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和谐新农村

 嘉宾房 2011-03-23
        发展乡村文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改善了乡村文化发展条件,维护和规范了乡村秩序,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

  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减少,以前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庙会、唱戏等民间优秀文化活动逐渐衰弱,而国家主导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农民需求不一致或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传统文化阵地年久失修,正逐步消失。二是组织管理体制不顺。首先各级领导对乡村文化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少乡镇、村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其次管理体制不顺,职能错位,农村文化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三是队伍缺失。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缺乏专业人才,阻碍了乡村文化发展。四是道德滑坡和信仰缺失。一方面以婚姻、孝道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呈现微幅衰退,礼貌谦让、诚信善良和勤俭持家等社会道德规范急剧滑坡,另一方面封建迷信开始活跃,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之风禁而不止,邪教传播有一定市场。

  转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文化先行。

  一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建设,通过媒体广播、网络、节日欢庆、学校教育、文化服务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农民的道德规范、公共文化活动及日常生活之中。

  二要加强以道德伦理、公共规则、公共舆论为主体的制度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引导,面向农民心灵,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一套与国家目标价值、社会利益相融合的制度化、可操作化的宣传、教育、奖惩、评价机制等村庄道德调控体系。引导村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公共舆论,强化农民道德自律意识,遏制乡村道德滑坡和伦理失范。在公共舆论的基础上辅之法律制度,对于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将其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打击各种危害社会伦理风气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此匡扶正义、惩恶扬善,从而培育好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融合的法制环境。

  三要加强以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人才为主体的物质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组织建设,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传统优秀文化活动形式,如秧歌、庙会、社火等民间、本土活动,构建新型内源式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体制,以促进农村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优化乡村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结构,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上的权力和责任,做到工作上有位置,内容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培育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等。通过这支队伍,带动农村文化进城、城市文化下乡,激活乡村文化市场,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