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意象的寓意看古典诗词语言的暗示性

 竹林啸风 2011-03-20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所以,为了进一步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还得先从诗歌的意象说起。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组意象共同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诗中写了寂静山林中的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几种景象,这些景象无不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这就是此诗的意象。首句的“闲”是悠闲、恬适,是指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的厌恶和回避。对于桂花落一般是不会特别在意的,只有心境宁静的诗人才会注意到,因此落花的景象就传达出诗人一种独特的宁静的心境。春桂落花本是客观的,在这里却是主观的,是诗人眼里、心里的落花,带有诗人浓重的感情色彩。“空山”也是这样,“空”是“空寂”的“空”,也是一种宁静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夜静时分感受就更为深切。“月出”和“鸟鸣”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意象。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不但写出了山林的寂静,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恬静,创造了独特的诗的意境。这首诗由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这宁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恬静,它充分显示了自然美使我们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体味诗境的温馨与优美。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灵魂却是用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意象的寓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形”,诗歌意象的寓意是“神”。明确了意象的寓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就明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