。

  庞贝:一盘棋这个比喻好,下过棋的人都知道,很难一开始就下得势如破竹,就像俗语说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刘兴伟:是的,一盘棋可以有无数种可能,两个相同的人下棋,下了几天几夜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棋局。但如今的家长们好像得到了一个官方棋谱,一股劲儿地想把棋都走成一样的,孩子们长大后,也想把棋走得像棋谱上那样,细想想,这实在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儿。

  庞贝: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很多“小大人儿”,说一些大人才说的话。冷不丁听到觉得很好玩,但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个小孩怎么就没有童趣了呢?

  刘兴伟:怕就怕小孩时说的是大人话,等长大成人了,却只能说些孩子话。

  庞贝:小时候我们觉得幸福很简单,大了才知道简单就是幸福,但是,太简单了,作为成年人,却总说孩子话,可就不是幸福了,这其实是不成熟的表现。

  傅万夫:该简单的时候复杂了,该复杂的时候简单了,背道而驰,逆流而上,物极必反。人生就像跷跷板,某方面压得太高,其他方面似乎就低了。

  庞贝:我们习惯了单一标准,一下子很难改过来,这方面还得向外面学习。比如麦当劳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乃至现在,很多人愿意去麦当劳,很重要的原因不是麦当劳的东西好吃,或者代表美国文化,而是因为麦当劳的厕所干净,里面肯定有质量上乘的卫生纸。

  傅万夫:我们都以为孩子学业好,毕业了就能混得好,其实,真正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主要是情商的高低,也就是与人能够和谐相处,大家都愿意帮助他,现在时髦词叫“团队意识”。

  庞贝: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弟子规》里讲的。

  刘兴伟:麦当劳的那个案例是个典型的细节决定成败,而后面说的是一种协作精神。这些精神在单纯的学业追求上,是很难全部锻炼到的,更多的是从体育、合唱等活动中得来。其实,我们的教育从整体上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傅万夫:所以论考试,很多外国孩子根本考不过我们,但论综合素质,我们的很多孩子比不过人家。

  庞贝:我们孩子的成绩主要是靠熬夜熬出来的,这一点也就像我们的制造业,搞的全是拼体力拼资源的东西,而人家玩的是创造,是高科技含量。换个角度说,在起跑的时候拼得太狠,其实也是输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的孩子站在起跑线上,用的是冲刺的力度,难道终其一生都冲刺不成吗?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刘兴伟:这东西讲究的是节奏,就好像爬山一样,不能一口气爬到半山腰,然后就爬不动了。

  傅万夫:这让我想起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台词:“飞机不在乎飞得多高多远,关键在于能不能安全着陆”。同样道理,人生的长跑不在于你刚开始跑得多快,而在于能否顺利达到终点。

  庞贝:不过,我们的问题或许也正在于,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就想到了终点。如果把追求生活幸福和工作快乐作为人生目标,或许就不会太过于纠结了。

  刘兴伟:很多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往往只有一句话:“去做你想做的事”。而在我们在教育中,却普遍缺少鼓励孩子们做想做的事的精神。其实,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的人生目标。

  傅万夫:我们还是太愿意以己度人了,总拿自己的标准套到孩子身上,全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庞贝:归根结底,还是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而对于别人,则给予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即便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个孩子。

2011-02-25 09:43:00 来源: 华商晨报(西安)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忽悠吗?(图)


  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指出将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明确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称小升初的择校,客观上刺激了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庞贝:从表面上看,这话的确忽悠了时下很多父母和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陷入到了一种迫不得已、很难解脱的恶性竞争之中,谁也不肯首先退出这种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占得先机。正是这样一种心理,使得这句话也真像是一种忽悠。

  刘兴伟:孩子是迫不得已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但是老师和家长又是如何迫不得已的呢?不管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是孩子们的竞争,而不应该是家长之间的竞争。

  傅万夫:家长互相攀比,让孩子上好学校,穿好的,吃好的,用好的,无非是怕将来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时,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成功是因为父母当时没能够给自己制造足够的条件而落下埋怨。

  庞贝:担心埋怨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觉得适当的攀比是正常的,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成员之间不再攀比,那也就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进步的动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才能让攀比别泛滥成灾。在教育孩子的模式上,我们都太追求趋同了,别人的孩子哪个方面好了,比如钢琴弹到了10级,我的孩子也要赶上,这就有些过了。这种现象的症结就是完全失去了个性,没有自己的思考,人云亦云。

  刘兴伟:问题是如何让攀比不泛滥成灾呢?针对“减负”的强制性规定,比如学生不能太早上课,家庭作业不能留太多之类的,事实上效果很差,听话的学生甚至还吃亏了。关键还是社会能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方向。只要大家不冲着一个地方挤,攀比自然就不会泛滥成灾了。

