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兴周源山寺

 自问心如何 2011-03-24

1楼

周源山位于兴宁县程水乡,木筱垄之尾,旧为寿佛道场。明万历志载“周源山寺佛所生地在该处林木苍翠,小溪潺潺,风景优美而宁静,五条山脉犹如五匹 骏马卧丅槽而至,明甲戍(1454)资兴大坪进土曹隆回曾题周源山曰:“宝刹程乡里,传灯映佛幢,高临方竹杖,清指洗肠江,龠井灵丹观,驱魔外道降,湘山 与雁塔,胜地羡无双”两棵千年古银杏相伴于寿佛母亲墓的左右,清代黄棒日春游周源山有诗为证“烟雨春深锁碧峰,到来初地问禅宗,池边老鹤依朝磬,涧底啼猿 答晓钟。清梵欲沉高殿月,翠涛长卷隔溪松。残僧退院稀逢客,花落廊阴藓色浓。描绘了周源山周围环境的秀美,更记录了周源山的历史悠久,清代知县耿念劬亦诗 云:郁葱佳气绕山岗,旧刹争传古佛场。回雁一肩行脚去,紫霞无量劫星忙,即看箸化万灵竹,还羡泉供石乳香。三尺也应茔寿母,须知儒墨孝名杨。
     据清《兴宁县志》载:周源山在程乡(今香花乡)木筱垄之尾,前后山建有两寺,曰“龙居”,曰“广慧”一佛所生地;一佛母墓在焉。相传寿佛生于唐开元二十三 年(735),自幼出家,后创建“净土院”,任主持,自称“无量寿主”,其教徒和膜拜者甚多。传说,寿佛初得道时返还故里,祭母后“以筷插地,生竹有棱, 上圆下方,绕节皆乳珠,乡人呼方竹,可作杖”。“山问石壁一孔,大仅五铢钱,泉从中出,众僧以资饮浴”,此泉据说是寿佛用锡杖戳石而出。1949年以前, 每逢干旱年,四乡八邻村民常来龙居寺祈祷、抬“寿佛”菩萨,以求上天降雨。寺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泉流至今犹在。
     周源山建寺始于隋末唐初,分下寺庵、中寺庵、上寺庵。下寺庵为寿佛生所,与中寺庵同为方形层楼结构,寺前为洗肠江(甘垅河)河水一清见底,两岸老槐树伟岸 挺立,郁郁葱葱,沿下寺庵而上路过石拱桥到达中寺庵,内设金刚殿,为僧人栖身之处,往上100米到上寺庵,前有一座石拱桥,一对长1米高2米长的石狮子端 坐,笑迎来往香客,桥左边有一口方形9平方的水井深约5米,泉水潺流,为僧人生活取水之用,过石桥到了正殿大门,有一大坪约千平方米,右侧为和尚更浴之 处,浴房后有一颗近千年的古冬青树(腊树)上寺庵是下、中寺两倍之大。门正殿两根长10米的大石柱,上镌此处就是普陀山,何必永朝南海岸对联,正中间为如 来佛殿,高约8米,沿阶而上为无量寿佛殿,再上为观音殿,两侧为十八罗汉,佛像高约3.8米,其建筑规格木制青红琉璃瓦,正殿约2500m2,,长约70 米,宽15米,分三层,高约15米,中有两天井,左右后三面围以带走廊的平房,前有围墙,有山门,呈“四”字形,正殿为佛龛、平房为厢房,谷仓。后殿基础 为如来殿、寿佛殿高1.5米,观音殿后为寿佛母亲墓,有两棵上千年白果树(银杏),传说每年清明有风雨扫墓。据考证,龙居寺坐落于佛母墓前,红墙青瓦,供 奉菩萨300余尊,大的近两丈高,香火旺盛。1952年前,该寺占地3000多平方米,寺舍数442间,分前、中、大、后等七大殿。殿前为宽阔空坪,环坪 围墙条石砌就。山门对联为一巡按所题,联曰:“何必永朝南海岸,此处就是普陀山。广慧寺为佛所生地,距龙居寺300多米,占地1000余平方米,周周还有 金刚殿、竹寝庵等建筑。
     寿佛又称“无量寿佛”、“相山祖师”、“万相主人”,俗姓周,名全真,别号宗惠,生于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736(注:另一说为开元十六年), 湖南郴州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人。父,周鼎光,母,熊氏,净照夫人。幼时出家,披剃于郡(郴)西开元寺,初参径山道钦禅师。至德元年(756)至湘源县(今 广西全州)湘山开创净土院(今湘山寺),任主持,恭身讲经,传授佛教,高僧云集,声名远扬。他创作了大量宣传佛教的诗歌和偈语,著作有《牧牛歌》、《遗教 经》、《湘山百问》。唐咸通八年(867)于农历二月十日佛教“松花大会”,端坐圆寂,享年133岁(另一说为166岁)。由于全真寿高德懋,乡人即其地 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龙居、广慧二刹。周源山遂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禅林胜境。远近都尊他为“寿佛爷”、“无量寿佛”。法力深妙,在佛教界卓尔不群。其真身 藏于湘山寺,明代万历丙戊(1587)自丅焚。全身创建的湘山寺被誉为“楚南第一禅林”,历代5位皇帝膜拜。宋朝建中靖国(1101)宋徽宗加封释全真为 “兹衤右                                        寂照妙应普惠大师”,又号“湘山祖师”、“万相主人”、“无量寿佛”。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玄烨亲书“寿世慈荫”扁额(帝字刻于湘山寺砂明塔后的仁寿 山摩崖石上)。清咸丰九年,咸丰皇帝奕贮敕封全真大师为“保惠无量寿佛”,释全真大师享有“西祖阿弥陀,东宗无量寿”之美誉。

