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战争换石油?

 九彩飞翔 2011-03-22

关于此次“多国军事干涉利比亚”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类“西方国家急于博取石油利益”的声音,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详细]

这个观点是这样表述的——“为何美欧多国如此急于对利比亚动兵?利比亚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而美欧极不满意目前利比亚石油的分配。如果想趁乱下手、重新“洗牌”而博取最大的利益,那么眼下真是大好的机会。”

用战争(军事干涉)的方式博取石油利益,乍一看似乎在理。然而细究起来,所谓的“战争换石油”,其实并不靠谱。

这样的“交易”太不划算

“用战争换石油”的声音并不陌生,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就已经甚嚣尘上,下面我们就以伊拉克战争为例,解释一下这样的交易为何不靠谱。

用发动战争的方式换石油 实在有点蠢

美军发动战争的成本:高昂且持久

关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付出的成本,迄今为止已经有太多种版本。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取值范围从7000亿美元到9000亿美元不等。

除了一眼可见的显性成本外,美军发动战争还有一系列隐性成本,如伤兵救治、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政治账”等。如果把这些都算进内,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预测:美国在伊战中付出的成本或超3万亿美元。…[详细]

即便把伊拉克的石油都用来支付军费 也不是个好选择

在这里,我们选择两个时间节点来解读。一是2003年初,美军即将发动战争时;一是2011年初,即我们当下观察的时间点。我们取美军战争成本为8000亿美元(7000亿和9000亿的中间值)。

2003年全年的油价平均大概在28美元/桶,而伊拉克产油能力约为200万桶/日。每年的卖油收入为2044000万美元。用这样的收入来补齐美军战争成本,需要39年。

2011年的油价飙升,3月18日的布伦特油价为113美元/桶,而伊拉克产油能力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270万桶/日。这样算下来,每年的卖油收入为11136150万美元,补齐美军战争成本需要7年。

请注意,这样的计算十分粗略,没有计算产油的成本、战后的恢复重建、美军的隐性成本、国际油价的变动、国际石油公司对生产力的促进等。而且默认美国完全控制了伊拉克的油田,这些油都能以最合适的价格卖出去。如果仅凭如此粗略的计算,或许今年进攻伊拉克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2003年,这样的举动实在有点蠢。…[详细]

如今用军事干涉换取利比亚石油 同样不是好选择

2009年时,利比亚的产油能力为165万桶/日。还不如2003年的伊拉克,而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在同样“深度介入”的前提下,美军的战争成本会低于伊战(全面战争和有限军事干涉的成本不同,且单纯战争胜利和“有效控管国家”付出的成本又大不相同)。

何况利比亚的石油储量只有伊拉克的1/3,而且伊拉克的油田质量好,开采成本低,在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下,如今这样的“交易”更不划算了。

还有不少人在质疑:为何法国在这次的军事行动中担当了急先锋?是不是他们在利比亚有什么特殊利益?或者利比亚是法国的石油命脉?…[详细]

作为购买利比亚石油的国家之一,法国只排在了进口总量的第三位,而且,利比亚2009年时出产法国的石油总量,只占法国2005年的石油进口量的14分之1。至于对美国的出口量,就更不值一提了。

这样的“交易”没有道理
“控制石油”并不靠谱

问:可以控制战败国的石油所有权吗?

答:不是让美国进入伊拉克,而是让伊拉克与国际接轨

虽然在伊战进程中,美军“派坦克保卫石油部”的举动让全世界都笑了,但战争结束后,美国也并未将油田划拨到自己的名下。

伊战前,美国的确有对“国家石油利益”的考量,因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就要确保世界范围内稳定的石油供应和相对平稳的价格,防止石油被萨达姆等敌对政权控制。因此,美国政府积极促成伊拉克向国际市场开放,向私人公司和投资者开放。在此前提下,美国政府并不那么在乎获得具体合同的是一家美国公司,还是欧洲公司。

或者说,将伊拉克油田从强人管制下解放到“自由化市场竞争”中,进入国际贸易市场。才是一劳永逸解决石油危机的办法。…[详细]

问:可以控制战败国的开发权吗?

