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胥门万年桥(上)

 苏迷 2011-03-23
 苏州护城河上的桥,其实都叫吊桥。这不是我在这里故作惊人之论,而是来自于常识,在厮杀肉搏的冷兵器时代,护城河是人为的城市的第一道屏障,第二道则是高耸的城墙。作为城内外的交通衔接,有城墙上开出的城门以及正对城门的吊桥。为什么是吊桥?因为古人取其可控,由守城人操控,可放可收,这样,城市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那个时代,护城河上都只能是吊桥。只有到了和平年代,人们把烽火硝烟抛在脑后,把交通和贸易放到了首位,这样,活动的吊桥就有可能换成固定的或木或砖石的桥梁。胥门万年桥,它在出生证上的名字,最初也是吊桥。

    据民国三年《重修万年桥记》:“出胥门迤西北数百步,有万年桥焉。旧名钓桥。”钓桥,就是吊桥,吴语音同,一个着眼于形状,仿佛悬钓者的鱼竿,一个着眼于功能。

    胥江上的这座吊桥,是在明朝放下来固定住,变成一座漂亮的石桥。

    传说中,紫石桥与奸相严嵩扯在了一起。说他因为爱上了这座“濠上甃紫石,古色斑斓”的大桥,要把这座桥搬到自己的家乡去,结果这座桥真的蒙了噩运,被拆卸下来,运到了江西去。这个说法是否可信?《苏州杂志》上曾刊发过数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还亲自到严嵩的家乡江西分宜亲自踏勘了目前残存的石桥,断定苏州的紫石桥并没有被拆卸到江西去。这样的踏勘不知是否有说服力?我的观念则异于此,我相信严嵩肯定赞美过苏州的这座桥,虽然他未必真想把桥搬回家去,但听见他赞美的苏州官吏正愁找不到献媚权相的方式,等他离开后,下令拆了桥运到分宜去,让他来个意外的惊喜,这是非常合理合情的。我们以如今官场丑态来推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其实,《重修万年桥记》也持这样的看法:“嘉靖间严嵩当国,爱其石,攫之去,而桥遂以毁。厥后官民惑于风水之说,旷二百年之久,弗克修举。”即使不是出自严嵩主动,苏州紫石桥也因他而毁,大抵是无疑义的。至于,这些石块是否运到了分宜,是否用这些石块建起了桥,就不一定了,因为两地水文条件不同,河的深浅宽窄不同,多半运到了也还是闲置,因此踏勘分宜的桥,来否定这座紫石桥没有拆走,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有漏洞的。

    自嘉靖之后,苏州确实没有了万年桥的前身,用紫石筑就的桥,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后,胥江上这一段完全没有了桥,人们要绕一个大弯,到盘门才能进得城来,或出得城去,渐渐又有了建桥破坏苏州城风水的谰言,建桥的事就这么搁置起来。

    在胥江上飞架起万年桥,要等到乾隆五年,苏州来了一个有见识的官吏,太守汪德馨。

    汪太守“独辟谬说,集资重建”,并且把桥命名为万年桥,一锤定音。关于万年桥的命名,很有可能这座苏州历史上的巨大桥梁,建造艰辛,民众希望它能够永远长虹卧波,变天堑为通途,所以把它叫作万年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