2楼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楚王马希范因湘山为全真大师坐化之地,向后晋高祖(石敬瑭)奏准将湘源县改为清源县,并置全州,全州以佛名全真的第一个字相 沿至今。全国各地佛教的寺庙仙大都供奉有寿佛的佛像,有的地方还专门建有寿佛殿。可见“无量寿佛”全真大师在佛教界地位之十分显赫。从历史资料来求证,清 光绪十一年六月重修的《湖南通志》卷二面四十一,方外四、仙释一(5054页)载:“妙应,姓周氏,名全真,郴程永乡人,母熊梦摩尼人怀,生而欣面大耳, 骨瘠如柴……”,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湖南《清泉县(今衡南县)志》卷十七、人物志、释道第13-15页上亦有如《湖南通志》相同的记载。“郴程水乡”为何 处?查看历史沿革,在郴州市所辖的十一个县、市、区中,唯资兴市曾置过“程水乡”。资兴市在隋朝为晋兴县。唐朝贞观八年(634)撤晋兴县并入郴县。唐咸 亨三年(672),复置县,始称资兴县。因晋兴曾撤销并入郴县,加之“郴”置过郡,比“晋”、“资”名气大,故将寿佛的出生地“资程水乡”说成了“郴程水 乡”并不奇怪。“程水乡”为何处?查《兴宁县志》、《资兴市志》,程水乡即今资兴市香花乡、三都镇一带。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的《兴宁县志》卷之十 八《杂纪志·仙佛》载:“无量寿佛,姓周氏,郴程水乡人(程水在郡东北五十里资兴县,今周源山即其故乡也。)……师所生之地周源山,乡人即其地为师建刹 二:一龙居寺、一广慧寺。佛母葬龙居寺后,岁时常云雨扫墓。墓旁皆产方竹,人多取为杖。”该志与《湖南通志》所载同,但对“郴程水乡”加了注解,十分明显 地说明了“无量寿佛”的出生地为“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并提到其出生地有二刹和佛母墓、方竹等。《湘山志》“载寿佛”系湖南郴州资兴县程水乡无寿里周源 山人。俗姓周,祖讳“大卿”,父讳“鼎”,官至尚书,母熊氏,净照夫人。长兄“仁巽”,仲兄“仁礼”,师行三,受孕时,梦金色神入手执摩尼宝珠,入室投 怀,唐开元十六年甲辰岁十二月十二日亥时生。清光绪六年《兴宁县志·艺文志》还刊载了清贡生李元禄写的《游杂志记》,文中记叙了作者游资兴古八景之一“古 南岳”回龙山及郴侯寨、周源山、牛岭等资兴北乡片一带山川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有一段专写周源山“……往周源山,……上寺名‘龙居寺’,法界深广……游下 寺,名‘广慧寺’。梵宇不若龙居,修洁可喜,沙弥体貌丰腴,礼甚。度与长老语,能道寿佛根源。……”清光绪丁未年刊印的《寿佛宝忏》记载了寿佛的出生地: “南无寿佛出世在郴州兴宁县内生佛身,无量寿佛!南无寿佛出世,俗姓周,父讳鼎,祝无卿,母熊氏净照夫人,无量寿佛……南无开元元年(713)无投身,腊 月望二亥时生(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九时至十一时)……南无祖籍周源山龙居寺,神通屡显异群僧、无量寿佛……”在寿佛圆寂成佛的广西全州县湘山寺“寿佛 殿”门口张贴的宣传品《无量寿佛简历》如是介绍:“无量寿佛,法名全真大师,俗姓周,别号宗惠,生于湖南省郴州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另1996年6 月由中国社会出版发社出版的《郴州地区志》(1813页),1999年7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兴市志》(第825页),都能查到“无量寿佛”释全 真的出生地为:湖南省郴州资兴县香花乡周源山。
     1952年冬,修筑许(家洞)三(都)线时,300多名劳改人员将菩萨焚烧取暖,只剩泥塑大佛像。1958年开办周源山煤矿时,周源山定为矿本部,龙居、 广慧开始拆除,后因资金不足停工。1966年,煤矿再次上马,又值破“四旧”运动,中下寺相继无存,1972年龙居寺毁于大火,四周岩石遭毁,唯佛母墓和 两株枝叶繁茂的银杏并存。1993年12月,当地佛教信徒始倡恢复龙居寺,几建几拆未果。1995年5月,在龙居寺原址右上方的山嘴处新辟一地建成一栋约 200平方米的砖木瓦房,称为龙居寺,寿佛宝殿供奉着四尊菩萨,进香拜佛者伶络绎不绝。