答:通过战争打开市场的成本太高了 还不如扶持政治强人

许多伊战批评者都认为英美政府打伊拉克,其实是在为Exxon、Shell、BP这样的美英石油公司开路。军国主义开道,资本家挣钱,这似乎也合乎我们习惯的“阶级分析”逻辑。但是,这个说法的可疑之处在于,就算布什政府把Exxon当大爷伺候,都21世纪了,给资本家开道还非要通过打仗?通过打仗来打开市场,成本太高了。美国这么上千亿地往伊战砸美元,真要是为了取悦几个石油大佬,不如把这钱直接通过补贴的形式分给他们,可能投入产出更划算。

而且,以美国的霸权地位,通过联合国搞一个决议,说取消制裁的条件就是打开市场不就行了?为什么非打仗?被石油制裁折腾得焦头烂额的萨达姆没准求之不得呢,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眼光来看,不就是个“引进外资”吗,越多越好啊。

再举一例,伊战后美国曾经想在伊拉克推行新《石油法》,结果却被伊拉克议会驳了回去,如果萨达姆还在,直接和他打通关系不就完了,哪用费这些事?石油法还不是怎么推怎么有?

问:控制战败国的出口量和出口方向?

答:既不符合经济规律 也不符合事实情况

有人说,那可以强迫伊拉克多往美国出口石油,少往美国的对手出口。这个说法同样可疑。和平年代石油卖给谁不卖给谁几乎全靠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决定,很难想象伊拉克出台一个政策说“我只卖油给那谁谁谁,就不卖给那谁谁谁”。

更重要的是,无论伊拉克还是利比亚,他们的产油量均没有让石油进口国有依赖性,或者说基本没有哪个国家缺了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就玩不转了。比如爱管闲事的沙特人就说了——因利比亚国内局势紧张而导致的国际市场原油供应不足,已被沙特石油公司填补。…[详细]

如果按这个说法,美国最应该打的国家是加拿大,因为美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最多。

问:控制战败国的石油产量,从而左右石油价格?

答:西方国家没法控制石油公司的产量

美国怎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呢?打电话给Exxon或者Shell让它们减产?人家可不是对政府言听计从的国企。拿枪逼着伊拉克石油部下达指示?伊拉克好歹有一个民选政府和议会。…[详细]

这样的“交易”不符合事实
中石油善于进驻“险恶之地”

中国才是伊拉克石油市场的大赢家

很多人都认为,伊战结束后,美国人肯定在伊拉克石油市场上赚得乐不可支。

其实,中国人才是伊拉克石油市场的大赢家,在2009年伊拉克二次油田招标之后,中石油集团已经被称为“在伊拉克运营的最大的外国能源公司”。

促使中石油如此风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招标时,中石油拿不出其它西方石油公司的生产效率(日产原油数),但中石油可以收取最少的报酬(确保给伊拉克政府留更多的分成)。

2.在招标时,很多大财团和公司看到伊拉克的险恶局势不敢进入,这些上市公司对于财报和名声十分看重。而像中石油等有国家背景的公司则纷纷一拥而上,将市场迅速瓜分。

3.中石油的经验了帮了他们大忙,比如BP公司的高管就曾说到——“中石油善于在中亚、苏丹等偏远、恶劣的环境中作业”。

是的,伊战后的首个石油合作项目,是被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拿下的。…[详细]

除了大多数美国公司被伊拉克人的苛刻报价吓跑外,美国从伊拉克进口的石油数量也在2005年和2006年时接连低于2004年水平,如果真是为了“用战争换石油”,那这场交易可谓已经彻底失败了。

“输入价值观”,不一定是件很“理想主义”的事情,同时也可以保证军事介入国的各方面利益。这样的利益,可比朝鲜的泡菜、越南的香蕉、古巴的雪茄、阿富汗的山羊,甚至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要靠谱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