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逆汤①(张仲景)
(《伤寒论》) 四逆汤中姜附草 或益姜葱参芍桔 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 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草二两(6克) 汁分二次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 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 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分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 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 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 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 温,既益气温ψ,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 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三药相 合,回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大者—枚(10克) 干姜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 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 量,因而温阳驱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 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 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 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 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 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6g),取 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是 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6g), 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或益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