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重构农村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议

 和善书屋 2021-07-28


王善法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在生产生活和人的社会化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邻里之间的情感沟通、生活互助和社会控制。随着农村社会转型过程的推进, 邻里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顺应农村发展时代潮流,整合农村社会有生力量,坚持标本兼治,重新构建和谐的农村邻里关系,为乡村振兴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农村邻里关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前,农村邻里之间生产生活的方式、范围重叠率较高, 交往理念相似, 交往方式趋同, 人际关系纯朴, 承受摩擦的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冲突, 因而邻里关系主题是和睦的, 充满了人情味。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越来越多, 农村邻里关系在逐渐淡化, 邻里间应有的社会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交往空间在压缩

部分村民富起来后,建起深宅大院,私人生活空间的加高加深造成邻里之间心理上的隔阂,阻碍了交往。随着电视和手机等产品的普及,人们能够得到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邻里之间的休闲沟通机会不断减少,以“和平共处型”为主的交往方式在向“冷漠封闭型”转变,农村邻里正在逐渐失去促进村民密切交往的社会功能,村民参与农村共同活动的动力在衰减。

(二)依赖程度在减弱

改革开放后,集体生产劳动转变为家庭承包责任制,社会分工精细化,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逐渐转化为以货币为纽带的雇佣关系,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减弱。市场经济促进农民价值观的转变,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加强与利益合作群体之间的往来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这加速了邻里之间彼此疏远。

(三)利益冲突在增加

农民对资源的获取和占有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宅基地、公共生活空间、承包地等资源及村公权力的争夺,都是邻里利益冲突的燃爆点。

(四)身份意识在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思想意识和身份在转变,人们把视线聚焦在物质和眼前利益上,对于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回乡时间减少,邻里之间变得相对陌生。

(五)贫富差距在拉大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农民率先完成了基本财富积累,拉大了村民之间贫富差距。富裕人家往往会目中无人,弱势群体则自惭形秽。虽是邻居,但没有共同语言,邻里关系难以和谐。

(六)社会控制在弱化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已成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集聚地。家庭主体责任意识淡化,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教育缺失,孤寡老人生活保障无力,传统伦理观念对人们的约束力逐渐下降,邻里突发事件和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组织重稳定、重发展,轻视对农民思想的教化,村民缺少统一的思想引领,邻里之间冲突和干群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化解。

二、重构农村和谐邻里关系建议

农村邻里关系的变化,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时,也给农村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阻碍了和谐社会风气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只有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实际,重新构建新农村邻里关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好邻里应有的社会功能,才能促进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依存、共同走上致富道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一)完善基层组织  构筑邻里矛盾化解堡垒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养,重构和谐邻里关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完善基层组织机构。农村基层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农村基层组织职责涵盖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全部工作,每一个组织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都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利益,是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本纽带。只有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各类组织,才能把农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困难和愿望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的贯彻到农民群众中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谐邻里关系。

提高村官工作能力。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干部是化解农村矛盾,重建和睦邻里关系的战斗队。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建设, 结合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为农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以党的方针和政策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有计划的选拔优秀的“两新”组织成员和大学生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要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引导基层干部学习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理论,提高干部自身素质的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要求;要完善基层干部管理体系,健全基层干部考核与任用办法,加大基层干部提拔任用力度,进一步释放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新动能。

(二)发展农村经济  降低邻里资源争夺风险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村邻里关系不和睦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逐和获取。由于现有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源与美好生活目标之间的矛盾,导致村民之间在争夺资源过程中互不相让,产生了矛盾和摩擦。因此,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和谐邻里关系重构的重要前提。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村庄特点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规划,划定农田及产业园建设红线,制定村庄建设方案,出台民房建设基本要求,明确公共活动场所使用公约,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和建设村路、供水、排污(水)、供电、供气、医疗、网络、交通、文化活动场所等民生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设施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对民居、承包地及生产场所进行确权,减少对宅基地、公共生活空间、承包地等生活资源的争夺隐患。

打造农村特色经济产业。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依据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农村特色经济产业规划,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出台更多惠农措施,积极引导有能力的村镇或农民个体搞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组建农村合作社等互助组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让每位农民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增强村民之间相互依赖性,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农业产业化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创业,改善农村人口结构,增添农村社会活力。 

(三)健全服务体系,提高邻里社会保障能力

目前, 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 由于农村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 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 邻里情感交流越来越少,邻里间互帮互助越来越少,邻里社会控制力越来越弱。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弥补邻里社会功能的缺失,有利于促进和睦邻里关系重构。

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合作社服务模式,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邻里相互依赖程度;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顺畅农业技术推广通道,使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助推农民共同致富,缩小贫富差距;要强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着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公司,拓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弥补邻里社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互助功能的缺失。

优化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优化农村干群关系,整合新农村建设合力,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要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预警和民情反馈机制,真正把握农民群众思想动态,优化民情疏导与矛盾化解措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把解决农民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组织实施农民心理咨询与矫正工作,使广大农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以良好的心态处理邻里关系;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妇女儿童关爱、邻里矛盾调解、社会治安、垃圾处理、风险保障、网络信息、生活物资供给等农村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四)培育邻里文化  共建守望相助邻里关系

农村邻里文化,可以架起农民心灵沟通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农村社会氛围。可以弘扬正气,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形成自觉避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科学诚信的杜会环境,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用文化引领邻里行为。目前,农村文化发展始终处在低循环状态,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群众文化需要激增,畸形文化乘虚膨胀。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抓手。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乡村振兴主张、思想、政策和愿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农民所接受,让农民感受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要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创新农村文化生活载体和手段,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破除封建迷信,自觉远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要加强对农村家族势力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成为建设和谐农村的积极力量;要搭建农村文化建设平台,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以多彩的文体活动, 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增进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开展“文明村民” 、“文明户”等评比活动, 激励大家和睦相处, 从而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 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用法制规范邻里行为。在农村部分地区, 道德和法制的建设滞后于新农村建设。为此, 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农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美丽乡村等建设;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极端思想,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农村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伦理道德基础;要加强普法教育, 增强农民法制意识,使农民知法守法, 依法行事, 不断提高法律对邻里纠纷的约束能力。要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邻里文明公约,为邻里间的文明交往提供规范;要加大邻里文明行为宣传力度,从孤寡老人照顾,到留守儿童关爱,从农业生产互帮互助,到积极主动参与农村公共事务,要用这一件件小事,去润滑邻里关系,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之,农民需要比邻而居的欢乐,乡村振兴需要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政府、乡村以及每个农民和家庭凝心聚力,都为营造团结、和谐的邻里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谐的新农村邻里关系将得以重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邹徐文 《光明日报》

[2]《培育邻里文化 建设和谐邻里》 沈峰 《闽南日报》

[3]《当前农村邻里社会功能的弱化趋势》 独钓寒江鱼  快传号

2021年7月2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