2002年10月7日,在周源山广场水沟施工现场,发现周源山古寺遗址,为了解周源山寺的历史沿革、建筑原貌、文化特征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10月7日到10日我们组织人员对其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勘察,采访十余人,获得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现综合有关文化遗存、地方典籍和口碑资料对其作了论证和评估,现报告如下:
一、 周源山寿佛的传说
周源山寿佛的故事在 资兴家喻户晓,传说他是一位法力无边惩恶扬善的仙佛,人们尊他为“寿佛老爷”。在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如“寿佛和猪佛斗法”、“寿佛的仙丹”等。故事 流传很广,影响很深,不仅是三湘四水,而且在广西全州一带关于他的传说也是神乎其神。为祭祀这位仙佛,郴、永、资三地的僧众和信徒集资(有碑文载,已毁) 在他的出生地周源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龙居寺和广慧寺。这两寺一般统称周源山寺或简称周源山。
二、周源山寺由盛及衰的历程
周源山寺位于资兴市唐洞新区东约5公里风景优美的周源山山麓。该寺供奉如来佛、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及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是闻名遐迩 的佛教胜地,鼎盛时期僧尼达百余,寺院有田产数千亩,年收租数千担,还兼有丰厚的捐资。每天来自省内外的香客络绎不绝,寺院有资力为远方香客提供免费住 宿。据被采访者回忆,其香火之盛可与南岳比肩。故龙居寺石柱上镌有对联曰:此处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朝南海岸。以普陀自比,傲视南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寺 院日渐衰藩。五十年代末龙居寺内创办工人疗养所。1960—1970年代办学校。“文革”初破“四旧”两寺佛像被毁,1966年广慧寺最后一个和尚被赶走。1974年龙居寺毁于火灾。同年10月周源山矿扩建,广慧寺被推倒。至此两寺荡然无存。只剩下石结构部件。此次被发现的石柱石门楣等即广慧寺原址之物。
三、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建筑规模和格局
1.始建年代
周源山寺历史沿草史载不详。因此其时代特征只能从文化遗存中找答案。
寺院遗址遗物共计27件:石雕门楣1件,石门墩2件,石柱础3件,石盆1件,石柱20件。这些石质部件不但均为同样的砂岩质地,而且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 如石门楣的双龙属典型元代造型,石柱、石盆均为素面,石柱础、石门墩略饰纹饰,这与元代建筑不尚雕饰的风格相吻合。在此遗址上并未发现更早的建筑遗存,因 此可认为龙居寺、广慧寺始建年代为元代。后来各朝代都有修缮,甚至利用旧材料在此重建也是有可能的。
2.龙居寺、广慧寺建筑规模及格局
据口碑资料和实地勘察结果表明,龙居寺的建筑体量是广慧寺的两倍多。现分述如下:
①龙居寺
a.建筑体量。
总面积约2500m2(含左右耳房)。长约65米,宽约40米。其中正殿面积约675m2,长约45米,宽约15米。寺通高约15米。
b.建筑格局
正殿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均为硬山顶式。第一进为马头式山墙,青砖、小青瓦,门柱均为砂岩质。正殿左、右、后三面围以带走廊的平房,前有围墙、有山 门,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正殿均为佛龛,平房作谷仓、僧尼禅房和香客住宿用。后殿基础比前两殿高出约1.5米。
c.神龛布局
山门左侧设有金刚殿,供奉四大金刚。三进正殿房供佛,一进如来佛,二进无量寿佛,三进观世音菩萨。左右两边靠墙为十八罗汉。佛像高约4米,泥塑。金刚若5人等身,罗汉米许。在二进寿佛殿左右石柱上镌刻对联:此处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朝南海岸。落款谭道峰。
②广慧寺、建筑体量
寺院面积约250m2,长约25米、宽约10米。寺高9米。大门宽约2.5米(石门楣尚存,双龙雕,长3米),若按黄金分割律推算,大门高将近4米!
b、建筑格局
面阔三间二进,硬山顶式,一进为马头山墙。青砖、小青瓦。寺朝东南,与龙居寺相距约500米,遥相呼应,中间有石板道连。四周有围墙,自成体系。
c、佛龛布局
只在二进供奉寿佛。故此寺又称“寿佛庵”、“生佛所”、“祖庙”。
龙居、广慧二寺由一位方丈主持。
四、结论
周源山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悠长的宗教历史,曾有旺盛的宗教法事活动,有着宁静祥和的文化心理积淀。它处于我市北部的周源山—罗仙岭—回龙山的线轴上,这一线轴曾是我市宗教活动兴旺的地方,三座山都有古庙遗址,也是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无论从人文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看,这一线轴是资兴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一条佳径。据此可形成资兴南部玩水、北部游山的旅游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