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包罗万象_2010 2011-03-23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导入设计:

教学导入:幻灯片展示神州七号,这是我们前不久发射的神州七号,它标志着我们在探索太空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大约100年前,我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探索----辛亥革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看它在我们民族的探索史上留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

展示辛亥革命的课题,

教师:在学这节课前,请大家思考一下,一场运动或者一场革命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要从背景、经过、评价来分析.好的,我们首先来探究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与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与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二:“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是岂非煌煌上谕之言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割我同胞之土地,抢我同胞之财产,以买其一家一姓五百万家奴一日之安逸,此割台湾、胶州之本心,所以感发五中矣。咄咄怪事,我同胞看者!我同胞听者!

                                       ——邹容的《革命军》

材料三: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人民版)

材料四: 邹容的《革命军》,以满腔的热情歌颂革命,歌颂民主,论述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同时他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五: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 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材料六:武昌起义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的武装起义:

时间

起义名称

领导人

1906

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

1907

浙皖起义

秋瑾徐锡麟

1907

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黄兴

1910

黄花岗起义

黄兴

(设计思路:先导入辛亥革命后,让学生思考学习一场革命或运动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一场革命要分析它的背景、经过、结局,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通过学案上的六则材料得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背景:

1.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严重与清政府卖国

2.    经济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5.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

探究问题二:辛亥革命爆发后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展示问题,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

时间:1912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展示清王朝与南京临时政府在国旗、国歌方面的区别?通过对比突出进步性?

措施二:颁布《临时约法》

时间:1912

内容:主权在民

国民自由、权利和义务

三权分立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课本剧:

同学1(演袁世凯):哈哈,我是袁世凯,我当总统啦?我要给我的老婆买好多好多鸡腿.

同学2(演宋教仁):感谢各位代表,我们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我现在正式宣布担任内阁总理.

同学3(演议会代表):我是议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袁世凯: 我现在命令,在坐的每一位,每人出100元给我老婆买鸡腿.

宋教仁:这个命令我不同意,所以不能生效,所有在坐的不必紧张.

袁世凯:我是总统呢?

宋教仁:老袁,现在是民国啦,总统不是皇帝,总统不是为所欲为的皇帝哪?

袁世凯:你敢这么教训我,我要你死?

议会代表:总统先生,你违反了《临时约法》,我们议会要弹劾你.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你侵犯了人民的权利,我提请法院对你进行调查.

探究三: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帝国主义支持

 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实力强大

 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支持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探究四:辛亥革命的评价:(小组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简要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经过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三: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割辫子。(最有效的是禁缠足。1912年3月,孙中山以大总统下令禁止缠足,使这种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恶习被彻底扫除。“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放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年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言培《我所亲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材料四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君、同志取代老爷、大人——以人格的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级:废跪拜、请安、作揖、拱手,以鞠躬取代。

板书设计:

               社会背景

         背景  经济与阶级基础:

               思想准备:

               组织准备:

               军事准备: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过程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评价  局限性:

 

      历史功绩: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感觉上总体上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很多遗憾,现在来谈谈本课的教学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有:

一.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活动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按照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与它的历史功绩,难点是《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为此我采用学案教学法,精选了许多材料,设计了几个探索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初会爆发辛亥革命?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既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主题鲜明,且贯穿始终,设计这堂课我突出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与重要地位,突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从而以此来感化、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如:在课堂导入上我选择了前不久刚刚发射的神州七号,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在太空领域的探索,而一百年前我们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探索,那就是——辛亥革命。结尾时我讲:尽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尽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式由于这种精神我们祖国才日益走向强大。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思想性就很明确,实现了历史教学中的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

三.巧妙利用课本剧来化解教学难点。按照课标,本课知识难点是如何理解《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缘故,加之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所以《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为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剧:学生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会《临时约法》下总统与皇帝的区别,学生通过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给中国政治民主化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生方法。按照新课改,历史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因此历史教学“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即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进入导入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一场运动或一场革命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掌握?从学生的思考中总结得出,要从背景、经过、评价三方面来分析课本,当学生在探索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时,我又启发学生剖析一个社会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生活习俗四个角度入手。学生在这堂课中收获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思路。

尽管这堂课很成功,但作为一名新教师来讲,这堂课还存在诸多的遗憾:

1.没有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新课改强调打破学科的学限,很多文学作品可以很好地作为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使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学生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从而充分发挥历史的魅力。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许多优秀作品,如《祝福》、《药》、《阿Q先生》等这些学生比较了解的作品可以很好的作为史料,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通过这个遗憾,我也发现要适应新课改,教师必须读书,而且是广泛的读。正如苏联教育家所讲的:“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改变人生。

2.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充分,教师代讲的还是太多。

3.语言不够精炼,太啰嗦,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这堂课的反思,知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