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轻音乐书斋 2018-08-04

  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和物质上支持,文化上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通过建立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文化人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文明乡风,带动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提升农村群众道德水平。要指导督促各县区建好用活四德榜,在地方村镇普遍建立道德讲堂,持续开展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充分运用微电影、广播、送戏下乡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组织开展“榜上有名”、“好媳妇好婆婆”等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做好对乡村红白理事会的登记备案,实现村级红白理事成员培训全覆盖。大力倡树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消费观,引导农民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深化殡葬改革,出台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免除全体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加强公益性公墓设施建设,编制城乡公益性公墓规划,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解决思想问题,带动农村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做好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当积极投入人力物力,依照“取其精华”的标准,对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结合实际,制订针对性保护传统文化的法规,加大保障和监管力度。组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月”等重要展演展示活动。充分发挥“非遗扶贫”的积极作用,实施一批乡村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结合产业趋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品牌,和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周边产品。持续打造尼山书院、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一批文化品牌,利用“尼山书院”、“儒学讲堂”、“非遗传习所”等文化阵地,开展儒学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化的实现传统文化有效发展。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重点完善农家书屋、文化角的“软件”建设,包括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服务标准以及做好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训等,实现“建起来、管起来、用得好”。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整合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和互联互通。二是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点单”,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遴选,确定设备、物资采购目录进行政府采购,由政府“买单”,对采购产品进行公示与宣传,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以各级专业剧团为主体,重点创作深刻反映乡村振兴实践、农村生产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尽快制定出台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按照中央和省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要求,建立符合文化部门特色的专业人员准入机制,配齐配好基层文化队伍编制和人员。积极开展村企合作,搭建起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带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文艺名家、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基层文艺骨干”大轮训活动,集中选拔以批基层文化骨干、文艺爱好者到上级文化部门、艺术院校接受培训,提升文化服务技能。要重视群众自发性的文艺团体作用,给予其必要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这些自发性文艺活动走向正规化,形成能够常年坚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文化活动,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不断提升农村群众道德素质,把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让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学好致富技能和本领,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从而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把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落到实处,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云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