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学生“不攀比”想到的学校开学初第一个班队会以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攀比为主题开展,深为赞同这一抓住教育契机解决学生潜在的心理暗礁的举动。于是做为低年级班主任的我,设计了“勤俭节约不攀比”为标题的主题教育活动,解决刚上学孩子比衣服比文具等攀比问题。一年级的小家伙们用幼稚的语言表达了不攀比的想法,我觉得十分欣慰。可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家长聊起孩子在家的表现,使我对攀比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偶遇的是班上一名各方面较好的男孩子的母亲,开始母亲跟我夸他主动学习.热心帮助别人等优点,后又说起了一件令她十分伤心的事: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她一直没再工作,一日三餐.收拾家,专职接送孩子,虽然紧张忙碌,可看到孩子身体棒、学习好,她十分满足。不料,孩子却几次流露出埋怨家长不赚钱没本事的看法,这位母亲眼含热泪说如果别人这么说我能接受,可是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让我伤心极了,一个人哭了好长时间,准备重操旧业,再去开出租车.听了这位母亲的话,我内心受大的震动。很显然,孩子看到别人父母的风光,而产生了心里不平衡。这无疑对全心付出的母亲很不公平,我陷入了沉思.... 原来孩子任何“攀比”归根结底会回到父母身上,教育学生爱父母,体谅理解父母是突破“攀比”这一堡垒的关键。看来之前的班队会我并没有找准切入点,对现在的孩子谈勤俭节约,收获的估计只有理论上的认同。最多能扼制买贵重奢侈品的欲望,要从根本上“不攀比”必须让他{她}从心底里认同、接受生养自己的父母,更要体谅、热爱自己的父母。看来,学校为我们提出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坚持不懈,抓住有利的教育突破口,相信攀比会消于无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