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忍到赢的做人艺术

 OZuqiang 2011-03-22
忍是一种高级生存艺术
 人在世间必须忍
 忍是一种超越坎坷的力量
 不忍之祸和能忍之福
 不能忍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忍不住就会相煎太急
 不懂得忍让的骄兵必败
 忍不住就会祸从口出
 不能忍诱惑就会为其所害
 扑满以完全的道理
 会忍的人才可厚积薄发
 善忍才能成大事
 光明磊落,敢于忍受
 与人为善,能忍难忍之事
第二章 忍者方可无敌天下
 忍小才能谋大
 忍者就要守本克欲
 流水不腐的道理
 忍住诱惑急流勇退
 忍让也有限度
第三章 忍的技巧不可不知
 外柔内刚的技巧
 天道忌盈的技巧
 难得糊涂的技巧
 随遇能安的技巧
 顺其自然的技巧
第四章 忍也需要一定的境界
 无道则隐的境界
 吾心已闲的境界
 大智若愚的境界
 海纳百川的境界
 中庸的境界
第五章 忍者以宽容笑对人生
 宽恕是超凡的行为
 宽容是与人交往的润滑剂
 尽量宽恕和谅解别人
 让人一步天地宽
 宽恕自己曾经的对手
 化敌为友更是一种胆略
 豁达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
 豁达是赢得人心的奥秘
 容人所能容,忍人所能忍
 容人之所不能容
 助人容人也是一种资本
 大度明达,宽宏待人。
 己所不欲,不施于人
 能饶人处且饶人
 将心比心,将心换心
第六章 忍者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战胜自己的情绪
 把喜怒哀乐藏起来
 控制住失控的情绪
 摆脱仇恨的恶性循环
 用笑容征服世界
 用理性控制暴躁
 心若改变,一切不同
 学会忍耐,做境遇的主人
 用冷静来面对恐惧
第七章 忍者把握住人生的关键
 学会把握今生
 坚持全面发展自我
 天道酬勤
 能忍就忍
 忍让必须把握住一定的限度
 从内心决定让自己快乐起来
 摆正生活中的目光
 保持谦逊的态度
 凡事往好处想
 耐心等待机会
 勇敢地坚持下去
 老老实实做人
 在忍耐中变通自己的人生
 设定目标穿过人生阻碍
 发掘自我巨大的潜能
 把目光放在未来
第八章 忍是赢取成功的阶梯
 人生是在忍耐中走向成功的
 越有危机越要忍耐
 坚持,坚持,再坚持
 忍受压力就能抬起头
 挑战挫折需要气魄
 对畏惧、胆怯、害羞说不
 反败为胜才是真正的成功
 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逆境不是我们的仇敌
 激励自己与命运抗争
 一忍可以制百辱
 学会蔑视别人对自己的挑衅
第九章 坚忍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
 人的差异就在于意志的力量
 你能比想像做得更好
 成功只需要一个条件
 信心使我们走向成功
 具备一个赢家的态度
 心中充满自信的人魅力自生
 不要太过自私
 有信念的人永远不会倒下
 高高举起信念之旗
 积极地去面对眼前的挫折
 积极使懦夫变成英雄
第十章 忍者走向成功的人生
 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健全心理,保持健康
 砺炼我们完美的人格
 训练自己具有忍者无敌的心灵

导语
        忍,也可以成为做人的一种策略和艺术。如此来看“忍”,它就具备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含义:一种能够长期等待而不抱怨;一种顺势而为的行为或品质;一种默默镇定自若地忍受一切苦难的能力或行为。这种忍,就是一种生活哲学。本书内容包括忍是一种高级生存艺术、忍者方可无敌天下、忍的技巧不可不知、忍也需要一定的境界、忍者以宽容笑对人生、忍者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忍者把握住人生的关键、忍是赢取成功的阶梯等。

