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

 青天孤鹜 2011-03-24
当一个姑娘走到建筑物顶层的边缘时,下面的人发出一阵惊呼,即使她不从那里跳下来,一阵大风也会把她吹下来。警察在建筑物下铺设安全气垫,但是从那种高度掉下来,任何防范措施都无法挽救她的生命。这时一名心理咨询员被派上去劝导这名轻生者,他站在离她十五米的距离以外,这是那个姑娘的要求。 
  咨询员:请你冷静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姑娘:我的男友抛弃了我,我要让他感到后悔! 
  (咨询员用对讲机小声命令去找这个负心郎的资料,姑娘冷笑着说,不用了,他正在加州和另一个女人睡觉。) 
  咨询员:你认为他会后悔的可能性有多大,既然他已经抛弃了你。 
  姑娘:一定会,我们还有感情! 
  咨询员:好吧,那这种后悔会持续多久?一辈子? 
  姑娘(哭):大概只会有几分钟。 
  咨询员:接下来呢?他会怎么样?  转载自:考试大 - [Examda.Com]
  姑娘:他会忘记我,会有一个人彻底代替我。 
  咨询员:你是怎么知道的? 
  姑娘:他正在加州和另一个女人睡觉。 
  咨询员:好的,现在请你再次告诉我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姑娘:…… 
  现在我们暂时抛开这位轻生者的安危。咨询员对她采取的方式归属于认知治疗法的一种——“引导下的发现”,即患者不是由治疗者来说服他一种观点,而是患者自己发现自己不合理或者误解的认知过程。这种治疗是一种语言的冒险,要求患者描述自己的思维主题,运用想象力唤起更清晰的认知,或者针对现状进行历史性探讨,找出患者之所以执着于这一想法的根源。 
  没有阿伦?贝克,就不会有现代的认知疗法。母亲在生下贝克后,严重的抑郁症逐渐缓解,他们尤其偏爱这个最小的孩子,但她残留的抑郁症依然对这个敏感的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贝克在童年时期的一次疾病中险些死去,痊愈后引发焦虑恐慌的后遗症。表现之一是隧道恐惧症,当经过隧道的时,他会感觉胸部很紧,呼吸困难,非常痛苦。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将胸部的紧压感认知为即将窒息的前兆。在幼年时期,哥哥经常与他开玩笑,用一个枕头压住他的头,他心中充满恐惧,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才会把枕头拿开,找到这个源头后他迅速地克服了这种恐惧感。 
  1959年,贝克开始在宾州大学担任精神医学助理教授,同年获得经费补助,开始梦的研究。同时他遇到了一名男性患者,这名患者在会谈的自由联想中,突然愤怒的指责贝克。贝克问病人内心的感受时,病人承认自己感到内疚。因为他在一边谩骂的同时,心里也在谴责自己。贝克意识到了病人的第二层思考,就是谩骂的表面现象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牵连部分。他提取出这种“内在独白”后,发现患者在治疗期间并没有将想法全盘托出,一些人在询问之下才意识到这种思维的存在,它是即刻的、真实的、不会受到任何干扰的。就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思维一般偏于消极,例如他们常常会不自觉的感受到外界的影响,认为会有对自己不利事件的发生。 
  实验结果加上临床观察,使贝克决定放弃精神分析的治疗模式。他表示:使他放弃精神分析架构达到的原因之一是,不必把权威当回事的想法,他自己的资料比权威更可靠。在临床医学中,贝克与传统的弗洛伊德分析法决裂。他表示,在建立理论的概念上,他经常从观察自己开始。他对焦虑的认知部分的了解,来自于第一手经验,他会客观的去观察这一切,运用个人经验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阿伦?贝克提倡治疗师与患者合作,在认知治疗法中,患者和治疗师一样,都是主动的。治疗师不会坐等患者提供资料,双方共同完成疗程,提问是治疗的关键,而不是治疗师的解析。运用这种方式,他顺利地缓解了弟弟康夫的灵异恐惧症——他确信灵异的存在,在夜晚不敢出门,害怕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接近三十岁时依然如此。 
  问:这么多年来,你看到过灵异的东西或者经历过灵异类事件吗? 
  康夫:没有,但我确实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害怕什么。 
  问:是不是经常有无法解释的事情在你身边发生,或者你总是对周围充满好奇,过度观察使你产生了一些误判? 
  康夫:我毫无兴趣观察周围,我说过,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 
  问:在什么情 况下最容易产生? 
  康夫:一个人呆着的时候,现在就是你身后突然冒出来一头恐龙我也不会感到恐惧。 
  问:恐惧产生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 
  康夫:我总觉得床下或者门后会突然闪出什么东西? 
  问:事实上呢?有什么东西从那里出来了? 
  康夫:当然没有,那里其实什么都没有。 
  问:就是说,你根本就知道灵异事件在现实当中并不会发生,那么那个一直担心会有什么东西出现的人又是谁? 
  康夫在意识到门后和床下没有任何东西会出现以后,突然发现自己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扮演了另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与日常中的他不同,是由他幻想出来的,这个角色的世界光怪陆离。他在后来的独处生活中刻意去避免被那个角色的占领,恐惧感逐渐消失。 
  由于贝克的认知治疗法看起来过去简单,似乎容易掌握,使得一些掌握认知疗法皮毛的人萌发了自己也可以担任心理治疗师的想法。为此这种治疗方式一直都在遭受怀疑与批评,他们认为认知疗法仅仅是一堆公式的套用,贝克则果断的提醒大家不必过于关注过程,看疗效,因为事实证明,这种治疗方式确实行之有效。 
  抑郁症出现的认知主题是挫败、剥夺、失落等;焦虑症的主题则是威胁。焦虑反应和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一体的,不过是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夸大的反应。焦虑症的认知包括认知不存在的危险,对事物的失控进行灾祸式的解释。在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个体,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一个焦虑症的典型,孔明利用他的这种特征多次使其中计;电影《东邪西毒》中欧阳峰,尽管表面看起来城府颇深,但内心世界却充满了不为人之的焦虑。所有这些病症在最严重的时候都可导致自我毁灭欲的产生。在研究自杀行为和抑郁程度、自杀的可能性、绝望程度中,贝克创造了一套分类法。从短暂的一时想法,演化成明显的自我毁灭行为,绝望感的出现在自杀的病因中,是主要的心理因素。他对患者进行长期研究,证明了绝望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贝克绝望表预测得九分以上的人会在五到十年期间自杀。世界各地不断有人将贝克的自杀可能性量表运用在各种治疗环境中,尤其是贝克抑郁症问卷,在数百种研究中被应用。阿伦?贝克已经76岁,每次得知认知治疗法解决了新的问题,依然会感到惊讶,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学说依然一直处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之中。 
  无论哪一种心理疗法,都与接受治疗人配合程度以及自身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在中国,宗教信仰率极低,所以与宗教异曲同工的心理治疗很难实现,人们没有祈祷和忏悔的习惯,对上帝亦如此,何况是一个神神叨叨的陌生人呢。患者的不配合会导致治疗师的误诊,即使在正规的医院,心理治疗师也很难从患者口中得到真实的消息,所谓的心理治疗往往是一场没有价值的猜谜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