  庞贝: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孩子们在起跑线上的确不能输,关键还是树立一种全新的成功观念。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未来寄予的希望,主要关注的是事业,是长大了能赚多少钱,能否占据更高的社会阶层。但同时现在很多家长其实已经逐渐舍弃了这种标准,而是将是否快乐作为新的标准。

  傅万夫:现在有些家长,给孩子准备很多大箱子,将换洗的衣服分批带回家去洗。这样的孩子,或许按照学业的标准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在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标准或许就弱了很多。

  刘兴伟:这种情况恐怕才能叫做“输在了起跑线上”。对于一个人来讲,自立能力本身就是一条起跑线,或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可以有很多条起跑线的,但大部分人偏偏只盯着一条。

  庞贝:中国古人先教孩子学《弟子规》,其实就是告诉孩子如何做人。以前要跟师傅学一门手艺,必须做两三年学徒,否则人家为什么教你呢?这种东西现在完全被淡忘了,其实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起跑线。

  傅万夫: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都以学业为主了,等到有一天,发现社会上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好的时候,才反过头来学习做人。

  刘兴伟:真正多元化的标准应该是“人生是一盘棋”,它的起跑线不是单一的,下法有很多种,全在于灵活运用,临场比赛时能思考。

  庞贝:一盘棋这个比喻好,下过棋的人都知道,很难一开始就下得势如破竹,就像俗语说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刘兴伟:是的,一盘棋可以有无数种可能,两个相同的人下棋,下了几天几夜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棋局。但如今的家长们好像得到了一个官方棋谱,一股劲儿地想把棋都走成一样的,孩子们长大后,也想把棋走得像棋谱上那样,细想想,这实在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儿。

  庞贝: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很多“小大人儿”,说一些大人才说的话。冷不丁听到觉得很好玩,但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个小孩怎么就没有童趣了呢?

  刘兴伟:怕就怕小孩时说的是大人话,等长大成人了,却只能说些孩子话。

  庞贝:小时候我们觉得幸福很简单,大了才知道简单就是幸福,但是,太简单了,作为成年人,却总说孩子话,可就不是幸福了,这其实是不成熟的表现。

  傅万夫:该简单的时候复杂了,该复杂的时候简单了,背道而驰,逆流而上,物极必反。人生就像跷跷板,某方面压得太高,其他方面似乎就低了。

  庞贝:我们习惯了单一标准,一下子很难改过来,这方面还得向外面学习。比如麦当劳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乃至现在,很多人愿意去麦当劳,很重要的原因不是麦当劳的东西好吃,或者代表美国文化,而是因为麦当劳的厕所干净,里面肯定有质量上乘的卫生纸。

  傅万夫:我们都以为孩子学业好,毕业了就能混得好,其实,真正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主要是情商的高低,也就是与人能够和谐相处,大家都愿意帮助他,现在时髦词叫“团队意识”。

  庞贝: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弟子规》里讲的。

  刘兴伟:麦当劳的那个案例是个典型的细节决定成败,而后面说的是一种协作精神。这些精神在单纯的学业追求上,是很难全部锻炼到的,更多的是从体育、合唱等活动中得来。其实,我们的教育从整体上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傅万夫:所以论考试,很多外国孩子根本考不过我们,但论综合素质,我们的很多孩子比不过人家。

  庞贝:我们孩子的成绩主要是靠熬夜熬出来的,这一点也就像我们的制造业,搞的全是拼体力拼资源的东西,而人家玩的是创造,是高科技含量。换个角度说,在起跑的时候拼得太狠,其实也是输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的孩子站在起跑线上,用的是冲刺的力度,难道终其一生都冲刺不成吗?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刘兴伟:这东西讲究的是节奏,就好像爬山一样,不能一口气爬到半山腰,然后就爬不动了。

  傅万夫:这让我想起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台词:“飞机不在乎飞得多高多远,关键在于能不能安全着陆”。同样道理,人生的长跑不在于你刚开始跑得多快,而在于能否顺利达到终点。

  庞贝:不过,我们的问题或许也正在于,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就想到了终点。如果把追求生活幸福和工作快乐作为人生目标,或许就不会太过于纠结了。

  刘兴伟:很多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往往只有一句话:“去做你想做的事”。而在我们在教育中,却普遍缺少鼓励孩子们做想做的事的精神。其实,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的人生目标。

  傅万夫:我们还是太愿意以己度人了,总拿自己的标准套到孩子身上,全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庞贝:归根结底,还是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而对于别人,则给予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即便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个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