前言
    用自己的人生,把“忍”字书写得妙笔生辉的人物当勾践莫属,越王那脍炙人口的“卧薪尝胆”故事,至今仍是世人进取功名的榜样财富。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痛苦、坎坷、困难及阻挠等等,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在某一时刻遭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当我们不能再忍受的时候,但又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时,我们不妨学学越王。
    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是顽强的精神体现。其二是抑制。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在生活中,忍耐,忍让,谦让。看上去多么相似的三个词。我们会经常遇见它们。忍意味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能容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善于体谅他人的难处,助人为乐。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必要时为了顾全大局,可以做到宁可自己吃亏受委屈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并且做到虚怀若谷等等。由此可见,善于忍,是一种优秀的美德,是一种贤良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世界观,是智慧和善良的结晶,是强者纯洁的风范。
    在忍中发愤,在忍中拼搏。学会忍,学会在忍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中更深刻地感悟人生。忍,可以成为处世的一个策略,甚至成为一种艺术。忍,实际上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证明自己,忍因之成为成功的一个代名词。
    有人曾经这样说,或许我们都在向往一帆风顺,可是面对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谓的一帆风顺只能是心灵的一种慰藉而已,坚信惟有奋斗不息才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而在这一步步的努力中,我们必须学会忍。能忍就得忍,一忍得到千般安。实在忍无可忍就该考虑出手,但出手也必须得理且让人,因为对世上哪些事物该忍,对哪些事物不可忍,很难有一个万全的评判标准。几多痛苦,几多折磨,几多困难,几多险境……必须学会忍。让所有的痛苦都在忍中淡化,所有的眼泪都在忍中化作轻烟。忍并不是逆来顺受,甘心屈服于命运之神的诱惑与调遣。生活的沧桑使生命的深渊埋下难言的隐痛,忍却可以使人相信,隐痛必将消失,暴风雨过后的天空会更加明丽。
    忍,也可以成为做人的一种策略和艺术。如此来看“忍”,它就具备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含义:一种能够长期等待而不抱怨;一种顺势而为的行为或品质;一种默默镇定自若地忍受一切苦难的能力或行为。这种忍,就是一种生活哲学。
    同时,许许多多的智者早巳从人生的失意和失败中悟到,不能让岁月的沧桑把我们的生命一点点地消磨掉。我们只有忍到最后一刻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有希望看到命运的转机,才可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其实,惟有坚忍不拔地追求并排除万难、有所超越才是忍的真谛。忍是考验意志、毅力,检验成功的一种方式;忍是一个从生命的低谷爬向生命的珠穆朗玛峰顶部的过程。
    编者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在春秋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很典型的一例。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多次率兵与别国打使,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位马上将军。蔺相如最初不过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后来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重用。
    赵惠文王时,赵国曾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之后,捎信给赵王,要拿15座城池与赵国换和氏璧。赵王惧于秦国的威势,只好答应,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担当护送和氏璧的任务,缪贤便推荐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发现秦王并无诚意换玉,便用计将宝玉完整地送回了赵国。赵王为了表彰他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就拜他为上大夫之官。后来秦、赵在渑池会盟,秦王让赵王弹瑟,赵王不敢不弹。弹完,秦国史官上前在史册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一看,国辱难容,就来到秦王身边让他击缶,若不击,便与他同归于尽。秦王无奈,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让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回国后,赵王认为此行蔺相如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这一来廉颇想不通,认为自己身为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功勋,而蔺相如不过是耍耍嘴皮子,立了点功劳就位居自己之上,更何况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微贱,岂有此理。于是公开扬言:“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让他好看!”相如听说了,并不与他计较,只是不肯和他见面,每当上朝时就推托生病而下去,避免和廉颇争列次。
    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廉颇,就赶紧让车夫调转车头躲避。手下的门客们受不住了,一齐进言:“您和廉颇同朝为官,他对您恶言相辱,您凭什么忍气吞声、躲躲藏藏,未免太胆小怕事了,我们都觉得是个耻辱,何况位居高官的您呢?我们忍不下去了,让我们走吧。”相如听了并不恼火,只是劝门客们不要走,并问他们:“依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还厉害吗?”大家说:“当然比不上秦王。”相如说:“既然如此,那个威震天下的秦王,我都敢在大庭广众下呵斥他,我再无能,难道会只怕廉将军吗?我是想,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同时在朝为官,如果我们俩斗气,就会像两虎相争,不能共存;那赵国就危险了。我之所以躲着他,无非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头罢了。”
    廉颇听到了相如这番话,非常感动,就光着身子,背着荆鞭,由朋友陪着到蔺相如家中请罪。他跪在地下说:“我太浅薄了,没想到您的胸怀如此宽大。”两人从此结为至交,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为人处事方面,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考虑别人。有时候情况不明,该忍还是要忍,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冲动。因此,遇事能忍才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在我国,儒学源远流长,而儒文化提倡忍的精神。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一文中曾经所写的那样: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方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大不自量而发热昏了。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
    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气练好,脾气好就能忍耐下去。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其叔,妇忍其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
    这种日常生活磨炼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以前唐朝的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张公艺只请纸连写100个“忍”字。这是张公艺的幽默,是对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评。后人不察,反拿百忍当传家宝训。自然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法安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
    林语堂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忍的重要性,以及特有的价值和地位。在现代或者是将来,“忍”对于成功都有着极其可贵的作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忍”都必不可少的。
    现代社会也更需要忍的精神。
    某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某城市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上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强力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震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个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锤把那吊球打得叮哨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没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只见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地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着。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